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 与城市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
一、变化——经济生活中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从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过程之中:城乡联系日趋活跃,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内外结合的开放型经济网络。农村经营者逐渐向城市渗透,城市的流通功能日益增强,各类农贸和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日尾嘉男认为,在经济的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最基本的变化。循着这样的思路,中国经济生活中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状况就成为规划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把握经济变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规划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第三产业内涵、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中国的产业现实和趋势这类我们曾感陌生的经济问题。
·第三产业的内涵
第三产业的概念源于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早在本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者A·费希尔和c·克拉克即相继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方法。40年代后,三次产业理论即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国民经济结构分类方法。
虽然费希尔和克拉克在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划分上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即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第二产业的产品乃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加工取得;第三产业在本质上是“服务业”,是繁衍于物质生产之上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理论和其它国民经济分类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强调。它提出的本身即明确了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和农轻重分类法,第三产业概念被视为“资产阶级用语”。直到1985年方明确将第三产业产值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我国现行的三次产业分类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畜牧渔林;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制造和水、电、气;第三产业为其它各业。因此第三产业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商业贸易、金融学地产、交通通讯、文教体卫、科研以及各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英国学者L·范登堡将社会经济的变迁划分为撒三个阶段:一是从农业经济过度到工业经济阶段;二是从工业经济演变到第三产业经济阶段;三是第三产业经济继续成熟阶段。范登堡认为:如果政府不是有意识地把这种发展引向某个方向,则上述特征应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资料分析,他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其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开始很大,以后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变小,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应增大。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很快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当达到一定高峰后,第二产业便出现缓慢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则迅速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简言之,三次产业发展的规模顺序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由“一、二、三”逐步过度到“二、一、三”,“二、三、一”,最后达到“三、二、一”阶段(图1)。
·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1952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5:35:20,是典型的“一、二、三”结构;1978年变化为28:49:23,巳进入“二、一、三”阶段;1989年为26.8:46.7:26.5,才开始接近“二、三、一”阶段。而在本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相继进入“三、二、一”阶段。
表1是各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横向比较。中国虽属低收入国家。但第二产业比重远远
高于中等收入和发达国家。而第三产业比重却远远低于低收入国家,产业结构大跨度错位。第二产业超前明显,第三产业滞后严重。
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二产业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表2显示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不同收人水平下均超过第二产业的特征。美国在1970—1978年间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增加168万,第三产业增加1308万。这就是说85%的增加在第三产业。可见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巨大的蓄水池,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却没有充分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加剧了就业矛盾。
可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要快于第一、二产业。显然,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
二、反思——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对规划的影响远不仅仅是提供更多的商贸、金融、宾馆、饭店用地那么简单,事实上,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止如爱德华·帕金森所言“城镇对形体的变化要求是被经济与社会变化所驱使的。仅经济变迁本身即可产生出种种让物质要素作相应变化的种种要求。”这些变化冲击着人们对城市的习惯认识和规划的传统观念:关于城市功能、关于城市规模、关于城市布局……
·城市=工业业生产基地?
我们曾以“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而自豪,片面强调城市作为工业生产基地的功能。而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城市的寄生性等同起来。这种思想,使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压抑而逐渐萎缩,而与这种萎缩相随的是城市活力日益衰减和城市地位的逐渐下降。上海的变化是最好的证明:上海第三产业发达时期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从1952年的4 1.7%下降为1978年的18.6,而它的中心地位也相应被香港所取代。
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看,生产只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统一体中的一个局部。片面强调城市工业生产的单一功能会妨碍城市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中心。因为作为经济中心,城市还应承担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功能,还应承担为自身和区域提供金融信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种服务的功能。而这一切,离开发达的第三产业是不可想象的。
与我国压抑第三产业发展相反,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明显上升。以东京为例,它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60年的54.8%上升到1975年的64.6%。到1981年更上升到70.6%。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东京从一个工业中心逐步变为第三产业中心,主要职能为金融贸易信息和文化交流。
·城市人口=?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冲击着传统的城市人口分类方法。劳动平衡法是过去城市规划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根据马克思“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以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城市规模。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以及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型经济区的形成,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自身。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已很难以主要为本市服务或非本市服务来区分了,即进行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划分的经济前提发生了变化,借用传统的人口分类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另一类人口预测方法将城市人口增长分解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部分。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有规律性,趋势较易模拟和掌握。而人口的机械增长则令人感到棘手,它的变化似乎有较多的随机性。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角度看。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除城市间人口的“平移”外,是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化的结果。因此。城市规划有必要采用国外通用的三次产业人口分类法,既便于同世界各国作比较研究。又可以更好地分析第一产业人口转化的潜力、可能和速度,更好地把握城市人口机械增长规律。
在分析城市人口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一份对京、津、沪、长沙、杭州、大连等10个城市的调查表明,这些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
平均达2l%,超过l:5。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而流动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弃农经商的农民向城市渗透,经贸活动的频繁,增加了更多的外地常驻机构,这些事实上的城市。“常住人口”和与日俱增的短期流动人口,都与城市居民一样使用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并且对交通、通讯、商业服务、旅馆等使用更为频繁,要求也更高。因此城市人口的表述只用一个常住人口的概念就不行了,应当建立分层次的人口概念,相应地规划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功能分区理论=金科玉律?
《雅典宪章》是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所代表的功能分区理论源于工业革命及其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城市迅速蔓延,城市内部土地使用混乱交错,工业的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着重考虑分离,把混杂的土地清理开来的功能分区理论应运而生并被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各国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
时代在前进,在过去的20年中。西欧与北美大部分国家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变。在后工业化城市中,第三产业演变为主导产业。并且服务业的工作比起制造业来,对健康的影响更小、也更安全……,不同功能的混合不再是产生环境磨擦的必然。同时,由于在实践中规划人员对功能分区思想的机械理解,“不区别具体情况,一律采用分区的方法”,带来了原本意想不到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副作用,引起了众多批评。沃尔特-鲍尔指出:工业集中到远离居住区的大批密集地区里,每天有大批人长距离上班,交通的问题更严重了。”克里斯朵夫指出,硬性划分城市空间结构赋予每个地块以单一功能的做法,正在以富有活力的城市人性和丰富多采为代价……。
对功能分区理论的机械运用造成的弊端,促使欧美各国规划师进行反思,于是另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