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台湾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台湾地区华语文教材演变发展

台湾地区华语文教材演变发展

03
的选用和编写也更加注重与大陆文化的衔接和融合。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地区华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探讨其与两岸关系、语言政策 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注当前*地区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现状,了解其与大陆文化的衔接和融合情况 ,为两岸文化交流和华语教育提供参考。
研究*地区华语文教材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其与全球华文教育的互 动关系。
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的教材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 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 忽视和淡化。
CHAPTER 02
台湾地区华语文教材的发展 现状
教材内容与特色
教材内容
*地区华语文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传统文化素养。
教材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材内容以中华文化 为主导,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发扬。
影响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国语推广” 政策,这一时期的教材对*人学 习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有着
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
语言政策
在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开始实行“本土化”政策,强 调*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教材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材内容开始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互联网与数字教材的机遇
01 02
数字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材逐渐成为华语文教材的重 要发展方向。数字教材具有灵活、便捷、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丰富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 式,可以丰富华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日据时代的台湾教育

日据时代的台湾教育

日据时代台湾的教育摘要: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下《马关条约》,从此台湾与大陆分离。

台湾成为日本占据的首个殖民地,日本对台实行“北守南侵”的政策,对台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毫不松懈,各方面均全盘日化,以达到完全占有台湾的目的。

在教育,表现的尤为明显。

关键词:日据时代差别教育台湾日据时期是台湾地方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

它是指1895 年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政府, 至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惨败后退出台湾, 中国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之间的50 年历史。

在这50 年中, 一方面是日本殖民总督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层面对台湾民众及社会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另一方面是台湾各阶层人士始终采取强烈的或较温和的手段来抵抗日本殖民者的残暴统治。

二者是相伴日据台湾始终的一对矛盾, 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仿照欧美教育制度, 建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体制。

日本殖民者占据台湾后, 遂以其国内的教育体系为蓝本实施台湾社会的教育, 并将台湾的教育事业区分为应急事业与永久事业两部分,并逐步明确了以同化教育和差别教育为特征的渐进主义教育政策。

实行差别教育政策表现为:首先在学校教育级别的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限制中等和职业教育,严格控制高等教育。

其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分期问题,钟安西将日据台湾50 年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1895-1898年为草创期;1898-1919年为成型期;1919-1937年为扩展期;1937-1949年为蜕变期。

他认为,台湾殖民教育有以下特点:(1)始终为日本的殖民政策服务,带有强烈的“同化主义”的色彩;(2)有明显的愚民政策痕迹;(3)实行双轨差别教育,台湾人民深受歧视;(4)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台湾建成了涵盖全岛的普教网络,最后使本地8-14岁适龄儿入学率达到70%以上,以及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等。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和文化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传统艺术、文学、建筑、宗教等。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台湾地区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也是台湾地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和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部分传统文化逐渐失传;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

研究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历史发展、应用情况及研究趋势,为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理论依据。

2. 探讨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演变和影响,为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提供参考。

3. 分析台湾地区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评估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为有效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策略和措施。

4. 探讨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引。

1.3 研究意义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根基和灵魂,对于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台湾独特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作者:李诠林来源:《神州》2011年第23期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创作,大体上经历了反省、革新思想阶段(1923-1937.6),坚韧生存、维一线斯文于不坠与无奈彷徨交织的阶段(1937.7-1945.8)。

此时期许多台湾作家的文言诗文,或表达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或流露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或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这些源出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同样是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教育是培育文学人才的重要基础。

日据初、中期,台湾教育出现了二元对立的状态。

一方面是殖民当局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公学校,一方面则是台湾人民竭力坚持的汉文书房与义塾教育。

汉文书房教育在塾师住宅或借用庙宇祠堂进行,多是招收发蒙儿童,年限三四年至七八年,以教授中国传统文言诗文为主,其中不乏面向贫寒子弟的不受束修的义塾。

许多家长不肯让子女进公学校接受日语教育,便选择书房就读。

1897年,全台共有1127所书房,就学儿童1.7万人,到1898年,激增至1707所,就学儿童达到了2.99万余人。

(按:这些就学儿童年龄如果以10岁来计算,则刚好成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坚。

)汉文书房于是成为此时期台湾民众接受汉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1943年,殖民当局下令禁止开设汉文书房私塾,尚能生存的汉文言诗社便承担起了传承汉文学传统的任务。

这是台湾文化人“在面对时代困境与文化劫难时所采取的应变措施。

”3因为日本殖民者“时时参与诗人活动,以‘雅好文艺’、‘礼贤下士’之名,行拉拢、监督之实”4,所以对汉文言诗社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汉文言诗社由此而能艰难却坚韧地生存。

有着中华文化意识的台湾诗人们大多是表面上虚与敷衍日本官方,实质上是在弘扬华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

在这些文言诗人们的韧性抗争下,汉文言诗社在日据时期,始终坚持活动,数目也持续增长。

除了汉文书房、文言诗社之外,许多以发表文言诗文为主的报刊也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台湾的学前教育

台湾的学前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
第一节 台湾学前教育概况
一、台湾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台湾学前教育的现状
台湾幼教机构包括幼稚园及托儿所,前者系学前 教育的施教机构,后者则是以儿童福利为宗旨所设立 的保育机构。
第二节 台湾学前教育的体制与经费
一、台湾学前教育体制 二、台湾的学前教育经费
1998年正式推出幼儿教育券政策
第四节 台湾学前教育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1891~1973),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 与我国的 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于1966年出 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 论体系,并使“行为课程”成为台湾幼儿教育课程的引领。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
第三节 台湾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
根据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1895年至今 的发展进程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 期、再生期和茁壮期。
1.萌芽于日据时期(1895-1945) 3.1955年后称为受挫期 5.直到1983年进入再生期
2.1949年进入过渡期 4.1970年进入了停滞期 6.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趋茁壮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三)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
小结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学前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也较缓慢。但随着台湾政府及幼儿家长、整 个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台湾学前 教育界也在积极的发展自身,并和其他国家、地 区开展着广泛的交流与学习。
思考与练习
1.针对台湾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谈谈自己的 看法。 2.谈谈你对台湾学前教育券的看法。 3.结合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谈谈你对学前教育的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基于台北帝国大学的研究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基于台北帝国大学的研究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基于台北帝国大学
的研究
蔡培瑜
【期刊名称】《教育与考试》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具有浓厚的殖民目的,主要是日本人统治经营、经济开发和军事需求的考虑,台北帝国大学的成立即是如此。

台湾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的机会受限,高等教育多由日本人垄断,但其办学规划、讲座学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的体现,对光复后台湾的大学教育深具意义及影响。

【总页数】6页(P63-67,91)
【作者】蔡培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基于多元能力培养的台湾技职教育博士生课程研究——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 [J], 康红芹;官靖松
2.两岸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于福州大学与台湾台北大学的对比 [J], 谢俊慧;陈永福
3.韩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之沉重一页——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
“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 [J], 陈广宏;
4.日据时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考论——以久保天随与中国俗文学研究为中心 [J], 张真
5.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征——基于美、英、德、澳、日、中六国的比较分析 [J], 王传毅; 程哲; 杨佳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中考制度

台湾中考制度

台湾中考制度
台湾中考制度是台湾地区实施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是台湾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

台湾中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日据时期,当时台湾设置了“台湾全岛中学會考”,惟本次考试只针对台湾地区,没有覆盖澎湖和宜兰等离岛地区,而且考试内容只针对台湾语文,没有涉及外语和数学等学科。

此后,台湾中考制度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的样子。

目前,台湾中考制度包括五个基本内容:一是实行统考制度,每年实施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召开;二是设置统考考试科目,包括台湾语文、数学、社会、英语、科学、历史、地理、政府及法律等;三是制定中考政策,主要包括报名、准考证、考试场所、试题类型、考试时间、考试方法、考试结果及发布等;四是设置中考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五是设置中考奖学金,每年分发给优秀的高中生,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台湾中考制度是台湾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确保了学生的公平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鼓励,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台湾中考制度的实施,对台湾地区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也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台湾中考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推动台湾地区教育的发展,为台湾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台湾中考制度的实施,让台湾地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台湾中考制度的实施,对台湾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台湾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为台湾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论

日据时期台湾公学校论
相对低下 , 以及学校内部规范尚未确立有关。 日 当局规定公学校的办学费用由民众负担 , 据 由所在街 、 、 庄 社负责征收。具体而言, 民众 需要负担建造公学校的校舍 、 购买校具和配置体育设施的费用 , 以及维持其运转所需要之各种 费用 , 乃至聘任学务委员所需之各种经费。公学校职员之各种经费、 薪水及旅费则不由民众负 担。公学校 的经费征收 , 根据都市 、 乡村之区别 , 贫穷富裕程度的不同, 而有所不同。其收入支
我们是第一届 , 学校草创 , 在一间借来的房子上课 。听说原是中洲 大富人家陈少卿先生 , 请老
“ 当时的校址是马公街 17番地 , 2 现在城隍庙的东邻旧马公市公所一带 , 校门即开在 旧明月堂
的北侧光明路上 , 中央里摸乳巷旁的住家徒步约 5 6分钟 即可到达。记得那 时候校地狭窄 从 、 高低不平没有操场跑道 , 上体育课或学校举行一 年一度 的校运会时 , 都要在附近之马公公 园 ( 松岛) 公园内举行 。当时的校舍破旧, 除一部分为木造教室外大部分为砣石古石造墙 , 屋顶
作者 简介 : 黄新宪,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 福建师 范大 学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维普资讯
《 东南学术) 0 6年第 6期 20
出之方法 由知事 、 厅长订定后 , 报请台湾总督核准。学生入学需交纳学费, 日据初期规定学生 第一学年至第 四学年每个月交 1 0钱至 2 钱 , 0 第五学年以后每个月交 2 0钱至 5 钱 , 0 片外学生 入学需交纳双倍的学费 。但又规定 , 贫困者可免除学费, 一家有两人入学的可以减免学费。不 同时期 , 学费的缴纳数额有所调整。据 11 年出生于台南中洲的吴修斋 回忆 :公学校的学费 94 “ 不贵 , 每个学童一个月交授业料一角八分 , 一户有二人以上就读 , 第二人起减半 收费。学费不 贵, 买书 、 簿子、 笔的钱也不多, 只不过 乡下人都很穷 , 让孩子去读书 , 就少一个人在家帮忙或工

日据时期台湾的语言教育

日据时期台湾的语言教育

作者: 张红梅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台湾 日据时期 语言教育
摘要: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

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

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新文化运动的崛起1920年1月11日,文化政治团体新民会的成立。

行动目标:一、为增进台湾同胞之幸福,从事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二、发行刊物,联络同志。

三、图谋与祖国同志接触。

创办发行《台湾青年》、《台湾》杂志。

反对殖民专制统治,实行民族自决的政治思想。

该会虽未能实现改革社会政治的目标,但在唤醒民族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统治,与祖国革命斗争相连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种子方面,都起了显著的作用,成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1921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

宗旨:谋合台湾文化之向上,助长台湾文化的发展:揭启发民智,灌输民族思想,提倡破除迷信,建立新道德观念。

其根本是:唤醒台胞的民族意识,摆脱日本统治。

创办《台湾民报》,全部用白话文,特辟文艺专栏,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随着文协活动影响的扩大,台湾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并酝酿了台湾文学革命运动。

旧文学的局限与弊端脱离时代生活和广大人民,仅能成为少数人吟哦和交流的工具。

不利于传播新思想。

文学新军的孕育与生成书房和私塾教育,汉学,读书认字,背诵赴中国大陆和日本留学众多读书会的成立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经过一、白话文的提倡自科举制度以来,所谓“文学”,只讲求文学词藻的华丽优美,因而陷于“矫揉造作、抱残守缺”。

这种只有美丽的外观,而没有灵魂思想的文学,无异是一种“死文学”,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应当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的使命。

而祖国已用白话文,第一可以速普及文化,启发智能,同达文明之域。

第二意义简易,又省时间,稚童亦能道信,自幼可培养国民团结之观念。

二、新旧文学的论争受五四新文学运动洗礼的文学青年张我军三、新文学的建设。

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求发展日据台湾时期,总督府高级官吏都是日本人,各县市高官职位也由日本人垄断,人数更多。

台湾人不仅在日本帝国议会没有代表,而且也没有机会参与台湾的立法或行政机构。

台湾人要进入官僚系统,必须参加普通文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

若非经由上述管道,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尤其在军校毕业或学飞行者,更是求职无门。

如谢文达虽毕业于日本千叶县伊藤飞行学校,但因参与台湾民族运动,因而不得不投入中国河南的空军任务;又如同工不同酬,如任职教育界,但日人的薪水比台人多六成,同毕业于台北工业学校,但分发到电力公司服务后,所领到的津贴,台湾人也要比日本人少,至于找不到职业的更是比比皆是。

而此时,日本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在大陆各地成立伪政权,再加上日本为控制中国在各地设的特务机关需要人手,部分台湾人因此在各伪政权、特务机关中担任职务。

如跟随“满洲”皇帝溥仪在东北的人,如邓孝婿、谢介石及其部下陈文山、林景文等一些台湾人。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仍然有着贸易往来,因此有大量的商人活跃于大陆,战时他们大发横财。

也有一些到大陆地区求学而后就业的人,比如在满洲就学,在大同学院、建国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大都是台北高商、高工毕业在台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向大陆发展。

同时,还有因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前往大陆的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从事于其他各种行业的台湾人。

二、战争期间台湾总督府的征召与招募在台湾人前往大陆的过程中,有些人是自愿前往,有些则是被日人征召无法拒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协助将攻陷南京而受伤的军人送医,12月台湾总督府第一次在台招募军夫。

随着日军在我国战线的深入,日本殖民当局继续在台征召台湾青年充当军夫。

1942年4月公布招募“陆军特别志愿兵志”,当时共录取1000多名台湾人,分两期入伍。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实业教育 大学先修科 师范教育
专门学校 高等教育 台北帝国大学
日据时期—实业教育
日据时期的实业教育,即中等职业教 育,在规模上与普通中学相当,在内容 上极其繁杂。主要有实业学校和实业补 习学校。前者主要招收“小学”“毕业” 生,后者是在“小学中”实行实业教育, 教授学生一种职业技能。 初期都是讲习所或公立学校附设的实 业科,1919年颁布“台湾教育令”后成 立正式的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所。
省教育经费占全省总支出百分比
1944 6.41
1946 8.41
1947 20.78
1948 25.79
1949 27.64
1950 24.91
1951 25.38
1952 24.84
1953 24.62
1954 25.04
1955 25.78
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省以后对原有日 据时期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与扩充。 特别是国民党政府退台之后,为了配合 “反攻复国之大业”,重视职业教育, 使得这10年中台湾省的职业教育有了很 大的发展。 初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 非常注重实践。
日据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
1.布局合理。 2.重视应用科学。 3.精兵简政,行政人员主要是教师。 4.排斥台胞。 5.歧视女性。 6.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
六、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特点: 除旧换新 1950年提出“戡乱建国”教育方针,推 行国民党化教育 较日据时期发展很快 重视职业教育 解决师资问题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阶段划分
17世纪以前 荷西占据时期(约1624~1662) 明郑时期(1662~1682) 清王朝时期(1683~1895) 日据时期(1895~1945) 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光复后快速发展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光复后稳步发展阶段(70年代中期~1987) 解除“戒严令”后的发展(1988~现在)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浙 江教 育 学 院学 报
21 0 0正
程 》 明确 指 出幼 儿教育 的宗 旨为 : 护 幼儿 身 心健 全 发 育 , , 保 养成 良善 习惯 和 听 说 日语 。把 幼
儿 听说 日语 也列入 幼教宗 旨, 可见 日本 当时 的殖 民教 育政策 就是 小至幼 稚 园也 要渗透 担任 保 姆 仅 占极 少 的数 量 。《 台湾 公 立幼 稚 园 规
陈 琦 , 苹 吕
( 江 师 范 大 学 杭 州 幼 儿 师 范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浙 浙 10 2
摘 要 : 国 台 湾 地 区 幼 儿 教 师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大致 可 分 为 六 个 时 期 , 别 是 萌 我 分 芽期 、 渡 期 、 过 受挫 期 、 滞 期 、 生期 和 茁 壮 期 。 停 再 关 键 词 : 儿教 师 教 育 ; 湾 地 区 ; 史 变 迁 幼 台 历
展 的阶段 性特 点 , 19 将 8 5年至 今 的发展 进程 分 为六 个 时期 来 叙 述 , 别是 萌 芽 期 、 渡期 、 分 过 受
挫期 、 停滞 期 、 再生 期和 茁壮期 。台湾地 区幼 稚 园教 育 最早 萌 芽 于 日据 时期 ( 8 5—14 ) 幼 19 95 , 儿教 师主 要 由 日本 “ 保姆 ” 担任 , 目的是 渗透 日本 殖 民政 策 ;9 9年 国民党 退据 台 湾地 区 , 入 14 进 过渡 期 ;9 5年后 , 湾地 区全 日制 的幼 稚 师 范科 停 办 , 儿 教 师 教育 受 到 重 大 打 击 , 为受 15 台 幼 称 挫期 ;9 0年 进 入 了停 滞 期 , 职 进 修 成 为 培 养 幼 儿 师 资 的 主要 模 式 , 展 缓 慢 ; 到 1 8 17 在 发 直 93 年 , 日制 的幼 稚 师资科 重新 设立 , 师科升 格成 为 幼儿 教 育 系 , 幼 儿教 师 的 学历 要 求 提 高 全 幼 对 至大 学毕业 , 人再 生期 ;0世 纪 9 进 2 0年 代 之后 , 教 师 资 素质 提 升 、 修 渠 道 多 元 开放 , 志 幼 进 标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发展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发展
主动学 习其先进 的因素 , 另一方面也在大陆佛教 的影响下继 续朝前发展。在 日据后期在殖民政府 的强令 下 , 为配合 日本
余像数年 前月眉 山灵泉寺、大湖法云寺、火山大 仙岩、台南
开元 寺等都有创设过佛学院。但是 因经济的不许 , 数个月问 就断命 了。 现在像 南瀛佛教会 的讲习会 , 每年都有开过一两
的太平洋战争战略 ,成为皇民化运动 的工 。
二 台湾 佛教僧 伽教 育养成 事业 的几种 形式
日本佛教是伴随着 日本对 台殖民统治一起进入台湾的 ,
回的讲 习, 教徒 因此也有可 以得到一些法味 , 可算很稀有 的。
【】 5
曾氏的论述发表于 民国二十四年 (9 5 ,其时, 日本 13 )
学林柿沼文明 , 及台中佛教会馆林 德林兼任佛学部教师,并 聘请大陆高僧讲授佛学课程 , 自浙江普陀山志圆法师曾受 来 邀来院讲 般若经 》[0 7 1 法云寺女子佛 学院 :法云寺住持觉 力禅师来 自福建鼓 山,比较重视僧侣的教育 , 在善慧法师发起设立灵泉寺佛学 院的同时,他也积极筹备在法云寺开办女众佛学院一南溟佛 教 学院。次年妙吉和达玄两位法 师从大陆佛学院毕业返台,
本圆法师、心源法师、斋教 先天派 的黄玉阶和 台南开元寺都
给与 了大力相助 。 初期的经费 ,由 日本曹洞宗 两大本山和台 湾曹洞宗 僧众及皈依信众共 同筹措 , 初创经费 日币 60 0 0元 , 曹洞宗大 本山负责 3 0 ,其余 由台湾岛内自行筹措 。学 0 0元 制采 取三年制 ,每年 收学 生 2 5名 ,分本科和研究科二级 。 “ 台湾佛教中学林”在大正六年 (9 7 1 1 )四月正式开学 。初
地 ,直至 14 9 5年 8月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 ,台湾光复 回到

台湾历史[1]

台湾历史[1]

7.国家认同问题某些‚台独‛历史著作往往无视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和目标取向,将这一运动曲解为‚台独‛的前期历史。

针对这种论调,莫世祥撰文予以批驳。

他指出,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以1895年‚乙未之役‛为开端的此起彼伏的武装抗日斗争,其‚目标取向莫不为推翻日本的殖民统治,光复家园国土。

其认同中华之心,青史可鉴‛。

二是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由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和开明士绅领导的台湾议会设臵请愿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都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结在一起‛,将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提升到新的水平‛。

他们使用的‚台湾民族‛和‚台湾独立‛等概念,‚包含着认同汉民族和中国、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特定内涵‛。

三是2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学生进步革命团体和台湾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学生运动、文化运动和工农运动在内的民族革命运动。

运动的倡导者们基于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将台湾回归中国版图作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奋斗目标之一,这种前所未有的义举,乃是恪守祖国观念、焕发民族意识所致‛。

71才家瑞也指出,‚台湾独立‛的口号最早是由上海的台湾自治协会于1924年6月20日提出的,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的特殊历史时期,‚台湾独立‛运动是挣脱枷锁、重回祖国的民族抗日斗争,和今日台独所主张的‚台湾独立‛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反日志士提出‚台湾独立‛不是针对中国,而是殖民地的台湾人民向宗主国日本提出的,是主张打碎日本殖民枷锁的激进的抗日口号,因而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支持。

其次,主张独立的台湾抗日志士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立场。

最后,抗日志士主张台湾独立的目的是为了使台湾回归祖国。

72林小芳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进行探讨,认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出现多元化倾向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国民党高压统治,人们对国家的认知简单纯洁;七八十年代因国民党政权合法性的动摇,本土化运动兴起,乡土意识上扬,民众的国家认同开始混乱,出现认同异化;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宪政改革对民众国家认同的误导,最终形成国家认同的多元化现象。

论日本侵华时期的职业教育

论日本侵华时期的职业教育

学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高校必须完 善对学生工作 队伍 的考核监督机
制并将其予以贯彻落 实,才能 真正 做 到 “ 一切 为 了学 生,为 了学生

切。 ”
3 .深 入 教 育
要树立群众路线的工作理念 ,必须对学生工作 的参 与者进行群众 路线教育 。具体应该对学生工作决策者 、学生工作直 接实施者及学 生 进行教育 。首先 ,高校学生工作决策者要转变工 作理念 ,多深入学 生 工作一线 ,关爱 学生 、了解学 生 ,特 别是 对 困难 、个 性 学生 进行 关 怀,倾 听学生 的意见 ,以学生的意见作为决策 的参考性依据之 一。其 次 ,应当加 强对学生工作直接实施 者的群众路线教育 。其 一 ,教育学
而恢 复生产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这些 人才或早 已撤退 到后方 ,或隐匿 不出。因此 , 日伪 当局不得不寄希望 于对各类技术人 才的培养 ,于是 职业教育成 为中等教育最受重视的部分 之一 ,甚至在 “ 职业教育 ”思
业补习学校 ,那是培养具有 一定 的职业知 识和技 术 的劳动者 的场所。 在分析 日据时期 的职业教育 时 ,应把 握这样几个方 面。第 一 ,日据初 期 ,为了进一步掠夺 中国的资源 ,使殖 民地 的人 民有一定 的生产知识 和技能 ,以便 发展殖 民地 的经济 ,并 社会 的稳定 ,才设 了职 业学校 。
“ 南进” 的基地 ,才一方 面进一步挖 掘榨取 台湾 的资源 ,另一 方面大 力开展 职业教育 ,以培养 向外开拓 的中下级 技术人员和技术 工人。第 四 ,日本殖 民者对 中国的职业教育仍采取 种族歧视政策 ,并进行严 密
农 、工 、商等各行业 的基础知识和生产技 能。但 在施行过程 中,由于 经费的严重短缺 ,这些 实业学校大多无实习场所和设 备,所 谓 “ 实业

日治时期的台湾

日治时期的台湾
• 除了总督与总务长官外,台湾总督府尚有 缜密的官僚体系,其辖下设有总督官房, 警务局,农务局,财务局,文教局,矿工 局,外事部及法务部。而除了行政机关外, 台湾总督府还设有功能型的所辖官署。
社会控制
• 三段警备制 保甲制度 警察制度 镇压抗日活动的法令
台湾民主国建立
• 1895年5月25日,台湾官民宣布成立台湾民 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并向各国通 告建国宗旨。
铁道部
• 掌管台湾铁路的铁 道部成立于日治时 代的1899年11月8日, 成立之后,日治时 期的铁道建设迈入 积极开发期。在日 本治台将近50年的 期间中,最大的成 就莫过于1908年, 纵贯线全线贯通。
• 1928年,铁道部于台湾日日新报刊登的观 光地图,上面标明台湾铁路沿线各大站及 城镇位置,并注记台湾八景与十二名胜
台湾总督府官署
• 台湾总督府是日治 时期的最高统治机 关,其首长为台湾 总督。
1916年,日本画家石川钦一郎笔下的总督府
• 该总督府的组织特 色为绝对的中央集 权,也就是身为总 督府主官的台湾总 督,总揽行政,立 法,司法,军事等 大权,形成总督专 制的政体。
儿玉源太郎,第四任台湾总督
日治时期行政区域
• 西来庵事件被捕之人头戴笼盔,由台南刑 务工程学系押解至法院送审
皇民化运动时期1937年-1945年
• 台湾神社。翻 摄自日治时期 官叶,右方还 有台湾总督府 家徽式的邮戳
• 台湾总督府为 推动皇民化运 动,开始强烈 要求台湾人说 国语(日语). 穿和服、住日 式房子、放弃 台湾民间信仰 和祖先牌位, 改信日本神道。
开始了日据时代
• 1894年(清光绪20年),清朝与日本因为 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被 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 约”,清廷一方面承认朝鲜独立;另一方面也 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 日本。

台湾语言规划的演变历程

台湾语言规划的演变历程

台湾语言规划的演变历程台湾语言规划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台湾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转型和发展,台湾人对于本土语言的关注也逐渐增强。

以下是台湾语言规划演变历程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日据时期(1895年-1945年)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日语成为了台湾的官方语言。

日本政府对台湾的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大力推广日语,压制台湾本土语言的使用。

台湾的儿童从小就要接受日本式的教育,学习日语,这对于后来台湾语言规划的发展影响深远。

2. 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194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重新归属中华民国。

从国家层面上,中央政府对汉语和普通话进行推广,希望统一全国的语言。

地方官方语言政策的执行和台湾本土语言的使用并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台湾的语言场景呈现多样性,包括日语、汉语以及台湾本土语言闽南话、客家话等。

3. 国家语言政策时期(1949年-198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国家语言政策,将普通话作为国家统一的语言。

这一政策原本旨在推动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统一进程,但由于局限性和一些地方政策的矛盾,导致推行效果并不明显。

与此台湾本土语言仍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和社区。

4. 本土文化运动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台湾的本土文化运动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对于本土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与推广提出了更强势的要求。

这一时期,台湾本土语言开始在学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各种本土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

5. 语言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社会时期(1990年代至今)随着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和开放,对于语言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增强。

台湾政府开始承认本土语言的重要性,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加强对本土语言的保护和推广。

学校教育也开始允许学生学习本土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相关的语言学习材料和教学资源也逐渐增加。

台湾语言规划的演变历程是由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相互交织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公学校规则》宗旨: 使台湾人儿童精通日语,并培养作为日本人应有的性 格。 “国语为我国精神之所在,其与修身一道,在国民精 神培养上须占特殊的地位。”

“凡得国须得民,而得民须得人心。若欲得人心,首 先,非得借沟通彼此思想的语言工具之力不可。” 后藤新平:“台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 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 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 三,作为同化之必要手段。”并明确表示:“设立公 学校的目的,乃为普及国语。”
初等教育
1895年,设立国语讲习所、国语学校进行日语教育 1896年,设立“恒春国语传习所猪朥束分教场”以教 育“蕃童”,这被视为平地原住民教育的起点 1898年,设立小学校专收日本人儿童,传习所改为公 学校,开始招收台湾人儿童 1905年,废除所有国语传习所,设立蕃人公学校,采 用公费方式教育原住民儿童 1922年,《台湾教育令》颁布,实施日台学生共学制 1944年,取消公学校、小学校区别,统称国民学校
Thank you!
影响
台湾话文运动、台湾新文学运动、台湾无产阶级文艺 运动等 皇民化运动、皇民文学
参考资料
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酒井惠美子《殖民地台湾日语教育浅论——以官方学 校教科书的编写为中心》 杨晓斌《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教育评论2011 年第6期 曹绿《近代日本文化侵略特性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2007 李庭晶《论日伪统治时期的奴化教育——以强制推行 日语为中心》,2009
教科书的编纂
教科书:《国民读本》 第九卷第九课《生番》一文中,将台湾的少数民族即 山地居民称为“没有智慧更不懂得是非的人”,“是 悲哀的人”。 第九卷第十五课《缠足》描述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 最后指出缠足的女性是残疾人。 第十卷第一课《我的国家》是典型的赞美日本的课文。
教材内容
以第三期国语读本为例,日本历史、文化、地理及天 皇关系、爱国教育的内容占57课时,实学知识和近代 化知识占68课时,台湾事物占67课时,道德教育占46 课时,劳动者占6课时,中国事物占5课时。 历史人物从日本古代人物小野道风到近现代的禞保己 一、井上伝等不吝篇幅,中国方面唯一提到的仅有母 亲为日本人的郑成功。 台湾乡土事物是没有历史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横行插 入的日本历史,仁德天皇、伊藤博文、奈良大佛、日 本海海战等。
高等教育机构:总督府医学校、农林学校、商业学校、 工业学校等专科学校及台北帝国大学 台北帝国大学内分文政学和理农学部,增设医学部及 工学部,后又合并医学校、农林学校,为综合性大学
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早期附属于国语学校,称国语学校师范部, 分甲乙两科,甲科收日本学生,乙科收台湾学生 1899年,独立的师范学校建立 1922年后,在修业年限、课程编制方面,日台学生差 别逐渐减少,然而台湾人不得进入小学师范部,日本 人则可进入公学师范部
蕃童教育
日本将台湾人分为两类:“生蕃”、“熟蕃” 蕃人,意为居于未开垦藩地的人,1936年以后日本改 称台湾人为“高砂族”。 生蕃:分布在山地,总数达十万余人 熟蕃:置于地方行政架构的管理下
初等教育入学情况
年份 1918 1939 1943 学校数量(公学校、小 学校) 514 957 1,074 学生人数 128,436 592,990 862,674
年份 1918 1939 1943 学校数量 2 4 3 人数 908 1,748 2,642

二、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培养一批既能为殖民者创造财富,又不惊扰殖民者自 身安宁和悠闲的奴仆。” 学校教育由社会教育发展而来,而日本国民精神的培 养及日语的普及又是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桃园兴 风会在其纲领中写道: “一、振兴母国国风;二、驯致内台人间及街庄内共 同和亲之美风;三、奖励国语,厉行习得母国礼仪作法 及其他国风。”
社会教育
由《台湾社会教育概要》所载,台湾的社会教育有以下 主要机构或团体: 国语普及:国语传习所、简易国语传习所、全岛国语 演戏会、国语普及广播放松、国语普及功劳者表彰、爱 护彰配布、国语普及读物刊行 部落教化:部落教化团体、强化委员会、部落集会所 青少年团教育:青年团、女子青年团、中坚青年养成 设施、青年辅导教育、青年训练所、少年团 一般社会教育:一般教化及修养团体、民众教育、电 影教育、广播教育、情操教育、教化强调教育等
1917年,台湾的适龄儿童就学率仅有13%,而到1943年 已达到71%。
中等教育
1907年,正规的中学校出现,分别是台北中学校和台 南中学校,仅收日本学生,台人子弟入学无门 为此,台湾总督府集台人出资设立中学校,收台湾人 入学,然而学校必须采取日本式管理 1909年开始,设立高等女学校,收日本女生,对台湾 女生则另设附属学校 1919年专设普通学校招收台湾女生 1922年,取消日台人中等教育双轨制,实施共学制
目录
一、日本在台湾推行的基本教育政策 1.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 (4)师范教育 2.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1.教科书的编纂 2.教科书内容分类 3.影响
一、日本在台湾推行的 基本教育政策

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 社会教育(包括特殊教育) 社会团体、青少年团、训练德教育,是对人的价值观与 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过程。 宗旨: 一、国民精神之涵养;二、顺从;三、诚实;四、勤 劳 “尽忠天皇、崇敬皇室、信仰神道、讲国语。”

矢内原忠雄指出这种教育方针是:“欲以教育的力量 同化台湾人及先住民” 总督府民政长官内田嘉吉称教育是“为了使台湾人称 为日本的善良臣民,即以同化为目的” 东乡实亦称:“大体上,即以将作为中华民族的台湾 同化于日本为其根本方针。”
中等教育入学情况
年份 1918 1939 1943 学校数量 4 34 44 学生人数 1,843 18,684 27,165
1918年,初升中的人数不到百分之一,1940年前后则近 达三十分之一。 为了满足台湾地方的需要,总督府的目的不在于鼓励升 学,而在于将学生引导至服务于社会的方向。
高等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