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
把酒问姮娥:。
,人道是,清光更多。
北风吹断马嘶声,。
一抹晚烟荒戍垒,
5、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背诵四首词(必做题)
文学常识填空(选做题)
1.苏轼,字,号,世称苏东坡。
2.陈与义,字,号。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3.辛弃疾,字,号。南宋派词人。
4.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初年词人。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理解作品精神内涵,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更要读懂选文所蕴含的文化理解和传承之道。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上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下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4、当堂检测:古诗直接性默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古今多少事,。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下片: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上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
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诗作收入《丁卯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晚唐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激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朗读指导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2.自主赏读,探究语言之妙。
1课时一、导入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本节课,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了解写作背景【设计意图】读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该环节主要介绍作者相关情况和诗词写作背景,意图为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打基础。
1.生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2.师补充。
写作背景:1.《南安军》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时写此诗。
2.《别云间》顺治二年(1645),夏完淳时年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其师继续坚持抵抗。
顺治三年春,与陈子龙等共谋倡义,鲁王监国遥授中书舍人。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3.《山坡羊·骊山怀古》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焚烧了阿房宫。
元代的张养浩在途经骊山时有所感,写下这首小令。
4.《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
作者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的罪行。
三、反复诵读,品味韵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再诵读,使学生扫清朗读障碍;再引导学生了解朗读节奏划分,读准诗词。
1.读准字音。
(1)生大声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
羁.旅(jī)南冠.(guān)毅魄.(pò) 骊.山(Ií)阿房..(yíngyū)..(ēpáng) 萧疏.(shū)萦纡2.读好节奏。
(1)生再次诵读,读好每个句子的节奏。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九下课内古诗诵读教案人教版
九下课内古诗诵读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九下课内古诗诵读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所学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熟悉并掌握所学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古诗诵读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诗诵读的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选择一首适合九年级学生的古诗,如《登鹳雀楼》。
2. 先给学生阅读该古诗的全文,然后逐句解读,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三、朗读练习(20分钟)1. 教师朗读整首古诗,让学生跟读。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轮流朗读古诗的每一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四、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展开讨论。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2.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朗读和解读成果。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并准备下节课的朗读和解读。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和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所学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选用的诗词都是经典的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凉州词》、《过零丁洋》等。
这些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见的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深入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
2.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经典诗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所学的古诗词,了解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准备相关的讲解和解释。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所学的古诗词,尝试朗读和背诵,对中的生僻词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意,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诗中的缕缕情意和种种美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诗性。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哪些不同的意境?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苏轼、陈与义、辛弃疾、纳兰性德四位作者的简介。
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定风波》《浣溪沙》的写作背景,适当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信息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二、作品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学习四首词,每首词单独赏析,过程如下。
1.学生听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自由朗读四首词,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学生进行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进行比赛。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序或注释,理解词的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3.赏析词句,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先根据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后和同桌交流,互相纠错补充。
【设计意图】感受词的韵律美,想象词描绘的场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课堂小结《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却不畏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
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14岁随父及老师抗清。
父殉国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
文集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
其作品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一些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百姓的悲苦生活。
著作有《王西楼乐府》(一卷)。
《朝天子·咏喇叭》选自《王西楼乐府》。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
行船时常吹号以壮声势,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于是写作这首散曲对此加以讽刺。
二、诗歌大意1.《南安军》: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2.《别动间》:三年抗清斗争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了牢房。
流不尽因大好河山失陷而伤痛之泪,天地广阔我却无处存身。
我已经知道自己快踏上黄泉之路,想要告别故乡却实在难分难舍。
待我的英魂归来的那天,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夺回故乡河山的战旗。
3.《山坡羊·骊山怀古》: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看见荒草疏落,流水回环曲折。
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默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
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在风格上,其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刘长卿(?—789),唐代诗人。
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被称为“五言长城”。
代表作有《刘随州诗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杂说》等。
人教九年级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等四首)
通过“以意象解意象”“以写作手法解写作手法”“以主旨解主旨”,品味古诗的独特情感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关联适切的诗歌,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深入分析四首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活动:学生自己朗读四首古诗,根据课本上的注释、赏析文字和自查资料了解古诗常识,用现代诗的形式写出古诗大意。诵读时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一、导入新课
了解课前诵读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以诗解诗”的诵读之法。
二、诵读《月夜忆舍弟》
(一)示范朗读
(二)理解内容
(三)以意象解意象
1.说一说初中学过哪些写月的诗句,月通常代表什么。
2.结合月的象征意义分析“月是故乡明”的意蕴。
三、诵读《商山早行》
(一)学生朗读
(二)理解内容
(三)以写作手法解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等四首)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目标
1.以诗解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析古诗的艺术特色。
2.培养举一反三联系刘禹锡的诗作,体会传统知识分子的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五、课堂总结
总结“以诗解诗”的三种具体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四首古诗。
2.在四首古诗中选择一首,录制一个诵读小视频,包含朗读和讲解。要求:运用课堂所学,有画面有音乐。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有关文学知识,理解词的主旨。
2.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四首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风格趋向沉郁悲壮。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二、背景资料《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陈与义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指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诗歌大意1.《定风波》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熟练背诵默写诗词。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研究《咸阳城东楼》作者简介XXX(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朝墨客,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墨客之一,其终身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XXXXXX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XXX终身愁"评判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XXX"。
XXX误入XXX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写作配景此诗大约是XXX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朗读诗词咸阳城东楼XXX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XXX似汀洲。
XXX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XXX。
行人莫问当年龄,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诗句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背面。
XXX即将降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包含4首古诗词:《泊秦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相思》和《书湖阴先生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4首古诗词展开,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和理解这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7)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他们的专注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度、合作精神和成果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在夜晚停船泊岸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泊秦淮》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和诵读这4首古诗词,学生能够建构和运用汉语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许多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词的作者,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意,熟练背诵默写诗词。
2.赏析诗句,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词的作者,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赏析诗句,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研究《定风波》作者简介:XXX(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XXX居士,世称XXX、XXX。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诵读诗歌:定风波XXX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XXX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XXX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知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这首词描绘了XXX在雨天行路的情景。
作者建议不要听雨打树叶的声音,而是吟诵长啸,慢慢地前行。
他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
他不怕风吹雨打,披着蓑衣,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随后,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但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赏析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
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jiānjiā)汀洲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一)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培养朗诵能力。
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
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铺垫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历史上的佳作更是灿若星河。
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也掌握了不少诗词名篇,那么,我们来一场温故知新的诗词大抢答,同学们敢迎战吗?通过四首学过的诗词的回顾引出——羁旅诗。
下面就以《商山早行》为例来了解一下羁旅诗。
展示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1、知人论诗,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深入理解,赏析诗歌,领会情感,学习方法。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解作者温庭筠,代、。
本名,字,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其他方面由同学补充)写作背景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明确两点:1.作者认为杜陵是故乡2.宦游表明作者仕途之路不顺二、与君山中初相逢——读一读、译一译1、初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齐读。
5、结合注解翻译诗歌。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赏你之妙赏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补充)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
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香子》教案
《行香子》教案秦观教学目标:1.积累诗句。
2.感受诗词韵味,体会诗歌情感。
3.朗诵诗歌,受到美在熏陶。
4.培养学生热爱诗歌,诗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词韵味,体会使人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诗歌,诗意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1、英国著名作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来说过一句话,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由此可见,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多么热烈。
虽然不同的季节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但我还是喜欢春天,我国古人更是对春天情有独钟,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
谁知道有关春天的诗句有哪些?2、指名说后,师小结:春天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春天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春天是摇曳竹外外三两枝的桃花,春天是碧玉妆成的绿丝绦的细柳。
春天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3、在诗人的眼里,春天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春天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诗人秦观的眼里,春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诗人秦观的新行香子。
(板书:行香子秦观)二、作品作者简介1、秦观简介。
2、古诗和词的区别。
古诗一定要有题目,分为绝路、律诗、古体诗。
词可以只有词牌名,不要求题目。
三、学习词(一)、一读词,字正腔圆1、自由读词请同学们大声把这首词读4遍,前2遍读准字音,后2遍字正腔圆。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1)、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陂塘飏青旗徜徉注意停顿,内部停顿,逗号和句号停顿不同,上阙下阕之间的停顿也不同。
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2)、齐读。
(二)、对照注释,读懂词意。
1、读完这首词,谁来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脑海里闪过哪些画面?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深入探究1、作者春游的行踪能找到吗?指名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发了词人对人生、世事与时光的感慨。词作通过 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 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上片从“身向云山”起笔,写到“北风”, 再点明时间是“深秋”;下片先用对偶句具体描写深秋“荒”“旧”的景象,然后以“古今 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 六、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希望同学们多读诗词,积极去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有关文学知识,理解词的主旨。 2.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四首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 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陈与义也开始了流亡生涯, 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 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定风波》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答案示例: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 析。
答案示例: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 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词人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 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词人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 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 来之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陈与义前期的诗, 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上对 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风 格趋向沉郁悲壮。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其词以 “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词集有 《侧帽集》《饮水词》。 二、背景资料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上片回忆旧游生活,下片抒发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是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的想象 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 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 欺辱,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 洒满人间。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定风波》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如何理 解其深层含意。 答案示例: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 早已习惯,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句: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 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 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 2.品味《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案示例:“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轻”体现了词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生轻松,自嘲的背后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谁怕” 起强调作用。“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一个“任”字, 表现出苏轼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3.说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表达的意境。 答案示例: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 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 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 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词人以初春的树林 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
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 实地反映了出来。
4.理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含义。 答案示例:词人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寂寞悲凉的心 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 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 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 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 的萦念;“斫去桂树”指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6.赏析《浣溪沙》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 答案示例:此句点明全词的主旨。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 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 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定风波》 赏析: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 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 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历程,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 内蕴丰富,诠释着词人的人生信念,展现着词人的精神追求。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 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 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 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片和下片的今昔对比, 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赏析:词人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 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 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的下片,词人又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 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三、朗读指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诗歌大意
1.《定风波》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 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 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 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 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然还活着,回首往昔 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令人感慨的事,(都 化作)渔歌在半夜响起。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 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 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让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 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 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