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明确课文主旨与结构,感受课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味,把握庄宗“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欧阳修的激赏与叹惋之情,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庄宗之“盛”“衰”与其“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三、教学创意

课文所在单元赏析要点为“气脉中贯,散而不乱”,为突出这一重点,本堂课试图以文中三句话为突破口:提出论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引出警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以期让学生感受课文一脉贯通的特点。

同时,文言文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通过诵读来把握情感,理解主旨,因此在具体赏析和探究的过程中,着重通过诵读的方式来把握庄宗之“盛”“衰”与其“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并体味欧阳修的激赏与叹惋之情,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深长意味。

在“延伸拓展”这一板块,力图出新。欧阳公得出的结论大体可概括为玩物丧志,其实我倒认为,不如说庄宗是因丧志而玩物。况且,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谈及理想,谈及人生,似乎普遍是迷茫与混沌的。因此,我期望从丧志玩物这一角度能予以学生些许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从项羽的华丽登场到李后主的黯然谢幕,从秦朝的骤兴骤衰到大唐的百年盛世。在历史的滚滚烟尘里,远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背影。然而,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伶官传序》讨论的话题就是盛衰之理。

(出示课题)

(二)探究主旨:明“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1.那么,对于这一话题,作者欧阳修给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就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通常是为了强调,故而语气强烈。大家认为这个反问句是为了强调哪一个词语?(生答“人事”。)

2.那么,在人事上怎样做可以使国家兴盛?怎样做会使国家灭亡?也就是说,作者得出的具体结论是什么?请大家仍旧找出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里的“兴”与“亡”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兴盛”“使……灭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赏析文本:究“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对此,作者以庄宗的兴亡史为例予以佐证。那么,文章是如何叙述庄宗忧劳兴国?又是怎样叙述其逸豫亡身的呢?

1.我们先来探讨庄宗之忧劳与逸豫。大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庄宗得天下之前的“忧劳”与得天下之后的“逸豫”的?

(学生讨论后作答)

①教师小结“忧劳”:第二段主要讲述了晋王三矢的故事。晋王临终前郑重其事交给儿子三支箭矢。在后来的十几年中,这三支箭一路跟随庄宗南征北战。但是欧阳老先生不写庄宗如何奋勇杀敌血染沙场,而是在这三支箭上大做文章,并非因为这三支箭价值连城,世间罕有,而是因为它们是父亲遗命的象征。对于中国人而言,父辈的遗命就是一种使命,它高于一切。庄宗对这三支箭的珍视程度实则是对父亲遗命的恭敬与遵从,更是表明庄宗继承父亲遗命后的忧劳。

欧阳公花了不少笔墨记叙庄宗与这三支箭的联系,连续使用如下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这段文字涉及到一个文学常识“少牢”,意思为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庄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忧劳意识后来甚至打动了他父亲昔日的仇敌——梁王朱温,他这样评价道:“生儿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亚子是庄宗的小名。这句话意思是说,生儿子就应当生李存勖这样的儿子才有用,李克用这个老家伙有了这个儿子,他的江山不会灭亡。至于像我的几个儿子,都是些泥猪癞狗。

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停顿,学生思考)文中有所叙述吗?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难道是欧阳老先生的疏漏吗?当然不是。庄宗逸豫亡身这一史实,在《新五代史》中的《庄宗本纪》与《伶官传》中已经说得非常详尽,如果序文中再次交代,未免累赘。而晋王三矢的故事是新旧《五代史》中都没有的,所以文中有记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列举史实时,是非常注意史料的剪裁的。

不过关于庄宗如何“逸豫”,课后有一段补充材料。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庄宗“逸豫”的表现。

明确:“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么,课文是怎样来叙述其兴与亡的?请同学们在第三段中找出相关内容。

(指名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并朗读)

①刚才大家在朗读有关庄宗兴国的句子时,感情慷慨激昂,读到有关庄宗衰颓的句子时则读得沉郁悲慨。文中哪些词语给了大家朗读情感上的暗示呢?

明确:“盛”“壮”“衰”。

②那么,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是“盛”与“衰”的具体表现?

明确:“系”、“函”、“入”、“还”、“告”都是“盛”的表现,其中,“函”在文中属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木匣子装;“乱”“仓皇”“离散”“誓天断发”“泣”则是“衰”的体现。

我们看,不论是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生答)。那么我们在诵读时须有意识突出。

(学生自行揣摩后指名朗读,后分组读,继而全班齐读。)

教师小结情感:庄宗继承父亲遗命之后,历经大大小小艰苦卓绝的战争,花

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才得以报仇雪恨,完成父亲三桩誓愿,最终君临天下。当庄宗再次手捧三支箭矢祭告祖庙,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时,可以想见,庄宗此时是何等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作者欧阳修的赞叹激赏之意更是溢于言表。(男生齐读有关“盛”的内容。)

可惜,从公元923年到926年,短短三年之后,庄宗便山河沦亡,身死人手,一败涂地,犹如从高山之巅陡然跌入万丈谷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叹惋之情。(女生齐读有关“衰”的内容。)

(最后全班齐读对比句)

③这段文字可谓写尽庄宗极盛时的辉煌灿烂与极衰时的一败涂地,这样的盛衰对比,文中还有相关的句子吗?

明确:“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正因这从极盛到极衰巨大的落差,作者在感叹之余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指名学生翻译此二句。)欧阳公通过这组问句将原因归结仍旧为“人事”二字,从而紧扣中心论点,并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四)延伸拓展:感“祸患积忽微,智勇困所溺”。

1.至此,我们来看全文结构:提出论点(第一段)→例证分析(第二段)→得出结论(第三段)。由此看来,文章结构已经非常完整。可是在第四段中,作者又感慨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其中“智勇多困于所溺”就句式而言是一个被动句,“于”表被动。那么,第四段是否为画蛇添足?如果不是,作者补上第四段的用意是什么?

“曾看五代是否?”王安石回答说:“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由此看来,欧阳修老先生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可叹可感之处。为什么事事可叹呢?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啊。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为当时以至后来的人们提出训诫,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以史为鉴也正是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的目的之一

2.说到这里,庄宗以及他的朝代的盛衰兴亡不仅让欧阳修唏嘘不已,也让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