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
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
同(近)音形异字通假。
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
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
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
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
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
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当鱼肉”; ②幕天
度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不远千里:远,“远离”;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①披坚执锐:坚、锐,坚甲、利兵(即锐利的武器);
②假公济私:公,公家的名义,私,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
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性: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①不耻下问:耻,“以……为耻”;②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斧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①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4.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一身二任:二,“担任两个”;②二三其德:二三,“改变”;
③人一己百:一、百,“做一次”、“做一百次”。
5.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
如:①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
的吞”、“像虎一样地咽”;②犬牙交错:“犬牙”作“交错”的状语,“像犬牙一样”。
(2)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
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
如:①上窜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方式的。
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
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5)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
如:①车载斗量:“车”、“斗”作“载”、“量”的状语,“用车”、“用斗”;②刀耕火种:“刀”、“火”作“耕”、“种”的状语,“用刀”、“用火”。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
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
宾语“焉”提到“附”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
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在动词“待”前;
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
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
词“有”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前。
2.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动词“绳”后。
业
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谓词“精”后。
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
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
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
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于”,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
如:①行尸走肉:中间省略了“与”,即“行尸(与)走肉”;②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③见异思迁:中间省略了“则”,即“见异(则)思迁”。
4.省略谓词。
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
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1
巧用成语学古文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
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
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
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
倍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例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
同理,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中“假”字与“狐
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
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1)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
如:“狼
奔豕突”“狼”意为“象狼一样”,“豕”意为“象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作状语。
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
“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
“生死肉骨”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灾梨祸枣”的意思是“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
(3)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已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妻梅子鹤”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
2、通假字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水清石见(同现),虚与委蛇(同逶迤)等等。
3、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我武惟扬”,“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
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
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
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
修炼方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和客均下马上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因外
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格,“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
“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成语中亦有。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判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是否定判断。
3、表被动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例“蔓草难除”等。
4、省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
其它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成语(熟语)和文言文均为全国卷普通高考的必考考点,分值为 25 分,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
但是,文言文阅读的区分作用要强于现代文,考生与考生之间的得分容易在这部分拉开差距。
而在现实的备考中,很多考生觉得文言文深奥难懂,因而产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实,文言文离我们并不真的很远,文言文也并不真的难以捉摸,成语就可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觉得,原来文言文就在眼前,文言文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中学生由于耳闻目睹,习见习闻,接触了大量的成语,而且成语(熟语)本身就是高考的一个必考考点,因此高频成语己耳熟能详,不常见的也粗通其意,有一个模糊认识,只有极少数不知其义或望文生义。
所以,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下面,我们就联系一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利用成语理解文言实词,掌握古今异义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文言文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
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
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
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
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教材上的一些例子。
如:“危言危行”和“正襟危坐”两个成语中的“危”字是“正直”和“端正”的意思,它们分别出自:《论语·宪问》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和《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
坐而问客曰” 。
再如: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
语·雍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
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 、“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 的意思,
与成语“不堪设想” 、“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我们再来看这几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些字词。
如 2012 年高考文言文中:“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
清”的“豁然”一词就可以借助“豁然开朗”这个成语来理解;
“不出易,不假贷”中的“易”和“假”二字可以借助“移风易俗”
和“假公济私”两个成语来理解;而由“未竟其施”又可以联想到成语“未竟之志” 。
再如 2011 年高考文言文“此事不足训”
一句可以借助成语“不足为训”来理解。
其实,像这样古今
意义差异较大的文言实词或虚词还有很多,大多都可借助
成语来理解其含义。
如:巧言令色(令:好,讨好)、屡试
不爽(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文过饰非(文:掩饰)、追亡逐北(亡: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
字)、缘木求鱼(缘:攀援)、亡羊补牢(亡:丢失)
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下面以“兵”字为例。
《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
点兵。
”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
不敢动。
” 《鸿门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
丰鸿门。
”与成语“招兵买马” 、“按兵不动” 、“兵临城下”
中的“兵”都是军队或士兵的意思。
而《谋攻》:“凡用兵
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 《失街亭》:“今四方分
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与成语“纸上谈
兵” 、“兵贵神速” 、“兵连祸结” 、“兵不厌诈”中的“兵” ,
指打仗、战争、军事。
而《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
”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 、“厉兵秣马” 、“兵不血刃”
中的“兵” ,指的是兵器。
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
义项,易辨易记。
还有以下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当:
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讳
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
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名:不可名状(说
出)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相:相机
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文字使用上的一个常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成语同样可以在
这方面帮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
如:图穷匕见、无庸赘述、被
坚执锐、一暴十寒、渡江亡舟。
上述成语中的“见” “无” “被” “暴”
“亡”分别与“现” “毋” “披” “曝” “无”相通,因而分别读为xiàn、wú、pī、pù、wú。
四、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文言文这
一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名词作状语。
成语“蝇营狗苟”中的“蝇”和“狗”字用在动词的前面,按照今天汉语习惯,名词是不能修饰动词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两个名词活用为状语,可翻译为“象苍蝇一样,象狗一样” 。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车载斗量(用车、用斗)、风驰电掣(象风
和电一样)、口诛笔伐(用口,用笔)、川流不息(象河水一样)、龙腾虎跃(象龙和虎一样)、旁敲侧击(从旁边)、道听
途说(从道上,从途中)、鳞次栉比(象鳞片和梳子齿一样)
2、形容词用作名词。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在成语
当中也非常普遍。
比如成语“披坚执锐” 中的“坚”和“锐”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所以活用为名词,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扶老携幼(老人和孩子)、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党同伐异(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扶强抑
弱(强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
3、名词用作动词。
如《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其一处也。
”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说出” ,与成语“不可名状”和“莫名其妙”中的“名”用法相同。
4、意动用法。
例: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古非今——认为古代是
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草菅人命——以人命为草菅。
5、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 ,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例: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
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具
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正本清源、富国强兵、丰衣足食、倾国倾城。
五、利用成语理解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
忆和提取。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
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
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
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
去何从” 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 、“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 、“宋
何罪之有” 、“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 ,其中“是”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
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
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
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
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
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
“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 ;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
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
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
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
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 。
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
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 ,“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
3、省略句。
文言文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
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
如: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狗尾
续(于)貂、不以(之)为然、不以(之)为奇、引(之)以为戒等。
4、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
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 、“为”等虚词来表判断。
如:胜败乃兵
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5、被动句。
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见……于……”形式或“为”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
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六、成语里面还有一些兼词现象例如:成语“公诸同好” 和“付诸东流” 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
同样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的“诸”也是兼词。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也要“善假于物” ,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能够很好地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利用文言文学习成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
一、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 )之论、不刊( )之论、不过尔尔( )、无可适( )从、以己度( )人、质( )疑问难、登峰造( )极、怨天尤( )人、缘( )木求鱼、引( )吭高歌、寡廉鲜( )耻、家徒( )四壁、尸位素( )餐、不学无术( )、如释( )重负、不速( )之客
二、判断下列句子为何种古汉语句式
1、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
2、蠢若木鸡、重于泰山、喜形于色、异乎寻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3、古为今用、见笑于大方之家、受制于人
4、再衰三竭、、放之四海而皆准
一、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
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
二、判断下列句子为何种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重于泰山、喜形于色、异乎寻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见笑于大方之家、受制于人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放之四海而皆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
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
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
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主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