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处理方案解析

滑坡处理方案解析
滑坡处理方案解析

滑坡应急治理工程设计

目录

1 概述 (1)

1.1任务由来 (1)

1.2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 (1)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1)

1.4执行文件和规程规范 (1)

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2.1地质灾害体的评价 (2)

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2)

2.1.2 主要危及对象与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 (2)

2.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3 地理地质环境 (3)

3.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3)

3.2气象水文 (3)

3.3地形地貌 (4)

3.4地层岩性 (5)

3.5地质构造及地震 (6)

3.6水文地质条件 (6)

3.7不良地质现象 (7)

3.8人类工程活动........................................................................................................................... 74 滑坡基本特征. (7)

4.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

4.2滑体特征 (7)

4.3滑带特征 (7)

4.4滑床特征 (8)

4.5滑坡变形特征 (8)

4.6滑坡影响因素 (8)

4.7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9)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9)

5.1计算剖面的确定 (9)

5.2计算参数的选取 (10)

5.3稳定性计算 (11)

5.4滑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23)

5.5稳定性综合评价 (24)

6 滑坡推力计算 (24)

6.1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24)

6.2滑坡推力计算 (24)

6.3计算结果及评价 (25)

7 治理工程设计 (25)

7.1设计目标与原则 (25)

7.2设计依据与指标 (26)

7.3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26)

7.4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26)

8 监测工程设计 (27)

8.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27)

8.1.1 监测工作目的任务 (27)

8.1.2 主要监测任务 (27)

8.2监测原则与依据 (28)

8.2.1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 (28)

8.2.2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28)

8.3监测工程布置 (28)

8.4监测工程设计 (28)

8.5监测工程量 (28)

9 施工组织设计 (28)

9.1施工条件 (28)

9.1.1 交通条件 (28)

9.1.2 水电供应 (28)

9.1.3 施工占地及搬迁 (30)

9.2天然建筑材料 (30)

9.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30)

9.3.1 施工交通运输 (30)

9.3.2 施工总体布置 (30)

9.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30)

9.5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32)

10 环保规划设计 (32)

10.1设计依据 (32)

10.2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32)

10.3环境保护设计 (32)

10.3.1 染源及排放方式 (32)

10.3.2 环境保护标准 (33)

10.3.3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 (33)

10.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34)

10.4.1 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34)

10.4.2 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34)

10.4.3 环境监测 (34)

11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34)

11.1经济效益评价 (34)

11.2社会效益评价 (35)

附录:

(1)治理工程图纸

(2)设计计算书

(3)投资概算书

1 概述

1.1 任务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xx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汶川大地震给xx 省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切实做好5.12特大地震灾害重建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和安置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xx省国土资源厅发川国土资函【2008】1199号《关于下达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任务委托书的通知》,xx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受委托承担了其中的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勘察工作。xx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按设计书意见实施勘察工作,并于2009年2月完成勘察报告工作,并通过了内审。2009年3月,我院根据勘察报告编制了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治理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通过我院专家组的审查。2009年4月我院在勘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xx省xx县xxxx滑坡的应急治理初步设计工作。

1.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

滑坡区位于xx县xx,有乡村公路通过勘察区。xx县位于xx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向北邻近甘肃省,交通以公路为主,向南西线经茂县、汶川至省会成都约319km,东部九环线经平武至广元市约230km,向北东到甘肃省文县约60km。xx滑坡位于xx县南部的xx大寨村,距xx县城约19km,地理坐标:东经104°11′24″~104°12′14″,北纬33°08′38″~33°09′31″,有乡村公路到达滑坡区内,交通较方便。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xx县xxxx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我院在勘察报告的基础上编制的,于2009年3月通过了我院的专家组内审,可以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对滑坡采用了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一(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在滑坡次级剪出口陡坎处设置一排抗滑桩,并加强滑坡区内的排水系统(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方案二(截、排水+削方减载+混凝土格构梁)在滑坡体上进行削方减载,并对削方减载后的滑坡体上采用混凝土格构梁防护。可研报告通过从技术、施工、对环境影响及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方案对比,推荐方案一(截、排水+削坡、护脚+抗滑桩)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1.4 执行文件和规程规范

1、技术文件

(1)《xx县xxxx滑坡应急勘察报告》

(2)《xx县xxxx滑坡应急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4)国土资源部与xx省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文件

2、规程规范

(1)《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J127-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10)《中国地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修改单;等。

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体的评价

2.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xx滑坡位于xx县xxxx,为一个古滑坡上的多块复活体。根据勘察,区内有一处滑坡(HP1),一处潜在不稳定斜坡(XP1),一处滑塌(HT1)。

1)1#滑坡(HP1):滑坡体长约290米,宽约180米,厚度约10米,体积约52.2万立方米。滑坡的规模等级属于“中型”。滑坡体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坡体长约105米,宽约75米,坡体滑动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滑体物质主要为粉质粘土,滑坡上段滑面为岩土界面、下段为粉质粘土与碎石土的接触面,为中型浅层土质滑坡。2.1.2 主要危及对象与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

1#滑坡体(HP1)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1#滑塌(HT1)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3户居民住宅共15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滑坡体下方分布有上几十住户。所以一旦发生灾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约1000万元。间接损失将无法估量。

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根据勘察报告,区内有一处滑坡(HP1),一处潜在不稳定斜坡(XP1),一处滑塌(HT1)。

1#滑坡(HP1):规模等级属于“中型”。滑坡体上有22户居民住宅,滑坡前缘坡脚影响范围内有20户居民住宅,滑坡共威胁到42户居民住宅20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潜在不稳定斜坡(XP1):坡体滑动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14户居民住宅共63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1#滑塌(HT1):滑坡的规模等级属于“小型”。滑坡威胁到坡体上及附近影响范围内3户居民住宅共15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由于该滑坡受降雨影响较大,每经历一个汛期滑坡体对居民及镇村公路的威胁将增加一分,因此该滑坡体的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故在查明滑坡发生、形成机理基础上,提出治理工程方案,尽快开展工程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3 地理地质环境

3.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xx县位于xx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向北邻近甘肃省,交通以公路为主,向南西线经茂县、汶川至省会成都约319km,东部九环线经平武至广元市约230km,向北东到甘肃省文县约60km。

xx 滑坡位于xx县南部的xx大寨村,距xx县城约19km,地理坐标:东经104°11′24″~104°12′14″,北纬33°08′38″~33°09′31″。

滑坡区位于xx县xx,有乡村公路通过勘察区,见交通位置图(图3-1)。

图3-1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3.2 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属川西高原气候中的暖温带干温河谷气候。特点是温和偏冷,夏短冬长,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2.7°,一月均气温1.7°,七月均气温22.3°,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平均降幅为0.55 ℃/100m,极端气温-9.4℃~35.8 ℃,月平均20cm地温为4 ℃,(一月)~24.3 ℃,(八月)。

治理区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降水量和暴雨在xx境内属偏少的地区,常出现暴雨和冰雹,据县气象站25年的观测资料,年最大降水量750.2mm(1990年),最小降水量仅359.2mm(1996年),七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00.5mm,日降水量大于30mm 的暴雨每4年可有3次,其中日降水量大于50mm的暴雨25年来只出现过三次,观测最大一日降水量为51.3mm。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往往形成局域性的强暴雨天气。多年平均降雨量统计如表3-1、图3-2。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

9

7

1

1

9

7

3

1

9

7

5

1

9

7

7

1

9

7

9

1

9

8

1

1

9

8

3

1

9

8

5

1

9

8

7

1

9

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年份

(

m

m

)

图3-2 xx县多年降雨量曲线图

表3-1 xx县多年各月及年平均降雨量情况统计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1971 1 2.4 4.8 28.2 47.5 97.3 97.2 58.6 93.4 52.4 8.8 4.916 1972 2.1 0.8 28.3 36.3 61 101.3 60.4 55.4 49.9 35.2 12.4 0 443.1 1973 1.6 0.4 21.5 66.2 121 128.7 85.1 97 86.8 56.3 3.7 0 668.3 1974 2.7 1.6 18 38.8 112.5 72.4 55.7 67.5 120.6 55.6 5.3 0 550.7 1975 0.4 3.1 25.5 81.6 81.4 57.8 80.1 69.7 135.9 51.5 15.7 0 603.5 1976 0 4.8 26.4 30 72.8 93.4 47.6 127.7 59.2 31.8 6.1 0.8 500 1977 0.4 0 18.9 55.4 108.2 88.8 153.8 34.9 31.7 50.9 6.8 0.2 551.2 1978 0 2.6 27.2 23.4 112 126.3 174.5 69 77.1 35.9 12.9 1.4 660.9 1979 0.2 2.8 19.7 42.5 42.7 43.5 108.1 73.3 84.7 56.6 5.8 0 483 1980 1.2 2.9 10.2 34.2 52.1 65 136.7 72.8 70 60.5 0.1 3.1 505.7 1981 1 1.4 25.7 55.9 64.2 89 73.4 143.6 130.6 34.1 8.3 0 630.2 1982 0 8.3 29.3 32.2 44.8 81 61.7 62.1 128.4 47.6 2 3 498 1983 0.8 2.8 17.9 49.7 77.6 117 81 88.5 96.3 88.8 2.3 0.6 622.9 1984 2.9 0.4 9.1 32.3 69.4 95.8 156.2 96.1 115.1 42.1 4.7 0.2 628.2 1985 7.4 2.2 8.8 41.2 106 61.4 110.6 111.1 72 14.7 14.8 4.1 550.4 1986 0 0.9 30.6 75.3 80.7 139 109.5 67.2 85.1 35 2.5 0.2 625.8 1987 0 2.4 11.4 36.2 95.5 127.1 30.4 112.8 37.8 12.7 12.2 0 478.7 1988 0 8.9 27.6 23.3 102.7 83.7 94.4 90.5 109.2 75.7 5.2 0.2 621.2 1989 0.3 1 10.3 39.8 87.2 108.4 87.4 93.6 67.2 31 12.1 0 541.7 1990 0 6.1 25.7 68.6 104.4 79.8 117.4 147 149.5 45.1 6.6 3.4 750.2 1991 1.3 0.6 25.1 29.3 93.4 95.7 49 88.2 72.4 67.2 13.1 0 537.3 1992 1.3 0.1 15 25.8 77.6 97.1 108.9 115.6 79.7 54.6 3.7 2 579.8 1993 8.4 6.8 8.3 64.7 101.4 104.8 145.6 93.7 67.9 53.8 5.4 0.4 661.1 1994 1.6 1.3 15.3 75.5 33.2 144.4 86.3 67.6 79.7 51 5.4 0.3 562.1 1995 1.6 2.7 16.2 45 43.5 58.4 55.9 86.5 47.1 59.8 3.1 0.8 420.9 1996 0.5 1.6 9.2 26.7 58.8 62.1 75.8 22.5 55.7 40.9 5.4 1.1 359.2

1997 0.9 1.6 19.2 55.8 92.4 52.9 38.5 39.3 63.1 58.7 11.1 0 433.5 1998 2.8 4.8 19.2 42.2 139.2 53.3 76 102.6 26.5 60 7 0 534.7 1999 0.6 2.3 8.8 54.7 64.9 59 42.7 74.4 71.8 88.1 19.4 1.1 486.8 2000 1.2 2.1 16.7 58.7 59.8 84.4 79.5 114 83.1 63.8 2.8 0.1 566.2 平均 1.4 2.7 18.3 45.7 80.3 89 89.3 84.8 81.6 50.4 7.5 0.1 551.6 最大8.4 8.9 30.6 81.6 139.2 144.4 174.5 147 149.5 88.8 19.4 0.8 750.2 年份1988 1986 1975 1998 1994 1978 1990 1990 1983 1999 1984 4.1

最小0 0 4.8 23.3 33.2 43.5 30.4 22.5 26.5 12.7 0.1 0 359.2 年份1977 1971 1988 1994 1979 1987 1996 1998 1987 1980 11N

(2)水文

治理区位于嘉陵江上游支河,外南侧为河谷,谷底常年流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流向自西向东并汇入甘沟河,后向北东汇入白水江。

滑坡区内见二处泉点(S1、S2),S1流量约0.15L/S,S2流量约0.25L/S,泉水均流入第一条冲沟。

区内发育近南北向的二条冲沟,第一冲沟,条穿过勘察区中部,自北往南流,北端至古滑坡后缘山坡,南至坡脚河流,枯水季节流量约5L/S,据访问,洪水季节,最大流量达4500L/S,受降雨影响及为严重。第二冲沟,自北往南流经场区西南端,北端至古滑坡右侧山脊外向北东方向延伸,南至坡脚河流,枯水季节流量约10L/S,据访问,洪水季节,最大流量达5000L/S,受降雨影响及为严重。

滑坡体上见多处出水点,旱季为渗水点,丰水季节水量增大,流量多在0.01~0.1L/S,丰水季节滑坡体上出水点和渗水点增加,斜坡体上土体呈湿润状态。

3.3 地形地貌

勘察区位于古滑坡中部,勘察区附近整体为近东西向侵蚀中山河谷~山地地貌,

勘察区位于“V”字型谷地北侧;微地貌为斜坡地貌,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整体地形坡度10~15°,局部坡度较大,达60~80°;勘察区海拔高程1700~1900m,植被稀疏。场区中部和西侧各发育一条近南北走向的冲沟;区内居民住宅较集中,人口密度大。

xx滑坡为古滑坡上的复活体。古滑坡后缘位于区内北端半坡,最高标高1940m,前缘至南端坡脚河流,最低标高为1545m,最大高差约395m。古滑坡自北东向南西方向滑动,沿主滑方向最大长度约1550m,左右宽度约900m,总体坡度约15°。坡上滑坡堆积物主要为碎石土,局部出露古滑坡扰动岩体。古滑坡后缘及北东部两侧缘界线较清楚。南西部受第四系覆盖层影响,两侧缘界线不明显。

勘察区地处西秦岭造山带南带南坪复向斜区,南坪向斜自勘察区北部外侧通过,勘察区南侧外发育一条断裂构造—永定关断层,勘察区及附近总体地质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总体区域地质构造属复杂类型。

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区内地层产状变化大,岩体破碎,现场调查,岩层勘察区地层产状总体为210∠65°,发育三组节理面,产状分别为:255∠70°、106∠68°、350∠51°,发育密度一般2~3条/米。

图3-3 xx县xx滑坡区地形图

3.4 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勘探工程揭露,勘察范围分布地层有第四系滑坡堆积层及残坡积层(Q4col+del)和三叠系杂谷脑组(T2Z)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滑坡堆积层及残坡积层(Q4col+del)

1)粉土:灰褐色,褐黄色,干燥~稍湿,松散~稍密,夹少量碎石,强度较高。该土层在勘察区内呈不连续分布,根据钻探揭露情况,该土层主要在表层,钻探揭露最大厚度6m。

2)粉质粘土: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局部呈灰黑色,主要呈可塑状,稍密,含量碎石,强度较高。该土层在勘察区内呈不连续分布,厚度变化大揭露最大厚度9.3m。

3)碎石土:该土层分为二个亚层。a、灰色,深灰色,褐黄色,稍湿,稍密,

碎石成分主要为变质砂岩和千枚岩;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勘察区内分布较广,揭露最大厚度12m。b、灰黑色,黑色,稍湿,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千枚岩和变质砂岩;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透水性差,钻探施工时有缩径现象,揭露最大厚度14.5m。

4)粘土:灰黑色,软塑状,该土层仅在钻孔ZK4中揭露,深度在11.50m~13.90m,其上部和下部均为灰色碎石土,厚度2.40m的粘土层为灰色碎石土层中的软弱透镜体。

根据钻探揭露,勘察区内覆盖土层厚度大,性质变化大,分布不均匀,连续性差。

2、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地层(T2Z)

1)千枚岩,深灰色,薄层状,夹少量云母,有丝绢光泽,岩质软,遇水易软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根据调绘,1#滑坡(HP1)后缘及左侧出露被扰动的千枚岩岩体;其次在钻孔ZK1、ZK2和ZK8中也有揭露。该岩层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大。

2)变质砂岩,深灰色,中风化,薄层至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有少量裂隙面被浸染成黄色,少量裂隙有方解石脉充填,钻探岩芯呈碎石状、短柱状和柱状,岩质较坚硬。

3.5 地质构造及地震

受地质构造条件影响,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如1976年8月16日晚10时松潘、平武交界的勿角、马家发生7.2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28时发生在汶川地8.0级,该地区受到较大影响,区内出现部分建筑物墙体开裂,成为危房;山体前表层被松动,出现山体滑塌、崩落破坏。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以及《建筑抗震设计局部修订》等文件,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

图3-4 xx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3.6 水文地质条件

治理区具上覆松散土层与下伏基岩的双层结构,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滑坡体内赋存孔隙水,下伏岩层赋存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分布在堆积体内,其含水介质由粉质粘土及碎块石组成。含水介质物质成分、结构、厚度变化以及分布面积等决定了堆积体总体上为透水性强而含水性弱。其中颜色为灰黑色、黑色,钻探施工时有缩径现象的碎石土层透水

性差,为相对隔水层。

基岩裂隙水:指赋存于下伏基岩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因受地形、岩性、构造的控制,滑坡区地形为斜坡状,且被冲沟切割,致使地下水补给渗入条件较差,有利于地表水顺坡径流和排泄,致使基岩富水性较弱。

根据调查及访问,勘察区内有多处季节性渗水带或出水点。渗水带或出水点区域地层多呈上部为松散碎石土,下部为透水性差的黑色碎石土。场区覆盖土层中,颜色呈灰黑色,黑色,钻探时有缩径现象的碎石土层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该土层分布不均匀,不连续,雨季时,部分雨水沿松散地层渗透至该不透水层时会形成地下径流流出,形成季节性渗水带或出水点。

3.7 不良地质现象

该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本次勘察的xx滑坡,其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详见第4章。

3.8 人类工程活动

勘察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乡村公路建设及居民住宅建设,在这些人类工程活动中,半开挖半填方、切坡等现象较为普遍。

4 滑坡基本特征

4.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的滑带深度,滑面倾角及物质组成,结合现场地形地貌以及地面变形特征,综合确定滑坡体的边界范围。

该滑坡为古滑坡体上一级台阶复活体,前缘至乡村公路,滑坡前缘坡度较陡,坡度在50°左右,局部为陡坎;滑坡后缘至出露的扰动岩体,前缘后缘最大高差约85m;滑坡东侧至陡坎,陡坎脚为扰动岩体出露;滑坡西侧边缘至冲沟,冲沟切割深度多在3~6m。

滑坡总体呈北东南西向,主滑方向约194o,北东端即滑坡后缘,高程在1805m 左右,南西端即滑坡前缘,高程在1720m左右,滑坡体纵向最大长度约280m,横向上为后缘窄前缘宽,后缘宽度约110m,前缘宽度约200m。分布面积约45000 m2,厚1.0~15m,估算方量为52万m3。

4.2 滑体特征

滑体地面最大高差85m,最大长度约280m,后缘宽度约110m,前缘宽度约200m,分布面积约45000 m2,厚1.0~15m,估算方量为52万m3。

滑体物质成分主要粉土、黑色碎石土和褐黄色碎石土。

1)粉土为:褐色,褐黄色,干燥~稍湿,松散~稍密,夹少量碎石。

2)黑色碎石土:黑色,灰黑色,稍湿,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千枚岩和变质砂岩;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含水量大,钻探施工时有缩径现象。

3)褐黄色碎石土:褐黄色,稍湿,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变质砂岩和千枚岩;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

滑体土性质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滑坡体物质来源主要为古滑坡堆积物。

4.3 滑带特征

在勘察过程中,通过钻探、槽探、井探等手段揭露地层。揭露情况表明,地层中未发现有明显揉皱、光面等现象存在,但在滑坡体(HP1)内揭露有一层透水性

差,含水量相对较大的碎石土层,该层在钻探时有缩径现象,呈黑色,灰黑色。推

测滑坡体开裂变形主要由该层控制,该地层为可能的滑动带。从钻探揭露的地质断

面来看,地层中有两个可能的滑动面。滑面(HM1)为土层与基岩的接触面,滑面

(HM2)为黑色碎石土与褐黄色碎石土的分界面。滑带形态变化从剖面中可看出,

滑带土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10m,主轴线上坡度较大,前缘倾角20°左右,辅勘

探线揭露滑带较平缓,倾角9°左右。

4.4 滑床特征

根据断面揭露情况,滑床地层有碎石土,千枚岩和变质砂岩组成的不连续地层。

后缘及左侧滑床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及千枚岩,其余区域主要为碎石土。

1)褐黄色碎石土:褐黄色,稍湿,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变质砂岩和千枚岩;

土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揭露最大厚度12m。

2)千枚岩,深灰色,薄层状,夹少量云母,有丝绢光泽,岩质软,遇水易软化,

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3)变质砂岩,深灰色,中风化,薄层至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

碎,有少量裂隙面被浸染成黄色,少量裂隙有方解石脉充填,钻探岩芯呈碎石状、

短柱状和柱状,岩质较坚硬。

4.5 滑坡变形特征

经过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并经“5.12”汶川大地震考验,xx滑坡整

体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变形区主要分布古滑坡体中部,西侧至冲沟,东侧至右

边小陡壁,前端至公路一带。从测绘及调查情况来看,中部区域变形最为强烈,农

家住房墙体出现多条不同程度的张拉裂缝,民房部分已成为危房而无人居住;较平

坦的路面出现沉降变形。

根据滑坡开裂变形特征、滑坡物质组成及厚度、滑坡区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

件等综合分析,滑坡体的开裂变形主要是在暴雨作用下,滑体物质含水量增大,容

重增加,同时迅速将降雨渗透至较纯粉砂质粘土层中,使其土体容重增加,土体抗

剪强度降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沿剪切面滑动,推动前缘土体滑移,同

时前缘土体有一定的临空面,降低了阻滑力,形成局部陡坎部位土体失稳蠕动。

4.6 滑坡影响因素

从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时间、变形现象等,分析滑坡形成因素主要

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及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等。

从地貌上,滑坡整体处于斜坡上,地形坡角12~18°,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

利的空间形态。

在地质构造上,滑坡区位于古滑坡体上,为一顺向斜坡,滑床基岩为砂岩和千

枚岩,岩层裂隙较发育,滑坡中上段岩土界面坡角多为20~25°,为不稳定的斜坡

类型。

从人类活动情况分析,该区域乡村公路较发达,同时乡村公路的修建直接进行

堆积体开挖形成较高、较陡的边坡,边坡未做任何支护,经暴雨冲涮,对滑坡体极

为不利。

滑坡体物质为粉质粘土,基岩为砂岩和千枚岩,岩土界面成了斜坡中的软弱面,

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活动面。

从访问的滑坡发生变形时的气象条件来看:滑坡的拉裂变形现象均出现在雨季,

说明降雨时,雨水一方面增大了土体的容重,同时地表雨水在下渗时受滑床砂岩和

千枚岩的阻隔,造成岩土接触界面处土体强度降低,促使坡体变形。

地震时强大的地壳运动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外部动力,对滑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有时也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动力源。

4.7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根据滑坡的成因分析,滑坡土体沿砂岩和千枚岩顶面滑移,其滑面形态为折线型,滑面为上陡下缓型。滑坡总体上呈较陡的斜坡地形,在自重及暴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后部土体自重加大,滑面强度降低,推动土体发生下滑破坏,因此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推移式滑动。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

5.1 计算剖面的确定

选择HP1滑坡的1-1′、2-2′、3-3′剖面和HT1滑塌9-9′剖面及XP1不稳定斜坡10-10′剖面共5条剖面进行滑坡稳定计算,根据剖面岩土层的结构形态,滑坡将可能会有三种剪出破坏形式,第一种是从HP1滑坡前缘陡坎处沿黑色碎石土层整体滑移剪出,第二种是从HP1滑坡前缘陡坎处沿基覆分界线整体滑移剪出;第三种是从HP1滑坡前缘陡坎处切割整个土层陡坎局部滑移剪出。本次勘察对三种剪出模式均进行稳定性计算,各计算剖面见图5-1~5-5。

1 ---- 1′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图5-11-1′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2 ---- 2′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图5-22-2′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3 ---- 3′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图5-33-3′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9 ---- 9′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图5-49-9′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图5-510-10′剖面整体滑移稳定性计算模型图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计算参数:

1)滑体土容重

滑体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现场大容重试验值与其室内试验统计值相基本一致,本次计算天然容重采取现场试验值20.60kN/m3,饱和容重按室内试验的比重及含水量计算为21.41kN/m3。

2)地下水

滑体内无地下水,计算时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在暴雨工况下只考虑土体容重的增加及滑面强度的降低,即暴雨时土体容重取饱和容重,滑面强度取土体的饱和强度。

3)建筑荷载

建筑荷载按现有状况考虑,砖结构房屋按每层15kN/m计算,木结构房屋按每层5kN/m计算,相对土体重量可忽略不计。

4)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滑坡区属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

5)安全系数

本滑坡的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按《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工况Ⅰ安全系数时取1.20,工况Ⅱ及工况Ⅲ时安全系数均取1.15。

6)滑面强度

滑面的强度根据室内试验值与反演分析值综合分析确定。

本滑坡处于滑坡形成前期的蠕动变形阶段,尚未形成连续贯通性的滑动面,在

暴雨时仅土体内出现少量的拉裂变形,滑坡应处于欠稳定状态。取1-1′剖面的滑动面进行反演算,假定暴雨工况下滑坡的稳定系数为 1.05,C值采用室内试验值17.97kPa,则反算φ值为20.36°。

由于室内试验制作试块的要求,在做剪切试块时需剔除土样中的粗颗粒,因此室内试验的结果要比实际情况偏低,考虑到粉质粘土中含有5~20%的泥灰岩角砾、碎石等成份,而反算值比试验值大,因此反算值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天然状态的φ值按反算与试验值的关系同比例提高,计算用滑面强度值见表5-1。

表5-1滑坡稳定性计算各层参数建议值表

天然容重(g/cm3)饱和容重

(g/cm3)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角φ

(°)

饱和粘聚力

C(kpa)

饱和内摩擦

角φ(°)

粉土层20.1 21.1 15.00 16.34 9.92 13.00

灰黑色

碎石土

20.6 21.41 18.16 24.86 17.07 22.30

褐灰色

碎石土

20.3 21.84 19.31 25.76 17.85 22.87

千枚岩28.1 28.2 373 42.60 366.80 39.72

砂岩29.1 29.2 850 58.31 844.60 55.65 5.3 稳定性计算

根据滑坡土体的岩土状态、荷载组合关系,且滑体内无地下水,按《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选定如下的3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

工况Ⅰ:自重状态;

工况Ⅱ:自重+暴雨(或连续降雨);

工况Ⅲ:自重+ 地震。

(1)公式选择

根据综合野外勘察,坡体滑动变形主要发生在覆盖层内,为复杂土层圆弧滑动,采用Bishop条分法分析边坡稳定,剩余下滑力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

简化Bishop计算公式为:

总应力法计算公式

∑+

=

θ

?

θ

sin

1

)

(

W

m

Wtg

Cb

K

K

tg

m

κ

θ

θ

θ

?

+

=

sin

cos

1)有效应力法计算公式

-

+

-

+

=

)

cos(

sin

1

)

)

(

(

θ

α

θ

?

θ

D

W

m

tg

U

W

Cb

K

式中:

K——整个滑体剩余下滑力计算的安全系数;

b——单个土条的宽度(m);

W——条块重力(kN),浸润线以上取重度,以下取饱和重度;

θ——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半径之间的夹角(度);

C、φ——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总应力法时,取总应力指标,采用有效应力法时,取有效应力指标

U——条块所受到的浮力(kN);

D——条块所受的渗透力(kN),据孔隙水压力梯度场积分得出;

α——条块的渗透力与水平线的夹角(度);

2)剩余下滑推力计算公式选择

i

i

S

i

i

R

T

K

P

P

1

1

-

?

+

=

-

ψ

基坑边坡塌方处理方案

基坑边坡滑坡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该地下室基坑周长约463m,面积14389m2,基坑底板底标高-5.95米,垫层高度100mm 底,板下承台开挖深度为-5.0?-8.65m不等,基坑支护采用二级分级放坡开挖加喷射磴护面的支护方式;本地下室工程设计士0?00相当于绝对高程为37m。 因酒店基坑内部土方与酒店内部结构依据的座标变化,导致轴HI段的承台开挖占据了喷锚二级坡坡脚,又因酒店图纸更改的原因,导致酒店地下室基坑临时性的二级放坡 +喷锚支护已工作了长达7个月时间,现基坑HI段已出现20余米长的小范围滑坡。 二、HI段边坡塌方处理钢管桩处理方案: (1) 首先人工风镐破除由于滑坡所造成的喷锚体下滑超出设计坡脚部分; (2) 搭设2米高双排临时脚手架,沿坡脚采用人工大锤打入3米长?48恰钢管进 入土体2米,立杆外露1米,立杆为?48*3钢管@300mm; (3) 立杆外露1米长处采用?48*3钢管设置通长横杆一道;在滑坡体范围的承台采用6米长?48*3钢管、12道斜撑支撑立杆,斜撑底部靠承台砖胎膜外侧;斜撑采用3m 长横杆和水平通长大横杆连接加固。 (4) 竹跳板在立杆内侧满铺,起到挡土作用,并在滑坡体范围采用砂袋反压二级放坡的土体。 (5) 滑坡处理完后,采用双层彩条布覆盖。 滑坡处理施工图如下所示:

Si 7

中国冶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METALLURGICAL GROUP Co.,Ltd. 武汉海航蓝海临空产业园酒店地下室基坑 边坡滑坡处理方案施工方案三、安全管理及防护技术措施现场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工地设专职安全检查员,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及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发现隐患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整改。

施工现场防控山体滑坡安全应急预案.doc

专 项 安 全 施 工 方 案 重庆巴洲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川东北物资供应储备中达州项目部 二00八年七月

专 项 安 全 施 工 方 案 编制:王彬审核:李明批准:龙伟 二00八年七月

目录 一、基本原则 (1) 二、安全目标 (1) 三、安全管理措施........................................... (1) 四、专业安全措施............................................ (1) 五、应急管理 (2) 六、安全管理体系图 (4)

一、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充分准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一指挥;坚持突出现场为重点。 二、安全目标 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作业安全,确保万无一失;杜绝因工亡人事故,避免重伤。 三、安全管理措施 3.1、HSE管理总则: 严格遵守国家、当地政府和行业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加强员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3.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2.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政策、法令、法规和上级指示、决议,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单位第一管理者为本级第一责任人,逐级负责,确保万无一失。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各施工班组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施工氛围。 3.2.2、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驾驶员及其它特殊工种操作手必须持上岗。 3.2.3、坚持教育培训制度 在做好对新工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培训的同时,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生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不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考试。 3.2.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每天由项目部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时巡查,每月由项目经理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并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总结分析会。施工队每天进行施工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检查中自查和互查相结合,专业和综合检查相结合及对照安全检查表检查等方法进行检查。 3.2.5、建立安全奖惩制度 对于每月检查以及每日巡查安全防范措施做得好的施工班组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章班组或个人给予处罚,并追查责任。

山体滑坡抢险专项施工方案范本

山体滑坡抢险专项 施工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学院路延伸段道路工程 K3+100~K3+340左侧山体滑坡抢险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湖南泓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学院路延伸段道路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八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简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程施工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施工部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员配备及组织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机械设备配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用水、用电及原材料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施工方案及工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施工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施工方法及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安全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环境、环保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附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山体滑坡抢险专项施工方案

滑坡处理专项方案范文

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康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康临高速公路KL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一、隧道概况 南阳山隧道为上、下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隧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境内,穿越南阳山。上行线K48+970~K52+260,全长3260m,明洞27m,下行线K48+962~K52+290,全长3290m,明洞24m,隧道出口下穿省道S309线。进、出口处Ⅵ级围岩地段,为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衬托能力,均设超前大管棚注浆预加固处理后进行暗洞开挖。浅埋段Ⅴ、Ⅵ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深埋段Ⅴ级围岩采用超短台阶预留核心土先拱后墙法施工,洞身一、二次衬砌均采用模筑砼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隧道进出口地处古滑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大量的软弱岩层,受地形、构造应力的影响,隧道开挖后出现滑坡、坍塌、大变形等问题,给隧道正常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二、下行线进口滑坡体地质概况 根据区域地质和综合勘察资料,隧道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隧道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地层,隧道下行线K52+140~K52+340位于滑坡地带,坡面植被发育,自然边坡25℃左右,洞口段60米范围覆盖层厚6m~15m的坡积亚粘土及亚砂土层,下伏上第三系临夏组泥岩,围岩软弱,土质松散,含水量大,顺坡面向沟道内极易产生围岩失稳坍塌,影响隧道西端进、出口安全。 10月中下旬出现蠕滑变形,S309公路、乡间便道均被错开,滑坡体表部横

向拉张裂隙与纵向剪切裂缝发育,滑坡体前缘冲沟沟底宽度仅5~ 10m,滑坡前缘空间狭小。该段原滑坡堆积亚粘土体吸水饱和与泥岩层面之间形成软化带,滑体与滑床间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当土体的下滑力超过接触面处的抗滑力时,产生滑移。 三、进洞方案 1、设计进洞方案 原设计考虑明洞开挖造成省道S309线中断,先改移S309线;同时填筑洞口冲沟土方,起到反压作用,让滑坡体无进一步滑动的临空面及空间;明洞边仰坡采用3.5m锚杆挂钢筋网锚喷的临时支护,锚杆间距 1.5m,按梅花状布设;在暗洞开挖前,明洞一次衬砌和仰拱施作完成,立即进行回填反压,尽量缩短边仰坡暴露时间,有利于滑坡的稳定;在明暗交接处的套拱与长管棚对围岩进行预加固和棚架作用下,采用双侧壁先墙后拱预留核心土法进洞,台车就位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施工,确保明洞段边仰坡稳定和结构安全。待洞口工程完成后恢复S309省道通车。 优点:常规施工法,工艺简单,造价低,明洞回填完成后,恢复S309线上跨明洞,有效减小了S309线下沉及位移; 缺点:明洞大开挖后,原山体力学平衡受到破坏,边仰坡临空面大,雨季施工容易诱发古滑坡体活动,存在安全隐患;先明洞后暗洞施工顺序,增加暗洞施工工期;同时增加恢复S309线相关工程量,造成一定资源浪费。 2、施工单位建议进洞方案

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康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康临高速公路KL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南阳山隧道为上、下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隧址位丁甘肃省临夏回族 出口处VI级围岩地段,为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衬托能力,均设超前大管 棚注浆预加固处理后进行暗洞开挖。浅埋段V、VI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 砌均采用模筑碌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隧道进出口地处古滑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 等问题,给隧道正常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面向沟道内极易产生围岩失稳坍塌,影响隧道西端进、出口安全。2007年10月中下旬出现蠕滑变形,S309^路、乡间便道均被错开,滑坡体表部横向拉张裂隙与纵向剪切

原设计考虑明洞开挖造成省道S309线中断,先改移S309线;同时填筑洞口冲沟 坡的稳定;在明暗交接处的套拱与长管棚对围岩进行预加固和棚架作用下,采用双侧壁先墙后拱预留核心土法进洞,台车就位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施工,确保明洞段边仰坡稳定和结构安全。待洞口工程完成后恢复S309省道通车。 有效减小了S309线下沉及位移; 缺点:明洞大开挖后,原山体力学平衡受到破坏,边仰坡临空面大,雨季施工容 同时增加恢复S309线相关工程量,造成一定资源浪费。 2、施工单位建议进洞方案 植被等环境的破坏。建议减少开挖,缩短明洞,封闭S309线,改移交通,根据地形暗 加衬砌强度、刚度,待二衬施作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恢复S309线通车。 优点:避免明洞大开挖,减小滑坡临空面,有效降低滑坡活动机率,同时节约S309 线开挖、恢复成本;减少地貌、植被、环境破坏,使公路与自然景观更加协调,提高 隧道设计理念。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滑坡应急预案 1.为了及时、有效、快速地处理滑坡和泥石流事故,避免或减少滑坡对人身、生命和生产安全的危害,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特制定本规程。 二、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三.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1、发生滑坡、泥石流事故后,根据事故报告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下令启动应急预案。 2.负责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 3.滑坡、泥石流事故发生后,各应急小组应立即分工负责,赶赴现场组织应急救援,密切监控事故发展,确保应急人员的人身安全。 4.事故处理过程中,要求各单位各司其职,沟通渠道畅通;规范联系语言,认真记录相关信息。 5.组织提供事故处理所需的相关材料。 四、各单位应安排人员对滑坡、泥石流事故易发部位进行经常性检查,特别是在长期降雨和暴雨期间要派专人进行检查(检查人员不少于两人)。

五、检查人员发现有危险的岩石滑动或坠落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并立即向办公室报告,由办公室主任根据情况,下达命令,开始实施应急预案。应急小组就位后,组织事故应急处理。应急小组应确定事故处理的重点和中心,以抢救和保护人身安全为主。 六、在滑坡、泥石流事故期间和终止后,按照事故调查程序和预防滑坡事故措施的要求,及时分析和预测事故发展的可能后果,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各单位要通力合作,顾全大局,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七、应急响应。 1、提高居民对滑坡事故的认识,掌握滑坡成因、特征、外观和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预防和应急救援的成功率。 2.滑坡、泥石流事故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组织人员进行救援。生活、医疗等必需用品。 3.财务处和海港医院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货物和食品的供应,特别是医疗用品的供应。

滑坡和高边坡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四川欣通公路工程部嵩昆高速公路先行项目部 嵩昆咼速公路先行段 滑坡和高边坡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 四川欣通公路工程部嵩昆高速公路 先行段项目经理部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日

四川欣通公路工程部嵩昆高速公路先行项目部 滑坡和高边坡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起于嵩待高速公路K10+230,起点桩号K0+000,终于嵩待高速公路K7+830,终点桩号K2+400,沿嵩待高速公路进行道路扩宽施工,路线全长2.4公里。主要工程量:中桥1座,小桥加宽两座;通道涵接长2座;涵洞16座:其中盖板涵接长15座,总长454.13米,新建圆管涵1座,长133.5米;路基填方69044.5m ;3路基挖方204602.3 m ;路基防护29829.5m ;碎石桩18204m;换填透水性材料67193.38 m。 3本合同段设计路基填方均为借土填方,路基挖方均为弃方,利用K1+302 及K2+208旧桥及通道,和与其相接的乡间道路、新修施工便道,对左、右侧土方进行施工。 本合同段路线位于侵蚀堆积盆地地貌区。拟建路线范围内主要分布第四 系人工填土层及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为昆曲、嵩待以及乡间道路路基填筑,岩性以黄褐色混泥土、碎石及粘性土为主;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以灰褐色粉质黏土、粘土、粉土、粉、细砂、砾砂及圆砾为主。粘土、粉质黏土多呈可塑?硬塑状态,粉土、粉细砂、砾砂及圆砾多呈中密状,强度稍高;第四系土层总厚度>50m。该路段下部粉砂、粉土厚度较厚,且分布较连续,为可液化的土层。据实验结果表明,粉土层粘粒含量较高。 该段路线设计均以一般路基形式通过,挖填方量均不大。该路段不良地 质作用发育一般,仅局部路段浅表层存在少量软弱土层,进行换填或浅层处治即可。第四系覆盖层厚较大,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对路基施工有一点影响;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编制依据 1、为规范滑坡和高边坡处理安全施工,切实保障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滑坡和高边坡 -0 -

山体滑坡应急处置预案

山体滑坡应急救援预案 1准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对人身、生活、生产安全构成的危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制定《山体滑坡应急救援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防洪法》。 (2)市、总公司等上级文件指示。 (3)麻地沟地形地貌、井口、工业广场、以及历年来麻地沟地区洪水情况。 1.3编制目标 (1)为矿防洪、防汛指挥部领导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可靠的抢险方案和依据。 (2)广泛宣传、教育全体职工和家属,提高防意识,明确所住2应急策划 2.1基本情况 神达台基麻地沟煤业位于市河曲县城东南直距25km的前麻地沟村北炭窑沟。行政区划属沙坪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东经111°14′

35″—111°16′07″,北纬39°10′19″—39°12′31″。 本井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北部,井田地形总体中西部高,北部和南部及东部低,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西边缘沟底,海拔976.20m,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中部,海拔1137.00m,相对高差为160.80m,属中低山区,区地形切割强烈,地表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基岩出露较少,其地貌形态以黄土梁、黄土坡、黄土梁峁为主,山顶呈浑圆状,河谷呈树枝状,多为“V”型谷。 麻地沟矿的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山体受风化、剥蚀及雨水冲刷,井下采煤导致的地面沉陷引发的山体滑坡事故,主要有以下几处:(1)矿区宿舍楼后的山体,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2)矿区煤场附近的山体容易产生山体滑坡,造成人民生命或财产损失 2.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 本井田南部有大面积采空区,根据矿方技术人员实地踏勘,井田西南部采空区上方有约500m2的地面下沉,下沉0.30—1.00m,并在下沉边缘伴有裂隙出现,裂隙宽度约0.20m,长度200m。在井田西部地表斜坡地段有约90m2的崩塌区。井田未有泥石流和滑坡不良地质现象。 随着井下采空区面积的扩大,地表将会产生大片裂隙和地表塌陷,如果遇到多雨季节,可能还会产生更大规模的黄土崩塌,造成严

高边坡及滑坡处理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高边坡及滑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为规范高边坡安全施工,切实保障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高边坡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上述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向施工队,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双方签字,并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二、采用的标准规范 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三、工程概况 本工程起于在建的宣城南环线与现状宣泾线交叉处,终点与规划桃花潭西路相接,(含连接线)路线全长45.124km(终点桩号K45+175.66)。全线设

置断链三处,分别为K38+380.539=K38+450(短链),K40+311.825=K40+300(长链),K43+526.255=K43+520(长链)。本标段为04标,合同范围为K34+000-K42+900,设断链2处,路线长8.848km。 路基标准横断面: 一般段路基全宽24.5m。 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层为4cmAC-13(改性沥青)+6cmAC-20(改性沥青)+7cmAC-25+36cm水稳碎石+20cm低剂量水稳碎石。 本标段共有桥梁3座(大桥1座、中小桥2座)、涵洞23道。全线与等级道路交叉共有3处,均为平面交叉。另有小交叉19处。 第二章安全施工方案 一、施工场地及临时设施 1、高边坡防护施工队的驻地设在美敖分离立交附近。 2、便道已通至高边坡范围,均以石渣填筑,每天派专人维护,施工时能保证便道通畅、耐久使用。 4、变压器配置1台150KW发电组、1台350KVA变压器,作为高边坡防护施工用发电机。 二、高边坡施工规定 1、施工生产区域应实行封闭管理,主要进出口处应设有明显的施工警示

小学预防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xx小学预防山体滑坡、泥石流应急预案 预防山体滑坡、泥石流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我乡我校具体实际,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特制定本预案。一、预案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背靠大山、高磅或建在山坡下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存在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坍塌等危险地带的所有学校。当学校或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因暴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险情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一)组织机构 组长:xx校长 副组长:xx教导主任、xxx 成员:各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协助处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2、研究解决遭受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学校处理中的问题,确保事故处理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故扩大,力争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3、检查督促存在隐患各校作好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的扩大曼延,检查事故发生学校的整改情况; 4、负责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事故应急处置情况;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工作重点 1、制定防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演练。 2、对师生进行防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教育。 3、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情况,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5、逢大雨天坚持24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6、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逢大雨天实行家长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三、报告制度及程序 (一)当学校或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要及时向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并由乡教育管理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具体程序如下:班主任、教师→乡教育管理中心→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县教育局。 (二)学校突发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简要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等。 四、预案的启动程序和条件 (一)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对所属学校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二)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规定情况之一的,由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处理工作程序,根据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立即派出人员救援、抢险、事故调查,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必要时报经当地政府同意,请有关部门参加。 (三)人员转移 在发现险情时应坚持先救人,后抢物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按照计划做到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到牢固的楼房或附近居民家中,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四)抢险准备 平时要加强巡逻检查,发现险情立即上报,并迅速组织抢险。 (五)物资转移 学校物资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灾情,制订应急措施,按照转移、垫高或转放楼上等方法制定预案,其中易爆、易燃、危险化学品等要按数登记造册,严格管理,贵重物品转移楼上明确专人负责。

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康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康临高速公路KL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一、隧道概况 南阳山隧道为上、下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隧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境内,穿越南阳山。上行线K48+970~K52+260,全长3260m,明洞27m,下行线K48+962~K52+290,全长3290m,明洞24m,隧道出口下穿省道S309线。进、出口处Ⅵ级围岩地段,为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衬托能力,均设超前大管棚注浆预加固处理后进行暗洞开挖。浅埋段Ⅴ、Ⅵ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深埋段Ⅴ级围岩采用超短台阶预留核心土先拱后墙法施工,洞身一、二次衬砌均采用模筑砼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隧道进出口地处古滑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大量的软弱岩层,受地形、构造应力的影响,隧道开挖后出现滑坡、坍塌、大变形等问题,给隧道正常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二、下行线进口滑坡体地质概况 根据区域地质和综合勘察资料,隧道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隧道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地层,隧道下行线K52+140~K52+340位于滑坡地带,坡面植被发育,自然边坡25℃左右,洞口段60米范围覆盖层厚6m~15m的坡积亚粘土及亚砂土层,下伏上第三系临夏组泥岩,围岩软弱,土质松散,含水量大,顺坡面向沟道内极易产生围岩失稳坍塌,影响隧道西端进、出口安全。2007年10月中下旬出现蠕滑变形,S309公路、乡间便道均被错开,滑坡体表部横向拉张裂隙与纵向剪切裂缝发育,滑坡体前缘冲沟沟底宽度仅5~10m,滑坡前缘空间狭小。该段原滑坡堆积亚粘土体吸水饱和与泥岩层面之间形成软化带,滑体与滑床间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当土体的下滑力超过接触面处的抗滑力时,产生滑移。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对大山煤矿职工人身、生活、煤矿生产和煤矿安全构成的危害,根据要求,特编制本专项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大山煤矿按照“组织协调,监督落实,有效防控”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处置。主要搞好协调组织救援力量,全力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抢险救援;严格按照煤矿现场处置预案的组织程序和抢险原则进行救灾抢险,预防事故扩大,进行有效控制。 3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 危害程度分析 大山煤矿矿区地处矿区地处滇东北高寒山区,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3.4mm,年平均气温11.3℃。20年一遇的最大1h降雨量为70.1mm,6h降雨量为104.3mm,24h降雨量为136.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54.7mm;全年主导风向西北风,平均风速为3.1m/s。 矿区属于长江流域赤水河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0367487.html,/view/131344.htm>水系,矿区周边没有大的地表水体,水系主要为河沙坝沟,流经矿区中部由南向北流入铜东河。河沙坝沟为季节性溪沟,溪沟流量受大气降雨控制,暴涨暴跌,具有山区河流的特点。根据河沙坝沟上游汇水面积及项目区降雨情况推算出流量,河沙坝沟上游汇水面积约0.73km2,项目区20年一遇的最大1h降雨量为70.1mm。 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 区内滑坡体不多,矿区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本煤矿范围整体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Ⅱ类)。 3.2 事故类型 我矿区地面灾害的种类有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水土流失.诱发因素为暴雨。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组织领导 为确保灾害事故的发生,及事故发生后快速有序的处理事故,降低事故损失。当发生

质量缺陷处理专项施工方案模板

质量缺陷处理专项 施工方案

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TJ03标 质量缺陷处理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TJ03标项目经理部 4月3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质量缺陷及处理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交通导改路面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沥青面层压实度不足缺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水稳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1裂缝....................................................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2取不出完整的芯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3表面松散............................................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4强度出现偏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5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管线迁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管道平面产生位移, 里面坡度不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从历次的经验看, 在管道的位置常会出现积水或者偏移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3管材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 抗渗能力差, 容易产生漏水.. 错 误!未定义书签。 4.2.4沟槽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部坍塌或滑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圆形检查井, 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错误!未定义书 签。 4.2.7检查井壁及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检查井变形、下沉错误! 未定义书签。 4.3钻孔灌注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偏孔..............................................................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滑坡应急处理方案

K169+500~580滑坡应急处理方案 一、滑坡地段情况 滑坡体位于G213线川主寺至汶川公路灾后复建工程K169+500~580段左侧。此段原设计为3米高路堑挡土墙,起止里程为K169+499~K169+601.设计开挖土方总量为222m3,我公司于2009年9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在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下对该段挡土墙进行表土清理及土方开挖,至2009年9月29日共开挖土方105 m3左右,挡土墙基础土方未开挖、宽度也未开挖到位。2009年10月1日至2009年10月3日出现连续降雨,土方开挖工作暂停。2009年10月4日出现轻微裂缝,2009年10月5日上午起,滑坡体滑动速度加快,前缘土体发生多处崩滑、推移和鼓裂,后缘土体沉陷开裂,并在滑体中部产生多条拉张裂缝。至2009年10月6日下午,滑坡体整体推移80cm~100cm,滑坡体后缘最高处相对高50多米,斜长最大100多米,中间裂缝宽度为40cm~70cm,并有进一步滑动的可能。原国道213线亦出现推移。滑坡体对原G213线及公路右侧5户村民生命及和财产形成严重威胁。 滑坡段地质情况:表层为耕植土,以下为碎砾石土,滑坡体沿着一古滑动面向下滑动,滑动面有渗水痕迹。 二、应急处理方案 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事故,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对G213线行车以及村民生活、生产安全构成的危害,按照“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2009年10月6日业主茂县代表处及总监办领导在现场实地考察后,根据滑坡段现场情况,要求立即对滑坡体拟定应急处理方案,因此拟定《K169+500~580滑坡应急处理方案》报业主及总监办审定。 1、成立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李杰(项目经理) 副组长:谭家华(项目总工) 成员:杨林、向庆明、宋清寿、章开、杨柳、左剑、李本康、孟龙、周绪斌 应急小组的职责及人员安排: (1)应急小组职责 a、根据现场滑坡情况立即按本方案启动应急处理措施。 b、负责向业主及总监办报告滑坡情况和应急处理进展情况。 c、应急小组应立即按职责分工,赶赴现场组织抢险,并严密监视 滑坡的发展,确保抢险人员人身安全。 d、组织和提供滑坡处理所需要的有关物资和机械设备。 e、安排人员对山体滑坡部位经常巡查,特别是降雨期间要派专人 巡查(巡查人员不少于两人)。巡查人员发现滑坡体滑动或土体塌方时,根据实际情况撤离施工人员到安全位置,并立即向应急小组汇报,由应急小组根据情况,组织应急处理。应急小组要确定滑坡处理的重点和中心,把抢救和保护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f、安排道路保通人员24小时在滑坡段两侧值班,确保原G213

山体滑坡应急方案标准范本

方案编号:LX-FS-A40802 山体滑坡应急方案标准范本 The Objectives, Policies, T ask Allocation, Steps T o Be T aken And Other Factors Needed T o Complete The Established Action Guideline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山体滑坡应急方案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把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全部按计划制定成文本,并付诸实施。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险情报告 重庆水上搜救中心接到地质灾害部门警报后,立即按程序逐级上报至万州区政府、重庆市水上搜救中心、长江水上搜救协调中心、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国务院总值班室。长航公安局万州分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马上向长航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告。 (二)险情发生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万州港区陈家坝滑坡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极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滑体。滑坡水域内航行船舶、设施和人员需紧急撤离。 (三)险情处置

重庆水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发布航行警告,实施交通管制,海巡艇组织撤离相关船舶和人员。 (1)海事部门发布航行警告,设置滑坡体禁航水域。 (2)“海巡31601”担任现场指挥,“海巡303”、“海巡304”对滑坡体禁航水域实施交通管制,并担任上下警戒。 (3)“海巡306”、“海巡202”负责组织滑坡体禁航水域内趸船上的全体船员安全撤离。 (4)“海巡301”、“海巡302”、“海巡201”负责组织滑坡体禁航水域的有关航行、停泊的船舶、水上设施撤离(演习船舶模拟航行船舶)。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2020年4月25日:非煤矿山滑坡、垮塌事故处理方案

非煤矿山滑坡、垮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 (1)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岩体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工作线不齐、边坡凹凸不整、坡顶线里出外进、工作面坡底部压力过大、工作帮形成多个自由面,受机械破坏和雨水冲刷而产生坍塌滑坡事故。 (2)易发生滑坡、垮塌的场所主要为采剥工作面、边坡、排土场、矿堆堆场等。 (3)露天矿滑坡、垮塌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危害:有的切断运输线路,有的推倒、掩埋或破坏采掘运输设备,还有的会破坏地面工业与民用建筑,甚至迫使矿山停产,威胁人身安全。 2 应急组织及职责 为现场事故处置的总指挥,和负责指导现场救援。事故现场的班组长为现场事故处置的指挥,负有组织人员救助遇险人员和撤退的职责。 现场的其它成员必须服从其指挥,完成其下达的救援命令。负责取用起重设备。 负责救助伤员,进行现场急救有关操作。负责报警,公司报警电话:。其他成员协助上述人员工作。

3 应急处置 3.1 处置程序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如图1 机械伤害事故发生 排险、抢险措施人员受伤 是否严重 医疗救护措施拨打120 采取必要救护后,送医急救3.2 报警 (1)当出现滑坡、垮塌迹象,发现人员应立即将迹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信息向单位应急值班室报告。单位应急值班室接到报警后,立即报告应急救援队和总经理,并组织有关人员及抢险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2)发生滑坡、垮塌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信息向单位应急值班室报警。 3)事故发生后,班组长或现场有经验的老工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救助遇险人员,同时向单位应急值班室报警。

(4)公司接到报警后,立即下达撤离命令,并按预案规定,召集相关人员到达指定地点,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按预案分工,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同时在事故发生10分钟内,将事故情况用电话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管部门、消防部门报警,后续情况随时上报。 3.3 应急处置措施 3.3.1 灾前处置措施 (1)指挥部和各区域负责人必须保持冷静,根据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规模、影响程度进行预测或监测。若危险性、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大,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取工艺措施,把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2)若地质灾害潜在危险、规模和影响程度较大,或可能发生泥石流,指挥部或各区域的负责人应必须采取“避”的原则,立即派出人员,使用一切通讯工具,通知下方并组织所有人员按“明白卡”、“避险卡”规定的撤退路线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并清点记录到安全地点的人员。 3.3.2 应急处置措施 (1)排险、控险应急处置措施 ①立即撤出危险区人员; ②确保其他生产区域无滑坡、垮塌危险; ③确保事故区域无次生灾害危险; ④对受伤员工进行紧急救护。 (2)警戒、疏散程序

滑坡监测方案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什德中快速路德阳-中江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为什邡经德阳至中江干线公路工程德阳至中江段,本项目既是德阳主城区与中江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又是德阳全市域范围内的一条东西走廊主通道,是德阳市“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的横向骨架。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5.5米。主线起于金沙江东路终点德阳海关大楼附近,穿过齐家堰隧道后朝和新镇方向布线,与和新镇北侧通过后继续向东,过集凤镇双桥村,在隆兴场西侧飞马村附近与规划的成都市第三绕城高速隆兴互通设置双喇叭互通连接,后上跨人民渠,上跨三绕高速,向中江县城方网延伸。止于中江县二环路继光大道路口,与规划的继光大道西段对接。本监测方案为监测线路主线K14+680-K14+741段路基右侧一滑坡体。 2.目的与任务 a) 目的: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野外滑坡、崩塌现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连续或定期重复的测量工作,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及滑带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为掌握滑坡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达到治工程效果的检验目的;确保滑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滑坡体治理竣工后安全。 b) 任务:1) 对滑坡体进行地表(包括构筑物顶部)的位移与

山体滑坡应急演练方案

山体滑坡应急演练方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国投晋城围滩水电有限公司山体滑坡和落石应急演练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2015年06月

山体滑坡和落石应急演练方案 一、总则 围滩水电站地处丹河河道峡谷,夏季雷雨天气较为频繁,针对围滩水电站进场道路易发生山体滑坡和落石灾害的特殊情况,为增强员工预防边坡滑坡落石灾害意识,提高单位员工防灾救灾能力,有效检验应急小组的指挥能以及实战水平。 二、演习的目的和内容 1、让全场进一步了解山体滑坡和落石的危害。 2、检验公司在事件突发时反应是否快速,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安全保卫工作是否到位。 三、演习时间: 2015年6月18日 四、演习地点: 围滩水电站厂区道路 五、组织机构和职责 总指挥:耿胜武 现场指挥:李涛 应急抢险组:王卫星 后勤医疗组:王彤彤 现场警戒组:李亮 六、情景模拟

1、演练现场:由于连日雷雨天气,导致厂区道路发生山体滑坡。6月18日下午15时30分,2名保卫巡视人员在巡查过程中,水厂库房冲沟段(或入场大门处)道路发生滑坡,一人被滑坡落石砸伤,滑坡已影响到道路通行。巡视人员立即向当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涛报告。之后李涛向应急总指挥耿胜武汇报情况。总指挥立即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同时启动《高空落石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全面展开。 2、现场警戒组立即集合到现场抢险,在滑坡体上下游各50米处设立警戒线,并立“前方塌方、注意安全”的警示牌,提示过往人员的通行安全,并维护现场秩序。 3、应急抢险组人员,带抢险救灾物资(铁锹、沙袋)前往危险护坡处进行抢险,沙袋加固(主要是在迎道路面筑一个挡墙,防止滑体进一步下滑),疏通道路土石方,恢复道路通畅。 4、医疗卫生组携带担架和急救箱负责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 5、派留守人员继续观察,若发现险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并稳定,向指挥中心汇报,申请解除警报,指挥中心下达“结束《山体滑坡泥石流应急预案》”指令,宣布演习结束。 七、处置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一个“快”字,信息上报快,部署控制快,预案落实快。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样本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嵩栾高速公路三合同段招标文件。 2、拟将投入滑坡治理施工的人员、设备产能和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3、滑坡治理施工图图纸。 4、国家、部委现行的施工标准、规范及细则。 (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 ( 2)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 ) ( 3)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 ) 二、编制原则 1、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做好环保、水保以及文物保护工作。 2、认真做好施工调查研究,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 进行施工方案比选, 因地制宜的制定施工方案。 3、努力改进施工工艺, 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 三、编制范围 嵩栾高速公路三合同段K84+495~K84+890段滑坡治理工程。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K84+495~K84+890段右侧边坡于 03月11日凌晨, 发生开裂大滑坡, 延续到征地红线外20m, 竖向开裂宽度0.55m。在右侧边坡开挖面发现有断层滑动面, 滑动面上层为黄土, 下层地质出露为粉质黏土, 中间夹层为碎石土且含水量丰富。初步分析此段以前发生过滑坡, 有清晰的滑坡痕迹面, 项目部及时通知土方施工队停止此段施工, 并上报总监代表处及项目公司。地质资料分析为粉质黏土, 红褐色, 可塑~硬塑, 局部具弱膨胀性。在随后的时间内, 滑坡地段一直没有停止, 在八、九月份的连续长时间的强降雨, 降雨过程中滑坡现象更为严重, 因该段路基汇水量非常大且汇水相对集中, 渗入塌方体及开裂缝隙中, 引发该段路堑更大面积的滑坡、塌方, 现场察看右侧边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