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与人生
摘要:《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所在,是能否构建一个良好人生价值的参考。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作为全球、全人类的一份无法度量的人生价值遗产。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古今中外能与之相媲美的并不多见,它曾经作为中国统治者的立国之本,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标准。《论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是如何做人,如何加强人生道德修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被眼前的一些东西遮住了眼睛,挡住了视线,拼命地追求物质利益,当他们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却忘记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所以,即便物质利益得到了充足,还是会感觉到空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加强人生修养来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一、君子的修养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处对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溪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很明显,我们可以从对话中看出孔子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孔子和老子、庄子等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当自己的道法无法推行时崇尚隐居山林,与世无争。孔子却不是这样,他明知道自己的道法无法推行下去,不会被当权者所采纳,却仍旧辛苦奔波,四处推行,即便有很多次吃了闭门羹也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关键在于他有如大海般深邃的修养。读《论语》,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勾结在一起,主要因为他们心里有鬼,耍手段,不敢光明正大做事,通过暗地勾结谋取利益;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坦荡,能够和别人平和相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孔子又曰:“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相反。”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自己善于做好事,而且乐于去帮助别人或帮助别人做好事,同时看到别人做坏事,就会想方设法去阻止。然而小人喜欢帮助别人做坏事。孔子认为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就要有开阔的胸襟。在《论语》中孔子曾曰“君子只周济贫穷的人,而不接济富有的人。”主要是记载子华出使齐国时,冉
由向孔子替他母亲要些小米,孔子所说的话,孔子认为君子原则,就是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救济,更应该在危难之时给予的道义和精神上的支持。如果能够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雪中送炭,这才是真君子的风范,正所谓雪中送炭见真情,锦上添花不足贵。如今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大部分人过于执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从而形成一种自私自利,以权谋私等等一些不良风气,完全没有一种君子的行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伪君子,说他们是伪君子,是因为他们只想方设法去帮助那些有实力的人,更直接地说是对他们有利用价值的人才会去帮助,典型的是欺软怕硬,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因此,读《论语》,做一个真君子是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的必要条件。
二、利于义的取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难做出选择之一的是利与义的取舍。子曰:“饭疏食,饮之,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以贫苦的生活而感到困惑,而是专注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告诫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用在对社会有益的地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君子,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去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当集体利益与自己利益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不应自私自利,做出损人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在物质的社会里,我们处处受到富贵的诱惑,贫贱的折磨,我们往往就会被富贵所控制,完全是一种贪欲的扩张。更可笑的是如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道德值多好钱?因此在利与义的取舍中,我们往往会偏向与利的取向。子曰:“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了解义,故行事以义为准,而小人钻营利,行事以利为准。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那些只追求利益而不顾道义的人是小人。要想做到不贪念名利,不受富贵左右,就必须做到清心寡欲。然而,如今绝大部分人读书都是为了追求名利,升官发财,成就百万富翁,住上别墅,开上名车。他们只把学习当成为炫耀地位的手段和升官发财的工具,没有体悟到学习的真正含义。正如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孔子认为,一个
人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服务于人民,处处为民着想。而不是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暴敛民财。要做到清心寡欲不被名利左右,就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更不应物质上的贫困而放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要能心怀天下,念念不忘苍生黎民。再比如伟大诗人范仲淹,他时刻心系天下百姓,时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以及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为官者学习。
三、人格的完善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道家思想提倡消极避世,所以要说两家谁的人格更加完善,当数儒家。孔子说:“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必须做到四点:首先要有智慧;其次是清心寡欲;再次是勇敢;最后是要有文学修养。”在这四点中,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勇敢,它是积极入世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危险面前不退宿,面对黑暗的社会势力不胆怯,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黑格尔说过人的行为形成人的性格,他根据圣经中的话又说:“要认识人必须根据行为的果实”。在如今的社会里, 我们所看见的大部分都是低首哈腰的奴性形象,这些伪君子无法为老百姓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儒家思想重人格完善的体现。儒家认为,君子不应该隐居山林。一个有知识,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如果不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是不符合道义的。那些遇到社会动乱就隐居山林的人,自以为是洁身自好,维护自己的人格清高。其实,他们是胆小怕事,他们忘记了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与义务。他们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是畸形的人格。要想真正做到人格完善,就必须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与义务。《论语》中有多处的言论谈到了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对社会负有一种责任,为社会的变革身体力行。可见,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多么难能可贵,是人格完善必不可少的。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为构建人生的价值坐标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依旧要吸收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为人类的整体道德提升和和谐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