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已审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诗歌赏析
主
旨 点
这首词回忆了词人年轻时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
拨 对比中抒发了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
寞孤寂的情怀。
诗歌赏析
词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然天成。词的上阕由“忆昔”领起,
鉴 赏
回忆了二十多年前午桥聚饮的盛况,照应题目中的“忆洛中旧
游”。词人与英豪在此聚饮,突出了风云际会、豪气干云的盛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
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自然界阴晴的循环,早已 见惯,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到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 天晴的机会吗?“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遭受风吹雨打的人 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 晴、喜晴的心事也无须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达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在江 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五 年(1082)春,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点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
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定风波 词牌名。
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释
①,余独不觉。已而②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③,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地
?
位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目
对的
是
比
什 么
?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令人惊叹。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同坐的多是杰 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 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 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 旧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词牌名
临江仙·夜登小 阁,忆洛中旧游
指洛阳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 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 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早期多流连光 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后期 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 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 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疏朗 明快,自然浑成。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 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 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 声也听不到了。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
那边。
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结束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 人教版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 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强 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 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主旨探究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 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 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5张PPT)
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
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
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
多,又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 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 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4.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
答案:“看”前与“闲”字呼应,后与“新晴”搭配, 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人眼目,表达出闲极无聊、 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
奈之情。“看”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时的无所适从,
更突出“闲”极无聊的处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
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②“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中 “一”“半”两个量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料峭春风吹酒醒
3.也无风雨也无晴
堪惊
4.忆昔午桥桥上饮
5.此身虽在
8.斫去桂婆娑
6.古今多少事 7.飞镜又重磨
9. 半竿斜日旧关城 且徐行 何
10.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 12. 被白发 欺人奈
11. 闲登小阁看新晴
13. 身向云山那畔行
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 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 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 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 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 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 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 变,写下了这首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深入探究——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 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 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 自若,缓步而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 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 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5张PPT)
【达标训练】
1.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苏轼
《定风波》)
2. 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
《定风波》)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______________。(苏轼 《定风波》)
4. ______________,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 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5. 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
课外古诗词诵读
【助读资料】
1.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 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 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
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
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 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2
7.一轮秋影转金波,___飞__镜__又__重__磨___。(辛弃疾《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 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一抹晚烟荒戍垒,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纳兰性德 《浣溪沙》)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①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 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 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 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 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解析】选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 括不当。
答案: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 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②“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中 “一”“半”两个量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半”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 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出塞外 的空阔荒凉。
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 读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
Hale Waihona Puke 风波苏轼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诵读诗歌 定风波 苏轼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 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 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 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词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 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 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 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 “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 风。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 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 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 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 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 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9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
的画面和
意境淡雅伤感,
寄托了词人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 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国家的兴衰,发出对广阔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表达诗人内心寂寞
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古_今__多__少__事__,____渔__唱__起__三_更___。
3、词中跳出自身情感范围,对历史和人生作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_______古__今__多__少_事____,____渔_唱__起__三__更_______。
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将月 亮比作铜镜,极生动地描写中秋月色。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课外古诗词诵读/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
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画面和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意境淡雅
伤感,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词人想到历史的变迁、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 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2.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纳兰性德《浣溪沙》)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5.《定风波》中,表达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超然情怀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与朋友尽情游乐的句子是“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想象的句子是“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8.《浣溪沙》中,作者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三、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把夕阳人格化,通过夕阳“相迎”的热情态度,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带给他的无限喜悦之情。
2.“回首向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生感悟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人生中的宦海浮沉、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回答问题。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画面。
作者和朋友在洛阳午桥桥头畅饮,桥上欢声笑语,而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寂静无声。
2.细吟全词,可知“闲”字笼罩全文,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2.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纳兰性德《浣溪沙》)
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5.《定风波》中,表达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超然情怀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与朋友尽情游乐的句子是“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想象的句子是“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8.《浣溪沙》中,作者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三、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把夕阳人格化,通过夕阳“相迎”的热情态度,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带给他的无限喜悦之情。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生感悟: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人生中的宦海浮沉、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回答问题。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画面。
作者和朋友在洛阳午桥桥头畅饮,桥上欢声笑语,而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寂静无声。
2.细吟全词,可知“闲”字笼罩全文,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孑然一身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忠贞爱国之情。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回答问题。
1.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
特点:萧瑟、冷清、破败。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中“断”字的妙处。
“断”字生动地描绘了马鸣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突出了寒风的凛冽,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人被隔绝在荒野的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