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梳理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梳理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梳理一、《从军行》唐代,杨炯1、主题: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表现了作者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

2、名句赏析:①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运用景物烘托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来描写这场战斗。

前句从视觉着笔: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也暗然失色。

后句从听觉出发: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特别是诗人将象征军队的“旗”、“鼓”二字同时用上,便把战士们冒雪战斗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的更加真切感人。

3、理解默写①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借“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委婉的表现了当时军情的紧急。

②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既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庄重。

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二、《月下独酌》唐代,李白1、主题:全诗表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之感,和希望超脱现实,消除内心痛苦的情怀。

2、名句赏析: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这两句点题,写花间独酌。

写出了诗人因理想破灭,对政治失望而产生的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消极思想。

“一”字和“独”字,渲染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冷清气氛,和后面的“无相亲”三字配合,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独清无友,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两句写邀月同饮。

诗人只觉得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和最忠实于自身的影子,才是高洁的,是能和自己心灵相通的知心朋友。

于是,在孤独寂寞中,诗人决定邀它们一同共饮取乐。

这两句通过奇妙的想象拟物为人,让诗人得到了一丝慰藉,感情看似扬起,实则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孤独苦闷,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让人更觉心酸。

3、理解默写:①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描绘一幅诗人与月、影共同歌舞狂欢,及时行乐的美妙图景。

②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用奇特的想象,通过与明月相约天上欢会,反衬出诗人因自己和世人的格格不入,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将难找到共饮之人的凄凉孤独处境。

最新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最新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1.《定风波》(苏轼)(北宋)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6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7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8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9【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10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11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12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13成的雨披。

14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5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6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17【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18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9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20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21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2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3【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24“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25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

课外古诗词背诵上(后5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赏析: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望月有感名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赏析: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雁门太守行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赏析:“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赏析: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简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一部分。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外古诗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宋词、元曲、明清诗、民谣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优美的古诗词,探索其中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1. 柳宗元《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草,送别离情的句子。

高人已经走了,鲜花如雪,离别之情如春。

这首诗唯美而悲凉,把人的离别之情融入了大自然的景象之中。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声律的迸发为诗人增加了离人渐行渐远的悲壮感。

2. 唐代《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平淡的语言,婉转的情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

3.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写了元宵之夜繁华景象,充满了喜庆和浪漫的氛围。

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使整个词曲典雅华丽,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感。

4. 清代袁枚《七夕》天色浅,夜烟浓,喜蛾眉弄碧红。

眉黛尖犹綦,嘴脂尝渐珠瞳。

月半墙头树影重,人世无,花深更。

乱情天,情真千灯节。

这首诗以精湛的笔触勾勒出七夕双宿双飞的浪漫情景。

整篇诗意盎然,情感深沉,使人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

以上仅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中的一小部分,每一首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还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信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③春色来天地,玉垒④浮云变古今。

北极⑤朝廷终不改⑥,西山寇盗⑦莫相侵。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定风波》(苏轼)(北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文学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7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7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17首)人教部编版(拼音、注释、赏析)1[现代]陈毅《梅岭三章》2[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3[宋]苏轼《江神子/江城子密州出猎》4[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近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6[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8[宋]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9[清]纳兰性德《浣溪沙》10[汉]两汉乐府《十五从军征》11[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3[宋]文天祥《过零丁洋》14[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5[宋]文天祥《南安军》16[明]夏完淳《别云间》17[明]王磐《中吕·朝天子》1、梅岭三章【现代】 陈毅断du àn 头t óu 今j īn 日r ì意y ì如r ú何h é?创chu àn ɡ业y è艰ji ān 难n án 百b ǎi 战zh àn 多du ō。

此c ǐ去q ù泉qu án 台t ái 招zh āo 旧ji ù部b ù,旌j īn ɡ旗q í十sh í万w àn 斩zh ǎn 阎y án 罗lu ó。

南n án 国ɡu ó烽f ēn ɡ烟y ān 正zh èn ɡ十sh í年ni án ,此c ǐ头t óu 须x ū向xi àn ɡ国ɡu ó门m én 悬xu án 。

后h òu 死s ǐ诸zh ū君j ūn 多du ō努n ǔ力l ì,捷ji é报b ào 飞f ēi 来l ái 当d ān ɡ纸zh ǐ钱qi án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一、宋词《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元夕之夜为背景,描绘了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抒发词人的感情与心境,词中展示了美好的元宵节氛围和人们的祝愿。

二、唐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眺望远方的美景,表达了对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词藻和生动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元曲《蝶恋花·此恨绵绵无绝期》《蝶恋花·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元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曲子。

这首曲子以花下蝶恋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情感的执着。

通过描绘婉约的景物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曲子深情地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难舍。

四、南宋小学士题跋《画梁山伯祭祀墙》南宋小学士题跋《画梁山伯祭祀墙》是戴复古创作的一篇古代骈文。

文章以梁山伯与祭祀墙为主题,通过描述悲剧般的爱情故事和墙上的画像来展现词人的激动之情。

文章中既有对爱情的赞美,也有对命运的感慨,给人留下思索爱情与命运的余韵。

五、明末清初名著《红楼梦》抄本《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处提到的抄本是明末清初的版本,较为贴近原稿。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内外因素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这一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的解读,通过对各篇作品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文人对情感、人生、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从军行【写作背景】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月下独酌【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羌村三首(之三)【注释】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1、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

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初唐四杰之一。

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九首古诗整理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九首古诗整理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诗人:王昌龄2. 内容: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赞美了孟浩然的才华和人品,并对他的离去表示惋惜和思念之情。

3. 主题:友情、离别、思念4. 分析: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诗人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谊,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的深切。

二、《登鹳雀楼》1. 诗人:王之涣2. 内容: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景,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天下风光的无限向往和对世事变幻的淡然态度。

3. 主题:壮美自然、远方向往、随遇而安4. 分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豁达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三、《江雪》1. 诗人:柳宗元2. 内容:诗人描绘了江边大雪纷飞的壮美景象,表达了对雪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3. 主题:壮美自然、向往自由4. 分析:诗人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在大自然的背景下,彰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

四、《绝句》1. 诗人:杜甫2. 内容:诗人抒发了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岁月流逝和生死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悲叹。

3. 主题:生死离别、时光流逝4. 分析:诗人在《绝句》中表达了人生百态、生死离别的情感,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深切感叹,展现了较强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诗人:白居易2. 内容:诗人在草原上目送好友离去,赞美了草原的广袤和青葱,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感伤。

3. 主题:友情相伴、别离哀怨4. 分析:诗人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和对别离的感伤,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人情之感。

六、《登高》1. 诗人:杜甫2. 内容:诗人登高眺望,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向往和理想追求的愿望。

3. 主题:社会不满、理想追求4. 分析: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对自由与公平的向往和追求。

九年级下册古诗曲五首

九年级下册古诗曲五首

九年级下册古诗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衍生注释:1. “十五”“八十”:这里是虚数,极言从军时间之久。

十五岁就出去从军,到八十岁才回来,通过这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2. “阿谁”:谁,何人。

是古代口语中的称呼。

3. “狗窦”:狗洞。

这一描写展现出家园破败,无人打理的景象。

4. “旅谷”“旅葵”: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旅”表示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兵征战多年后返回故乡的所见所感。

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用简洁的数字就勾勒出老兵一生的悲惨境遇,让人深感战争对一个人生命的无情消耗。

当他满怀期待地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时,得到的回答却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啊!看到家中野兔乱窜,野鸡乱飞,庭院里长满野生谷物,井台上也布满葵菜,老兵试图做羹饭,却不知道送给谁吃,最后只能出门东望,老泪纵横。

全诗没有直接对战争进行谴责,却通过老兵的遭遇,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像一幅无声的画卷,每一笔都刻画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三、作者介绍:《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作者不详。

乐府诗是汉朝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的。

这首诗反映的是汉代的社会现实,在当时连年战争的背景下,无数家庭被拆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运用片段:记得有一次看一部战争电影,影片里的主角历经千辛万苦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村子里已经破败不堪,几乎没有人烟。

这场景就像《十五从军征》里描述的那样,我当时就想,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是无尽的伤痛和孤独啊。

九下古诗赏析

九下古诗赏析

亲爱的同学,九(下)的古诗共七首,它们非常重要.下面老师帮你们把各首诗进行了整理,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背熟了,加油!爱你们的,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背景: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1、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2、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3、“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1、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2、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也可写成“自喻”),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这句话写出了苏轼虽然被贬、但他仍希望自己能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游山西村1、简述全诗思想内容。

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画面:山西村山形水势幽深曲折,处处宜人的美景。

远眺,重峦叠嶂,溪流潺潺,山水挡住了去路,仿佛前面无路可走了。

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柳树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漫的村庄。

哲理: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1、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

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初唐四杰之一。

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2、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导读】月下独酌,是一件苦闷的事情,但诗人却维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他邀来天上的明月与自己的身影一起饮酒,并在月下唱歌起舞,甚至与它们定下再次的约会。

【注释】1. 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 独酌:酌,饮酒。

指独自饮酒。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3. 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对:朝着5. 不解饮:不会喝酒6. 徒:徒然,白白地。

7. 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

指忘却世情的交游11. 相期:相约会。

12. 邈(miǎo):遥远。

13. 云汉:银河。

【译文】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和成三人。

明月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作者简介】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李白不愿应试作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当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天下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死。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3、羌村三首(之三)〖唐〗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醘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导读】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既有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语至沉痛,含蓄深沉。

【注释】柴荆:指用柴木做的简陋门户。

醘(kē):古代盛酒的容器。

兵戈:指战争。

[2]【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

次年,长安陷落。

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