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整首词上阕写景:写西北边疆荒凉萧瑟的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表现在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现塞下天气极冷。

②边声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③气氛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暮霭沉沉,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异”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苍凉且与中原景物的不同,勾勒出边疆肃杀荒凉的景象,暗示边塞军事态势的严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战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思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全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夜晚来临,征人们久久不能入睡,将士们熬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本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上阙“狂”字统领贯穿全篇,写出词人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激情奔放。

抒发词人心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体现苏词的豪放风格。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的“黄”指黄狗。

“苍”指苍鹰。

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3.“狂”表现在:①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卷、射虎、挽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何日遣冯唐、射天狼)4.“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岗。

“卷”字极为传神,“卷”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气势豪迈,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七首)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2.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异”表现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4.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出城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二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二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二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二【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直译】:你难道没有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评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九下古诗词原文和赏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这首诗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和旷达的心胸,以及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为李白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这首语调自然亲切的诗歌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的赞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反映了他乡居闲散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4.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与步骤。

2、学会灵活运用赏析的方法解读每一首诗词。

3、积累诗词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4、熟悉中考考题,积累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共同合作探究归纳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积累方法,提高诗词赏析的能力,激发热爱诗词的兴趣,学以致用,能应对考试又能从中获得知识,不断丰富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诗词鉴赏的方法,解读每一首诗词,把握诗词的主旨。

2、学会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每一种题型。

3、感知诗词艺术形象、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词句知识导入:导语:有一广为流传的佳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学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的古诗词,也一定积累了不少。

那就请同学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诗词的理解。

请同学积极踊跃发言、、、、、、过渡:对于古诗句我们举不胜举,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而且诗词的学习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中考语文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二、近三年遂宁中考题型分析。

总结(1)、鉴赏的诗词选自课内课外。

(2)、考查的形式是主、客观题;(3)出题形式: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4)题目分值:4-6分三、整体把握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

请说说妙在何处。

(2分参考答案:见,看见的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

课外古诗词背诵上(后5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赏析: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望月有感名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赏析: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雁门太守行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赏析:“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赏析: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简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陇 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精锐部队
借代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无定河边骨” 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 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 果。
古诗赏析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3分)
折杨柳
检查预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情感?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 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展示:
1.示例: 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 静;胭脂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 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 次分明。
作业布置: 完成《古诗文训练专刊》229-231页
4.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 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 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 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5.找技巧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从军行【写作背景】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月下独酌【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羌村三首(之三)【注释】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jiǎo)起,千嶂(zh 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

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diāo)裘(qiú),千骑(qí,旧时读jì)卷平冈。

最新九下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人教版)

最新九下课内外古诗词鉴赏(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三、《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解释词语:烽火:西京:牙璋:凤阙:2、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ppt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ppt教学课件.ppt
叙寒冷为主,暗示冒 雪征战之伟功。
2020/4/24
1、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 什么作用? 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恶劣
与艰苦。 作用: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
2020/4/24
人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请举例说说 其作用。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 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 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 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 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 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 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 出将士们斗风傲雪。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 的一个书生。
2020/4/24
问题:1、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 战斗的过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直接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 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
2020/4/24
问题2:赏析第三联采用的艺术手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 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 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 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 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课外古诗词简析
2020/4/24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2020/4/24
译文: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 沸腾 。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 方龙城 。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 得黯然失色 。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参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提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X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场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展衬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春季版课内古诗鉴赏【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摆布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摆布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摆布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摆布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抚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经》著名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浮现了古代劳感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获得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本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本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泛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既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跳舞。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远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在天上见面!赏析:《月下独酌》是李白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

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徬徨。

从他的诗里,读者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羌村三首】(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赏析:这首诗是叙述邻里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