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西方国家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西方国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的不同,城市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载体,因而城市轴线的出现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是基于城市功能和景观的诉求而产生的。

1.古代时期1)古埃及城市的轴线古埃及时期的孟菲斯古城和卡洪城虽南北布局,但没有明确的中轴线。

而古埃及的底比斯城具有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如图 1)“在卡纳克和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采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而新王国时期建立的阿玛纳(El-Amarna)城也运用了类似的规划设计手法,其中部东西向有一条宽阔的皇家御道,与皇宫相连,现在称为“国王之路”,这是阿玛纳城的中轴线。

图1 底比斯城平面图2)古代美洲城市的中轴线古代美洲的特奥蒂瓦坎城也具有较为明确的中轴线。

“特奥蒂瓦坎城的城市中心主要建筑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达2公里的大道两侧,包括好几座雄伟的庙宇。

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一端。

其它建筑物形成若干个横轴,布局相当严谨。

”(如图2)图2 特奥蒂瓦坎城平面图3)古希腊的城市轴线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在希波战争之后修筑了防卫的城墙。

其背山面海,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城市布局未有明确的轴线关系,中轴线一般存在于建筑之中。

雅典的中心是雅典卫城。

因为防御缘故,卫城选址在城内一处高地上。

卫城的观赏路线是由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而设计,其祭祀的路线虽然不是直线,但其被认为是组织空间的主要轴线。

(如图3)“雅典卫城的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即在山下绕卫城一周,上山后又穿过它的全部。

它使得游行的行列在每一段路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优美的建筑景象。

为了照顾山下的游行行列的观瞻,建筑物大体上沿周边布置,为照顾山上的观瞻,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

”我们可以看出这条以祭祀为主题功能的轴线,具有着良好的空间序列关系,这也是古代城市轴线空间序列设计的典范。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包括:
1. 巴黎中轴线:从西岱岛上的圣母院开始,跨过塞纳河,到卢浮宫,再到雄狮凯旋门,这条公里的中轴线见证了巴黎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脉络。

2. 纽约中轴线: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是城市中轴线,这里聚集了全球最顶级的品牌店,同时也是纽约的商业中心、居住中心、文化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是“品质与品位”的代名词。

3. 北京中轴线:北京的南北中轴线是一条虚拟的中心线,穿过前门、紫禁城、景山和奥林匹克公园。

4. 旧金山中轴线:旧金山的Market Street是整个城市的开端,也是城市中轴线。

5. 迪拜中轴线:E11,也叫做穆罕穆德本扎伊德大道,是迪拜的中轴线。

6. 利雅得中轴线:沙特65号高速公路,或Fadh国王大道,是利雅得的中
轴线。

7. 东京中轴线:东京中轴线贯穿城市的中心区域,它既是城市的交通干道,也是城市的发展轴心。

在城市的中心点有皇宫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建筑。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城市规划、建筑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皇城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延伸自北京故宫,经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前门和天坛,连接了北京的南北两个极点。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今天的中轴线则是在清代形成的。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的前世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修建新的皇城,他在北京的旧城址上建造了一座庞大的皇城,即今天的故宫。

为了保护皇城的尊严,他在皇城的南北两侧修建了两条石板路,形成了雄伟壮观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连接了故宫的正门,即午门,以南部的正阳门为中心,延伸到城墙以外的遥远的南方。

明代时期,北京的中轴线只是作为皇城的主要通道使用,并没有过多的规划和建设。

直到清代,中轴线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隆帝下令修建了皇家园林,即现在的北海公园,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北海公园以其美丽的湖泊、参天古树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成为了皇宫的后花园。

乾隆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两座重要的建筑,分别是天坛和颐和园。

天坛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代和清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观,被誉为中轴线上的珍宝之一。

而颐和园则是乾隆帝为自己的母亲修建的皇家园林,也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颐和园以其庞大的湖泊、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到了光绪年间,中轴线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强。

光绪帝下令修建了奉天门和天安门,将中轴线连接到了城墙以外的北方。

奉天门和天安门成为了中轴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城的地标之一。

光绪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礼拜寿堂和戒坛,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逐渐成为了北京城中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景观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中轴线的原貌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变。

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轴线上的许多文化遗址受到了破坏和拆除。

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于是在21世纪初,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了中轴线的保护工作。

关于城市中轴线的浅析

关于城市中轴线的浅析

2、城市轴线既可以根据城市本身建设和发展需求而规划设计, 也可以结合城 市所在的特定地形地貌来确定建设.。事实上, 即便是采取几何轴线的城市结 构控制方式, 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仍然能够成为规划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 素材, 城市建设做到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并使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适度运用城市轴线的空间设计方法, 有助于在一定的规模层次上整合或建 立城市的空间结构, 体现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意图.。纵观城市建设的 历史, 城市轴线的规划设计和成长性往往与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的布局、特别是 相对集中的建设安排有关,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城市轴线及其相关的建筑, 集 中反映了当时城市文明发展和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时, 城市轴 线还可成为决策阶层和规划设计师表达对政治抱负和理想的追求.。
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km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 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中写到: “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 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面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 一根直线.。一根长达7.8km,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 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 到底的规模.。”但北京的传统轴线与西方城市轴线不同,巨大尺度的轴线在 空间上存在,但被紫禁城和景山隔断,南北难以穿越,除非从空中鸟瞰,否 则不易为人所感知.。 解放后,由于城墙和永定门等城门的拆除,北京轴 线在前门以南和景山以北的轴线逐渐模糊,但故宫前的中段轴线由于天安门 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而得到加强,并使原先封闭的 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的新的空间特点.。 与此同时,东西向的长安街逐渐成为 北京城的又一主要轴线,首都重要机关和建筑沿此轴线布置,阅兵式等重要 政治仪式亦沿长安街行进.。进入新世纪后,北京成功申奥后的奥林匹克公园 的建设 ,以及即将动工的永定门复建工程 将又一次强化北京原有南北轴线.。

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的介绍

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的介绍

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的介绍说到北京的中轴线,哎呀,真的是不得不提。

你要是去过北京,肯定听说过这条线。

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条街,而是北京城的“脊梁骨”,可以说是从南到北,把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历史风貌给串联起来了。

大家伙都知道,北京是有悠久的历史的,中轴线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从南到北走一遍,你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建筑,还有那股儿透着“岁月沧桑”的气息。

你走在这条线上,就像是在和古人聊天一样。

我们先从南边说起,离天安门不远的地方有座大叫“天坛”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吧。

其实天坛一开始可不是用来做旅游景点的,它是古时候皇帝祈天祭祖的地方。

那时的皇帝啊,信得可是上天,天天想着能让国家风调雨顺。

所以,天坛就成了他们表达“天命”之地。

天坛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那座“回音壁”。

你站在一个特定的点,声音能传得特别远,简直神奇得很。

听说很多人站在那儿低声说话,另一头都能听见,太奇妙了。

可以想象,皇帝站在这里祭天时,心中一定是万分虔诚吧,毕竟“天命”啊。

往北走,没多久就到达了我们最最熟悉的天安门了。

啊,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大家几乎每年都会见到,尤其是国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那一片红旗飘扬的景象,真是让人激动得不行。

天安门前面那广场呀,简直可以容纳好几万人一起站着,常常让人想起那些历史瞬间。

大家都知道,天安门最经典的就是毛主席的画像了,那是一幅庞大的红色背景,直接把北京的心脏给镶在了这里。

对了,站在天安门前,你还可以看到那些五光十色的喷泉,天安门广场的夜晚,灯光璀璨,好像给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现代的面纱。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故宫。

哇,提到故宫,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了。

谁没听过“紫禁城”的名字呀?对,这就是那座拥有七千多间房间的宏伟宫殿。

走进故宫,你简直就是踏进了另一个时空,每一块砖每一扇门都带着历史的痕迹。

你想啊,这里曾经是多少帝王将相的家,多少风风雨雨的见证者。

你走在大殿前,能想象到昔日皇帝坐在龙椅上,气吞万里如龙的威风。

从中轴线看中西城市文化

从中轴线看中西城市文化

Vol.41/No.04/Westleather-153-从中轴线看中西城市文化龙吟作者简介:龙吟(1996.03-),女,汉族,湖北仙桃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不管是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在都城的建设中都有一条或多条的中轴线。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手法,这种设计手法是政治秩序的载体,一般用来传播政治思想,是权利物化到城市空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受到多个国家的青睐。

而中国的首都北京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也正是运用的这一设计手法,他们通过中轴线展现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理念。

除了政治观念以外,还有一点是因为,人们在最初的审美观念里,认为“对称”即为美。

所以这两条中轴线都成为了两座城市的特殊存在,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华盛顿;北京;中轴线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4-0153-021轴线溯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

人们居住在起伏不平、光线暗淡的洞穴,使用粗糙的陶罐盛食物,没有色彩与秩序性。

所以当规则有序、对称的几何形出现,与那时粗陋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便接受了这种秩序美。

对称构图最早是起源于原始艺术,对称、重复是他们的基本特征,早期人类将这种秩序反映到原始艺术作品中,在城市布局中也反映出来,这是表达早期人类对秩序、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轴线设计除了体现对称美以外还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首都的建设中,例如北京、华盛顿、巴黎都运用了其轴线的设计手法。

除了由于人们最初的“对称”审美观念以外,还因为在都城的中轴线建设中,通常体现了国家政治思想,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经济实力等,是国家的标志。

在建成的初期,政治因素可能是中轴线空间起到的决定性因素,后来随着经济进步,发展才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北京与华盛顿中轴线背景北京中轴线初建于元代,直到明代,当时的统治者舍掉中轴线的北部,将南城墙向南移动;明代为了抵御外敌修建外城;清朝并未有什么大改动,依旧保留原有的模样。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线,连接了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被誉为“千年东方历史文化的丝带”,见证了中国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北京中轴线起源于明代,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自己父亲建立的。

它的起始点是天坛,终点是皇城,总长度约为7.8公里。

中轴线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景点,如天坛、午门、景山公园、故宫等。

中轴线在北京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明清两代,它是皇帝出巡和祭天的必经之地。

每年冬至,皇帝会在天坛举行隆冬祈年大典,祭天祈求丰收。

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皇帝会在午门外的广场上放风筝,以象征吉祥如意。

这些古老的仪式和传统在中轴线上延续了几百年。

今天的中轴线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北京市民饱览着这片历史文化的瑰宝。

除了观赏古建筑和景点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特色的店铺和餐馆,供人们休闲和购物。

中轴线也成为了北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如春节文化庙会、灯节和音乐会等。

尽管中轴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中轴线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在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宫殿和庙宇遭到了严重破坏。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轴线逐渐被现代建筑和道路所取代。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轴线才得到了保护和修复,重新展现出它的历史风貌。

如今,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市民自豪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研究和探索。

中轴线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历史和变迁,是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

中轴线的前世是皇帝的行宫、宫殿和庙宇,它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中轴线的今生是历史的遗迹、文化的宝藏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成为了北京的名片和世界的瑰宝。

中轴线也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中轴线将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相结合,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和旅游胜地。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摘要:巴黎城市轴线起点位于塞纳河心西岱岛上,是法国的大地原点。

轴线向西延伸9.2公里,止于德方斯新拱门,串联着巴黎的过去与未来,也是巴黎历代城市建设精华的集中展示地。

本文意图将轴线发展演变重置于其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中,提炼不同时期影响轴线发展建设的关键要素,总结轴线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统领作用,并提出轴线塑造要点及设计策略。

一.名城起源——从渔村到王国首都(公元前5000多年~公元15世纪)西岱渔村(公元前5000年~公元3世纪):公元前5000年,塞纳河心的西岱岛上已有古人类的聚落。

高卢人渔猎种植,建起百人规模的小渔村,开启了城市建设步伐。

随着人口聚集及村落拓展,人们跨过塞纳河不断向其北侧扩展建设空间。

罗马营寨城(公元3世纪~9世纪):公元3世纪,在营寨城的基础上建起了“巴丽吉人PARISI”首府。

为了抵挡外族入侵,高卢-罗马人围绕西岱岛建起了历史上第一道城墙,巴黎从此得名。

到3世纪中叶,形成了跨越塞纳河的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是今天巴黎城市重要道路的雏形。

围绕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形成网格状的传统城市格局,是巴黎城市建设中对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的体现。

王国首都(公元10世纪~16世纪):公元987年,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首都。

12-13世纪间,城墙内的城市越发拥挤并向城墙外扩张,至13世纪末,巴黎人口达到7万人。

城市仍然主要向北侧跨河发展,并保障城市安全建立了罗浮堡垒和巴士底堡垒,并从卢浮堡垒至巴士底堡垒(对称)形成防御型城市轴线。

右岸(塞纳河以北)成为商贸及手工业区、左岸(塞纳河以南)形成科教区。

二.格局初成——从堡垒到欧洲中心(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重塑巴黎(公元16世纪~17世纪):在路易十四时期(1661-1715)国力达到鼎盛,建立起了强大的边疆国防体系,为他全面重构巴黎提供基础。

这一国势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思路。

主政者认为,国家足够强大,不再需要中世纪的防御工事也能保障城市免于外敌,于是在1669年,巴黎拆除所有城墙以林荫步道取而代之,开启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人的时空观、朝南居住习惯、尊卑伦理、权力与规制是中轴线起源的根本原因。

自地面住宅的诞生以及古人朝南居住习惯的形成,中轴线在单体建筑空间布局中已经形成,其后逐渐扩大到住宅群落、城市局部和城市整体。

西汉长安以及汉魏洛阳城,城市是在原有宫殿的旧址上加以改造并建设而成,因而由于现状的诸多原因,未形成统一规划的理想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中轴线往往偏离城市中心位置。

而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由于完全新建,不受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布局则很好得继承了周礼城建制度,形成了中轴居中对称的格局。

而到隋唐长安城,中轴居中对称的格局发展到了顶峰。

1.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夏禹时期国家的形成标志是“都城”的出现。

夏禹传子而不禅让,标志着夏朝已经进入私有制社会。

私有制的产生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因而夏代就出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夏代后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宫城二号宫殿与四号宫殿围绕一条直线左右对称。

可以看出,中轴线的布局思想在夏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

图 1 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殷商时期的偃师商城具有内外二重城的格局,内城城址呈长方形,商代早期前、中、后三座宫殿建筑在一条直线上,宫殿围绕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

这显然表明了是统一规划的。

(如图 1)另外安阳洹北商城遗址也具有较为明确的中轴线。

因而可以看出,中轴线规划在殷商时期是重要的发展时期。

对于中国城市中轴线明确的文献记载是两千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相传是春秋时期晚年齐国的官书,“匠人营国”一节中较为全面得记载了周人的城市规划思想和西周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反映在图形上就是周王城的理想平面图。

其中四面城墙每边长九里,并各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和九条横街,南北和东西各有三条大街,每条大街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介绍中轴线历史沿革

介绍中轴线历史沿革

介绍中轴线历史沿革咱们今儿个来唠唠中轴线这回事儿。

中轴线啊,就像是北京城的脊梁骨,撑起了这座古老城市的一片天。

这中轴线的历史啊,那可得追溯到老早以前了。

古代的人们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像一个画家在构思一幅宏大的画卷,每一笔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们精心地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就像确定了画卷的中心脉络。

从元大都开始,中轴线就像一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那时候的中轴线,就已经规划得相当有模有样了,它就像一条隐藏在城市里的长龙,虽然当时的建筑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壮观,可这中轴线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它就像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引导着城市建筑的布局。

咱就说这故宫吧,故宫可是中轴线的重头戏啊。

故宫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就好比是一个天平,两边的建筑重量相等,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故宫里的宫殿,一座接着一座,沿着中轴线整齐排列,就像一群听话的孩子,规规矩矩地站着。

你看那太和殿,位于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就像是一个威严的王者,俯瞰着整个故宫,散发着不可侵犯的气息。

这中轴线穿过故宫,就像是一把剑直直地刺向中心,把故宫分成了两半,可这两半又像是镜子里的彼此,一模一样,这就是中轴线的魔力啊。

再往后呢,随着城市的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地延伸和丰富。

它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壮。

周围的建筑也像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围绕着中轴线建立起来。

比如说那些胡同和四合院,它们虽然没有故宫那么宏伟,可也是中轴线周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四合院就像一个个小盒子,规规矩矩地排列在中轴线两侧,就像守护中轴线的小兵。

胡同呢,就像是连接这些小盒子的丝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到了现代啊,中轴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就像一个活化石,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荣辱。

现代的建筑在中轴线周围拔地而起,可是它们并没有破坏中轴线的和谐。

就像一群新加入的朋友,虽然风格不同,可依然能够和老朋友们愉快地相处。

你看那鸟巢和水立方,它们就像是两个现代的精灵,在中轴线附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较 完整地保持 了老城 区的历史风貌 ,又为 经济发展提 供了组织 有序的增长空间 ,但
是郊区各县 之间 ,新城 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现 象仍 然相 当突出。 2 . 堪 培拉。澳大利亚堪培拉 的规划者 是美国的格 呈芬 ,他 尊重并利用原有的 自
验 。最后 提 出城 市轴 线 的作 用 ,为城 市 建设 和 发 展 提 供 思 路 。 关 键词 : 国 内外
峰 高处 可 以看 到其 全 貌 ,又是 人们 在 实
际生 活 中可 以感 受到 的 ,是城 市所 固有 的一种特 性。 广 义的城 市轴线 :与城市 形态 有关 ,
实 轴—— 轴线是 客观 存在 的 , 给人 以 强烈的 空间形 象 , 构 成城市 的肌理 , 每根
轴线都 可 以得 出建 造 建筑 群体 或城 市 发
轴线 以空间延续的方式演绎着巴黎 的文化、
历史和城市建设成就。
第一 ,巴黎城市轴线范围界定 。巴黎 的 中轴线 :凯旋 门——香榭丽舍大街——
协和广场—— 卢浮宫。 第二 ,巴黎城市轴线总体特点 。巴黎 轴线平行于塞那河 ,它充分利用开 阔的水
副教授 ( 北京财 贸职业 学院旅游 系 北京
空间, 是 客观存 在 的 , 能反 映城市 空 间结
构 发展 现 状 。城 市 轴 不仅 在天 空 中或 山
式包括实轴与虚轴 两种 。作 为广义或狭义
的轴线 ,往往 与城市的物质形态相结合。
区,三个角点分别是首都 山国会大厦 、城
市 山首都塔 和政 府大厦。正对国会大厦 以 国会 山和格里芬湖对 岸的伦伯布兰斯 自然 公园 ( 安斯利 山 ) 为端点 的气势恢宏 的景
向空间发展 战略 既保 持 了中心 区 的繁 荣 ,

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的美学分析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凡尔赛

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的美学分析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凡尔赛

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的美学分析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凡尔赛、(明)北京城为例作者:刘舒野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2期刘舒野(大连六环景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00)摘要:通过对凡尔赛和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的介绍、分析和对比,以及其对后世巴黎和新北京城的城市中轴线的深远的影响,突出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轴线1 凡尔赛中轴线的分析凡尔赛宫(Versailles)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巅峰之作,它的总设计师是皇家造园师勒·诺特尔(Le Notre)。

历经26年之久建成的凡尔赛宫占地面积为1500hm2,为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1/4,其中仅花园部分面积就有100hm2。

凡尔赛宫苑可分为3部分:宫殿、花园、林园。

整个宫苑东西向布局,宫殿座西朝东,它的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伸,贯穿并且总领全局。

东面庭院东入口处有军队广场,从中放射出3条林荫大道穿越城市。

园林布置在宫殿之后,也就是西面,近有花园、远有林园。

园林中道路呈几何规则式,中轴线长达3km,统领全园,在局部再形成些次要的轴线式布局。

从宫殿前向城市延伸出3条呈放射状的大道,其中两侧的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区的香榭丽舍大街。

从宫殿出发,凡尔赛宫苑中轴线自东向西,有3km之长。

“拉托娜泉池”是花园中轴线的起点。

中轴线往西,经过宽阔的国王大道,便是“阿波罗泉池”。

所以,为了完整地表达中轴线的设计意念,在轴线的西端设置一条长1650m、宽62m的大运河,象征着传说中的西海。

古典主义者讲究布局的严谨和井然有序,讲究构图的几何性和统一性,讲究主次有序和轴线明确。

它的关键在分清主次,分清统率部分和被统率部分,因此,中轴线突出就成了定则。

这种构图就是一种绝对君权时期专制政权的图解:国王集权利于一身,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最高层,他统率全局。

凡尔赛宫苑中宏伟壮观的中轴线不仅统率着全园,也是全园的艺术中心。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是北京市的一条重要道路,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以下是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1. 古代帝王之道: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帝王统治时期。

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皇宫和官方重要建筑通常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被称为"中轴线"。

它代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之间的联系象征化。

2. 明朝的紫禁城:
在明朝时期,中轴线的中心是紫禁城,它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所。

中轴线从南到北穿过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包括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

3. 清朝的皇家园林:
清朝时期,中轴线被进一步延伸,并与一系列皇家园林相连接,如北海、恭王府和颐和园等。

这些园林通过中轴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展示了清朝皇家的繁荣和宏伟。

4. 现代历史的变迁: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轴线逐渐融入了现代城市的格局。

在20世纪,一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和文化场所沿着中轴线建立起来,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物继承了中轴线的传统,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和政治的象征。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理念,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中轴线上的故事

中轴线上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北京鼓楼南、北钟楼之间连线为界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整个北京城,而且从南到北依次串联起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和景点,如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鼓楼和钟楼等。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当时,元大都的建设规划就已确定了两条并行的东西中轴线,南起宫城,经皇城的正门和景山,到达钟鼓楼。

明朝时期,对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中轴线的改造和完善。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比元朝时期更加突出,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点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天安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故宫则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

景山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御苑,也是北京城最高的地方之一。

北海是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园林之一。

鼓楼和钟楼则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在古代是用来报时的,而钟楼则是用来报警的。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脊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尊卑有序、对称平衡等。

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如今,北京中轴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北京城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和游览,领略北京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城市中轴线的起源

城市中轴线的起源

城市中轴线的起源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根源,城市中轴线也不例外。

中轴线布局在是中国古代城市一大特色,也是西方城市形式主义的代表。

城市中轴线作为传统城市空间的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法,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遭到了很多批评。

“考古发现,旧石器与新石器交替时代(距今约 12000 年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8000 —5000 年前)的农作物种植、陶器、玉器的制作和墓葬、祭坛的建造等,均表明古人有关方位的时空观念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已经具有中轴线规划思想。

1987 年考古发现的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 45 号墓葬,墓主人居中,头南向,东有苍龙,西有白虎。

再东西各有一具人骨对称放置。

整个墓室成一幅二象北斗星象图。

据考证,距今约 6600 年”。

图1 濮阳西水坡 M45 平面图而在中国周朝,代表着中国理想城市的周王城也是典型的中轴对称格局(如图 2)。

《周礼·考工记》体现了典型的周礼城制思想。

其对这种中轴对称的理想城市有着详细的描述,此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了深刻的影响。

基于前文所分析的“中”字内涵,关于中轴线起源的内在原因,笔者认为有四点:一是古人天南地北的时空观,二是朝南居住的习惯,三是择中而立与尊卑伦理,四是王权与规制的影响。

1.时空观的影响时空观集中体现在古人对天的崇拜和对太阳的崇拜。

从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来看,古人关于方位的时空观念已经很成熟。

古人有着“天南地北”、“南上北下”的认知,“下上通”代表着远古时期人们的时空观,是连接时空的永恒不变的子午线,即是承接天意的中轴线。

图 2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古人时空观对太阳的崇拜是最为显著的。

太阳,是古代人们心目中的“上帝”、“老天爷”,太阳赋予人们生活的力量。

“太阳有规律的运动,有极强的方向性,也有了测量、定位的参照物。

因此原始人早期的地面住宅布局中建筑朝向太阳布局,即建筑轴线指向太阳,满足日照的要求,便于实施,又是心理的向往所归,从而轴线由此诞生”。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摘要: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萌发敬畏心理,太阳带来了生命和光明,原始人对太阳抱着某种信仰。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和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就成为了原始人用来测量物体、安排作息和制定方位的参照物。

早期的建筑轴线指向太阳,不仅为了满足日照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精神归属,便产生最原始的建筑轴线,最终应用于城市。

城市轴线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

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

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起到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用地功能等系统。

关键词:城市轴线故宫凡尔赛宫统一性
中国城市轴线
中国把中轴线作为城市根本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部分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均围绕着中轴线,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串联着宫殿群,寺庙和圣所,与百姓的居所是相互隔离的显示了王室的尊贵。

例如北宋的开封与明清的北京。

城市中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各方利益协调博弈得以最终形成。

秩序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和功能的可识别性。

中国的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城市建设原则,重点突出代表皇权的三大殿建筑,形成坐北朝南、层层展开、绝对对称的中轴线的规划布局形式。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按照前朝后寝的原则,故宫将政治和居住两大功能建筑群体纳入到轴线范围,从而形成秩序的美感。

北京故宫轴线前半部分是“前朝”,以永定门为起点,终止于钟鼓楼,成为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轴线。

在这里,只有经过一道道起伏的城门,才能到达秩序的主宰者中国中央集权最高统治的象征——三大殿。

轴线的后半部是“内廷”,也通过轴线串联起来。

这个部分更加复杂,不仅有重重宫门,还有众多嫔妃王子居住的宫殿建筑群,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以及乾西五所。

轴线在这里再一次承担起秩序的作用,循环反复运用不同等级轴线组织。

同时,前后起伏对称的形体或空间的分配仍以中轴线为依据,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均衡对称,其中主体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

城墙四周均衡地设置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故宫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相映成趣。

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西方城市中轴线
在封建君权制度统领下的西方,也将轴线运用到了城市规划中。

如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凡尔赛宫。

宫殿西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景秀丽,其中轴线长达三公里。

正宫为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三条放射形大道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宛如是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集中点。

花园的轴线是凡尔赛宫轴线的延长,并向东穿过凡尔赛镇,成为镇的中轴,花园和整个城镇都在宫殿的统率之下,尊卑主从关系十分明确。

镇的轴线象征王权对城市的统治,园林轴线象征对农村的统治,轴线在空间上完美地体现了当时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观。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浓厚的城市,由于城市的形成方式为依傍塞纳河自然聚居,因此在城市形成伊始就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随机性很强,无礼制色彩。

巴黎的城市轴线位于右岸西侧,宫殿出于防卫需求临近塞纳河,不追求正南北方位。

又由于建造时间不同,除卢浮宫建筑群正中轴线西端,其他宫殿大多零散布置在轴线两侧,不是严格对称布局。

波旁王朝开始,随着古典主义的诞生,因此对其只能进行小范围的规划改造,而左岸的新建区域则有意识的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划分。

对主城区进行了“大拆大建”,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式的规划手法,用放射式的道路轴线网络将宫殿、政府、纪念建筑、广场、绿地、林荫道、水面等景观性构成要素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市容。

巴黎的轴线系统西药形成于拿破仑三世的绝对君权时期,以后的城市建设延续和发展了这一轴线系统。

可以说,对君权的强调导致巴黎的轴线系统具有和中国相似的中心性。

所不同的是,巴黎的城市轴线串联着丰富的公共空间、水面和绿地,使城市空间具有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结语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

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但却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华之感,也将城市浪漫融入其中。

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法国凡尔赛,对任何首都城市轴线来说,它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展现国家气质和政权核心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的思考越来越多元化。

城市设计除了要有时代性,还体现历史文脉的沿袭。

如何赋予城市特质,打造城市的历史和现代空间是各位设计者需要去仔细探究的课题。

通过上面北京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城市轴线的分析,我们不妨用最基本的原始的美学手法去规划我们的城市。

城市的秩序创造,匀称的城市肌理和明确的城市中心,在今天这样“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中,城市轴线的运用依然有着它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