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复习课时作业44中国区域地理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四十四) 中国区域地理
一、选择题
地理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地段。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丙分界线分别是我国( )
A.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
B.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
2.图中①为外流区域中的内流区,其原因为( )
A.地势相对较高,河流从中间流向四周,下渗量大
B.地势相对较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C.①为半干旱地区,没有河流分布
D.①为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3.图中②地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但时有涝灾发生,下列发生涝灾的时间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初春的凌汛和夏季的冰川融水
B.初春的冰雪融水和夏季的冰川融水
C.夏季和秋季的降水
D.初春的冰雪融水和夏季的降水
答案:1.C 2.B 3.A 解析:第1题,图中丙界线位于长江、黄河源头的左侧,可判断为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图中乙界线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南坡(相当于400 mm等降水量线),即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图中甲界线经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第2题,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地地势相对较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雨水通过水循环中的蒸发和下渗两个环节在地表消失,成为外流区域中的内流区;①位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第3题,图中②为银川平原,地势低平,由于夏季黄河上游冰川融水大量补给(或降水集中),来水过快过猛,易发生洪涝灾害;该河段由南流向北(低纬流向高纬),南北(高低纬)气温差异,造成河冰融化时间不一,易造成凌汛,因此,涝灾主要发生在初春和夏季。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
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3年的相关数据。
据此回答4~6题。
省区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
甲 4 769.9 91.5
乙 1 409.4 61.2
丙 5 342.1 44.1
丁260.9 30.8
4.甲、乙、丙、丁四省区依次为( )
A.浙江海南新疆黑龙江
B.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
C.黑龙江新疆海南浙江
D.新疆浙江黑龙江海南
5.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类型的差异②降水的差异③水利基础设施的差异④科技水平的差异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6.表中甲、丁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
A.油菜、甘蔗B.棉花、天然橡胶
C.棉花、甜菜D.甘蔗、棉花
答案:4.D 5.D 6.B 解析:第4题,由表中信息可知,丙省区耕地面积最大,应为黑龙江省;甲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大,应为灌溉农业发达的新疆;海南面积较小,耕地面积最小,因此丁省区为海南,而乙省区为浙江。
第5题,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小的丁是海南,海南降水丰富,大部分耕地不需要灌溉,因此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小。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大的甲是新疆,因为新疆深居内陆,降水
少,干旱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耕地只有灌溉才能发展农业,因此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大。
由新疆和海南的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差异可知,降水差异是主要原因。
区域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影响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重要因素。
第6题,甲为新疆,丁为海南,它们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棉花和天然橡胶。
定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海拔1 420~3 941米,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中国薯都”之称,产品部分出口。
读甘肃省定西位置示意图,回答7~9题。
7.定西成为“中国薯都”的优势条件是( )
A.气候复杂,品种多样B.地势平坦,利于耕作
C.濒临黄河,水源充足D.公路发达,利于外运
8.定西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 )
A.旅游产业B.食品加工业
C.建筑和建材业D.高新技术产业
9.定西马铃薯出口国外,最有可能出口至( )
A.美国B.澳大利亚
C.哈萨克斯坦D.法国
答案:7.A 8.B 9.C 解析:第7题,根据我国基本自然特征,甘肃是我国气候最复杂的省区,有四种干湿地区和四种温度带。
结合题中的描述,地形条件复杂,故在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品种。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图中反映是铁路交通,而不是公路交通,并且距离黄河远。
第8题,定西马铃薯种植业可以通过技术条件的完善,不断发展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
第9题,定西位于亚欧第二大路桥沿线,距离哈萨克斯坦近,交通运输成本低;法国也在亚欧第二大路桥沿线,但农业发达;距离美国和澳大利亚远,且农业发达,竞争压力大。
在台湾学界,迁徙的紫斑蝶聚集越冬的山谷称之为“紫蝶幽谷”。
读图,回答10~12题。
10.“紫蝶幽谷”均分布在( )
A.南部沿海地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暖区
C.高山峡谷地区
D.山脉南段两侧的低海拔地区
11.紫斑蝶选择在山谷越冬,主要是该地( )
A.背风温暖B.人烟稀少
C.降水丰富D.花蜜充足
12.紫斑蝶北返时间最可能在于( )
A.1月下旬B.3月中旬
C.5月下旬D.9月中旬
答案:10.D 11.A 12.B 解析:第10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紫蝶幽谷分布地”的图例及分布。
由图可知,“紫蝶幽谷”均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南部山脉两侧地区,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地势较低。
第11题,“紫蝶幽谷”分布在海拔高度为100米左右的地区,地势低,人口较多;该岛主要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较少;紫斑蝶不以花蜜为食;图中显示“紫蝶幽谷”分布区位于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而且所在山谷均背向冬季风,较为温暖,利于越冬。
第12题,由图中紫斑蝶的迁徙路线可知,紫斑蝶冬季在南部越冬,以避寒冷,所以应该春季北迁,秋季南迁。
1月下旬为冬季,5月下旬为夏季,3月中旬为春季,9月中旬为秋季。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
据表回答13~15题。
地区①②③④年平均气温(℃) 8.1 23.5 2.6 18.3
≥10℃积温(℃) 3 900 8 200 2 800 6 500
年降水量(mm) 621 1 980 538 1 350
13.表中①地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
A.针叶阔叶混交林,春小麦
B.针叶林,甜菜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
D.落叶阔叶林,棉花
14.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结冰期最长D.④地汛期最长
15.关于四地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③铁矿资源丰富
B.②④煤炭资源丰富
C.①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D.①③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13.D 14.C 15.D 解析:第13题,根据气候资料判断,①②③④依次位于华北地区、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棉花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针叶阔叶混交林、春小麦、针叶林、甜菜分布在东北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位于华北地区、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北地区,结冰期最长。
我国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相对而言是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更大。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很明显其不在②。
汛期最长的是珠江,在②地区。
第15题,我国石油集中在华北、东北、新疆,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等地,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其中甲河谷是世界上最深的谷地,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
乙地形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该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述甲河谷夏季降水丰富的形成过程。
(3)分析乙地形区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的原因。
答案:(1)差异:东部多,西部少。
影响因素: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温暖湿润;气流顺(雅鲁藏布江)谷地而上;随地形不断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3)乙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东部海拔较低,夏季风可以深入,且盆地地形封闭,热气流不易扩散,夏季炎热;北部、西部海拔较高,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温暖。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济南趵突泉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千佛山区。
2016年4月4日上午,山东济南趵突泉的实时水位跌至27.44米,成为今年以来水位最低点,三个喷泉口附近仅有微弱的水纹和小水泡呈现。
下图为1959~1987年济南市年降水量、趵突泉泉水年流量、地下水年开采量变化过程示意图。
(1)试解释趵突泉的成因。
(2)结合材料推测2016年4月初趵突泉泉水流量剧减的原因。
(3)如何保证趵突泉持续复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大气降水在千佛山北侧山区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岩体阻挡,沿岩石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2)降水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少,气候干旱,水源补给减少;春季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开采量加大,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3)调水回灌地下水,补充水源;人工降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提高泉水补给区森林覆盖率,恢复生态;倡导公众节约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