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摘要】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

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社会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

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社会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题。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化,课标要求课堂社会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社会化,道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社会化。

【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化社会化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也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

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他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

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题。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化,课标要求课堂社会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社会化,道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社会化。

这样道德教育就不空泛,就会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充分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品德教育的社会化,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社会即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走向社会。

首先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现在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化,而且更为细化,每一单元每一课无不与社会生活联系,同时还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步,遵循了学生成长的规律。

比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从美丽的校园,老师您好,学校里的一天,到我是小学生这些课程设置,正是联系学生的实际,为小学生初入课堂作了适应性品德教育设置。

而到了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课程设置《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从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要向你学习到竞争与合作,直接点明了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能更好地和别人竞争。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课程设置,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进而热爱我们的生活。

其次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教学《和睦相处》一课,要让学生知道社区成员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为此,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

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成员间和睦相处带来的快乐与温馨。

最后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获得生活中真正
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比如讲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的事实。

二、教学环境的社会化,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的社会化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

正因此,创造社会化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自然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和社会认知。

首先在课堂上创设社会环境,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安全伴我行》中,可以设置场景,模拟十字路口,让学生分别扮演红绿灯和交警,还有开车的以及行人,让扮演者以不同的时间和方式通过路口,考验交警扮演者的交通法规;比如在《好大一个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

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又如在教学《我看家乡新变化》时,可以设计“XX,欢迎您”旅游洽谈会,让学生扮演某旅行社的老总,上台自我介绍,,同时想聘请几个小导游,然后让学生设计“XX 一日游”竟聘新方案。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风光美,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培养了学生交往、表达以及合作等社交能力。

通过种种情境中的体验,我想学生会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其次通过实践和钻研后获得成功体验。

新课程实施后要求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特别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孩子而言,听到过的事容易忘记,看到过的事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是刻骨铭心的,可见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教学《一次运动会》时,因为二年级学生参加的几率很低,缺少比赛的真实感受,所以我模仿田径运动会设计了一个趣味运动会,要求以组为单位,全员参与,人人都活动开了,个个都努力地为小组争荣誉。

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什么是胜利,什么是集体荣誉,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让他们获得了一种成功的
体验。

当然,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所以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适时的教学评价。

这样,我们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自信和努力的去面对生活中一次次的挑战,从而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

再次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化,尽量体现社会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

如《节日大观》一课,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或者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电脑上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典故和小故事,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节日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比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教育。

如果课上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家长的教育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大家灌输给他的。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旧采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无视于学生的自然性,这就是典型的主体缺失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会成功呢?因为这种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它已经彻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最后,创建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往,正是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助,我们才能更快乐地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在家里,他们离不开与亲人的沟通;在学校里,他们离不开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离不开与其他人的交往……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方向。

五年级(上)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主要包括三个主题:诚信、宽容和互相帮助。

关于诚信这一主题,我在教学时结合四年级的“诚实”教学,我把它定位为“守信”教育,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知道什么叫诚信,体验自己与他人交往时诚信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想做诚信人的情感。

至于怎样做到诚信和当失信于人时如何补救,可以放到第二课时。

我们生活的社
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也是一个尴尬的社会,不诚信的事例在我们的周围也比比皆是。

还记得上课时,问学生诚信和不诚信的事例,学生说到诚信的事寥寥无几,而一说到不诚信的事却能滔滔不绝。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倡导诚信,让诚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回避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努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

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建一种既真实又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总之,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它是通过培养、教育、训练,使儿童获得思维、情感、语言和最初行为方式等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是对社会活动增加了解,为掌握生存能力打下基础的过程。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儿童成长的导航者,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社会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社会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李雪红广东教育出版社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整合 [M].》余文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A]. 》曾跟东
[5]《陶行知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