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

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了一大批内联企业。

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

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

七是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口岸、深圳机场通航。

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

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

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举措是: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年),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

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
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

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

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

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五是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

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一、 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1993~2002年)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深圳经济特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

在体制改革方面,主要特点是体制创新、建立框架。

深圳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

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

按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五是积极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旅游合作,等等。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年)、2000亿元(1998年)、3000亿元(2002年)的跨越,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

二、 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深圳继续深化改革经济和行政体制,同时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开始推进。

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食品总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出版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力争实现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

二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等,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举办文博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六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雇员制和职员制。

七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八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等。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物流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落户深圳。

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四是继续推进深港合作,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和深港“1+6”合作协议,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闻名
的“深圳速度”。

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6765.4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年均增长31.20%;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79221元,折合10628美元,居第1位,年均增长17.64%;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2875.33亿美元,居第一位,年均增长38.34%。

同时,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产业优势;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经济外向型程度全国首屈一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成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圳经济特区成功实践的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虽小和建设时间虽短,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透过深圳经济特区28年的成功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有益启示。

一、中央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
深圳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深圳特区的实践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
现代化的西方神话,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主动改革开放,同样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

二、坚持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实践成功经验的根本点。

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重大步骤,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结果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三、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虽然只有28年的时间,但却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新记录。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就没有经济特区发展的今天。

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未来希望。

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深圳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说到底就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

深圳的改革实践成功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而且可以结合得很好。

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开市场经济的先河,是经济特区的成功之所在。

经济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尽管也有自身的缺陷,但它确实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经济体制。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给经济快速发展、长期繁荣提供持久的动力。

四、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开放是深圳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没有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经济特区正是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率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形式,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正是由于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最进步的东西的有效结合,才促进了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 坚持科学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坚持“两手抓”,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路子,为促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深圳的实践看,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任何一方严重滞后或者偏废,都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