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口语化称呼

合集下载

元曲

元曲

•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 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 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 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 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 《青衫泪》。
•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 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 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 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 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 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 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 《伊尹扶汤》、《后三种被质疑 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 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 卖花声· 怀古
美人 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 船· 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 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 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张可久
• 窦娥冤
窦娥冤 剧照
元杂剧
•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 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 杂剧《西厢记》情景图 • 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 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 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 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 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 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 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 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 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 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 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 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 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 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各朝代的普通话:唐朝山西话,宋朝河南话,明朝说的四川话

各朝代的普通话:唐朝山西话,宋朝河南话,明朝说的四川话

各朝代的普通话:唐朝山西话,宋朝河南话,明朝说的四川话各朝代的普通话:唐朝山西话,宋朝河南话,明朝说的四川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基本上都用某一种语言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当时叫“官话”,按现在的说法是普通话。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以什么话作“官话”呢?1、秦朝:(广东粤语)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秦朝用的官话是东周时期形成的各国都有采用,经常用于各国之间交流的“雅语”。

秦始皇在世时,向岭南发配及迁徙了大量的中原人,有记载的就达55万之多,还不包括因犯罪为了躲避处罚而逃亡到岭南的人。

这些中原人来自原七国中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必须讲中原通用的“雅语”,才能相互交流和沟通。

并且由于岭南当地处于蛮荒状态,人烟稀少,文化落后;而南迁的中原人人数众多,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

后来秦朝被推翻,原南迁的秦朝人赵佗在广州建立了南越国,地域为广东大部以及广西的东部,在南越国的地域内一直讲着秦朝时候的普通话,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就是广东的粤语。

因此秦朝时所用的普通话就是现在的广东粤语。

2、汉朝和晋朝:(客家话)汉朝成立后,以原来楚国人为主的刘邦政权,把原来的楚国话定为官方语言。

楚国原来处于南方落后地区,为了与中原接轨,以及便与楚国新占领区交流和沟通,楚国从贵族到人民都学讲雅语,所以楚国后期的通用语言与中原的雅语已经比较接近了,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汉朝将原来楚国话当成全国通用的“官话”也容易被中原人接受,经过汉朝、三国以及晋朝几代,原来的楚国话成为中原人民通用的普通话。

东晋灭亡后,中原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互相攻杀,一些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向南迁徙,这部分中原人南迁后散居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及台湾等多个省份,但1600多年了,这些分布在各处的南迁中原人所用的语言基本上还能相通,说明他们所讲的语言与从中原出来的时候变化不大,还讲着从中原出来所用的汉朝普通话。

这就是客家话。

因此汉朝、晋朝时期的普通话就是现在的客家话。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汉波斯音译,是指汉语借用外来语词语时所采用的音译方式。

汉波斯音译在元代(1271年-1368年)时期尤为流行,这与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汉波斯音译主要是指将外来语经过汉字音译而成的汉语词语。

元代时期,中国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外来语词汇开始大量涌入汉语中。

为了方便交流,人们采用音译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外来语词汇。

汉波斯音译是指汉语对波斯语进行音译的一种方式。

汉波斯音译主要通过汉字的音近义近来进行。

波斯语的“人”字在汉语中就被音译为“麻”,因为“麻”字在音上与“人”字相近。

汉波斯音译还常常通过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外来语词汇。

波斯语的“商人”在汉语中就被音译为“商茂”,即通过将“商”与“茂”两个字的发音组合而成的。

元代汉语口语是指元代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口头语言。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交流方式。

元代汉语口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既有北方方言的影响,又有南方方言、外来语和西北方言的影响。

元代汉语口语多用于平民百姓之间的交流中,它以生动、通俗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色彩。

元代汉语口语丰富多样,既有常用词汇,又有俚语、方言词汇等。

这些词汇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特点,又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是元代时期人们交流中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们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特点的也为我们理解元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下)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下)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汉波斯音译和元代汉语口语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元代汉语口语的发展和变化。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汉语口语受到了蒙古诸部族的影响,这导致汉语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元代,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其中不少是从蒙古语中借用过来的。

元代时期,汉语发生了一些语音上的变化。

元代的人们在发音时会把"z"发成"d",把"j"发成"zh",把"s"发成"sh"等等。

这些变化在元代的口语中非常常见,而且也一直延续到明代。

在语法方面,元代汉语口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代的人们喜欢使用一些简洁而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这导致元代的汉语口语在句子结构上更加简洁,而且偏向于使用一些短语和短句。

元代的汉语口语也以使用动词短语为主,而不是动词加宾语的句式。

在词汇方面,元代的汉语口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元代的人们开始借用了一些蒙古语的词汇,比如"达"(意为"很")和"木"(意为"不")。

元代的汉语口语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与政府、官僚制度相关的词汇,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在元代的汉语口语中,数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代的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它剌剌"的计数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计数方式更加明确和规范。

元朝对大臣的称呼

元朝对大臣的称呼

《元朝对大臣的称呼》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元朝时候对大臣的称呼。

在元朝呀,皇帝对大臣的称呼和咱们现在可不一样呢。

比如说,皇帝会称呼一些大臣叫“丞相”。

丞相就像是皇帝的大帮手,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很多事情。

还有一种称呼叫“平章政事”。

这些大臣也很重要,他们要为皇帝出主意,想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个大臣叫李四,他特别聪明能干,皇帝很喜欢他,就称呼他为“平章政事”。

李四每次都能给皇帝提出很好的建议,比如怎么让老百姓有更多的粮食吃,怎么让大家生活得更快乐。

还有一种大臣被称为“枢密使”。

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军队方面的事情,要保证国家的安全。

小朋友们,虽然这些称呼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多了解一些元朝的历史,就能明白啦。

《元朝对大臣的称呼》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元朝对大臣的称呼。

元朝的时候呀,除了刚刚说的那些称呼,还有叫“参知政事”的。

这些大臣也在为国家努力工作呢。

比如说,有个大臣叫王五,皇帝觉得他做事认真负责,就称呼他为“参知政事”。

王五会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比较小的事情,但是也很重要哦。

还有“御史大夫”这个称呼。

他们就像是皇帝的小眼睛,到处看看有没有大臣做错事,有没有人不遵守规矩。

给你们讲个例子。

有一次,有个大臣偷偷拿了老百姓的东西,御史大夫发现后,马上告诉了皇帝,皇帝就惩罚了那个大臣。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元朝对大臣的称呼》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深入了解一下元朝对大臣的称呼。

在元朝,还有“中书令”这个称呼呢。

被称为中书令的大臣,权力可大啦,要处理很多重要的文件和事情。

比如说,有个大臣叫赵六,他学问特别高,皇帝就让他当中书令。

赵六每天都要认真看很多文件,然后告诉皇帝该怎么做。

还有“宣政使”这个称呼。

他们主要负责把皇帝的命令传达给其他人。

给你们说个好玩的。

有一次,皇帝有个很重要的命令要传达,宣政使就赶紧跑去告诉大家,跑得气喘吁吁的。

小朋友们,虽然元朝对大臣的称呼有点多,但是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历朝历代的普通话分别是什么?

历朝历代的普通话分别是什么?

历朝历代的普通话分别是什么?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认的标准语音。

这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

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如何听懂夫子所言呢?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

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

“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

“雅”、“夏”通假。

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

晋代五胡乱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

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音。

隋朝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音系以建康话为主。

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扬州话在社会上流行。

唐代以首都长安话作为标准音。

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

元代则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明初之时,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

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

后来迁都北京,南京话和北京话开始融合。

【来源:《文史天地》】。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

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中国称谓礼仪大全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

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

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元朝的“汉人”八种的说法

元朝的“汉人”八种的说法

元朝的“汉人”八种的说法说法1汉人是中国元朝的社会阶级。

传统的说法认为,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将元朝境内的人区分为四种阶级。

头一等为蒙古人,次一等为色目人,第三即为汉人,第四等为南人。

汉人是指南宋时期未受到南宋实质管辖的北方人,包括原本金国、西夏国境内的人,地位稍微高於南人。

但元朝的“汉人”并非全都是宋朝的北方汉人,还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汉人”在元朝又称“汉儿”,金朝相对於南宋亦自称「汉人」,汉人实际的含义为居住在汉地的居民,包括原来金朝西夏以及四川、云、贵一带的居民。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汉人八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里阔歹、竹温、竹亦歹、渤海」。

(里阔歹、竹赤歹是女真的重复(蒙古人的叫法),竹因歹、竹温又是乣——札忽歹的重复;辽金两朝尚视乣为「杂人」,为「异类」,到元朝混同入「汉人」了)多为通古斯语系民族,清楚表明了「汉人」的概念以及当时东北、华北、黄河流域一带的民族构成。

另外,“杂人”也是元代“汉人”的主体之一······「汉人八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里阔歹、竹温、竹亦歹、渤海」。

其中“女真”和“里阔歹、竹赤歹”又是重复;那么“汉人八种”其实大约40%-50%都是女真,可见女真是元代汉人主体是不争的事实。

蒙古帝国消灭金国的战争中,杀戮极为惨烈,况且北方不同于南方——南方多山地,易于躲避战火,而北方多为平原。

蒙古骑兵每屠杀一座城市,都会破坏当地的灌溉设施,然后用尸体破坏水源(包括水井),好让侥幸躲开了屠杀的人在之后也因无粮无水而饿死。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

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

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

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

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

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

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关于一些历史知识的谐音记忆

关于一些历史知识的谐音记忆

一、时间类: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年——早上吃2个蛋,晚上吃7个蛋——吓人——夏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要留洞洞——身上被捅了几刀——受伤了——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要冻死牛——身上起鸡皮疙瘩——姬昌、姬发——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气气您——春秋诸侯争霸令周天子生气——春秋开始、东周开始公元前475年——死七虎——战国战争破坏性更大,打死了7只老虎——战国开始公元前356年——三母牛——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有的人土地增多了,要3头母牛一起耕地才耕得完——商鞅变法开始公元前221年——按按腰——秦始皇统一六国太辛苦,做做按摩——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20个妻——刘邦攻入咸阳后娶了20个妻(假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20个儿——刘邦的20个妻子为他生了20个儿子(假想)——稀罕——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要上马——张骞骑上马出使西域581年——五蚂蚁——蚂蚁在身上很痒——杨坚建立隋朝618年——努一把力(李)——李渊建立唐朝960年——96个蛋——赵匡胤当上皇帝,有人白送96个蛋给他表示祝贺——北宋建立(“白送”也符合北宋政权的政策,多次送给少数民族岁币)1069年——要动牛厩(关牛的圈)——要在牛厩下面安石头,所以要动牛厩——王安石变法1127年——依依不舍而去——靖康之变中,北宋皇帝被俘,望着自己的国都依依不舍而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开始1271——方案一:幺儿吃药丸(四川话中“丸”读作“元”)——元朝建立方案二:忽必烈为建立元朝太忙了,没照顾好自己的幺儿,幺儿生病了,叫“幺儿吃药”——元朝建立1276——幺儿骑牛——忽必烈灭掉南宋后陪“幺儿骑牛”表示庆祝——南宋灭亡1368——要上路吧——把“明”想象成天亮了,一个人在问自己“要上路吧?”——明朝建立1644——一路死尸——清军入关,一路厮杀留下很多死尸——清军入关世界史:1775年——一起骑虎——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敌人强大,骑虎难下)1776年——一起骑牛——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有组织,有斗志,战争难度减小,由“骑虎”变为“骑牛”)1777年——一起骑鸡——萨拉托加大捷(战争发生转折,战争难度大大减小,由骑牛变为骑鸡)1783年——一起爬山——独立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爬山”以示庆祝)1789年——要吃罚酒——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敬酒不吃吃罚酒——法国大革命爆发1794年——一气就死——热月政变,法国革命高潮结束(罗伯斯庇尔上了断头台,其家人一气就死)1799年——一气就走——雾月政变(拿破伦夺取了政权,旧的统治者一气之下就出走了)1861年——要发奴衣——俄国农奴制改革(假想改革中解放了农奴,每人发一件衣服)1865年——要把路铺——美国内战结束(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二、名词类:夏商西周的开国和末代君主:鱼(禹)汤(商汤)无(周武王),节(桀)奏(商纣王)有(周幽王)——鱼汤无,节奏有春秋主要霸主:一起(齐)进(晋)出(楚)吴越——一起进出吴越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懒(江南河)汉(邗沟)通(通济渠)用(永济渠)——懒汉通用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名称及其职能:上(尚书)中(中书)下(门下),心(执行)里(草拟)黑(审核)——上中下,心里黑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梦(红楼梦)游(西游记)山(三国演义)水(水浒传),炒(曹雪芹)硬(吴承恩)螺(罗贯中)丝(施耐庵)——梦游山水,炒硬螺丝近代史的侵华战争及相应的条约:二丫(两次鸦片战争)嫁吾(甲午中日战争)八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蓝(南京条约)天(天津条约)白(北京条约)马(马关条约)心丑(辛丑条约)——二丫嫁吾八哥,蓝天白马心丑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三个条约及相应国家:英男(英国,南京条约)望美(望厦条约,美国)黄发(黄埔条约,法国)——英俊的男人如果希望更美的话,就把头发染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一心(奕忻)到洞(张之洞)里(李鸿章)翻(曾国藩)糖(左宗棠)——一心到洞里翻糖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及其创办人:后(崇厚)天(天津机器制造局)国(曾国藩)庆(安庆内军械所),江(江南制造总局)里(李鸿章)坐(左宗棠)船(福州船政局)——后天国庆,江里坐船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及其创办人:李鸿章在天(天津)上(上海)开(开平煤矿)船(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做铁(汉阳铁厂)布(湖北机器织布局)——李鸿章在天上开船,张之洞在湖北做铁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代表企业及其所在地区:冬(广东)季(继昌隆缫丝厂)到天津来(贻来牟机器磨坊)看法(发昌机器厂)海(上海)——冬季到天津来看法海八国联军中的八国:鹰(英国)日(日本)夜(意大利)咬(奥匈帝国)我(俄国),没(美国)得(德国)法(法国)——鹰日夜咬我,没得法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葫(胡适)芦(鲁迅)里(李大钊)盛(陈独秀)菜(蔡元培)——葫芦里盛菜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部分武装起义名称及其领导人:想留你(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到(刘道一)晚(浙皖起义)秋(秋瑾)——想留你到晚秋。

历代称呼——精选推荐

历代称呼——精选推荐

历代称呼⼗⼋代的称呼(从⾃⼰开始,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按次序称谓:⽣⼰者为⽗母,⽗之⽗为祖,祖⽗之⽗为曾祖,曾祖之⽗为⾼祖,⾼祖之⽗为天祖,天祖之⽗为烈祖,烈祖之⽗为太祖,太祖之⽗为远祖,远祖之⽗为⿐祖。

即:⽗、祖、曾、⾼、天、烈、太、远、⿐。

书中说:因⼈怀胎,⿐先受形,故⿐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之⼦为⼦,⼦之⼦为孙,孙之⼦为曾孙,曾孙之⼦为⽞孙,⽞孙之⼦为来孙,来孙之⼦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为仍孙,仍孙之⼦为云孙,云孙之⼦为⽿孙。

即:⼦、孙、曾、⽞、来、晜、仍、云、⽿。

书中说:⽿孙者,谓祖甚远,仅⽿⽬闻之也。

家族称呼⼤全家族是以⾎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统的⼏辈⼈。

⾎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称呼\ ⾃称直系⽣⽗\ ⽗亲\爸爸、爹、爹爹阿爹\⼉、⼥⽣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后⽗\继⽗\晚爹阿伯、阿爹\⼉、⼥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之⽗⽗之母\祖⽗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之祖⽗⽗之祖母\曾祖⽗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者⼀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倌某⼈(⼥⼉名)爹、唉、⽼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读如宁)某⼈(⼥⼉名)娘、唉、⽼太婆、也有称其名者\夫夫之⽗\公\阿公旧时随⼦⼥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统关系\称谓俗称\当⾯称呼\⾃称旁系⽗之兄⽗之弟\伯⽗叔⽗\叔伯⼤伯、⼤爹、伯伯、⼆爹、三爹、⼩叔、⼩爹、叔叔\侄、侄⼥伯⽗之妻叔⽗之妻\伯母叔母\⼤妈婶娘⼤姆妈、⼤嬷、婶娘、婶婶、现呼⼆妈、三妈等\侄、侄⼥伯⽗之⼦⼥叔⽗之⼦⼥\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兄弟姐妹相同,对⼈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之姐⽗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阿妈、⼆阿妈、阿伯等\侄、侄⼥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姐、⼆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称⼤伯、阿叔、今⽇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姑丈姑夫旧呼⼤爹、⼆爹、⼤伯,现呼⼤爸爸、⼆爸爸\内侄、内侄⼥姑之⼦⼥\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统关系\称谓\俗称\当⾯称呼\⾃称母系母之⽗母\外祖⽗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舅母\娘舅舅姆\舅⽗、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舅⽗之⼦⼥\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姨母\姨丈姨娘\旧呼⼤爹、⼤妈、⼤伯、阿伯,现呼⼤爸爸、⼤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姨之⼦⼥\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母\岳⽗岳母\丈⼈丈母\⾯称随妻阿爹、姆妈\⼥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称随妻阿哥、⼤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直系⽗系曾曾祖⽗--曾祖⽗--祖⽗--⽗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亲母系曾曾外祖⽗--曾外祖⽗--外祖⽗--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夫妻间男性的第⼀⼦代。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

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上)
汉波斯(Hamburg)位于德国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

汉波斯的音译起源
于元代的贸易往来,当时汉字被音译成了类似于汉波斯的发音,逐渐成为该城市的中文名称。

元代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兴盛,汉字被大量使用。

另外,元代的汉语也有一
些当时常用的口语短语。

这些汉语口语短语在近现代汉语中有些留存,有些则已逐渐退役。

例如,元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口语短语叫“振鞭长啸”,意思是指兴致高涨、激动欢呼。

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到了,但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还是有出现。

另一个元代的汉语口语短语叫“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貌,意思是像
鱼游于水中、雁飞于天空、月亮隐藏在云层中、花儿红润欲滴一般美丽。

这个短语在现代
汉语中仍然常用,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

除了口语短语,元代汉语中的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使用。

例如,“琵琶”这个汉字在元代就已经使用了,而且当时的琵琶是一种弦乐器,与现代音乐中的琵琶不同。

另外,“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中的“滚滚”二字也源于元代汉语中的口语短语,意思
是指水流不断前行的样子。

总的来说,汉波斯音译与元代汉语口语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音译现象,而是涉及到文化、车马、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和语言交流。

中国古代101个雅语

中国古代101个雅语

中国古代101个雅语1、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2、台驾:敬辞,旧称对方;3、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4、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5、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6、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

还有钧裁、钧安等;7、玉成:成全。

例:深望玉成此事。

8、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9、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10、指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11、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12、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13、急迟:拖延、不及时;14、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

15、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16、谨慎:恭敬地知道;17、谨启:恭敬地陈述;18、兹有:现在有;19、顷按、顷奉:刚刚接到;20、奉箴:接到来信;21、鉴于:考虑到;22、本拟:本来打算;23、业示:已经在;24、迳与:直接地同;25、赓即:接着立即;26、不日:不久,不多天;27、不时:随时;28、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29、孔殷:十分急切;30、售罄:卖完;31、鉴宥:请原谅;32、不可:不能;33、瑕疵:微小的弱点;34、迭函:屡次发信;35、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

36、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37、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38、惠纳、笑纳:接受;39、卓夺:高明的决断;40、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41、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42、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43、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44、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45、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46、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47、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48、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49、内眷:指女眷;50、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51、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52、泰山、泰水:岳父、岳母;53、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54、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55、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56、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57、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58、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59、高堂:书、指父母;60、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61、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62、父执:父亲的朋友;63、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64、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65、更衣:婉辞,上厕所;66、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67、合卺jǐn:成婚;68、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69、归省:书、回家省亲;70、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71、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72、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73、候光:敬辞,等候光临;74、候教:敬辞,等候指教;75、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76、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77、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78、褒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79、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增长年岁;80、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81、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82、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对不同身份和地
位的称呼。

下面是古代时候常见的各种“称谓”大全。

1. 帝皇:用于指称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天子等。

2. 太后:用于指称皇帝的母亲,通常是已故皇帝的妻子。

3. 皇后:用于指称皇帝的妻子,通常是由太后指定。

4. 王:用于指称地方上的统治者。

5. 太子:用于指称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地方上王的儿子。

6. 公主:用于指称皇帝的女儿,通常用于外交婚姻。

7. 贵族:用于指称统治阶级的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

8. 士人:用于指称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人才能的人。

9. 仕宦:用于指称担任官职的人,如宰相、太守、州牧等。

10. 老师: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如先生、师傅、导师等。

11. 侍从:用于指称宫廷内的仆从和侍奉皇室的人。

12. 赋税户:用于指称负责缴纳赋税的人。

13. 商人:用于指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14. 农夫:用于指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15. 工匠:用于指称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些是古代时候常见的一些“称谓”,以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点。

古代称呼常识(史上最全)

古代称呼常识(史上最全)

古代称呼常识(史上最全)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好妈妈可以胜任的称号

好妈妈可以胜任的称号

好妈妈可以胜任的称号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叫法也有不同。

对母亲的口头称呼有:⑴称“娘”。

《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娘”的称谓在口语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与“爷”相对。

⑵称“妈”。

《广雅·释亲》:“妈,母也。

”⑶称“姥”。

《乐府诗集·琅娜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⑷称“婆”。

《乐府诗集·折杨柳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⑸称“媪”。

《广雅·释亲》:“媪,母也。

”⑹称“妪”。

《说文·女部》:“妪,母也。

”⑺古代各地方言土语对母亲的称谓还有“妮”人、“姐”、“媞”等等。

当然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叫法,以陕西为例,母亲还可以叫做舵人。

在我国称呼也是文化的一种,称呼的得体也代表着人的修养。

那么古代不同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1、汉朝,母亲称为“姐”和“社”。

2、南北朝时期,称为“家家”和“阿家”3、唐朝时期,在非正式场合称为“阿娘”和“娘娘”。

在正式场合称为“母亲”。

4、宋朝时期,称亲生母亲为“姐姐”,称庶母为“叔婆”,称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5、元朝时期,称为“母亲”6、明朝时期,一般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7、清朝时期,一般为“额娘”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古代人对母亲的称呼还有这些:慈母:或省称慈,古时人多以此自称其母。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生母:生育自己的母亲。

额娘:清时在普通旗人家里,子女无论庶出嫡出都把正夫人称额么或额涅,但亲生母亲一般称呢呢,因为额么与额涅比较正式,而呢呢比较口语化。

而到后来“额娘”是专门称呼庶母的。

娘亲:指娘、母亲、妈妈的意思。

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元朝时期口语化称呼

元朝时期口语化称呼

陈高华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

他撰写的《论元代的称谓习俗》对于研究元代的瓷器墨书,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尤其是为元代瓷器墨书上出现的“奴”“驴”“儿”等含义的正确解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参考。

元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的王朝。

中原地区,比如元大都的北城,生活着很多的西域来的色目人,全国各地也都有他们的生活存在,如集宁路。

他们的名称中,有对应的汉字对译的写法。

这些也是元代瓷器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确解读这些墨书,对于进一步了解西域人对中原陶瓷种类喜爱的倾向,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论文阐述精彩,内涵丰富,是研究元代瓷器者,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

兹摘录内容如下:论元代的称谓习俗《浙江学刊》,2000/05,123~130页陈高华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内容提要】称谓是说话人称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时的名称,可以分为一般称谓、亲属称谓和人名称谓等。

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过去很少有学者涉及的元代称谓习俗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一)汉族一般称谓元代,男性之间交往,凡是对方有一定身份地位,便称之为“官人”。

对同辈男子常以“哥哥”相称。

“官人”表示尊敬,“哥哥”则在尊敬之外,又有亲切之意。

此外,在高丽汉语教科书《朴通事》和《老乞大》中,“官人”、“哥哥”之称随处可见,元代杂剧中亦多有这样的称呼。

与“官人”近似的称呼是“舍”。

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周同知之子称为周舍(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193页。

)。

而在《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中,罗李郎以织造罗缎致富,有一个义子名叫汤哥,终日饮酒非为。

酒家上门“叫汤舍付酒钱”,罗李郎说:“咱家谁做官来,叫汤舍。

”(注:张国宝作,《元曲选》第1569页。

)说明称“舍”本来限於官僚贵族子弟,但实际上富户子弟亦已被称为“舍”了。

高丽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多处出现与“舍”有关的称呼,例如:“夜来两个舍人操马”;“孙舍混堂裏洗澡去来”;“好大舍,那裏下著裏”;“一个放债财主,小名唤李大舍”;“孙舍那丑廝”;“你去东鼓楼北边王舍家裏,买一两疥药来”等等(注:《朴通事谚解》卷上,第52页,第96页,第106页;卷中,第191页,第198页;卷下,第273页。

原本_老乞大_口语词简释

原本_老乞大_口语词简释

出来的躯口。因此将那人家连累, 官司见着落根寻逃 躯有。 ∀明清以后, 取消了 ! 驱口 ∀制度, 因此在明清的 版本里就做了修改, 删掉了该词。 住坐 即居住。 原老 : ! 凭大都管牙人羊市角头街 北住坐马二作牙人。 ∀ 南村辍耕录 卷十 ! 丘真人 ∀: ! 遂与宣差 刘仲禄相议, 不若且在 燕京德兴府等处 盘桓住坐。 ∀ 元典章 ∃ 吏部四 : ! 今后除授守阙官 员, 到合赴任月日依例之任, 不得将引家眷带行闲人 先行赴任所管内住坐。 ∀ 地头 当地、 本地。 原老 : ! 恁那绫绢绵子 , 就地头 多少价钱买来 ? 到王京多少价钱卖? ∀又 ! 长短不等 呵, 是地头织来的。俺又不曾打了稍子 ∀。在清代 的两个版本里变成了 ! 本地方 ∀。 二刻拍案惊奇 第二十七卷: ! 家丁原是地头人 , 多曾认得柯陈家里 的, 一径将帖儿进去报了。 ∀ 害风 发疯, 得疯病。 原老 : ! 这个伴当你说甚么话? 不买时害风那, 做甚么来这里商量 ? ∀ 太平广记 卷 二四二 ! 萧颖士 ∀ ( 引 辨疑志 ): ! 良久 , 所见妇人, 从 门牵驴入来。其店 叟曰: )何为 冲夜? ∗ 曰: )冲夜犹 可, 适被一害风措大, 呼儿作野狐, 合被唾杀。 ∗∀ 醒 世恒言 第二十三卷: ! 你这妮子真个害风了。我无男 无女, 又没姑娘小叔, 女待诏来替那个做媒? ∀又作 ! 害 疯 ∀。罗贯中 三遂平妖传 第六回: ! 老儿道 : )锁的 空宅子, 一向无人居住, 你却不害疯么 ! ∗ ∀ 磨拖 指耽误时间 , 即磨蹭。 原老 : ! 咱每 休磨拖, 趁清凉, 就马 每吃的 饱时, 赶动者。 ∀也 可写 作 ! 魔 驼 ∀、 ! 磨陀 ∀。如 醒世姻缘传 第十九回 : ! 你们休 只管魔驼 , 中 收拾做后晌的饭, 怕 短工子散的早。 ∀ 蒲松龄 墙头记 第二回 : ! 磨陀会子饥困了 , 安心又 把饭来端。 ∀ 尽教 相当于 ! 罢了 ∀! 就这样吧 ∀, 表示一种尽让、 让 步的语气 , 元时口语。 单字解 ! 尽 ∀字条: ! 尽, 让 也, 任也。尽让、 尽教。 ∀ 原老 里使用较多, 共有 8 例。如: ! 俺怎么敢胡说! 怕你不信时 , 别个店里试 商量去。尽教 , 俺则是这般道。 ∀又 ! 俺草料、 面都是 你家里买来的 , 你减了些个如何? 尽教 , 去了那三两 七钱半零的者 , 只 将三十 两来。 ∀其 他版 本均改 成 ! 罢罢 ∀。

元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
1. 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统治时期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例如,元朝时期的“四等人制”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加速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清朝时期,满族人也与汉族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2. 推广了儒学:元朝和清朝都重视儒学,推崇儒家思想,使得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例如,元朝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儒学教育也得到了推广。

清朝时期,康熙帝也大力推崇儒学,他设立了博学鸿词科,选拔人才,推广儒家文化。

3. 发展了地方文化: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地方文化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例如,元朝时期的“元曲”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它以口语化、俚语化的特点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4. 改变了社会结构: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士族阶层逐渐衰落,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这种变化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5. 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例如,元朝时期的杂剧、小说、散曲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清朝时期,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元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推动民族融合、儒学传播、地方文化发展、社会结构改变以及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 欧洲各国 称呼

元朝 欧洲各国 称呼

元朝欧洲各国称呼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

然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称呼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元朝的称呼。

元朝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因此,在很多西方文献中,他们被称为"蒙古帝国"。

这个称呼准确地描述了元朝的统治者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征服者。

他们的统治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还延伸到亚洲其他地区。

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各国的称呼。

在元朝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中世纪时期的变革。

最著名的国家包括英格兰、法国、德意志王国等。

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采用一个共同的称呼。

相反,它们被称为其各自的国家名称。

这表明了欧洲各国的个体意识日益增强。

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元朝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它的疆域覆盖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

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它使得宝贵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能够从中国传到欧洲。

这促进了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然而,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并不总是和平的。

在这一时期,例如蒙古帝国的重要统治者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曾经希望征服整个欧洲。

他们发动了多次对欧洲的军事征服,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胜利。

然而,他们最终并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愿望,欧洲各国最终保住了自己的独立。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是"黑死病"的爆发。

这是一场席卷欧洲的大规模疫情,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死亡。

这次疫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中世纪末期的一系列混乱和动荡。

总的来说,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称呼和联系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元朝被称为"蒙古帝国",而欧洲各国被称为各自的国家名称。

通过丝绸之路,元朝和欧洲各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然而,他们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动荡。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如蒙古帝国对欧洲的军事征服和"黑死病"的爆发,对元朝和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高华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

他撰写的《论元代的称谓习俗》对于研究元代的瓷器墨书,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尤其是为元代瓷器墨书上出现的“奴”“驴”“儿”等含义的正确解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参考。

元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的王朝。

中原地区,比如元大都的北城,生活着很多的西域来的色目人,全国各地也都有他们的生活存在,如集宁路。

他们的名称中,有对应的汉字对译的写法。

这些也是元代瓷器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确解读这些墨书,对于进一步了解西域人对中原陶瓷种类喜爱的倾向,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论文阐述精彩,内涵丰富,是研究元代瓷器者,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

兹摘录内容如下:论元代的称谓习俗《浙江学刊》,2000/05,123~130页陈高华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内容提要】称谓是说话人称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时的名称,可以分为一般称谓、亲属称谓和人名称谓等。

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过去很少有学者涉及的元代称谓习俗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一)汉族一般称谓元代,男性之间交往,凡是对方有一定身份地位,便称之为“官人”。

对同辈男子常以“哥哥”相称。

“官人”表示尊敬,“哥哥”则在尊敬之外,又有亲切之意。

此外,在高丽汉语教科书《朴通事》和《老乞大》中,“官人”、“哥哥”之称随处可见,元代杂剧中亦多有这样的称呼。

与“官人”近似的称呼是“舍”。

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周同知之子称为周舍(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193页。

)。

而在《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中,罗李郎以织造罗缎致富,有一个义子名叫汤哥,终日饮酒非为。

酒家上门“叫汤舍付酒钱”,罗李郎说:“咱家谁做官来,叫汤舍。

”(注:张国宝作,《元曲选》第1569页。

)说明称“舍”本来限於官僚贵族子弟,但实际上富户子弟亦已被称为“舍”了。

高丽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多处出现与“舍”有关的称呼,例如:“夜来两个舍人操马”;“孙舍混堂裏洗澡去来”;“好大舍,那裏下著裏”;“一个放债财主,小名唤李大舍”;“孙舍那丑廝”;“你去东鼓楼北边王舍家裏,买一两疥药来”等等(注:《朴通事谚解》卷上,第52页,第96页,第106页;卷中,第191页,第198页;卷下,第273页。

)。

可见“舍”用得很广泛,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家的子弟,甚至成年人,都可称为“舍”。

以“舍”相称,也有尊敬之意。

说话人在称对方为“官人”、“哥哥”、“舍”时,自己往往称“小人”,这个称呼含有谦恭之意。

有的自称“小可”,如杂剧《看钱奴冤家债主》中管账的门馆先生便是如此。

(注:佚名作,《元曲选》第1589页。

)。

“小可”与“小人”意义近似。

年长的男性称为“老汉”或“老子”,有时也用以自称。

杂剧《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中,罗李郎便以“老汉”自称(注:张国宝作,《元曲选》第1578页。

)。

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私访的韩魏公自称“老汉”,衙门的吏员不明他的身份,称之为“老子”、“庄家老子”、“老汉”(注:岳伯川作,《元曲选》第492-494页。

)。

《朴通事》中称站赤官员为“为头儿老汉们”(注:《朴通事谚解》卷中,第153页。

)。

年青的男性,则称为“後生”。

杂剧《相国寺公孙合汗衫》中,财主张义问落难的囚徒赵兴孙:“兀那後生,你那裏人氏,姓甚名谁”(注:张国宾作,《元曲选》第121页。

)杂剧《朱砂担滴水浮沤记》中,白正指责王文用:“你小後生家不会说话。

”(注:佚名作,《元曲选》第389页。

)“老子”、“老汉”、“後生”一般是平民的称呼。

对於地位较低的男性,则称为“汉子”、“小廝”。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注:陶宗仪:《辍耕录》卷八《汉子》。

)。

杂剧《相国寺公孙合汗衫》中,陈虎落难讨饭,员外张义给他酒喝,并问:“兀那汉子,你那裏人氏,姓甚名谁”(注:张国宾作,《元曲选》第119页。

)《朴通事》中一段记载说:“我家裏一个汉子,城外种稻子来,和一人汉儿人廝打来。

那廝先告官,把我家小廝拿将去监了二日。

”这段话裏“汉子”和“小廝”是同义词,都指仆役而言。

元代文书中有“放牛小廝来哥”之名,是个雇工(注:《元典章》卷四一《刑部三不道采生祭鬼》。

)。

但“小廝”有时也用来泛指小孩。

对於读书人,一般称为“秀才”,以示尊重之意。

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习惯称汉族儒生为“秀才”,窝阔台汗下令“选拣好秀才”教蒙古子弟“学汉人文字”;忽必烈的令旨:“道与燕京秀才每者。

”宣圣庙田土都归秀才管理(注:《析津志辑佚学校》,第199-200页。

)。

民间亦流行这样的称呼。

高丽汉语教科书中不止一处提及:“秀才哥,你与我写一纸借钱文书”;“秀才哥,咱们打鱼儿去来。

我不去。

如何不去,你这金榜挂名的书生,那裏想我这渔翁之味”(注:《朴通事谚解》卷上,第110页;卷下,第359页。

)。

读书人一般自称“小生”(注: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元曲选》第247页。

佚名:《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曲选》第1425页。

)。

元代还有一个用途广泛的称呼“先生”。

对於有文化的人均可称为先生,高丽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记“这几日我家裏有人去,先生你写与我书捎的去。

”(注:《朴通事谚解》卷下,第280页。

)又记,两位中国文人谈话,以“先生”相称;两人对高丽来的秀才,亦称为“先生”(注:《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71-375页。

)。

杂剧《萧淑兰情寄菩萨蛮》中,张世英在萧公让家“作馆宾”(教书),萧公让之妹之萧家嬷嬷(女管家)见他时均称之为“先生”(注:贾仲名作,《元曲选》第1532-1536页。

)。

为财主收账的也称为先生(注:佚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元曲选》第1592页。

)。

打卦、算命的也称为先生(注:佚名:《玎玎璫璫盆儿鬼》,《元曲选》第1389页;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元曲选》第1716页。

)。

此外,元代的道士均称为先生,无论在官方文书中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元人陶宗仪说:“娘字……今乃通为妇女之称,故子谓母曰娘,而世谓稳婆曰老娘,女巫曰师娘……谓妇人之卑贱者曰某娘,曰几娘,鄙之曰婆娘。

”“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未尝有称夫人、郡君等封赠者。

”(注:《辍耕录》卷一四《妇女曰娘》。

)年长的妇女,称为婆婆(注:佚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元曲选》第1600页;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元曲选外编》第574页。

)。

年青的女性,称为小娘子(注: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曲选外编》第264页;乔孟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元曲选》第17页。

)、大姐(注:史九敬先:《老庄周—枕胡蝶梦》,《元曲选外编》第389页。

)。

富户或有地位人家的未结婚女子,称为小姐(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曲选外编》第261页。

)。

“吴中呼女子之贱者为丫头”(注:《辍耕录》卷一七《丫头》。

),即女奴。

(二)汉族亲属称谓元代汉族的亲属称谓和前代大体相同,概括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远近而有不同称呼,可以分为父系称谓(祖父、父、伯、叔、子、兄弟、孙、堂兄弟等)、母系称谓(祖母、母、姨母、女、姐妹、堂姐妹、孙女等)、姻系称谓(岳父、岳母、舅父母、表兄弟姐妹等)几个类别。

亲属之间的称谓复杂而且严格。

元代汉族人名称谓比较复杂。

首先是小名、大名之分。

小名是幼年时使用的名字。

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包拯审理王氏三兄弟打杀人一案,先看文卷,“文书上写著王大、王二、王三打死平人葛彪”。

包拯便说:“这三个小斯,必有名讳,更不呵,也有个小名儿。

”(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638页。

)“名讳”就是大名,正式的名,同时还应有小名儿。

从现存文献来看,元代汉人的小名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取吉利的字样,如福童、安童、喜童等。

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岳孔目的儿子,“唤做福童”(注:岳伯川作,《元曲选》第490页。

)。

杂剧《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中,韩弘远“早年亡化过了,所生两个孩儿,一个唤做福童,一个唤安童”(注:杨文奎作,《元曲选》第454页。

)。

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铁匠李四的儿子“叫做喜童”(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842页。

)。

另一类是以动物名为小名,如驴哥(注:《元曲章》卷一八《户部四嫁聚女婿在逃依婚书断罪》,参见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元曲选》第315页)。

薛仁贵小名薛驴哥。

)、驴儿(注:《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四嫁娶定婚女再嫁》。

)、百家驴(注:《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四嫁娶兄死嫂招後夫》。

)、顽驴(注: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三《中书鬼案》。

)等。

前者用“福”、“喜”等字样,祝愿孩子前程远大;後者以动物为名,希望孩子容易养活。

其心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除上述两种之外,元代还流行以数字为小名。

最有名的是元末起义首领张士诚小名九四,他的兄弟张士德小名九六(注:《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

)。

後来成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常遇春,曾祖名四三,祖重五,父六六(注:宋濂:《常开平王神道碑》,《宋文宪公全集》卷四。

)。

这种情况在元代是相当普遍的。

为什以数字为名,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可能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龄,有的可能用数字表示辈分和行序。

有一种意见认为,用数字作人名元代独盛,这是不确的。

元代这种现象很多,但唐、宋亦不少,可见由来已久。

又有一种意见认为,元代“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也是不很准确的(注:见愈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引《德清蔡氏家谱》,吴先生力主此说,见《朱元璋传》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现存元代文献(如《元典章》)便记载了不少元代“庶民无职者”的大名(官名)(注:参看洪金富:《数目字人名说》,《史语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二分。

)。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只能说,以数字为名者,以普通百姓居多,这应该是他们缺乏文化所致,并不是政府对此有专门的规定。

大名又称学名、官名,是正式的名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

元代人们的大名,有二字,有一字,而以二字居多。

名字中排辈的现象很普遍,即同一辈的人使用同一个字作为标帜。

孔子後裔的排辈最为严格,有元一代,先後有五代衍圣公,即孔元措——孔治——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

但孔元措与孔治之间隔了一以“之”字排行的一代。

所以,元代孔子後裔实际上是六代,分别以元、之、水(这一代多水旁单名)、思、克、希排行。

当时孔氏後裔有南、北宗之分,北宗在曲阜,南宗在衢州(今浙江衢县),是北宋灭亡时迁过去的。

虽有南、北之别,但排辈的字是一样的,例如与孔治同辈,南宋的头面人物是孔洙。

(注:陈高华:《金元二代衍圣公》,见《元史研究论稿》第328-345页。

)民间亦是如此,如上举张士诚之例,兄弟数人的大名均以“士”排行,分别是士诚、士信、士德、士义。

官僚、世族成员和文人在大名之外,一般又有字和号,例如忽必烈的谋士姚枢字公茂;窦默字汉卿,又字子声;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