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
默写语句
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
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
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
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
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景】“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
【互文】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指将军、征夫都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
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主旨
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选择题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组( A )('13南宁市)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
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得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第二组( C )('09新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第三组(B)('14十堰市)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
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第四组( C )('15黔西南州)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第五组(B)('18十堰市)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笛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新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第六组(B)('18北部湾经开区)
A.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样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充满样和之气的战地画面”是错的)
第七组(D)('18绥化市)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第八组(B)('18怀化市)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
第九组(C)('18泰安市)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第十组( D )('03甘肃省)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默写语句
⑴表现作者年愈长而志弥坚,直抒豪迈情怀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⑵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
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句子:
②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⑶①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的句子:
②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的句子:
③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决心的句子:
④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语句
老夫聊发少年狂
【炼字】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狂”字,既表现出作者潇洒豪放、不受束缚的气势和姿态,又隐约透露出作者的怨愤之情。
[上阕的“少年狂”: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以孙郎自喻。
]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实虚结合】用“锦帽”“貂裘”的实写与“千骑”的虚写,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炼字】“千骑”表现了出猎场面之宏大,军容盛,士气高,表现出队伍的威武雄壮。
“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表面是写随观者之众,实写人们对苏轼的拥戴,表现了太守与人民的亲密关系和词人颇为自负的豪情。
【用典】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作者打猎时畅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
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年愈长而志愈坚,直抒豪迈情怀。
持节云中,河日遣冯唐?
【用典】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典】【比喻】运用比喻,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暗指辽和西夏),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主旨
通过描写出猎的壮阔场景,表现了词人渴望得到重用、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小贴士
⑴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⑵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孙权、魏尚。
⑶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选择题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组( B )('15十堰市)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第二组( B )('08孝感市)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第三组(C)('07资阳市)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第四组( C )('11达州市)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第五组( C )('15新疆)
A.该词在叙事上有点有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能有力地突出主题。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鬓微霜”,但仍英武有力,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选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第六组( C )('16徐州市)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第七组(C)('14兰州市)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第八组(D)('07资阳市)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默写语句
⑴写词人眷恋疆场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⑵从视觉、听觉写军中豪迈的生活的句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⑶①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
②说明战斗激烈和顺利的句子:
③运用比喻修辞,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⑷①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句子:
②表达作者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⑸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的句子:
可怜白发生!
赏析语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开头由醉梦切入,把镜头锁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词人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明雄心。
“醉里挑灯看剑”,表明词人对收复北方失地的念念不忘。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
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对偶、用典】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兵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表现出军容的整齐、壮观,将士们的情绪高昂,欢欣鼓舞。
“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侧面描写】写马,写弓,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暗写战争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表现了作者为国建功、报效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这是词人梦醒后的叹息,与前面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而人已老的抑郁、悲愤之情。
主旨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下阕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结语点明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选择题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组( A )('04甘肃省)
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第二组( D )('03天门市)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第三组( A )('11桂林市)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第四组( B )('13青海省)
A.这首词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富有浪漫色彩。
B.词最后一句已变悲壮为雄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
C.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形象鲜丽、生动。
D.词中“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第五组(C)('14徐州市)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第六组( C )('11桂林市)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四、满江红
默写语句
②词中点明写作的具体地点和时间的句子是:
②写出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的句子是: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⑵词中表现中秋景色明丽、静谧洁净特有境界的句子是: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⑶词人对现实,国难使她忧患于心,家愁又使她孤寂无奈,因而情绪低沉,思念故乡的句子是: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⑷①词中表现自己身为女子,不能救民于水火的郁闷之情的句子是:
②写出词人不能做男儿的遗憾心情的句子是: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⑸①词人以深入浅出的自我写照,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转变的句子是:
②词中表现作者不甘雌伏的巾帼豪情(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⑹①人在遭遇挫折时,需要有承受磨难的勇气,将磨难当成是一种人生历练,正如秋瑾在《满江红》中所叙述的那样:
②词中表现作者英雄失路,无人赏识的落寞、茫然中又蕴涵着“高处不胜寒”的悲怆情怀的句子是: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⑺①词中和《琵琶行》中江州司马尚能从琵琶女的弹奏中发现知音类比,抒发自己知音难觅的悲叹的句子是:
②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③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的句子是:
④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的句子是: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赏析语句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作者心绪。
“早又是”,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苦闷之情。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化用古人诗句来描写秋色。
“黄花开遍”季节感很强烈,一个“拭”字使人顿感秋天景色的明净。
菊花盛开,秋色明净。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引用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表达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另
一方面感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境地。
“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而是持蔑视的态度。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作者巧用“身”与“心”,“列”与“烈”的谐音和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将自己与男儿进行比较,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对比写出自己的刚烈之情,表现了作者非凡的英雄气概与精神风貌。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是指作者对人一片赤诚热情,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
这样的人岂能了解作者的忧国之心?“英雄”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之情。
主旨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选择题
⒈下列句子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句是(C)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鉴湖女侠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⒉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京华”,即首都,这里指北京。
因京师为文物集中的地方,故谓之京华。
B.“四面歌残”是指刘邦困项羽于垓下,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冲破家庭牢笼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