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
下载
第3章移动IP的作用
这一章想说明为什么现在的因特网需要移动I P,提出移动I P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首先,
我们指出对于那些经常移动位置的计算机来说,要想发送I P包,现在的因特网路由技术是无
能为力的,并且说明为什么现有的解决办法对这个问题实际上都不可行。然后,说明移动I P
特别吸引人的一些特性,以至于在并不是必需的情况下人们也愿意用它。
阅读本章需要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连网和I P路由知识,建议对这方面缺乏了解的读者先看
一下第二章。正如前面已指出的,本章和本书绝大部分的重点是针对I P v 4而不是I P v 6。
3.1 当节点换了一条链路时会发生什么
如第二章所述, I P节点(包括主机和路由器)以I P报头为基础来做转发决策,更具体些,是
以目的I P地址的网络前缀部分来决定路由。这意味着,各节点在同一条链路上的端口必须具
有相同的网络前缀。
为了表明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图3 - 1中所示的情况,当主机离开与它具
有相同网络前缀的那条链路,移到具有不同网络前缀的另一条链路上时会发生什么。
在图3 - 1中,主机4的I P地址的网络前缀为2 . 0 . 0,但主机4被连到网络前缀为4 . 0 . 0的链
路上。图中还给出了路由器A的路由表,路由表的前两项为与路由器A直接相连的链路指
明了路由,而后两项分别指明了通过路由器B到达网络2 . 0 . 0和通过路由器C到达网络4 . 0 . 0
的路由。
图3-1 主机的移动
以太网A
主机1
a a a c
c
b b b
c
主机2
主机3 主机4
3.0.0.253 2.0.0.3 2.0.0.4
3.0.0.252
1.0.0.254 3.0.0.254
1.0.0.0 / 24
3.0.0.0 / 24
3.0.0.0 / 253
3.0.0.0 / 252
2.0.0.0 / 24
4.0.0.0 / 24
1.0.0.1 1.0.0.2
2.0.0.253
4.0.0.252
4.0.0.5 2.0.0.4
主机5 主机4
以太网B
以太网C
b b b
网络前缀=1.0.0
网络前缀=4.0.0
路由器A的IP路由表
目的地址/前缀长度下一跳地址
直连
I/f
a
c
c
c
直连
网络前缀=2.0.0 网络前缀=3.0.0
路由器B
路由器A
路由器C
高速光纤主干
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I P路由技术的工作规程,来看一下当主机1试图向主机4发送一个数
据包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1) 主机1产生一个I P源地址为1 . 0 . 0 . 1、目的I P地址为2 . 0 . 0 . 4的I P包,在主机1的路由表中,
与这个地址相匹配的唯一路由就是缺省路由,它指明I P包可以通过端口“a”到达下一跳—路
由器A(1 . 0 . 0 . 2 5 4)。因此,主机A将数据包转发给了路由器A。
2) 路由器A在它的路由表的第三项找到到达网络2 . 0 . 0的路由,即从端口“ c”到达下一跳
——路由器B(3 . 0 . 0 . 2 5 3)。因此路由器A将数据包转发给了路由器B。
3) 对于目的地址的网络前缀等于2 . 0 . 0的包,路
由器B有一条直通路由。因此,路由器B将
数据包从以太网B上的端口“b”发了出去。然而,这个数据包是无法进行发送的,因为主机4
并没有像它的网络前缀所指示的那样连在以太网B上,这时,路由器B会向包的源主机—主
机1发送一条ICMP 主机不可到达错误报文( Host Unreachable)。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各路由器的路由表项是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得到的,并且路由器B
会根据要求广播对网络2 . 0 . 0的可达性。注意,由于路由器B广播了对主机4的网络前缀的可达
性,数据包就按上面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发向路由器B。
这就得出了I P路由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想到达某一个特定地址的I P包,将被选路到对
这个地址的网络前缀广播了可达性的那些路由器上。
如果节点并没有在它的网络前缀所指示的那条链路上,那么发向该节点的数据包就找不
到目的主机了。显然,这意味着该主机不再可能和别的任何主机通信了!因此,一台主机要
想与别的主机通信,在没有改变它的I P地址以反映它与新网络的连接之前,就不要从一条链
路移动到另一条链路上。
3.2 用特定主机路由能否解决移动问题
这一节中,让我们来看一下特定主机路由能否作为移动节点的解决方案,并从可扩展性、
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来评估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3.2.1 特定主机路由如何解决移动问题
回忆一下前面的内容,我们说过当路由表中有多个匹配的项时,节点必须选择匹配的前
缀长度最长的那条作为路由。也就是说,与网络前缀路由相比较,节点必须优先选择特定主
机路由,只在没有匹配的特定主机路由或网络前缀路由时才可以采用缺省路由。
因此,对图3 - 1中所示向主机4发送I P包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路由器A、路由器B和路由器C的
路由表中加入一条特定主机路由来解决。可以练习一下这些路由表表项是怎么样完成I P包发送的。
Router A: {Ta rget/Prefix-Length = 2.0.0.4/32, Next Hop = 3.0.0.252, Interface =“c”}
Router B: {Ta rget/Prefix-Length = 2.0.0.4/32, Next Hop = 3.0.0.252, Interface =“c”}
Router C: {Ta rget/Prefix-Length = 2.0.0.4/32, Next Hop = “d i r e c t”, Interface =“b”}
这样,从主机2送往主机4的包将由路由器A送到路由器C,再由它将包发送到以太网C上,
主机4可以从以太网C上接收到数据包。
在继续讨论之前,还有一些术语需要介绍一下。为了与移动I P的术语统一,我们做出以
下定义:
1) 家乡链路(Home Link) 是指一个节点应该在的链路,也就是与节点的I P地址具有相
第3章移动IP的作用使用23
下载
24使用第一部分导论
下载
同网络前缀的链路。
2) 外地链路( Foreign Link) 除家乡链路以外的链
路,也就是网络前缀与节点的I P地址网
络前缀不同的那些链路。
这样,前一节中所讨论的I P路由技术的原则可以写成:没有特定主机路由时,只有当节
点连接在家乡链路上时才可能接收数据包。也就是说,当节点连接在外地链路上时,如果没
有特定主机路由就无法进行通信。
3.2.2 特定主机路由解决方案好吗
现在再来定义一些术语。移动性是指当节点改变它连接的链路时,仍可以采用原来的I P
地址保持现有的所有通信。移动节点是指具有移动性的节点,即节点可以离开一条链路,连
接到另一条链路上,而仍用原来的I P地址保持通信。远程打印、远程登录和文件传送等应用
都要求一个节点从一条链路移动到另一条链路时不要中断通信。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因特网路由技术不可能普遍采用特定主机路由。在这一节中,
我们想确认,特定主机路由是否是在因特网中解决可移动性的可行方案。因此,需要决定在
全球因特网中,只对那些没有连接在家乡链路上的节点采用特定主机路由是否可行。
为弄清楚这一点,应了解一下使节点在因特网上能移动所需的特定主机路由的数目,可
以看出,这个数目决定于以下因素:
1) 因特网上的可移动节点的总数。
2) 对每个可移动节点来说,最少需向多少个节点广播特定主机路由。
3) 移动节点在链路间移动的速度,以及每次移动节点切换链路时需要增加、删除和改动
多少条特定主机路由。
另外,像前面介绍路由表的生成机制时那样,还需确定采用特定主机路由是否会牺牲因
特网路由的可靠性。最后,还必须考虑安全性。
1. 移动节点的数目
随着笔记本电脑内存和C P U性能的不断加强,以及体积、重量和功耗等性能的大大改善,
可以预计在将来的因特网中,移动计算机将非常普遍。虽然在本世纪末,移动节点的数目还
不可能达到几百万,但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应最少容纳几百万个移动节点。
2. 每个移动节点需要的路由数目
为估计这个数字,第一步,让我们来看一下图3 - 2。图中一个节点(主机2)被连到了外
地链路上,两种箭头分别表示发往主机2的数据包在下面两种情况下经过的路径:
图3-2 向在外地链路上的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
主机2的本地链路
网络前缀路由指示的缺省数据流向
需要的数据流向
路由器1
路由器A
路由器B
路由器2 路由器3 路由器4
主机2的外部链路
主机2
主机B
主机1
1) 实线箭头表明了当节点指向主机2 的家乡链路的网络前缀路由时,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2) 虚线箭头表明了节点向在外地链路上的主机2 发送数据包时的路径。
对于那些实线箭头和虚
线箭头指向不同方向的节点,就必须要提供一条主机2 的特定主机
路由。在图中,这样的节点有:所有在主机2 的家乡链路上的主机和路由器、路由器1、路由
器2、路由器3和路由器4。注意,路由器A和路由器B并不需要特定主机路由。
再做几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至少处在从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到外地链路
的路径上的所有节点都需要主机2 的特定主机路由。在全球因特网中,这个节点数目很容易
达到几百个,具体数目要取决于家乡链路和外地链路的距离。因此,每个移动节点可能需要
向因特网中的几百个节点传送特定主机路由。
3. 节点切换链路的速度
在这里,我们要决定节点切换链路的速度,以及每一次切换时必须增加、删除和更改的
特定主机路由的数目。为此,看一下图3 - 2,当主机2切换到主机B与路由器B相连的那条链路
上时,必须发送以下几条路由的更新信息:
1) 删除路由器3 上的特定主机路由。
2) 删除路由器4 上的特定主机路由。
3) 将路由器2上特定主机路由的下一跳地址改为路由器A。
4) 路由器A必须增加一条新的指向路由器B的特定主机路由。
5) 路由器B必须增加一条新的指向新链路的特定主机路由。
为了将这个例子归纳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这里需要定义一个新的术语。在移动节点
的家乡链路到它的旧外地链路和新外地链路的公共路径上的所有节点中,离移动节点的家乡
链路最远的那个节点称为分支节点( Branch Point)。例如,在图3 - 2中,当主机2从路由器4的
邻节点变为路由器B的邻节点时,路由器2将成为主机2的分支节点。
普遍的原则是这样的:从分支节点到旧链路,沿途所有节点内的特定主机路由必须删
除;从分支节点到新链路,沿途所有节点必须加入特定主机路由;分支节点本身必须将路由
改成指向新链路。为此,必须向所有这些节点发送合适的路由更新信息。
如果移动节点频繁地切换链路(这在无线链路中是常见的情况),那么,好的移动因特网
解决方案应在节点切换链路时不至于引起大量的路由更新。
4. 这种方案是否可靠
进一步地,我们注意到,如果只向最小数目的节点传送特定主机路由(即从家乡链路到
外地链路路径上的所有路由器),那么,当这些路由器与它们之间的链路有一个发生故障时,
移动节点的数据包传送就会中断。也就是说,若采用最小数目的特定主机路由来实现节点的
可移动性时,因特网协议检测和绕过网络故障的能力就不复存在了。解决这个矛盾的任何方
法都会导致特定主机路由数目的增加。
5. 这种方案是否安全
最后来看一下网络的安全
性,并检查一下对路由更新信息的认证,这些信息包含了实现
节点的移动性所需的特定主机路由。如果一个“坏家伙”发出一个路由更新信息,错误地报
告一个“好人”的位置,那么,这个“好人”就再也不可能收到任何数据了。这就是说,必
须有一些认证机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路由协议做改动。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更多地
讨论安全威胁,现在只需注意到存在威胁,而移动I P有一些特定的考虑来对付这些威胁。
第3章移动IP的作用使用25
下载
6. 结论
作为总结,以下几点使得利用特定主机路由方案解决因特网的移动性失去可行性:
1) 必须至少向从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到外地链路沿途的所有节点传送特定主机路由。
2) 每次节点切换路由时,上面那些路由中的一部分(最坏的情况下是全部)必须进行
更新。
3) 在以后的几年,因特网上可能有几百万个移动节点,因此,为全面解决因特网的移动
性,上面两条所说的数目都得乘上几百万。
4) 除非向更多的路由器传送特定主机路由,而不是采用第一条中的最小数目,否则,采
用特定主机路由就失去了因特网隔离故障节点或链路的能力。
采用特定主机路由实现因特网的移动性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认证机制和复杂
的地址管理协议。
特定主机路由方案存在着严重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案解
决全球因特网上节点的可移动性是不可行的。
3.3 为什么不只是改变节点的IP地址
采用特定主机路由不是解决节点移动性的可行方案,那么当节点切换链路时只是简单地
改变节点的I P地址又如何呢?这是本节要解答的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方案是怎样工
作的。
由于采用网络前缀路由要求同一条链路上所有节点的I P地址具有相同的网络前缀,因此,
当一个节点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时,为体现新链路的网络前缀,节点至少应改变
它的I P地址的网络前缀部分,但它可以保留I P地址的主机部分,只要新链路上没有别的节点
使用相同的主机部分,否则就只能改变整个I P地址了。一旦节点改变了I P地址,它就可以通
过新链路利用新地址进行以后的通信了。
3.3.1 改变IP地址时能否保持现有连接
因特网中普遍采用的两个传输层协议是T C 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 D 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这两个协议都采用I P地址作为端点标识,
T C P和U D P都采用了端口( P o r t s)这个概念。端口是一个1 6比特(2字节)整数,它使得
T C P和U D P接收实体可以决定从网络收到的数据段中的数据应交由几个高层应用中的哪一个
处理,这样在一个节
点上就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应用,而各个应用的流量之间互不干扰。
节点的T C P连接由以下四个值唯一确定:源I P地址、目的I P地址、源T C P端口号、目的
T C P端口号。除了数据段的净荷, T C P的校验和也对前面这四个值进行校验。
I P v 4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约定,即假设上面这四个值在一个T C P连接的整个过程中是保持不
变的,当目标节点的I P地址发生变化时,这个约定将断开连接。所以移动节点改变I P地址时,
和别的节点之间正在进行的通信中断,只能再由移动节点以新的I P地址建立一条新连接。这
样,从节点可移动性的定义来看,当节点移动时只是改变它的地址不能解决移动性问题。
但是,当节点移动时改变节点的I P地址确实解决了一个称为漫游的相关问题。漫游节点
在改变它们的接入点前要中止所有通信,但在到达新的接入位置时,它们就会以新地址重新
发起通信。需要注意,目前的因特网协议簇中已经有相应的机制来解决漫游问题了,比如前
26使用第一部分导论
下载
面已讨论过的所有自动地址分配机制,以及P P P(P o i n t - t o - P o i n t)协议的IPCP ( IP Control
P r o t o c o l )。
3.3.2 如何找到IP地址不断变化的节点
前一节中所说的漫游不仅要求节点在每次移动时中止和重起所有的通信,还存在另外
一个问题,即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找到一个I P地址不断变化的漫游节点。比如当一台固
定主机想要发一个I P包给另一个漫游节点时,它如何知道I P报头中的目的I P地址域应填什
么值。
在因特网中,我们一般认为固定主机知道漫游节点的主机名,而这个主机名又是相对固
定的。因此,根据前面的地址翻译方法,固定主机可以从D N S服务器上找到漫游节点的主机
名,从而找到它的I P地址。然而,还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1) 每当漫游节点切换链路时,即它改变I P地址时,必须对D N S中自己的I P地址进行更新,
否则,来查找的那些节点得到的只是漫游节点原来的地址,而不是它的当前地址。
2) 查找漫游节点的I P地址的那些节点必须意识到,域名服务器送来的地址随时可能改变。
事实上,这种变化可能很快。
直接的结果就是对D N S服务器的大量更新和检索的大大增加。一方面,漫游节点在不断
地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时需要动态地更新D N S服务器;另一方面,由于认为查询得
到的I P地址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不可靠了,查询请求也就增多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D N S更新信息的安全性。同样,当有一个坏人将一个漫游节
点的假地址告诉D N S时,突然之间,任何通信都找不到这个节点了。因此, D N S服务器在
相
信一个动态更新信息前必须对它进行认证。虽然这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但要认识到,
目前的因特网还没有采用任何这样的机制。
总之,只改变节点的I P地址虽然是节点漫游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节点的移
动性问题。在现在的因特网中,节点漫游时,另一节点也不可能主动与漫游节点通信,因为
它无法知道到底在哪个I P地址上可以找到漫游节点。
3.4 在数据链路层能否解决移动问题
对节点移动问题,确实存在一些数据链路层的解决方案,它们与相关的因特网协议一起
起作用。这一节中将简单介绍其中的两种,并指出为什么它们还不足以成为因特网移动性的
解决方案。
有哪些数据链路层方案
这一节介绍因特网中现有的两种数据链路层移动方案,一种是“广域”方案,另一种是
“本地”方案。
1. CDPD
C D P D(Cellular Digital Packet Data)指蜂窝数字分组数据网。C D P D是利用北美模拟蜂
窝电话系统的空闲信道来传送I P包的一种标准。
C D P D与电路交换数据不同,因为后者需要在拨号接入服务器和无线调制解调器之间建
立一条电话呼叫,无论该呼叫的接通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数据传送,调制解调器的主人,也就
是呼叫的发起者都必须为整个呼叫过程付费。然而在C D P D中,许多C D P D用户共享一个无
第3章移动IP的作用使用27
下载
线信道,他们只在真正有数据发送时才竞争这个信道(回忆一下,这是我们前面介绍的数据
链路层的功能之一)。因此,在C D P D中,计费的依据是“传送的数据量”而不是“连接建立
的时间”。
使用C D P D服务需要为计算机买一个C D P D调制解调器,并与C D P D业务提供商或电信商
签定一个业务合同。一般认为不同的C D P D电信商之间都有漫游协定,所以,理论上可以在模
拟蜂窝能覆盖、又可以提供C D P D服务的任何地方使用C D P D业务。同样,理论上说,这种覆
盖广阔地域的能力使得C D P D成为一种“广域”移动解决方案。
当你申请C D P D服务时,电信商会给你一个在整个C D P D网络中使用的I P地址。无论你在
C D P D网的哪个位置,数据链路层协议——对I P来说是不可见的——保证了数据包能按电信商
提供的I P地址准确送达。虽然概念上与移动I P接近,但C D P D协议只在C D P D系统中提供了可
移动性,这也是我们将C D P D看作数据链路层方案的原因。
C D P D的最大速率为11 kbps,这是用户实际能用到的最大速率。C D P D最吸引人的特点是
它可以支持多种协议,但实际上极少有电信商提供I P以外的网络层协议。
目前,许多地方没有提供C D P D业务,使得它成了一种“局域”而不是“广域
”的移动方
案,有些人批评说,即使网络只需要为用户提供I P业务, C D P D也要求网络支持C L N P
(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与只运行I P的网络相比, C D P D的运营成本要高得多,
C D P D的计费系统也因为太复杂而被批评。
即使有这些批评, C D P D也不失为一种在特定媒介上提供节点可移动性的有趣方案。在许
多情况下,它对一些应用来说非常有用,有关C D P D的更多信息可参阅[ Ta Wa B a 9 7 ]。
2. IEEE 802.11
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 有一个组专门负责协议标准的制
定工作,已标准化的技术之一就是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ANs),在[ 8 0 2 . 11 ]中公布。简单地
说,与C D P D相比,8 0 2 . 11是一个在地域范围上受限制但速率更高的移动解决方案,它可以支
持每秒1~2 Mbps的速率。
8 0 2 . 11中定义了一系列无线收发器(发送器/接收器),它们为无线媒介和有线网络之间提
供桥接,计算机的无线网络接口可以和这些收发器通信。
数据链路层协议使得由8 0 2 . 11收发器构成的整个网络对网络层来说只是一条链路。和
C D P D一样,在8 0 2 . 11中,设备的移动对I P层来说是不可见的,然而,如果节点移动时穿过了
一台路由器,那么它就应改换I P地址,这样,正在进行的通信就会中断。因此,目前许多无
线局域网经销商都支持移动I P,而另一些则表示有意想要支持移动I P。
3. 只依靠数据链路层解决方案为什么不够
有好几个原因使得单单依靠数据链路层方案不足以在全球因特网上提供可移动性。
首先,根据数据链路层的定义,数据链路层的解决方案只能在一种媒介内提供节点的移
动性。例如, C D P D可以在移动节点从一个C D P D蜂窝移动到另一个时提供可移动性,但当节
点移动到另一种媒介上时(如有线的以太网),C D P D就要求节点改换I P地址。因此,在不同
媒介之间, C D P D和8 0 2 . 11等数据链路层方案只能提供漫游能力。
数据链路层方案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N种传送媒介就要求N种不同的方案。那种对各种
媒介普遍适用的方案肯定要比这些依赖于传输媒介的方案更好。移动I P就是一种适用于各种
传输媒介的方案。
28使用第一部分导论
下载
最后,数据链路层方案只能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提供移动性。像8 0 2 . 11那样的局域网方案
可以在一个园区网或一幢大楼内提供可移动性,一旦节点离开了这个范围,它就无能为力了。
只要覆盖范围足够大, C D P D这样的广域网方案可以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提供可移动性,但这
种系统的吞吐量有限。在可能的情况下,节点总是宁可连接到别的媒介上,而C D P D又不能在
两种媒
介之间提供可移动性。
下一章将介绍的移动I P可以在各种媒介上、在任意大的地理范围内提供可移动性,这
是它独有的能力。利用移动I P,只要它能够连到网上,就可以采用一个固定的I P地址进行
通信。
3.5 只需要漫游功能的情况
如果所有通信都由移动节点首先发起,而且它也不介意在改变位置后重起所有应用,那
么有漫游功能就足够了,并不一定需要移动功能。反过来说也就是:如果固定节点希望能主
动发起通信,而且移动节点切换链路时不希望重起应用,那么仅有漫游功能就不够了,而必
须要提供可移动性。
但有许多原因,使得即使不是必须的情况下,人们也宁愿用移动功能而不用漫游功能。
这一节给出了其中一些情况,其中大多数都关系到采用固定I P地址带来的好处:
1) 许多应用的配置数据库都以I P地址为基础,而不是主机名。如果频繁地改变I P地址,
这些应用就会中断。
2) 有理由相信,将来有可能服务器也需要移动功能,而不仅仅是客户机。这时,只知道
服务器的I P地址的客户就找不到服务器了,除非服务器具有移动I P提供的移动功能。
3) 有的应用提供商提供网络注册系统,它们只允许I P地址在一定范围内的用户接入。如
果没有移动I P,切换了链路的漫游节点就有可能改变I P地址,这样它就不可能再注册到这些
应用上了。
4) 有些安全机制根据节点的I P地址决定它的访问权限,移动I P使得在提供节点移动功能
的同时仍可利用这些安全机制。
5) 维护一个I P池(Pool )以便为漫游节点分配地址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没有一种合
适的地址分配机制。移动I P则允许节点移动时保持它原有的I P地址,这样就不会加剧I P v 4地
址不够这个矛盾。
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在不是必须的情况下,移动I P提供的移动功能也是非常有用的。
3.6 本章总结
本章开头说明了为什么节点在移动了位置、改变了链路后不能进行通信,除非它改变I P
地址以反映新链路的网络前缀。然后,阐述了特定主机路由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
必须改换I P地址这个问题,但它并不是一个提供全球因特网可移动性的可行方案,这主要关
系到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我们还研究了为什么在节点移动时改变I P地址不好,主要原因是这使得节点必须中断所
有正在旧链路上进行的通信,并在新链路上重起这些通信,这又引出了有关移动功能和漫游
功能区别的讨论。这还说明,即便是有可能,别的节点想随时都能找到漫游的计算机也是异
常困难的。
第3章移动IP的作用使用29
下载
接下来讨论了一些数据链路层方案,发
现它们在覆盖范围和传输媒介上都有一定的局
限性。最后,阐述了在有些只需要漫游功能的情况下,移动I P是如何使网络管理等事情简
单化的。
总之,移动I P解决了下述问题:
1) 当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不改变它的I P地址就无法在新链路上接收数据包。
2) 当节点在移动时改变它的I P地址,就不得不每次都中断和重起正在进行的通信。
与特定主机路由技术和数据链路层方案不同,移动I P解决了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并与
传输媒介无关。移动I P的可扩展性使其可以在整个因特网上应用。
30使用第一部分导论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