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精彩图文】图说北京中轴线

【精彩图文】图说北京中轴线

图说北京中轴线提起北京的中轴线,人们都不会陌生。

可是如果说到由中轴线串联起的建筑,恐怕不会都能说全。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说起中轴线的魅力,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

清朝时有个外国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他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的皇城。

这个使节进入前门后,看到了清朝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他发觉眼前的景物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北京城全是灰墙灰瓦,然而走过大清门,他看到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瓦红墙,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墙身,前面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

当他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后,又见到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

走过端门、穿过端门广场,看到的是午门。

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双手,欢迎使者。

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午门上有吹号的迎宾队伍,午门前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接着,使节又走过内金水桥,终于到达皇城。

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

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如此辉煌的建筑。

外国使节走过的,只是北京中轴线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立,使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长度达到了25公里。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皇城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延伸自北京故宫,经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前门和天坛,连接了北京的南北两个极点。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今天的中轴线则是在清代形成的。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的前世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修建新的皇城,他在北京的旧城址上建造了一座庞大的皇城,即今天的故宫。

为了保护皇城的尊严,他在皇城的南北两侧修建了两条石板路,形成了雄伟壮观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连接了故宫的正门,即午门,以南部的正阳门为中心,延伸到城墙以外的遥远的南方。

明代时期,北京的中轴线只是作为皇城的主要通道使用,并没有过多的规划和建设。

直到清代,中轴线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隆帝下令修建了皇家园林,即现在的北海公园,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北海公园以其美丽的湖泊、参天古树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成为了皇宫的后花园。

乾隆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两座重要的建筑,分别是天坛和颐和园。

天坛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代和清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观,被誉为中轴线上的珍宝之一。

而颐和园则是乾隆帝为自己的母亲修建的皇家园林,也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颐和园以其庞大的湖泊、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到了光绪年间,中轴线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强。

光绪帝下令修建了奉天门和天安门,将中轴线连接到了城墙以外的北方。

奉天门和天安门成为了中轴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城的地标之一。

光绪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礼拜寿堂和戒坛,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逐渐成为了北京城中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景观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中轴线的原貌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变。

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轴线上的许多文化遗址受到了破坏和拆除。

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于是在21世纪初,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了中轴线的保护工作。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市中心的线路,起始于城北,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和崇文门,止于城南。

该线路是明清时期规划的皇城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中心线路。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为了让皇城更加完整,他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即现在的北京中轴线。

后来,清朝雍正皇帝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规划和修建,将中轴线延伸至南海、北海和颐和园等地。

中轴线上除了紫禁城、天安门等宏伟的皇家建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胡同、庭院和公园,如王府井大街、德胜门箭楼、孔庙、琉璃厂等等。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设计、华美的陈设和瑰丽的雕刻著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从皇家建筑到公众领域的公共建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全球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北京中轴线依旧是北京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和学习研究。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而北京中轴线,则是北京城规划中的核心部分,连接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这条“神往的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变迁,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将带您穿越时空,来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的探索之旅。

第一篇:前世我们来看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

北京中轴线的初期设计可以追溯到元代,那时的大都(现北京)城规划即已具有中轴线概念。

到了明清两代,中轴线逐渐成为了皇家城市的规划主轴,串联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一系列皇家重要建筑和寺庙。

而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更是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格局。

故宫,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始点,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而在故宫的南端,是天坛,这是中国古代皇帝举行祭天之礼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再往南是朱墙一般的天安门,这是中国现代政治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再看看中轴线的两侧,构筑了一系列古代的宫殿、牌坊、城墙等,如今依然保存完整,成为了现代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有力见证。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轴线不仅仅是一条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轴线,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和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落,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中轴线的“前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和传承。

第二篇:今生而当今的北京中轴线,则承载着和展示着古老中国文明的也展现着现代北京的发展与变革。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中轴线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

如今的中轴线早已不再是仅仅一条传统规划中的轴线,更是连接了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桥梁。

中轴线的建筑保护与修复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故宫、天坛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被现代文明侵蚀。

从神圣性到世俗性: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从神圣性到世俗性: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年 ,时任 北 洋政 府 内务 总 长 的 朱启 钤 呈 请 大 总 统袁 世 凯 ,提 出将 盛 京故
宫 、热河 离宫两处所藏各种宝器运 至紫禁城 ,筹办古物 陈列所。袁世 凯
批准 了这一建议 ,由美 国退还庚款 内划 出20万元作为开 办费。1914年
2月,古物陈列所在 紫禁城前朝 武英殿 宣告成立。 同年 10月 10日,古物
由 于封 闭 的 皇城 位 于 北 京城 的 中 央 ,城 市 东 西之 间的 通 行 只 能 绕 道 正 阳 门 ,这样 一种 线路 安
天安 门前 区域 的 改 造
排 凸显 了正 阳 门的 交 通 枢 纽 地位 。在 其 周 围 ,尤 其 是 箭 楼 以 南至 天桥 一 带 形 成 了繁 华 的 商 业 区 ,
廊”,千步廊 外两侧按“文东武西”布局 ,列六部于
京 都 市政 公 所 建 立之 后 ,内务 部 总长 兼 京 都
左 ,列五 府 于 右 ,集 中 了中央机 构 的 绝 大部 分行 政 市政公所督 办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 凯提 交了《修
与军事机关的衙署 ,是各部议事 、办公的场所。
改京师前三 门城垣工程呈》,聘请德 国人 罗思凯格
⑩ 人
民 国北京中 轴 线的 变 迁 越强,北京}也文展 示出更加多 辛 亥革命 之 后 ,中华 民 国建 立 ,国 家政 体 发 生根 本性 变 革 。 北京 虽消 退,世俗萎 性时社 会机制的调 民 国 北京,中 轴线 附着 的 一
从神圣性到 世俗性 然保 留 了国都身份 ,但 以中轴线 为基 准的传 统空间结构随着帝制衰亡 而 丧 失 了合 法 性 理 论 体 系 的 支撑 。 皇城 城 墙 先后 被 拆 除 ,位 于 中轴 线王 建伟 j£ 哼 上 的建筑通过功能改造 ,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城 市的 日常生活之 中,原有 支 的 封 闭 性 城 市 格 局 El益 瓦解 ,以 皇权 为 中 心 的 “一极 化 ”政 治 空 间逐 渐 t ̄e--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为世人称作是“伟大的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规划与建筑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无与伦比的,堪称是中国贡献给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

2003 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北京城中轴线可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

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标签:北京城、中轴线、城市空间、空间结构1、北京城中轴线基本情况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

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2、不同时期的中轴线2.1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米。

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向南、向北延伸,这使得明代北京城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空间序列更加丰富。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线,连接了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被誉为“千年东方历史文化的丝带”,见证了中国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北京中轴线起源于明代,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自己父亲建立的。

它的起始点是天坛,终点是皇城,总长度约为7.8公里。

中轴线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景点,如天坛、午门、景山公园、故宫等。

中轴线在北京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明清两代,它是皇帝出巡和祭天的必经之地。

每年冬至,皇帝会在天坛举行隆冬祈年大典,祭天祈求丰收。

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皇帝会在午门外的广场上放风筝,以象征吉祥如意。

这些古老的仪式和传统在中轴线上延续了几百年。

今天的中轴线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北京市民饱览着这片历史文化的瑰宝。

除了观赏古建筑和景点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特色的店铺和餐馆,供人们休闲和购物。

中轴线也成为了北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如春节文化庙会、灯节和音乐会等。

尽管中轴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中轴线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在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宫殿和庙宇遭到了严重破坏。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轴线逐渐被现代建筑和道路所取代。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轴线才得到了保护和修复,重新展现出它的历史风貌。

如今,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市民自豪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研究和探索。

中轴线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历史和变迁,是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

中轴线的前世是皇帝的行宫、宫殿和庙宇,它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中轴线的今生是历史的遗迹、文化的宝藏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成为了北京的名片和世界的瑰宝。

中轴线也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中轴线将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相结合,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和旅游胜地。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又称“王道”,是一条分割北京城的南北中心线,起点为天安门广场,终点为后海,全长7.8公里,贯穿北京城的核心区域。

它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古代,中轴线被视为王朝的象征。

它作为中国皇帝的行宫、祭祀、会见外交使节和开幕仪式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建成后便逐渐成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紫禁城(皇帝的宫殿)正式建在中轴线上,成为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而后,这条轴线便得到了更多的扩展和建设。

清朝时期,皇帝崇尚理性之风,更注重建筑的规律和对称性。

在这一时期,许多以规律和对称性为特点的建筑出现在中轴线上,如故宫、天坛、圆明园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对文化的保护。

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帝国主义和国内政局动荡加剧,中轴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摧毁。

在行政区划的变化中,中轴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曾经的宏伟气势也逐渐被磨损了。

虽然后来在全国抗战中,一些建筑被破坏了,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再度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景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北京也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

中轴线被重点建设,众多的高科技建筑、现代化的商业街和各类文化遗址在中轴线两侧拔地而起。

除了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之外,现代建筑的设计也逐渐地融入到这条中轴线之中,推动了北京城的改变。

在这场变革中,北京的中轴线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之与现代文化形成强烈对比,这里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今天的中轴线不仅仅是一条街道,它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象征。

对于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机会、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地方。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 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 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
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都 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学习交流PPT
21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学习交流PPT
22
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 局。
学习交流PPT
4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 形成
• (1)确立与建造 • (2)演变与形成 • (3)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5
建立与建造
学习交流PPT
6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的 规划建设密切相关。 至元四年(1267年), 在金代琼华岛离宫 (现在北海公园)的 基础上, 开始营 造都城 。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学习交流PPT
15
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16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街道,它贯穿北京市,连接了故宫和天坛。

它是
一个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和变迁。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街道的“前
世今生”。

在明朝时期,北京中轴线被称为“明成皇道”,是明朝皇帝在东西方向上巩固政治权
力和行政管理的主要道路。

它的位置直接反映了当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位置。

在这条路上,有许多重要的建筑,如天安门、故宫、北京市政府大楼等。

这些建筑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
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学习和了解北京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20世纪初,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轴线
上的大量建筑被拆除或改造。

这些变化直接反映了新的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

几十年后,
中轴线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许多新的建筑物被建立在这
条路旁边,如大礼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

这些新的建筑物反映了中国政府的新
意识形态和现代化的思想。

今天,中轴线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条路上欣赏到北京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中轴线的许多建筑现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许多游客。

总之,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现代化的建
筑共同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变革。

今天,中轴线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人们
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中轴线的前世和今生都是令人惊叹的,让我们继续关注它
的未来。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指以故宫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轴线,它是北京城的中心线,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理念的典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了解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一、“前世”:古代文明的灵魂北京中轴线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将故宫作为皇宫,通过修筑中轴线,将皇家建筑群与北京城的布局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布局。

在明清两代,北京中轴线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家权力的象征和核心地带,历代帝王们对中轴线的建设和布局进行了超然的设计和规划。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代表,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明的灵魂所在。

二、“今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北京中轴线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如今,中轴线已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更融入了当代的文化元素,如在传统建筑中加入现代艺术装饰,在园林中创新设计景观,使得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中轴线上的文物馆、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展览方式和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和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北京中轴线已不仅局限于历史的记忆,更成为了现代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传承和创新依然在继续进行。

今后,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让中轴线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汇点和交流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我们也可以预见中轴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

通过数字化展览和智能化服务,让游客更方便地了解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连接。

中轴线的保护和管理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共同保护和传承中轴线的文化遗产,让中轴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

在“前世今生”中,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也融合了当代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作者:王建伟来源:《北京档案》2018年第10期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国家政体发生根本性变革。

北京虽然保留了国都身份,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传统空间结构随着帝制衰亡而丧失了合法性理论体系的支撑。

皇城城墙先后被拆除,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通过功能改造,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有的封闭性城市格局日益瓦解,以皇权为中心的“一极化”政治空间逐渐向“多元化”的社会空间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皇权的影响逐渐远去,中轴线附着的“神圣性”逐渐消退,城市建设开始凸显“人”的需求,世俗性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强,北京也展示出更加多样而丰富的城市面孔。

一、紫禁城的改造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发布诏书,正式逊位。

皇权陨落,帝制消亡,作為皇权重要载体的北京中轴线的命运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作为皇宫的紫禁城。

根据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所谓“暂居宫禁”,并非占有紫禁城全部,而是只能在紫禁城后半部活动,即乾清门以北、神武门以南,通常被称为“内廷”的区域,而乾清门以南、天安门以北部分(也称“外廷”“外朝”“前朝”等),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武英殿等收归民国政府所有。

紫禁城前朝收归国有之初,由于管理混乱,文物流失严重。

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间,发生了“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玩市场纷纷出现来自承德离宫的文物,舆论议论纷纷,吁请政府严加制约。

此案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前清古物的命运引发国人关注。

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提出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各种宝器运至紫禁城,筹办古物陈列所,袁世凯批准了这一建议,由美国退还庚款内划出20万元作为开办费,1914年2月,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前朝武英殿宣告成立。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帝王游猎之地,也是明清两代帝王宫殿的极高建筑群,并且这一区域主要呈现在现在的正式北京城区的中部。

在北京中轴线上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以紫禁城为核心,北起景山公园,南至天坛公园,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游猎之地,是皇帝们的行宫和宫苑。

早在唐代的长安城,就有“大明宫之内,天子庙堂之所在,必备南面之地”的说法,说明了中轴线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和核心。

到了明清两代,北京规模更大,中轴线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的中心。

这里有皇帝的居所,有朝士的聚集地,有庙宇祭祀,也有公共的娱乐场所。

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当属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帝寝宫,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

紫禁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巅峰之作。

紫禁城的建筑群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宫廷内有数十个大院和数百个门堂,荟萃了古代建筑的精华,展现了古代皇家的雄伟和庄严。

紫禁城的南端是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的天安门建筑,是中轴线上的又一重要标志。

天安门建于明代,是一座城楼式建筑,是古代皇帝出巡时的集结点,也是现代重要的纪念场所。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天安门广场上,可以看到中国国旗的升降仪式,也可以参观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

从天安门广场向南走,便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天坛公园。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祀祀谷的地方,也是天子祈求丰收的场所。

天坛公园的主要建筑有三个:皇乾殿、祈年殿和圜丘坛。

皇乾殿是祭天的主要场所,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祈求丰收的地方,其建筑形式独特,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天坛公园还有其他的景观和古建筑,比如回音壁和回音丹等。

北京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地位和文化的核心。

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果。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街道,连接了明代的皇城、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等诸多著名景点。

这条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杰出代表,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现在已成为了游客来北京旅游的必去之地。

北京中轴线的起点是故宫,也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城。

皇城是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被誉为亚洲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宫群,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从故宫往南走,就是天安门广场,也就是现代北京的中心,它是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上有着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独立纪念塔,是中国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天安门广场的南侧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群之一——天坛。

天坛是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尊奉天地神祇、祈求丰收的圣地。

从天坛往南,就是北京市最著名的商业圈——王府井大街,这里是中国古今中外知名商品和旅游名胜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北京有名的购物胜地。

北京中轴线的终点是颐和园,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综合园林艺术的顶峰之作。

颐和园以山水为骨架,以古代文化为主题,集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连接了北京文化的历史起点与现代中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象征。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代文化的新意义,在北京街道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走在北京中轴线上,可以领略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同时也可以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和发展活力。

中轴溯往_从北京旧城中轴线看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中轴溯往_从北京旧城中轴线看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制。五门即天安门、端门、午门、太 和门及乾清门。三朝即午门外为“外 朝”,太和门内太和殿之廷为“治 朝”,乾清门内乾清宫之廷为“燕 朝”。从三朝的布局可以看出其与五 门的关系。各朝各门都沿南北中轴线 布置,这条以象征政权的三朝为主, 结合五门而构成的宫城中轴线,便是 全城规划的主轴线。北京的规划采用 门、朝重叠布置,逐步引申导向“路 寝 ” ——乾 清 宫 的 手 法 , 既 强 化 了 这 条中轴线在全盘规划结构上的主导作 用,也鲜明地突出了帝居的核心地位。 2.3 吉“象”数示——古代城市规划哲 学思想的量显
2001年,北京申办 2008 年第2 9届
22
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3/2002
HISTORIC CULTURAL CITY
历史文化名城
奥运会成功,北京市将奥林匹克中心 区选址于北中轴线的北端,并规划在 2008年左右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大型的 体育、展览和文化中心。在这一中心 区的北侧,为大片的森林公园,成为 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收头和高潮。
《考工记》只载有王城规划制 度,没有论及规划思想。不过规划制 度正是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而制度 的基本精神又具体表现在王城的基本 结构上。考察《考工记》王城规划的 主体结构,对于探索王城规划思想, 理解北京城市中轴线具有重要的意 义。
概括地说,《考工记》中王城规 划的主体结构是以宫为中心,以贯穿 三朝的南北中轴线为全城规划主轴 线,联接左祖右社而形成的。就构成 这组主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分析,宫是 王居,朝是政权的象征,宗庙是宗法 的象征,社代表国土。这种主体结构 的特征,一是宫城居于王城中心,二 是三朝屹立于全城规划主轴线上,三 是宗庙、社稷置于主轴线的两翼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鼓楼
门(清代改名为大清门)。这种设计将内朝、外朝与皇城 贯通一体,由外而内,层层递进,在两边高耸、巍峨的宫 墙围合中,衬托出宫禁的森严与等级秩序的不可逾越。
天安门前是一个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又称“天 街”,四周宫墙环绕,属皇家禁地,普通百姓难以一窥全 貌。广场东西两端建有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清代,长安 左门改名为东长安门,长安右门改名为西长安门),自天 街向南凸出的部分,止于大清门。乾隆十九年(1754), 长安左、右门外的街道增筑围墙,作为广场两翼的延伸部 分,其东西两端,又各建一门,分别称之为“东三座门”和 “西三座门”。大清门门内与天安门连接在一起的中心御 道称“千步廊”,千步廊外两侧按“文东武西”布局,列六部 于左,列五府于右,集中了中央机构的绝大部分衙署,包
清末紫禁城内的中轴线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王建伟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国家政体发生根 本 性 变 革 。 北 京 虽 然 保 留 了 国 都 身 份 ,但 以 中 轴 线 为 基准的传统空间结构随着帝制衰亡而丧失了合法性理 论 体 系 的 支 撑 。 皇 城 城 墙 先 后 被 拆 除 ,位 于 中 轴 线 上 的 建 筑 通 过 功 能 改 造 ,不 同 程 度 地 参 与 到 城 市 的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原 有 的 封 闭 性 城 市 格 局 日 益 瓦 解 ,以 皇 权 为 中 心 的“ 一 极 化 ”政 治 空 间 逐 渐 向“ 多 元 化 ”的 社 会 空 间 转 化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皇 权 的 影 响 逐 渐 远 去 ,中 轴 线 附 着 的“ 神 圣 性 ”逐 渐 消 退 ,城 市 建 设 开 始 凸 显 “ 人 ”的 需 求 ,世 俗 性 社 会 机 制 的 调 节 作 用 越 来 越 强 , 北京也展示出更加多样而丰富的城市面孔。
各地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1913 年 1 月 1 日至 10 日,为 纪念共和,天坛、先农坛免费对外开放 10 天。1914 年,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的祈年殿
北京市政建设与管理的专职机构——京都市政公所建立
之后,首先就把公园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14 年 10 月
10 日,在时任内务总长兼任京都市政督办的朱启钤的主
括行政与军事机关,是各部议事、办公的场所。这样一种 设计将中央政权的中枢机构与紫禁城通过宫廷广场联为 一体,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器。
民国建立之后,1912 年,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两侧围 墙被拆除,天安门前不再是皇家禁地。京都市政公所建立 之后开始对天安门至大清门之间的封闭区域实施改造,大 清门内千步廊两侧衙署建筑以及东西外三座门相继拆掉, 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贯通。后来,东长安门到西长安门之 间的道路一度被命名为中山路,其东为东三座门大街,再向 东为长安街;西面为西长安门大街,再向西是府前街,又向 西是西长安街,北京东、西城得以连接。1921 年西长安街 改建成沥青路。1928 年,东长安街也改建成沥青路。
一、紫禁城的改造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宣统皇帝发布诏书,正式逊位。 皇权陨落,帝制消亡,作为皇权重要载体的北京中轴线的命 运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作为皇宫的紫禁城。根 据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 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 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所谓“暂居宫禁”,并非占有紫禁城全部,而是只能在紫禁城 后半部活动,即乾清门以北、神武门以南,通常被称为“内 廷”的区域,而乾清门以南、天安门以北部分(也称“外廷” “外朝”“前朝”等),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 殿、武英殿等收归民国政府所有。
培基为筹备会主任。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
开 院 典 礼 在 乾 清 门 举 行 。 神 武 门 大 门 洞 开 ,昔 日 的 皇
家禁地一夜之间成为平民百姓自由出入的公共博物
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华门
院,建成近五百年的紫禁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根据《周礼·考工记》关于“匠人营国”的描述,“左祖
畿 警 备 司 令 的 鹿 钟 麟 受 冯 玉 祥 之 命 ,携 带 摄 政 内 阁 总

理黄郛代行大总统的指令,带兵进入紫禁城,以武力强
迫 溥 仪 接 受 新 的“ 优 待 条 件 ”。 溥 仪 抵 抗 无 用 ,被 迫 离
开内廷,紫禁城内廷被执政府接管。11 月 24 日段祺瑞
临时执政府成立之后,决定成立博物馆筹备会,聘请易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 月 22 日夜,直 军 第 三 军 总 司 令 冯 玉 祥 在 前 线 倒 戈 回 京 ,发 动 北 京 政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东长安门
53Βιβλιοθήκη 档变,软禁总统曹锟。冯玉祥控制北京之后,组成了以黄

郛为总理的摄政内阁政府。11 月 5 日上午 9 时,时任京

紫禁城前朝收归国有之初,由于管理混乱,文物流失 严重。1913 年 7 月至 1914 年 1 月间,发生了“盗卖热河 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玩市场 纷纷出现来自承德离宫的文物,舆论议论纷纷,吁请政府 严加制约。此案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前清古物的命运 引发国人关注。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请大 总统袁世凯,提出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 处所藏各种宝器运至紫禁城,筹办古物陈列所,袁世凯批 准了这一建议,由美国退还庚款内划出 20 万元作为开办 费,1914 年 2 月,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前朝武英殿宣告 成立。同年 10 月 10 日,古物陈列所正式向社会开放,接 待观众。
右社,面朝后市”。明清北京城中,紫禁城位居中轴线的
核心,太庙、社稷坛分列宫前左右,形成“左祖右社”的格
局。这种空间序列安排渗透出浓厚的政治伦理,作为曾
经的皇室私产与禁地,当皇宫变成了故宫博物院,作为
重要礼制建筑的社稷坛与太庙的原始功能也相应丧失,
它们的个体属性与命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市政运动的发展,创办公园成为
持推动下,北京城内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园——由社
稷坛改造而成的中央公园试行开放三日。1925 年,太庙
经改造之后以“和平公园”之名向市民开放。
明清时期,皇城作为拱卫、侍奉、供应皇家的外院,
从四面包围紫禁城,并在东、西、北三面的城墙上各辟一
门,分别为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南面则沿中轴线建
为三重门:一是紫禁城午门正南之端门,二是端门正南 之承天门(清代改名为天安门),三是承天门正南之大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