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另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古诗词方面做得不够。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以此激发他们在课外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环节,他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美,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满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们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堂环节导航】授课课时一、理解诗歌(一)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注释: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2.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
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赏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
月光给幽暗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银色,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首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琴长啸),相映成趣。
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4.自测(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案: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2.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赏析:已经是深夜了,诗人难以入睡,忽然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授课时间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诗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2.重点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赏析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赏析《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背景解析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选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如《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选古诗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朗读训练: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成员评价。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所学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水平、讨论表现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2. 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诗
中
达出诗人宁静、淡
有
画
泊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6.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堂环节导航】授课课时一、泊秦淮1.朗读古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诗歌:(1)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2)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3.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4.自测:(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明确:“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明确: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二、贾生1.朗读古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理解诗歌:(1)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填空、翻译、赏析等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定期检查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7.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阅读,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升语文素养。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比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讲述《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诵读并背诵《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理解古诗的字词、句意,掌握诗歌手法、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篇关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力。
3.收集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相关的一首其他古诗,分析其与课文中的古诗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拓展古诗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家庭作业:设计一份关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的知识问答卷,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自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四首古诗词:《静夜思》、《春晓》、《江南春》、《宿建德江》。内容涵盖了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以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经典作品,旨在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使学生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让古诗词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
1.《静夜思》——李白
-了解诗人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春晓》——孟浩然
-领悟诗歌描绘的春天景象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江南春》——杨万里
-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4.《宿建德江》——杨万里
-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领略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以下四个方面,使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境和韵律,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泊秦淮1.朗读古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诗歌:(1)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2)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3.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4.自测:(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明确:“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明确: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二、贾生1.朗读古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理解诗歌:(1)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入了六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乌衣巷》、《竹里馆》和《鹿柴》。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词的意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六首古诗词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
3.参考资料:准备一些关于这六首古诗词的参考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这六首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了解诗歌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泊秦淮》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翻开历史的画卷,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泊秦淮)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商女:歌女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诗意: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靠近岸上的秦淮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要求:小组合作,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背景资料,探究下面问题。
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秦淮河穿六朝古都南京(古时称金陵)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七年级课外的古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如用词、修辞手法等。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诵读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较为隐晦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古诗词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者展示一幅与古诗词相关的古画,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外古诗词。
提问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点名让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教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每组派代表发言。
4、欣赏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诗词中精彩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让学生模仿诗词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练习。
5、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推荐相关的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和欣赏。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强调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贾生》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和成就。
二、教学重点学习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贾生》先扬后抑、托古讽今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学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朗诵法、问答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乐游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
二、整体感知1、全体学生齐读。
2、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讨论,了解诗歌大意。
3、学生代表自由发言: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三、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2、出示大屏幕,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1)首句“求”“访”二字,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的恳切、诚挚,待贤态度诚恳、谦逊。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水准。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写汉文帝对贾谊才能的赞叹。
“才调”,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光彩照人的精神风貌。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三句是全诗承、转的关键。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会读诗、赏诗、品诗的方法。
PPT 展示王维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积累和拓展: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王维诗歌特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走近作者王维 (701—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写作背景《竹里馆》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达。
1.听读课文,明确字音和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意生字:篁(huáng)2.细读诗歌。
王维独坐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2 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 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 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 813—约 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 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 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入夜时,我将 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 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 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 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 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 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 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 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 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 认为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生出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朦胧、 清冷;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 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醉生 梦死的豪门贵族。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 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 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4.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背诵古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赏析诗句的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一、知识备查,检查预习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本诗的作者预设:(出示课件4)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预设:(出示课件5)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
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
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
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
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为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生出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朦胧、清冷;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
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2.《贾生》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二字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征询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探究“鬼神”的问题!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极具抑扬吞吐之妙。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也是在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五、课堂小结古诗中常有托古讽今、感慨国家兴亡的主题。
像《泊秦淮》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阅读时要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而对于《贾生》这首诗,则应注意欣赏它先扬后抑、议论精警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作者介绍1.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等。
2.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代表作有《约客》《数日》等。
二、朗读指导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全诗翻译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了,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刚翻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又将你阻拦。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鸣。
时间已过午夜,可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闲着无聊,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
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
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2.《约客》这首诗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梅雨淋淋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闲逸、散淡、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简单赏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第一、二句。
答案示例: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
“莫言”二字既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下岭便无难”正是从艰难攀登的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心理上的对比的结果。
“赚得行人错喜欢”中一个“赚”字富于幽默风趣的意味,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2.《约客》第四句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久等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无奈、焦灼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的前两句为议论,后两句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全诗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动词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人的动作与思想,使“万山”活了起来。
2.《约客》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季节时令,描绘了一幅江南夏雨图,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击又将灯花震落了。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因约客未至而产生的怅惘之情,可谓形神兼备,生活气息浓郁,又毫无雕琢之气。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都十分有趣。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哲理,意趣横生,同学们要仔细体会它的这些特点。
课下还可以多找一些哲理诗来品读,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朱熹《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约客》这首小诗构思精巧、描写细腻,诗中的环境、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读此诗,我们也可以约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