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共2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文物普查登记表

文物普查登记表

文物普查登记表一、基本信息名称:XX遗址年代:新石器时代地点:XX市XX区XX镇XX村登记时间:XXXX年XX月XX日二、历史背景XX遗址位于XX市XX区XX镇XX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据考古发现,该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古代人类居住的重要场所之一。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文物现状目前,XX遗址保存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保护。

该遗址目前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已设立了保护标志,并加强了对该遗址的巡查和监管。

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保护措施不到位、游客随意触摸文物等。

四、普查结论通过对XX遗址的普查,我们发现该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加强保护。

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强保护措施,如设立防护栏、加强巡查等;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禁止随意触摸文物。

五、建议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网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2. 设立防护栏:在遗址周围设立防护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游客随意接触文物。

3. 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遗址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4. 加强巡查和监管:加强对遗址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

5. 定期开展文物普查:定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了解遗址的保存状况和文物信息,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总结总之,XX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需要加强保护。

通过本次普查和后续的保护工作,我们相信该遗址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文明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文物保护工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

古籍管理和活用中数字化处理的思考——以建阳区图书馆古籍管理为例

古籍管理和活用中数字化处理的思考——以建阳区图书馆古籍管理为例

收稿日期:2023-11-14作者简介:蒋丽瑶(1970 ㊀),南平市建阳区图书馆副馆长,馆员㊂古籍管理和活用中数字化处理的思考以建阳区图书馆古籍管理为例蒋丽瑶(南平市建阳区图书馆,福建南平㊀354200)摘㊀要:古籍是城市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建阳区图书馆古籍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古籍保护现状和古籍修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审视当前已开展的古籍活用工作,对照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学术研究,寻找古籍活用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数字化处理思考,以期让古籍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㊂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处理;信息数据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12-0122-03㊀㊀建阳是福建北部山区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是福建最早设县的五县之一㊂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建阳走出了朱熹㊁宋慈㊁游酢等理学家㊁法学家㊁教育家和哲学家等,建阳还是中国建窑建盏的故乡和明代三大印刷中心的建本之乡㊂长期以来,建阳区图书馆十分重视古籍管理工作,这些古籍记载了建阳的历史信息,成为现代人研究建阳历史的宝贵资料㊂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来还是建阳县的图书馆曾志堂馆长走村入户从农民手中收集古籍资料,为现在的建阳区图书馆(以下简称 我馆 )古籍库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㊂自2007年起,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推动下,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得到实施,到2020年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1]㊂1㊀古籍信息现状和处理需求㊀㊀古籍都具有较长的存放历史,受存储条件影响大,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因空气湿度大出现字迹晕染褪色,或湿度过小导致状态退化,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古籍产生氧化,古籍中浆糊用料等易发生虫蚀或发霉[2]㊂1.1㊀古籍保存现状和数据处理需求㊀㊀当前我馆没有专业的古籍库,保存古籍有专门的书库和专人管理,采用樟木柜保存,没有恒温恒湿设备,条件简陋㊂民间保存甚至都没有樟木柜等防虫措施,如建阳大觉寺和私人的家庭藏书㊂㊀㊀建阳古代刻书业发达,从五代十国开始㊁两宋兴旺㊁元明达到鼎盛㊁到明末开始衰败,绵延千年的古代图书出版,为建阳获得 图书之府 建本之乡 的美誉㊂民间有大量的古籍存本,但因早期藏书人家对其价值的忽视,损毁严重㊂到了21世纪,随着建本文化的兴起,在专家的呼吁下,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建本文化节,建本等古籍价值得到认可,民间开始重视建本的收藏㊂㊀㊀受限于图书馆财政实力和古籍征集能力,如果要把民间的古籍都收入图书馆进行保存管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建设一个政府和民间相统一的,能够记录和收藏古籍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㊂1.2㊀建阳区古籍管理数据信息㊀㊀根据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三审结果,当前我馆有107种1,032册古籍,馆藏族谱颇具特色,从族谱库建设伊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人士到馆寻根谒祖,特别是两岸同胞提供了同根同源的有力证据㊂2015年,我馆对家谱文献31种208册进行数字化建设,建设的族谱古籍数据库成为建阳人家族脉络信息的依据㊂馆藏珍本‘[道光]建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为福建省内唯一珍藏,是我馆现存宝贵的建本古籍本,记录了道光及道光之前的建阳历史信息㊂2㊀现有的古籍信息管理办法㊀㊀当前,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条件薄弱,对建阳民221第43卷第1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12月间的古籍保护更乏力㊂古籍管理能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从而实现有效保存城市历史信息的目的㊂我馆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工作㊂2.1㊀古籍信息数据库建设㊀㊀古籍信息数据库建设能够有效地对古籍开展保护管理,达到知家底的目的㊂受技术条件所限,当前我馆没有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古籍管理,而是采用由省古籍保护中心发布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进行管理㊂该平台由我馆工作人员在前台负责日常目录建设,省保护中心专家在后台审核数据,并提供技术指导㊂该平台的应用让每个古籍藏书单位可以对收藏古籍的数量㊁品种㊁存藏情况等基本信息提供一份完整账册,能够摸清 家底 ㊂㊀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共有个人空间㊁数据转换㊁古籍登记编辑㊁收藏单位登记㊁数据检索㊁古籍审核㊁在线申报㊁参考工具㊁统计分析㊁工作管理㊁数据同步㊁普查编号维护㊁操作日志查询等13个模块㊂各模块又有具体的功能,见表1㊂表1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功能模块具体功能个人空间数据状态㊁待处理㊁已处理㊁个人统计㊁工作量统计㊁短消息㊁系统换肤㊁修改密码㊁修改个人信息数据转换批量导入㊁批量导出古籍登记编辑编辑未完成数据㊁套录数据㊁定制模板㊁创建新录入㊁编辑不合格数据收藏单位登记编辑单位信息数据检索古籍信息检索㊁收藏单位信息检索㊁集成检索古籍审核本单位审核㊁省中心审核未通过数据在线申报在线申报参考工具年代查询㊁普查平台分类㊁古籍定级标准㊁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统计分析古籍统计㊁工作量统计工作管理本单位用户管理㊁录入分配㊁审核分配㊁通知公告㊁配置MARC与平台对应数据同步本单位信息维护㊁本单位审核通过ң省中心普查编号维护重复普查编号㊁普查编号修改开关操作日志查询操作日志查询㊀㊀从功能上看,古籍数据管理是按照MARC格式进行的,在使用中交编辑的数据项简化㊁直观,方便工作人员使用㊂该平台的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图书馆软件之处在于整个平台是在省中心统一管理下开展的,提供地方数据审核等功能,为规范数据提供了保障㊂㊀㊀我馆通过该平台解决了数据库建设难题,但民间的登记较落后㊂建本专家刘理保辑著的‘建阳刻本书目辑要“从建本角度对现有的建本(古籍)进行介绍,是这类古籍较好的信息记录专著,可以为该类古籍信息提供数据参考,但没有对这些古籍状态等重要信息进行记载,不属于数据库管理[3]㊂2.2㊀古籍修复㊀㊀古籍修复是书籍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自古就有,从竹木简杀青到纸质图书修补,延长古籍使用寿命,并能长期流传下来㊂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古籍修复,可知1,500年前就有古籍修复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洪燕研究发现,在2007年之前我国对古籍修复的研究较少,2007年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倍增,体现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的重视[4]㊂㊀㊀近年来,福建省重视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先后开办多次该类培训工作㊂由于古籍修复是一个系统工作,受条件所限,我馆目前没有专职的古籍修复人员㊂在福建省图书馆的帮助下,我馆对‘馆藏珍本“进行修复,让这一镇馆之宝得到了有效的保护㊂2.3㊀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㊀㊀当前,我馆收藏的古籍较少,但民间收藏较多㊂受地方财力影响,从民间大量征集到馆有一定难度,而且民间的收藏环境相当简陋,因此建阳古籍保护条件堪忧㊂古籍保护人才匮乏也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放眼全省此类问题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古籍人才数据库,提供相关教学或自学的多媒体信息,形成有效的自学和培训管理平台,为古籍保护提供人才支撑㊂3㊀当前古籍活用的数据信息㊀㊀习近平总书记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的论述为古籍活用指明了方向㊂近年来,图书馆界高度重视古籍的保护和活用,专家学者在文物活用上都做了各种尝试和实践㊂321蒋丽瑶:古籍管理和活用中数字化处理的思考㊀3.1㊀古籍活用的实践信息㊀㊀ 中华再造善本 工程出版的‘唐宋编“‘金元编“通过影印制作古籍文献的复制本,达到实体化再生,在保护中实现活用的目标[5]㊂我馆对馆藏家谱进行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家谱的活用,为官方和民间查询提供了便利㊂参照相关案例,我馆可以对重点重要古籍开展复制本制作,通过数字化实践古籍活用㊂3.2㊀古籍活用研究信息㊀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邱荻认为,以史为鉴㊁将府志㊁县志和地方建设相结合,在古籍中寻找乡土建设经验,研读记载在古籍中的基层建设和治理经验,可以达到 知兴替 的目的;寻找记载在古籍中的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献资源,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树立文化自信,构筑 一带一路 的精神力量;古籍中的民族交流㊁融合有利于深化民族血脉联系㊁凝聚民族情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民族观;古籍中的医药典籍是中医文化宝贵的资源,对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中医药进军海外,为国人健康赋能;整理和编修村志㊁村史,可以深化村民的家国情怀和乡土认同感,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6]㊂3.3㊀古籍活用中存在的问题㊀㊀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文旅部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各地也成立了对应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和省级两个中心实现古籍的两级管理体系,为古籍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保障机制㊂因受图书馆编制㊁地方财政基础㊁专业能力及素养等限制,古籍工作专业人才匮乏,这与古籍工作所需的素养要求存在尖锐矛盾㊂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华艳研究发现,古籍成为图书馆重要馆藏之后出现人为的 藏 和 用 的矛盾,图书馆界和学术界存在不同理念,忽略了古籍的学术价值,同时,古籍开发多集中于服务学术研究,而考虑普通民众的需求较少,没有为古籍活用开创宽广而通畅的路径[7]㊂3.4㊀古籍活用解决路径思考㊀㊀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 加强古籍数字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加强古籍文本结构化与知识体系化建设,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推广工作,提高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效率 [8]㊂公共图书馆加强在古籍存藏保护㊁整理研究㊁出版发行等方面的数字化推广,是实现其价值一个重要渠道,制订符合本馆实际的方案,解决古籍抢救保护㊁资源发掘利用㊁活用创新传播等问题,让古籍走进社会大众㊂㊀㊀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陆有美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从前端开展数字化采编保证古籍资源底层数据完整和全面建库㊁中端重点着手知识点提示和资源仓储功能建设㊁末端通过虚实结合手段进行推广等三个角度实现古籍活用的古籍数字推广方案值得借鉴[9]㊂4㊀结语㊀㊀古籍作为城市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包含城市发展的各种元素,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手段,做好古籍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护和传承的问题㊂让古籍里的文字都 活 起来, 诉说 社会历史文化,讲好乡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古籍数据库建设尤为重要㊂笔者希望以本研究对古籍信息管理和活用中的数字化处理思考,为专业人员的开发提供有用的参考,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㊀ 十三五 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EB/OL].[2023-11-10]./art/2018/4/23/art_1229667159_12967.html.[2]㊀赵晶.图书馆的古籍管理与保护[J].文化学刊,2023(6):149-152.[3]㊀刘理保编著.建阳刻本书目辑要[M].福州:海峡书局,2022:3.[4]㊀洪燕.我国古籍修复研究现状考察:基于1986年2021年CNKI文献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8):116-121,133.[5]㊀黄跃进.浅谈我国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图书馆研究,2013(6):21-23.[6]㊀邱荻.聚焦陕西特色文献挖掘古籍时代价值[J].新西部,2023(5):102-103.[7]㊀张华艳.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中古籍价值传承的良性循环体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89-94. [8]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3-11-10].https:///snow-book/index.html?t=164967456626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93DB058A-081E-4948-906A-7136BA420672_671368109772&item_id=1053012663251578654.[9]㊀陆有美.价值链管理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推广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7):62-68.(编校:崔萌)421蒋丽瑶:古籍管理和活用中数字化处理的思考。

古籍普查登记表格整理规范

古籍普查登记表格整理规范

春秋經傳集解 三十卷
(晋)杜預撰 (唐)陸德明釋文&春秋 名號歸一圖二卷 (蜀)馮繼先撰&年表 一卷
5
2、“著者”中,著者朝代/国别用括号,著者朝代/国别、著者 姓名、著作方式之间不用符号,著者与著者之间以一个半角空 格间隔,著者与題名之间以半角“&”间隔,題名与著者之间以 一个半角空格间隔。 3、“著者”中不含顿号、逗号、分号、斜杠等符号。 4、除卒于民国之后的著者外,著者不应省略朝代/国別。 5、规范佚名。
统一用“(□)□□撰”表达。 先秦子书通常不著录著者。 6、“著者”中,不应填写著者籍贯、郡望等其他信息。 7、著录多题名多著者的古籍时,第二个及其他题名的卷数用中 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
【版本列】 1、“版本”中不含空格。 2、出版年的朝代不加括号。如:
宋刻本 3、出版年的年份用中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如:
8
四,春秋世論一至五)
【“普查编号”列】 1、“普查编号”一般应保持连续性,无空白单元格。 2、若需重新顺号,尤其是该数据是由平台导出时,必须先将“普 查编号”列复制到最后一列,改名“旧普查编号”,并在原“普 查编号”处进行顺号操作。
同时保留“旧普查编号”和重新整理后的“普查编号”,是 实现普查平台数据更新及编号对应的唯一标识。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需重新顺号: (1)对古籍数据重新进行排序。 (2)若丛书总目已著录,子目又单出,需要对古籍数据进行合 并,删除重复数据。 (3)若确认某书不属于此次古籍普查登记范围,如民国书籍、 域外抄写/印制的中国古籍或重复著录数据等,需要删除该数据。
3
4、规范著者朝代
(魏)
(三國魏)
(蜀)
(三國蜀)
(吳)
(三國吳)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南京图书馆课件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南京图书馆课件

01
完成普查任务
按照既定方案完成普查任务,建立 完整的古籍档案。
学术成果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推动古 籍研究的深入发展。
03
02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 古籍的价值和意义。
经验总结
总结普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今 后的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04
南京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资料等。
培训普查人员
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普查中的实地调查与登记
实地调查
登记信息
按照计划,前往各收藏单位或个人收藏者 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古籍的保存状况、 版本信息等。
对古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书名、作者、 版本、册数、装帧等基本信息,以及保存 状况、价值评估等详细信息。
展。
人才培养
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提 出加强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南京图书馆课件
目录
• 古籍普查工作概述 • 南京图书馆古籍收藏概况 • 古籍普查工作流程 • 古籍普查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 南京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实践 • 结语
01
古籍普查工作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古籍普查工作是对图书馆、档案馆等 单位所藏古籍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登记、评估,以掌握全国古籍的保 存状况和保护需求。
确定普查目标
明确普查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确定普查范围 和重点。
组建普查团队
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查人员,组建 高效协作的团队。
制定普查方案
根据普查目标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包括普 查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培训与指导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在网页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相应服务器上的普查平台访问地址首先出现的是普查平台的登录界点击此处注册账号带号的字段是必填字段必须填写真实邮箱以便通过该邮箱重置密码必须填写真实单位以便本单位业务负责人激活并分配角色同时便于对本单位数据进行操作完成必填字段的填写后注册按钮才会变成可点击状填写注册信息点击注册按钮出现下图说明注册成功
四、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 8
1、账号的创建及管理 ......................................................... 8 (1)注册账号.............................................................. 8 (2)激活账号及分配角色.................................................... 9 (3)找回密码............................................................. 12
II一、“全ຫໍສະໝຸດ 古籍普查平台”简介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同时也因其 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状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于 2007 年 2 月启动“中 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国古籍普查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 节,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 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 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古籍定级浅谈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古籍定级浅谈

摘要:文章就古籍定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古籍;古籍定级;古籍普查平台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74-03 作者简介:甘沛(1962―),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开通运转,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对本单位的藏书进行登记、定级。

在实际工作中,古籍工作者依照《古籍定级标准》给本单位的古籍藏本定级,看似极为简单,只要在古籍定级页面上,选择对应的等级和定级依据后再点击确认,就完成了古籍定级。

其实,给古籍准确的定级并不简单,要根据每一部古籍的具体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等次。

而《古籍定级标准》也不是完美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同时,每一个古籍工作者对古籍版本的判定及对《古籍定级标准》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时候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对同一部古籍的定级都存在着差异。

笔者针对古籍定级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探讨出一些相对准确的定级经验。

[kh+4mmd]1 《古籍定级标准》与“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中古籍定级标准的比较[kh+4mmd]2010年“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线之初,古籍定级页面上罗列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2011年10月,平台上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应当是经修订后重新编写了一些细则。

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以下几点:将一级丙等的“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二级丙等的“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合二为一,变二级丙等的“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以及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及铁活字印本”加以细化;二级丙等的“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修订分为三部分:一级丙等“明清时期特别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二级甲等“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及二级丙等“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刻本”;一级丙等的“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分解为一级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手稿本”与二级甲等“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修改稿本、一般著作的手稿本”;对二级丙等的“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也进行分解,变二级甲等“清修《四库全书》底本”、二级丙等“《四库全书》原本零帙”,并把“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从古籍定级细则中剔除;二级丙等的“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修订为“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具有代表性的木活字印、套印、敷彩印及铜版印的古籍传本”,强调了应有代表性;二级丙等的“明代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修订为“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明末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提升至二级乙等。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1)2.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6)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17)4.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22)5.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26)6.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28)7.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51)8.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 (69)9.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7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是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本标准所指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

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开展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的全面评估,进行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

1.古文化遗址古文化遗址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存在文化堆积,且有明晰的分布范围;(2)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3)中国内水、领海及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4)经过考古发掘,遗迹尚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5)建筑物及构筑物局部构件或者基址尚存。

元代以前(含元代)的,应当予以认定;明代至1911年的原则上应当予以认定。

古文化遗址一般包括: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窑址、窖藏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1—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其他古文化遗址等类型。

2.古墓葬古墓葬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08.09.28
【实施日期】2008.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普查办:
根据各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为便于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局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内页第一页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制定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内页第一页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内页第一页(修改后)。

古籍普查规范

古籍普查规范

ICS 01.140WH A 14备案号:18133WH/T 21—2006目 次前言 (Ⅱ)引言 (Ⅲ)古籍普查规范 (1)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古籍普查工作要求 (1)4古籍普查人员条件 (3)参考文献 (4)前 言本规范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苏品红。

引 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订相关标准,《古籍普查规范》乃其中之一。

古籍普查是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

按本规范实施普查,可以厘清现今古籍的存量,评定现存古籍的级别等次,掌握现今古籍的存藏环境状况,了解古籍的破损程度、致损成因、破损数量,据以制定修复计划,以便有目标地进行人才培养,置办设备,建立古籍保护实验室,最后完成中国古籍的登录任务。

为此,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普查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古籍普查工作要求和古籍普查人员条件等内容。

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普查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古籍普查内容、人员条件和工作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型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3792.7-87古籍著录规则GB/T 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WH/T 14-2001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3 古籍普查工作要求3.1 总则3.1.1 古籍普查是指图书馆对现存古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保护环境所进行 的查验、鉴定和记录。

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使中华文明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起,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2007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文化部。

2007年5月14日,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07年5月25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2007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

同时,国家文化部还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定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执行标准(即:《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古籍普查规范》WH/21-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

此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统计,其结果将对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保存、保护和整理这些蕴含着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献典籍,使之永泽后世。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加大了保护古籍工作的力度,现将几年来工作的进展情况作如下总结与汇报。

一、充分认识保护中华古籍的深远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中华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相承的历史见证。

古籍普查用网址

古籍普查用网址

http://61.175.198.140:8080/nlcab/ABAction!init.action普查平臺/F/HFBMDF4CJEN7EN3AE7K6JDR6HCUTPGY6NCM7AKYXQX9XLB 9GYM-02659?func=short-0-b&set_number=038274&request=WRD%20%3D%20%28%20%E5 %91%A8%E6%98%93%E6%9C%AC%E4%B9%89%20%E6%B8%85%20%29國圖數據庫http://digitalarchives.tw/台灣數據庫/opac/simpleSearch.do cails數據庫/南圖數據庫/guji/上海图书馆.tw/ttscgi/ttswebnew?@0:0:1:/opc/catalog/rarecat3openg: ,/ttsweb/newimg/ttsweb-0-4.gif:http|//.tw/rbookhtml/rbookhtml/nclrbook.htm@@0.1 731900706680738中文古籍数据库.tw/main.htm异体字字典/快典网1.清末民国年间的人,作者年代的怎么处理。

答:類似跨時代的著者,在填寫著者時代時,一般從後,即若此人生存活動在清末民國間,則作民國人著錄。

與此相關連的是版本項則完全客觀著錄刻印年代。

海宁周芸燕(351954036) 14:52:20好的,多谢陈老师!浙圖陳誼(1437944717) 14:56:012.版本年代初步确定为民国八年,序的时间为民国十年,那这个序的时间会影响版本吗答:版本年代與序跋年代或是內封/書名頁等署款時間不一致的情況,在版本鑒定中是很常見的問題。

如果能確切確定版本時間,而序跋、牌記/書名頁等時間也能確定是後來增添上去的,則屬於同版後印加上去的,這種情況的序跋時間除在序跋項正常著錄外,在版本附注中說明。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分类表及注释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分类表及注释
第 3 页,共 32 页
分篇之屬
三禮總義 類 通論之屬 名物制度 之屬 圖說之屬 通禮雜禮 之屬


屬 目錄之屬
四級
樂類 樂理之屬 律呂之屬 春秋左傳 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專著之屬
五級 釋例 凡三禮篇目研究之書,如漢鄭玄《三禮目錄》、 清胡匡衷《鄭氏儀禮目錄校正》等入此。 凡《樂》及其注釋研究之書均入此類。 凡研究樂理之書,如漢劉德《樂元語》、明李文 察《樂記補說》入此。 凡研究樂律之書,如漢劉歆《鐘律書》、清童能 靈《樂律古義》入此。 凡《左傳》及其注釋研究之書均入此類。 不含任何詮釋的《左傳》正文,如《十三經經文 》本《左傳》、清孫琮《左傳選》等入此。 凡《左傳》注釋之書,如周吳起《春秋左氏傳吳 氏義》、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等入此。 凡研究《左傳》中某一專題而成書者,如後蜀馮 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清李調元《左傳官名 考》等入此。 凡研究《左傳》義例之書,如晉杜預《春秋釋例 》、清徐經《春秋書法凡例附胡氏釋例》等入此 (摘句成書者,如宋胡元質《左氏摘奇》、清徐 經《左傳精語》等亦入此)。 凡研究《左傳》文字音義之書,如魏嵇康《春秋 左氏傳嵇氏音》、清楊國楨《春秋左傳音訓》等 凡《公羊傳》及說之屬 圖說之屬 分篇之屬 專著之屬 易例之屬 易占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古易之屬 書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分篇之屬 專著之屬 書序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逸書之屬 詩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分篇之屬 專著之屬 詩序之屬
第 1 页,共 32 页


屬 詩譜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逸詩之屬
釋例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春秋公羊 傳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專著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春秋穀梁 傳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專著之屬 文字音義 之屬 春秋總義 類 正文之屬 傳說之屬

全国非遗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

全国非遗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

记录和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具,就像文化冒险家的珍宝地图!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标准,登记表,记录说明书,都和我们的信
托通道一样,指导我们通过丰富的我国文化传统挂毯。

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和庆祝从古代的仪式和活泼的节日活动到传统工艺品和
下巴跳动表演艺术的一切。

仿佛踏上令人振奋的探险之路,揭开我国
文化遗产中隐藏的宝石!抓住你的装备,准备好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所未有的奇迹!
登记表是一份超详细文件,收集每个文化遗产项目或习俗的各种具体
信息。

它有关于一般事物的章节,如名称,位置,以及遗产的描述,
还有关于它的历史,现状,参与的人,如何传承,如何保护等更详细
的信息。

这个表格是为了确保我们为每一个已登记的遗产要素收集一
套真正全面、标准化的数据,这样就更容易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剖析和
分析。

这一信息对于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制定妥善计划以保障其安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则是准确和相互尊重地记录文化传统的重要
框架。

它们就技术方面,包括视听记录技术和文件格式,以及同意和
知识产权等道德考虑提供了全面指导。

这些指示强调了在其文化和社
会环境中将遗产背景化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各民族参与文献工作的重
要性。

这将确保制作高质量和文化上敏感的记录,可用于研究、教育
和免疫振兴。

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本准则,坚持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完整性和保护性。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作 实践 方法 。
中 图分 类 号 : 2 5 G 5
文献 标识 码 : C
文章 编号 :0 3 5 8 2 1 )6 0 2 — 3 1 0 —18 (0 1 0 — 0 9 0
20 0 7年 . 国务 院办 公 厅发 布 《 于进 一 步加 强 古 关 籍 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国 办 发 [0 76号) 提 出 在 “ ( 2 0] , 十 五 ” 间大 力 实施 “ 期 中华 古 籍保 护 计 划 ” 古 籍 普 查 是 中华 古籍 保 护计 划 的重要 内容 ,也 是 开展 古 籍 保
业务 处理 系统 和发布 系统 两大部 分 . 务 处理 系统 是 业
般 来 说 是 先分 类 后 单位 财 产 登 记号 . 中间 用 “” / 区
分 ,分 类 号一 级类 目应统 一 用 阿拉 伯 数 字或 英 文字 母 , 用 《 国古籍 善本 书 目》 使 中 四部 分类 法 进行 分 类 ,
第3 1卷 第 6期
河 南 图书馆 学刊
21 年 1 01 2月
全国古籍普查平 台使 用 中 的若 干 问题
王 俊 红
( 县 图 书馆 , 南 浚 县 浚 河 4 65 ) 5 2 0
关 键词 : 古籍保 护: 查平 台 普 摘 要 : 者 通过使 用 . 笔 论述 了全 国古籍普 查 平 台的 各项登 记 、 类 、 分 定级 、 上传 书影 、 完成著 录 、 交数 据 等操 提
具 有 检 索 和浏 览 功能 过 该 系统 . 以 了解 已著 录 通 可 古 籍 的题 名 、 者 、 著 版本 、 类 、 分 版式 、 帧 、 具 、 装 装 序 跋 、 工 、 校题跋 、 印 、 刻 批 钤 附件 、 献 来 源 、 复 历 文 修

古籍平台使用手册

古籍平台使用手册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用户手册V1.0目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用户手册V1.0 (1)1. 前言 (4)1.1. 登录 (4)1.2. 忘记密码 (4)1.3. 注册 (5)2. 系统模块及功能 (5)2.1. 首页 (6)2.2. 个人空间 (6)2.2.1. 待处理数据 (7)2.2.2. 已完成数据 (13)2.2.3. 个人统计 (16)2.2.4. 短消息 (16)2.2.5. 修改密码 (17)2.2.6. 修改个人信息 (17)2.2.7. 使用帮助 (18)2.2.8. 退出系统 (18)2.3. 数据转换 (18)2.3.1. 批量导入 (19)2.3.2. 批量导出 (23)2.4. 古籍登记编辑 (25)2.4.1. 加工导入后的数据 (25)2.4.2. 继续上次录入 (26)2.4.3. 定制模板 (27)2.4.4. 套录数据 (27)2.4.5. 创建新录入 (28)2.4.6. 修改数据 (43)2.5. 收藏单位登记 (43)2.5.1. 加工导入后的数据 (43)2.5.2. 继续上次录入 (44)2.5.3. 创建新录入 (44)2.6. 数据检索 (46)2.6.1. 古籍信息检索 (46)2.6.2. 收藏单位信息检索 (46)2.6.3. 名录信息检索 (47)2.7. 在线申报 (48)2.7.1. 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8)2.7.2. 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49)2.7.3. 申报管理 (49)2.8. 古籍审核 (50)2.8.1. 本单位审核 (51)2.8.2. 省中心审核未通过数据 (51)2.8.3. 省中心审核 (51)2.8.4. 国家中心审核未通过数据 (52)2.8.5. 国家中心审核 (52)2.8.6. 专家审核 (53)2.8.7. 查看专家审核意见 (53)2.9. 编纂古籍数目 (54)2.10. 参考工具 (54)2.10.1. 生僻字档案下载 (54)2.10.2. 年代查询 (54)2.10.3. 四部分类表 (57)2.10.4.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58)2.11. 统计分析 (59)2.11.1. 工作量统计 (59)2.11.2. 古籍统计 (62)2.11.3. 名录统计 (65)2.11.4. 收藏单位统计 (66)2.12. 工作管理 (67)2.12.1. 用户管理 (67)2.12.2. 录入分配 (67)2.12.3. 审核分配 (68)2.12.4. 进度监控 (70)2.12.5. 查看单位信息 (70)2.13. 国家中心管理 (70)2.13.1. 下拉菜单管理 (70)2.13.2. 生僻字管理 (70)2.13.3. 书影管理 (71)2.14. 数据发布 (72)2.15. 数据维护 (72)2.16. 数据同步 (72)2.16.1. 单位管理 (72)2.16.2. 本单位审核通过→省中心 (74)2.16.3. 省中心审核通过→国家中心 (74)2.16.4. 省中心审核未通过→基层单位 (75)2.16.5. 国家中心审核未通过→省中心 (75)2.16.6. 国家中心审核通过→市县单位 (75)2.16.7. 配置同步参数 (76)2.16.8. 保存名录后同步地市级 (76)1.前言本手册主要介绍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基本的使用方法,使用户通过本手册能够了解并熟悉本软件系统的用途,并且能够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使用它。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古籍是一座国家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开展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下面将介绍古籍普查登记的基本数据。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于2018年启动,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古籍的分布、数量、保存状况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情况,为古籍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数据。

首先是古籍分布情况。

经过普查,发现我国古籍遍布全国各地,不仅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和历史名城,还广泛散布于农村和边远地区。

这些古籍包括经典文献、史书、文集、子集、子史、子集、子史等,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次是古籍数量情况。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估计总量超过1000万种。

其中,明清时期的古籍最为丰富,占总量的70%以上。

此外,还有大量的古代文献、碑刻、拓片等。

这些古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籍保存状况是古籍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古籍的保存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古籍受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文物交易等因素的影响,保存状况较差。

此外,古籍的保管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

古籍的文化价值是古籍普查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普查,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古籍对于了解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知识的重要性。

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此,保护和传承古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和学术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建立古籍普查登记系统,统一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古籍。

同时,还加强了对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了公众对古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古籍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