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主要流派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技术
大纲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技术
1.基本理论
2.治疗技术
二、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治疗技术
三、认知学派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概念和原理
2.治疗技术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精神分析学派
C02:自由联想
C03:梦的解析
C04:阻抗
C05:移情
C06:反移情
C07:行为治疗
C08:强化
C09:泛化
C10:分化
C11:消退
C12:自动性想法
原理和观点
K01:潜意识理论
K02:人格结构理论
K03:内驱力的学说
K04:客体关系理论
K05:人格发展理论
K06:防御机制的理论
K07:关于焦虑的理论
K08:精神分析学派心理治疗的过程K09: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K10: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K11:社会学习理论
K12: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过程K13: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K14:认知治疗学派
K15:五种常见的歪曲认知
K16:认知学派取向的心理治疗
K17:认知学派取向的心理治疗步骤重要信息
I01:精神分析治疗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I02: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I03: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I04: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I05: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I06: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首次研究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著名的美国行为学家斯金纳发展了这一学说
正文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技术
1.基本理论
(1)概念和历史
精神分析学派是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精神分析技术,如分析阻抗、移情、反移情、梦等,基于对患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患者人格成熟的目的的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治疗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之后由他的学生们将此理论进一步发展运用。
(2)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①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理论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其中,意
识是人体心理活动有限的外显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马上回忆的部分,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略加注意,即可回到记忆和意识中来。
②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说明人格结构。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部分,奉行快乐原则,要求无条件地即刻满足,它与外界不能直接接触,而是通过自我来实现愿望;自我是在现实环境的反复锤炼下,从本我分化出的一部分,奉行现实的原则,是理性的、务实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其作用就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③内驱力的学说
内驱力是指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它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弗洛伊德将其分为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两种。
④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指的是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
⑤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按顺序经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每一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人格发展的关键要素,若儿童在某一阶段人格被扭曲,就会形成后天相应的病态人格。
⑥防御机制的理论
在面对某些困境时,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采取某些心理调适方法,以求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但是,如果不恰当地过分使用某些防御方式则最终会导致对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不适应,产生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分为自恋性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等四类。
⑦关于焦虑的理论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其威胁根源来自于外界;二是神经性焦虑,其威胁根源来自本能性冲动;三是道德性焦虑,其威胁根源是超我系统的良心。
2.治疗技术
(1)治疗技术术语
①自由联想:让来访者抛开一切意识层面的干扰,说出脑中即时所浮现出的任何想法或者意向,无论内容多么荒谬、离奇或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来访者只需要汇报出这些,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②梦的解析:在睡梦中人的自我控制会减弱,因此那些在清醒时不易进入意识而只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内容就有可能在梦境中显现;梦的解析就是对梦境中出现的内容进行分析、诠释,从而对人的潜意识进行探索。
③阻抗:指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自由联想过程中不能或不愿意与治疗师讨论的某些观念、想法或经历,其背后往往隐藏了来访者生活经历中极为深切和重要的情感体验,因此,克服阻抗往往是治疗前进的重要步骤。
④移情和反移情:随着治疗过程的不断深入,来访者会对治疗师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通常是其过去某种重要情绪冲突的再现,这一过
程即是移情。
移情又可分为正性或负性移情:正性移情所包含的情绪往往是正面的,负性移情所包含的往往是敌意的。
同样,相似的情感体验也会发生在治疗师身上,随着来访者对治疗师情绪反应的变化,治疗师对来访者也会产生特殊的情绪反应,这称之为反移情。
(2)治疗的过程
①开始阶段:首先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初步评估,明确来访者是否适合接受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之后,需要和来访者一起确定治疗的时间、频度、费用、支付方法以及治疗规则等;此外,还需要对来访者主要的潜意识冲突有基本的了解。
②移情发展阶段: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开始向深处发展,来访者既往潜意识冲突的主题会以对治疗师移情的方式再次浮现。
治疗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对移情的内容做出反应,而应该去理解移情背后的内容。
③修通阶段:当移情充分暴露以后,治疗师将运用诠释、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等技术,向来访者展示当前双方关系与过去经验间的联系,由此使得潜意识的冲突有可能进入意识层面,从而使来访者理解自身症状的真正意义并获得顿悟。
④移情的解决阶段:当过去的潜意识冲动被修通以后,来访者对于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移情也会有新的认识。
根据最初与来访者商定的治疗进程,治疗师可以开始为治疗的结束做准备。
二、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1)行为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来矫正人们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治疗技术。
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在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对三个主要行为学习理论的简介。
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此学说将人的行为归为后天学习而来的,认为治疗主要在于利用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规律,创设良好环境,引导患者进行适当学习,消除不良行为并获得健康行为。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首次研究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著名的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发展了这一学说。
此理论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样也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不同处在于前者通过操作的方式积极寻求刺激,强调强化是动因,强化会使个体趋向某种特殊活动或形成某种特定行为;因此,治疗主要在于改变强化方式从而改变病态行为。
③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但并非一定以直接强化为动因,而是以一定的榜样为观察、模仿对象,通过注意、保持、再现和建立动机四个阶段学习而来的。
由此,该理论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对患者不利的模仿对象;主张通过提供对患者有利的模仿对象,来帮助患者习得良好行为。
(2)基本概念
①强化: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中,指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一个非条件刺激,结果使得原先的中性刺激变为了条件刺激;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它可以分为正性强化(在反应之后给予积极强化物)和负性强化(反应之后去掉厌恶刺激);而社会学习理论并不把强化看作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强化能够促进模仿学习,但没有强化学习也会发生)。
总的来说,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②泛化:指对于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现象引起。
③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当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机体抑制泛化反应,而只对于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
④消退: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中,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即可视作消退。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消退指先前被强化的反应出现后不给予强化物,使得反应的出现率下降。
2.治疗技术
(1)治疗过程
①行为评估:主要是收集、测量和记录有关不适应行为的信息,了解该行为发生条件或维持条件的过程。
②行为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治疗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最后开始实施治疗。
③行为随访:指在干预期结束后不定期地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并在必要时再次对来访者进行干预。
(2)操作技术
①厌恶疗法:其原理主要是抗条件作用,设法使某种想要消除的目标行为与一种使人厌恶的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该种行为。
②系统脱敏:其原理是将原先与焦虑建立联系的刺激条件改为与放松建立联系,从而消除原先的焦虑反应,包括想象系统脱敏法和现实系统脱敏法两种。
③松弛疗法:是使患者用来减轻他们所体验到的恐惧和焦虑的自律神经兴奋的方法。
通常有四种放松训练法,即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注意力集中训练法和行为放松训练法。
④暴露疗法:是指患者在治疗者的帮助下找出导致症状出现的刺激,并且让患者长时间暴露于该刺激中,使得患者产生适应过程而消除症状、改变对刺激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的方法。
三、认知学派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概念和原理
(1)基本原理
认知治疗学派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一旦你相信自己应该做什么,你就会那样去做。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认知行为中发现: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为其中介(B)。
因为情绪来自思考,所以改变情绪和行为应当从改变思考着手。
(2)基本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T·贝克(Aaron T. Beck)曾经归纳了以下五种常见的歪曲认知:
①任意推断:在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下,轻易做出结论。
②选择概括:只针对整个事件中的一部分就做出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③过度引申: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得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④夸大或缩小:不顾客观事实,而从主观出发将事件放大或缩小。
⑤全或无: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面否定。
2.治疗技术
(1)操作技术
①自动性想法的识别:自动性想法指那些在遇到了具体事件后所自动产生的念头,实际上正是这些念头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情绪。
由于大多数人已经将这些自动性想法培养成了习惯,所以有必要教会来访者去学会识别这些平时并不为自己所注意的想法。
②认知错误的识别:即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反复诘问,不断层层深入,使得来访者能够最终意识到自己在上述自动性想法背后所犯的认知性错误,也即上文提到的“歪曲认知”。
③真实性检验:这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真实性检验,才能使来访者最终认识到上述自动性想法与客观事实并不相符,从而真正明确先前的认知错误,巩固新的认知。
④去注意:即指导来访者集中注意力做好手头的事,不要因为关注他人的反应而耽误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⑤监察焦虑或抑郁水平:来访者的焦虑或抑郁水平往往有从开始到高峰再到消退这样的过程,治疗师通过指导来访者认识到这种规律,并且让其对自己的焦虑发展过程进行监测,从中寻找出在不同情形或干预因素下焦虑反应的变化趋
势,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高峰体验的发作。
⑥认知自控:即指导来访者在遇到问题时,让他能够识别出自己的错误认知,并且有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继续按照原来的步伐前进。
(2)治疗过程
①设定目标:在初次访谈中对来访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大致的了解,并先从某个具体的问题着手与来访者协商治疗目标。
②检查目标与自己行为观念的一致性:当来访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开始行动时,评估其此时产生的自动性想法,并指出哪些自动性想法是不正确的,考虑这是否与自己的行为观念一致。
③评估有关境遇、个人情感表现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在遭遇各种不同的情形时,记录下个人的即时真切的情绪和感觉,并设想在每种情绪下事情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继续发展。
④考虑可能的各种含义及作用并选择最佳可能:将记录下来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加以罗列,除了自己所习惯的那种以外,是否有其他解决问题办法的可能,然后选择最符合预先设计的那种。
⑤行为活动:按照先前所做的选择,以新的行为方式和理解去行动。
⑥评估活动的效果:对整个经过改正后的行为进行评估。
⑦确立或修正认知的过程和目标:完成每一个分阶段的任务或目标后,检验获得的成果,并对以前不良的认知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