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民俗与文化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民俗与文化关于湖南花鼓戏的民俗研究

关于湖南花鼓戏的民俗研究

摘要:湖南花鼓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经过百年的发展,可以说湖南花鼓戏已经具有相对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特征。湖南花鼓戏完整的保存了民间地区的生活、活动以及民俗的记忆,在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发掘。现如今更多的人们接触到湖南花鼓艺术,从湖南花鼓戏的表演中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作为一名湖南人,我觉得学习和宣传湖南花鼓戏是义不容辞的,这样能让自己和其他人更好的了解湖南花鼓戏的特色,继而从湖南花鼓中了解湖南的风俗民情并喜欢湖南。但是要做到这件事的前提是先了解湖南花鼓戏它作为戏曲的一个地方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哪些因素有关系,以及了解它的分布情况、特征、及其表演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它的现状以及应该做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起源特征发展现状

正文:花鼓戏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的发展,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等,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首先,它属于民间小戏。其次,在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布、特征等多个方面都与口语戏曲和戏曲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湖南花鼓戏是从口语戏曲和戏曲音乐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通常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者“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二)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过程:

花鼓戏是民间小戏的一类,它流传于南方,甚至成为民间小戏的代称。而湖南花鼓戏它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个地方小戏的总称。根据湖南地方志记载,湖

南花鼓戏在清中叶已经盛行,到清末有职业班社。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它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方花鼓发展成为“三小戏”,即小旦、小丑和小生。根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中的记载可知,当时已有书生、书童、柳莺莺、柳莺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和表演都比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制。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所以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来做掩护,这种戏班称为“半台班”或者“阴阳班子”。总的来说,湖南花鼓戏经历了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三)湖南花鼓戏在清中叶兴盛的原因:

1.当时稳定、统一的社会局面,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2.当时湖湘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对娱乐生活的需求也提高,而这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市场。

(四)分布及其分类:

在发展中,湖南花鼓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戏曲剧种。由于地区分布以及方言差异,所以湖南花鼓戏分为六个流派,分别为长沙花鼓、岳阳花鼓、邵阳花鼓、衡阳花鼓、常德花鼓和醴陵花鼓。(五)湖南花鼓的特征:

第一,在创作演出形式上,多是草台班子,地摊演出,非常简便。在我家乡,无论红白丧喜事都会请花鼓表演团来表演。在自家屋前宽阔的地方,搭一个台子,简单的舞台,简单的化妆,简单的道具。

第二,在内容上,湖南花鼓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为它的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并且在表演内容上,情节简单,可以说是一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根据内容,湖南花鼓戏主要分为三类:1.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抗争。

2.对劳动的热爱和赞美。

3.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颂。就比如著名的《刘海砍樵》。刘海砍樵的故事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刘海和狐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

劳、正直、孝顺等美德以及他们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真实的表现了劳动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而传说中的人物在花鼓戏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堪称是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而《刘海砍樵》中“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刘海哥,我的夫,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喽......”胡秀英与刘海的这一段活泼欢快的对唱,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的风趣可爱。是湖南花鼓戏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

第三,在艺术形式上,它多用乡音土语,语言生动,活泼亲切,而且曲调高亢明快,载歌载舞。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灵活性强。如:在花鼓戏《补锅》,该戏剧的主要内容是讲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女儿兰英找一个优秀的对象,可是兰英却瞒着她找了补锅匠刘小聪做男朋友。于是兰英和刘小聪借着一次去给刘大娘补锅的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刘大娘,让她改变对补锅行业的偏见。在戏剧中,道具非常的简单,就只有一副扁担、一个锅、两把凳子和一个装猪食的盆子。演员也只有三个,分别为刘大娘、兰英和补锅匠刘小聪。在《补锅》中,演员的说唱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且多使用乡音土语。如:戏剧中的“拌俏”是我们那的方言,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傲娇的意思。“煮潲”应该念为(zhu shao),可是剧中念的是方言(zu sao)(“潲”是我们那喂猪的猪食);请他来补一下(xia),戏剧中念的是(ha);世界(shi jie),戏剧中是(si gai);墨黑(mo hei),戏剧中念的是(mei he)等表现出该戏剧是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方言特色。二:湖南花鼓戏与口语戏曲

(一)口语戏曲:

“口语”是与“地方通话”相对而言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民间戏班和老百姓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而演出,或者是说“唱出”来的戏曲具有千姿百态的口语色彩。

(二)湖南花鼓戏和口语戏曲的关系:

湖南花鼓戏属于口语戏曲众多门类中的一类。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发展进程中,它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其特定的生长土壤。它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和自娱自乐。民间艺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然后经过长期演绎而形成群体心理认知的定势,最后在无形中走向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