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氧化应急与斑块稳定.pptx
氧化应激 PPT课件
![氧化应激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258673b7360b4c2f3f6439.png)
些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
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
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 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 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 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 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 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
氧化应激
概念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指
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 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 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 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 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介
•
• 氧化应激的概念最早源于人类对衰老的认识。1956年英国学者
•
氧化应激导致的疾病
• 看法二:氧化应激损伤胰岛β细胞
•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1]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
对ROS较为
•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的核心
• 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
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 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 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Harmna首次提出自由基衰老学说,该学说认为自由基(Free radical) 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 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1990年美国衰老研究权威Sohal 教授指出了自由基衰老学说的种种缺陷,并首先提出了氧化应激的概 念。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PT课件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f854142b160b4e777fcf04.png)
(二)、呼吸
呼吸频率:体温正常,安静状态,连续测1分钟,无 肾脏疾病(婴儿:<15次/min或>90次/min;儿 童: :<10次/min或>70次/min)
PaCO2>65mmHg PaO2<40mmHg(不吸氧,除外青紫型心脏病) 需机械通气(不包括手术后24小时内的患儿) PaO2/FiO2<200mmHg,无青紫先心,病
22
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治疗(证据医学)
*早期目标性治疗--脏器的高供血供氧 低潮气量低压力机械通气肺保护策略 *重组活化蛋白C(APC) *强化胰岛素治疗 激素补充疗法 免疫调节策略 ,IVIG降低sepsis病死率 持续肾替代疗法
23
早期目标性治疗
Severe Sepsis/Septic Shock 在发病6小时内 逐步完成目标治疗,病死率降低16%
3 声音刺激
因疼痛而屈曲反应 持续哭叫 (去皮层)
2 疼痛刺激
因疼痛而伸展反应 呻吟不安 (去大脑)
1 刺激后无反应 无运动反应
无反应
持续哭叫 不能交谈,不成句
呻吟不安 出声不成句,呻吟
无反应
无语言反应
20
(四)、血液
急性贫血危象:Hb<50g/L WBC ≤ 2X109/L; 血小板≤ 20X109/L; 在过去3天内从最高值下降50%(适用于
或需机械通气 (4)血白细胞>12 x 109/L或 <4 x 109/L,或杆状
核细胞>10%。
4
SIRS的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 体温ºC 心率次/分 呼吸次/分 白细胞计数109和分类
>5天 >38或<35.5 <1月 >38或<35.5 1~12月 >38.5或<36 1~2岁 >39或<36 2~5岁 >39或<36 5~12岁 >38.7或<36 12~15岁 >38.5或<36 >15岁 >38或<36
11炎症反应与SIRS-PPT课件
![11炎症反应与SIRS-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7aac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c.png)
3.脱颗粒,释放溶酶体
溶酶体酶包括:
组织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 胶原酶 活性氧及其他
分解细菌、异物, 引起组织损伤
四、炎症的调控
为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体 内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抗炎机制。 (一)存在抑炎的细胞因子 如IL-4、 IL-10等。 (二)存在促炎细胞因子受体的抑制物
1. 存在可溶性受体的细胞因子受体,如可 溶性TNF受体。可溶性受体能与膜受体竞争 结合配体,从而阻断配体通过膜受体介导的 信号转导及作用。
Platelets
Refer to Fig. 12.4 Rang et al.
五、炎性疾病
过强和过度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血管内皮细 胞和其他组织细胞的广泛损伤,导致缺血 再灌流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炎症的扩散还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二、炎症反应的扩大和释放反应
激活的炎细胞能产生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和脂质炎症介质等,并表达多种 粘附分子。
(一)促炎细胞因子
促炎细胞因子包括TNF、IL-1和IL-6等。
它们又可在细胞表面受体的介导下,激活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等 炎症介质的进一步释放,导致炎细胞的进 一步激活和炎症反应的扩大,通过正反馈 性的调节引起炎症瀑布反应(inflammatory cascade)。
而是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
4、SIRS的并发症
MODS
致病因子
原发性MODS SIRS 继发性MODS
痊愈或死亡
5、SIRS的治疗原则 抗炎
Eicosanoids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d0d15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1.png)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引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们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形成恶性循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并阐述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概念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指的是细胞内氧化还原(redox)平衡被破坏,导致细胞内氧化物的产生超过了清除作用,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
这些氧化物包括自由基、过氧化物、活性代谢产物等,它们具有高度活性、氧化性强的特点,在细胞内可以引发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和DNA损伤等反应。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应答,其目的是通过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伤害。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高渗透压、白细胞浸润等现象,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相互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的活性氧化物,如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等,这些氧化物可以使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并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氧化应激也能够引发炎症反应,活性氧化物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可以激活炎症细胞,促使它们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
共同的致病因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往往有相同的致病因子。
例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都可以由细菌、病毒、损伤、辐射等引发,这些外界刺激都能够激活炎症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化物,导致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共同的病理结果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也有共同的病理结果。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都可以引发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促进病理过程的进行。
氧化应激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可以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细胞凋亡和坏死。
炎症反应引发的细胞浸润、组织修复和纤维化等现象也会造成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正常生理状况下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激活炎症细胞、清除有害物质、促进组织修复等方式维持机体的稳态。
(医学课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d36e08050912a21614792940.png)
1)肺功能不全
体征: • 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 • PaO2<50mmHg或需要吸入50%以上氧气才能维持在PaO245mmHg以上
肺损伤机制:
①肺是全身静脉回流的主要滤器,全身组织中回流的许多代谢产物和毒物在这 里被吞噬、灭活和转化。 ②创伤或感染时的大量坏死组织、内毒素等可激活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 补体系统等,一方面,这些效应细胞可以通过在肺血管内淤积阻塞、黏附于内 皮细胞等对肺造成直接损害;另一方面,它们释放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 介质,损伤肺组织,明显削弱肺防御功能,更利于细菌从呼吸道入侵。
小儿(Sepsis)0.0001-0.001 units/kg.min 剂量>0.04 units/min有心肌缺血,心输出量下降和
心脏骤停的危险
29
正性肌力药物
感染性休克病人有低、正常和高心输出量之分 对于低心输出量病人在适当液体复苏的同时多巴酚丁胺为
首选药物 在无法做心输出量监测,血压不能维持正常的情况下,推
查的凝血异常; 血液浓缩阶段不宜输血; 当液体复苏后CVP达 8-12cmH2O,而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
血氧饱合度≤70%或血红蛋白<10g/dl,建议输注红细胞使 红细胞压积>30% ; 血小板的输入:血小板<5000/mm3; 血小板500030000/mm3,有出血倾向;
《病理生理学》课件:炎症反应
![《病理生理学》课件:炎症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9600457aef8941ea66e0511.png)
• 吞噬作用: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分: 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和降解3个步骤。杀 伤和降解主要依赖活性氧和溶酶体成分。
Neutrophils migrate from blood vessels to the inflamed tissue via chemotaxis, where they remove pathogens through phagocytosis and degranulation
炎症反应 inflammation
陆丽 广州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教研室
2015,11
炎症
• 概述 • 病因与分类 • 发生过程及发生机制 • 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炎症
•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 发生的防御反应。
• 血管反应是中心环节。
• 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 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 热、痛和功能障碍
慢性炎症的分子病理
• 部分是由急性转化,大部分是独立地隐匿性发 生和发展
• 原因: 持续的低毒力感染 机体长期暴露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的低毒力
伤因子和坏死组织。
• 过强或发生在一些特殊的部位,将严重损伤 机体,危及生命。
Inflammation
炎症
• 概述 • 病因与分类 • 发生过程及发生机制 • 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炎症反应的原因
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 即致炎因子(inflammatory agent)。
感染性
内毒素
特点:
内: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
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 释放出来
耐热:耐热而稳定,160度 加热2-4h或强酸强碱强氧化 剂100度加热30min才破坏 毒: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演示ppt课件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演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77ac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6.png)
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
增加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轻身心压力。
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 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SIRS患者可出现发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异常等临床表现。严 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危及生命。
分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SIRS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SIRS主要由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非感染性SIRS则与创伤、烧伤、手术等非感染 因素有关。
0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室检 查与辅助诊断
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
01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评估炎症反应
的程度。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
02
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可用于监测炎症过程。
尿常规
03
检查尿液中的白细胞、细菌等,以排除尿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
症反应。
特殊检查项目
01
非感染因素
外伤
严重创伤、烧伤等可导 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
手术
大型手术如开胸、开腹 等,可引发全身炎症反
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缺血性疾病在恢复血流 后,可引发全身炎症反
应。
免疫异常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 敏反应等,也可导致全
身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分析
(完整版)炎症和氧化应激
![(完整版)炎症和氧化应激](https://img.taocdn.com/s3/m/cca513bb852458fb760b5662.png)
炎症和氧化应激炎症可以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也可以引起炎症。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些概念。
如:炎症、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指炎症反应时参与炎症反应、浸润炎症组织局部的细胞。
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
一、炎症定义: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是一种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
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
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炎症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
(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
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
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
(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
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3)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
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
《实验三炎症》课件
![《实验三炎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239d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d.png)
炎症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促进伤口愈 合。
维持内环境稳定
炎症反应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防止病原体 的扩散和感染的进一步加重。
03
炎症的实验研究
炎症动物模型
急性炎症动物模型
通过注射化学刺激物或微生物引 发急性炎症,用于研究炎症反应 的早期过程和抗炎药物的疗效。
慢性炎症动物模型
模拟人类慢性炎症疾病,如关节 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用于研究炎症的长期影响和治疗 方法。
物理治疗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局 部疼痛、肿胀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 ,有助于炎症消退。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等,可用于缓解轻度的疼痛、发热等症状 。
处方药
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针对严 重的炎症反应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炎症。
研究炎症反应中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和调节,如MAPK、NF-κB和JAK-STAT等 通路,了解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利用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揭示炎症的 分子机制和药物靶点。
04
炎症与疾病的关系
炎症与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炎症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如肺炎、肝炎等。
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等。
05
炎症的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有助于减轻炎症症状。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压力和 焦虑,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缓解炎 症。
病理基本过程炎症反应PPT课件
![病理基本过程炎症反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078bc83d049649b66589f.png)
第一节 炎症概述
炎症(inflammation)是动物机体对各种因素 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其基本变 化包括炎灶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3个 方面。同时还表现出发热、白细胞增多的全身反 应。
从炎症的本质上看,炎症清除与消灭各种致炎 因素,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 应性反应,但是在抗损伤过程中还会引起血液循 环障碍、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组织的变性、坏死 等。
只不过不同类型的炎症和同一炎症不同时期3种基本病变 所表现出的程度不同。例如,急性炎症和炎症的早期通常以 变质和渗出为主,增生较轻,慢性炎症和炎症后期主要以增 生为主,变质和渗出较轻,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联系、共同 构成炎症整个过程。
1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
(1)物质代谢的变化 炎区内变质组织的 代谢特点是分解代谢旺盛,氧化不全产物 堆集。
一 变质性炎
• 变质性炎(alterative inflammation):炎 灶组织细胞变质性变化明显,而炎症的渗 出和增生现象轻微,常见于各种实质器官, 如心,肝,肾等。常由各种中毒或一些病 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主要形态病变为组 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和坏死。 包括心性变质性炎;肾脏的变质性炎;肝 脏的变质性炎。
(二) 炎症介质
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包括血流的变化,白细胞的附壁、 游出、趋化、激活,再生,损伤的修复,乃至全身性反应, 无不与一些化学活性物质的参与有关。这些物质不仅参与炎 症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也可作为炎症反应的效益分子。这些 物质就是炎症介质(inflamamatory mediators)。
(2)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由于酸性代谢 产物蓄积,使局部pH降低或升高引起酸碱 中毒(多见于酸中毒)。
(3) 组织细胞的形态改变 主要表现在变 性和坏死。所以炎区细胞变性、坏死,间 质纤维肿胀、断裂、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氧化应激的概念
有害刺激 抗氧化
自由基
Reactive Oxygen Specis
(ROS)
机体
氧化 应激
组织损伤 9
ROS的作用
机体防御 细胞内第二信使,参与 正常生理功能 过量,导致病理损伤
10
LDL如何被氧化修饰
O2- 氧化 LDL表面多不
细胞趋化并分化成组织巨噬细胞 抑制局部巨噬细胞迁移; 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IL-1
13
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易损斑块破裂
易损斑块的特征
易损斑块的类型
易损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伴易损斑块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极高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与易损斑块呈正相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xLDL与斑块稳定性显著相关
症的不到60%,有40%多的患者血脂完全
正常。
?
6
高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之间存在中间环节
LDL-C
?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修饰
ROS可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的修饰
7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
•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Steinberg提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
• 天然LDL相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 胞
O2-
饱和脂肪酸双
链断裂
ApoB
交联 共轭 双烯
LDL表层
LDL不再被LDL-R识别 转而被SR-AI受体识别
修改LDL表面结 构
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SR)
Witztum, J.L. et al. J. Clin. Invest. 1991. 88, 1785-1792
中度降低LDL 有效抑制LDL氧化修饰,独立于其 降脂作用 恢复NO生物活性 抑制VCAM-1和MCP表达, 抑制人主动脉SMC增殖 抑制模型动物AS形成
49
为何普罗布考循证研究获得阳 性结果而抗氧化维生素却未?
普罗布考是目前最强的断链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是VitE的 5~6倍,且结合氧自由基反应为不可逆
POSITIVE研究方案
观察终点指标:再发AS事件
联合抗氧化应激 大血管事件再发风险降低87%
普罗布考长期应用安全性好
PAS研究
加用普罗布考: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5%
联合抗氧化应激:降低各亚组全因 死亡风险
2009年《Atherosclerosis》 对普罗布考做出最新评价
Probucol
OxLDL的致AS特性
促进SMC增殖 抑制内皮细胞的血管舒张 具有免疫原性 细胞毒作用:破坏血管内膜完整性 (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 T细胞趋化因子 MMP,影响斑块稳定性
12
OxLDL的致AS特性
上调清道夫受体表达 易被巨噬细胞迅速摄取,无负反馈
调节,形成泡沫细胞 刺激EC释放MCP-1、CSF,促进单核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配体)
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 新策略-抗氧化应激
普罗布考抗氧化应激治疗的Meta分析
普罗布考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40%
利于普罗布考
普罗布考有效降低oxLDL
利于普罗布考
普罗布考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POSITIVE研究目的及入选人群
*0.0259=6.475
氧化应急、易损斑块与抗氧化治疗
主要内容
• 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 Ox LDL 与易损斑块 • 抗氧化治疗 • 从ASA到ASAP
2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脂源性理论无法解释4种现象:
1
LDL-R缺乏的患者(家族性纯合子型高胆 固醇血症)或动物模型,由于巨噬细胞表面
的LDL-R缺乏,LDL无法通过LDL-R途径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GSH)
合成抗氧化剂
普罗布考(probucol),丁羟甲苯(BHT),
联苯二胺(DPPA),AGI-1067(普罗布考衍生 物)
<#>
29
抗氧化治疗
Probucol Statins AT1RB(ARB) and ACEI Vitamins E and C PPAR-γ ligands.
脑梗死患者oxLDL显著升高
易损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明显升高
易损斑块中MMP-9与oxLDL呈高表达
导致血栓形成原因总结
• 外因: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 高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
• 内因:斑块破裂,其中基质蛋白酶 (MMPS)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关键生物 酶。
<#>
24
为何普罗布考循证研究获得阳 性结果而抗氧化维生素却未?
VitE和β-胡萝卜素在大多研究中剂量不足。值得注意的是 ,VitE每日剂量在400IU以上的临床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而每 日剂量在400IU以下则对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效果。
但是,当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饱和时,便会反馈性
调节细胞表面的LDL-R的数量减少,功能下调。
所以LDL经这一途径代谢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并
不会引起胆固醇在巨噬细胞内堆积。
?
5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4
多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 化与高胆固醇血症之间呈一种非线性关
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合并高胆固醇血
如何判定斑块是否稳定
• CRP大于3.0 • TCD栓子监测 • 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斑块首选筛查 • 磁共振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MRE)
<#>
25
易损斑块的干预
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仍有60%患者斑块进展
危险因素导致 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
治疗靶点
抗氧化治疗
天然抗氧化剂 VitE,VitC,β-胡萝卜素,类黄酮,泛醇-10,
普罗布考分子具有14个亲脂性甲基,决定了普罗布考与LDL结 合能力远强于其他脂溶性抗氧化剂(1个LDL颗粒仅能结合6个 VitE和2个β-胡萝卜素分子)
与LDL结合的普罗布考分子消耗氧自由基的能力远强于VitE 和β-胡萝卜素。
除了抗氧化作用外,普罗布考还是个降胆固醇药物,且对动脉 粥样硬化过程中诸多的炎性细胞因子有较强抑制作用
被巨噬细胞摄取,但是该类患者或动物模
? 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几乎是100%。
3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2
体外试验中,即使将单核-巨噬细胞和平 滑肌细胞和浓度非常高的LDL血浆共同
? 培养后,也并不能诱导胆固醇在细胞内的
聚积。
4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3
LDL-R受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负反馈调节。 LDL和LDL-R结合后,内吞进入巨噬细胞胞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