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论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2041ea16fc4ffe473368ab36.png)
别 。武汉 大 学 把通 识 教 育课 程 分 为 人 文 科 学 、 会 科 学 、 学 与 自然 社 数 科学 、 中华 文 明 与 外 国 文 化 、 学 跨 科 领域 五 大类 别 。 旦 大学 则 分 为 复 文 史经 典 与文 化 传 承 、 哲学 智 慧 与
响。
一
.
高 校 人 文通 识教 育 的 现 状
人文 通识 教 育兼 有教 育 理念 和
适应了当时国情 和时代 的需要 , 短 期 内 为 国 家 培 养 了大 批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其 地位 和功 绩 不 可 忽 视 , 但
缺 点 和 优 点 一样 突 出 。事 实 证 明 ,
干 意 见 》 明 确 指 出 “ 过 对 大 学 中 通 生 进行 文 学 、 历史 、 学 、 术 等人 哲 艺 文 社会 科 学 的教 育 , 高他 们 的 文 提 化品 味、 美情趣 、 文 素养和科 审 人 学 素 质 ”1 是 人 文通 识 教 育 成 为 [于 2 各 界关 注 的热 点 , 关 的改成 效 。 纵 观各 校 的改 革 , 难 发 现 不 虽 然具 体措 施 各 有 差 异 , 路 也 各 思 有 不 同 , 核 心 理 念 是 一 致 的 。 即 但
学教 育
论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回 都 艳 林
内容摘要 : 人文通识教育是高 等教 育的应有之义 , 由于种种原 因, 文通识教育 的实施 并不如人意。 当 但 人
前 , 校 人 文 通 识 教 育 面 临着 重视 不 够 、 法 单 一 、 高 教 内容 枯 燥 等 问题 , 有 解 决 这 些 问题 才 能促 进 高 等 教 育 的 良 只 性发 展 。 关 键 词 : 文 通识 教 育 人 现 状 困境
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010de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a.png)
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学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还应该充分重视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几种实施策略。
一、通识教育的意义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原则,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些综合素养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公民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将学习社会科学、道德伦理等课程,了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学生还将被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实实在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增进跨文化理解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通识教育提供了学习不同文化、语言等的机会,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背景的素养。
学生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提高跨文化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1. 综合课程设置大学应该设计多样化的综合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多样的课程选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讨会、工作坊和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中进行深入学习。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素养。
3. 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大学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企业实习、社会调查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升师资水平实施通识教育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视野。
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
![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a85769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6.png)
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识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它不仅关注学术成果,还致力于提供一种丰富的经验,能够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具备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要,并讨论其对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力通识教育强调从不同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多个学科,学生能够建立起全面的知识结构,并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这种全面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还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不同学科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喜好。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全球问题,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通识教育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未来在职场和社会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3. 培养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语言和传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理解至关重要。
4. 培养创新和适应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和适应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通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环境和变化,并具备灵活应对挑战的能力。
5.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通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养。
此外,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积极的人格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的好处
![通识教育的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548c54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f.png)
通识教育的好处引言作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通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的好处,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沟通能力、促进文化多元融合以及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1. 掌握基本的学术导论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框架。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得出独立的、明晰的观点。
二、提高沟通能力1. 培养表达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撰写论文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通过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促进文化多元融合1. 拓宽文化视野通识教育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社会发展,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文化交流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自己视野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培养人文关怀1.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75106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8.png)
[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观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就应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品质过硬、素质高超、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让人文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指南与行为规范。
我国高校在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把人文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关键词]人文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5-0178-02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叶婷婷(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4)根据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大学生群体应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品质过硬、素质高超、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除了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让爱国、诚信、友善、正义与公平等人文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指南与行为规范。
故此,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当前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正深度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充分享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
当代大学生承担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责任,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应包括探索科技奥秘、致力于科技攻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尽一分力量,这就需要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会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还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后果,大学生群体就应拥有让科学技术实现趋利避害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正确领会科学文化精神,从而为人类社会造福。
比如,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大学生群体就可以充当网络守护神,为人民群众安全使用网络提供一道绿色的守护墙。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9b88e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0.png)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愈发迅猛,专业领域的拓宽和垂直化使得人们的学习和了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应对多元化的挑战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致力于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扎实思维、综合分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进行交叉和对比分析。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更多的问题已经变得复杂多变,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竞争激烈、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通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通识课程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研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通识教育在实施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通识教育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被认为是次要的,甚至被忽视。
其次,通识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配套和学生的参与度。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有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目标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65613a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5.png)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目标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目标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是一门诸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它的教学目标是:
(一)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结合传统文化、新文化,以学科为基础,加以教学,使学生掌握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解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掌握有关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学习古今中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变革,加深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真实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先进的理论和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可以思考、分析、探究、比较,从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规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
际问题。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b6981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9.png)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因此也备受重视。
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人们发展全面的素质,还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生活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们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入并基于多方面知识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离不开对于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各领域的学习。
通过通识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各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掌握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个人偏执和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首先,通识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通识教育中,人们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认知模式。
这种学习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甚至对于人们的个性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通识教育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选择也有巨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恰好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
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还能够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第三,通识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各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识教育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存在的,让人们能够从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汲取精髓,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
尽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现实情况中,许多人却缺乏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真和重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和教育人们,让他们能够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引领下,对贵阳学院创设基础学院的思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引领下,对贵阳学院创设基础学院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f222dd2d15abe23482f4da8.png)
go s fh r c ls f ut an ln ; )t b i em dl f u i t gt et bsdo “ 3 u ie a odueo epi i e lvt gt et 2 o ul t o e o hv i a ns ae n 1+ ” nvr l t n p oc i i a s dh c an l s eu ao ie y“ o bnt no c neadpat e ; )t etbi ecne t dfnt no e set l dct ng ddb cm iao f i c r i ” 3 o s lh t ocp uc o fnw esni i u i se n cc a s h n a i a sh l; )t cmeth ai b i ig f nvr l d c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 ole 5 oefr em ae n o nvr d - c o s 4 o e n tebs ul n i s uai a c l ; )t noc t a gmet f ies e u c d ou e ae o l  ̄ eh n u l a
问题 的提 出
14 99年新 中国成立后 , 国在继承原有大学制度的同时 , 我 以解放区高等学校 管理为基础 , 借鉴苏联 的
经验 , 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 将苏联大学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的传统在 中国全 面推行 。在大学职能方 面, 强
调人才培养 的单一职能, 人为地取消了现代大学作为科研 中心的功能。在人才培养 的理念方面 , 强调为工
R N G n -a , A G H n ,P N n —U E a g i Y N o g E G Wa gS jn
( uyn o ee G iag G i o , 5 0 5 G i gC lg , uyn , uz u 5 00 ) a l h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9e6db2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5.png)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提供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而人文素养则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文学艺术:学习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人类文明的美和思想。
2. 历史和哲学:学习历史和哲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各种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和哲学,学生可以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
3. 文化交流和多元性: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4. 伦理和道德:学习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通过讨论伦理和道德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 心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培养情感智商,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挑战,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49bc7e0d02020740be1e9baf.png)
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将直接关联与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应当引起高等院校、教育机构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许多大学都有着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如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等。
然而,仅仅限于这些方面显然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人文通识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在这里,人文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关于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但这种健康观难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到了现代社会,人的健康主要是指人(包括其身心在内)的整体健康。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等条件。
实际上,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根本意义上,人的健康就是建构在人的身心及其关系的和谐之上的。
因为,人的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显然也是以人的这种身心和谐与健康为基础的。
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总体上还是良好的,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的确不少,甚至是不容乐观。
近年来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已占相当的比例。
而且,这正在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阻力与障碍。
尤其是,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案例,近年来开始呈现出多发与难以抑制的趋势,并往往产生了诸多不良甚至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这里,人文通识教育往往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
作为大学的一种制度设计,专业的设置与教育是实现与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的宗旨与任务的重要保障。
但是,如果只是将大学教育局限在专业教育上,往往就会忽视人的教育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都经历与完成了大学的专业教育,但有的大学生却显得懂专业而没有文化,有的甚至是有学识而欠缺教养。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d18af4de80d4d8d05a4f72.png)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即是一种大学理念又是一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分析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然后对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标签:通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通识教育的内涵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他认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自由人”的教育。
它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行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以闲暇、沉思为前提,为充分享受闲暇生活做准备,反对任何狭窄的、功利的专门技巧的训练。
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学院以教授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自由教育逐渐得到改革,产生了通识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得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
按照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
总结来说,通识教育对人的培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层次,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视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其次是人文素质层次,指认识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并在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表现为知行的统一,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3d26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4.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指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广泛知识、扎实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的学科内容,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全球意识。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探索、改进,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通识教育,实现个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快,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有所不足。
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但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课程上,缺乏足够的拓展和创新。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2)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2)](https://img.taocdn.com/s3/m/523ec0d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e.png)
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文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通识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传授文化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文学、音乐、艺术等。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特点。
2. 培养批判思维:学生需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 培养人文关怀:学生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信仰。
这可以通过社交活动、跨文化交流以及参与社会服务来实现。
4. 培养审美意识:学生需要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包括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
这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相关活动来实现。
5. 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需要了解并遵守道德准则,培养自律、正直、守信等品质。
这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来实现。
通过以上方面的培养,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人文领域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出具有宽广视野、人文情怀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大学_辩论赛辩题(3篇)
![大学_辩论赛辩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c05f4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4.png)
第1篇正方立场: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任。
然而,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学生是否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正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学业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1. 知识积累:大学是知识殿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形成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
2. 思维能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学术研究、问题解决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 价值观塑造:大学期间,大学生在学术氛围中接受熏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学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1. 提升竞争力: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学术能力的大学生更具竞争力。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2. 实现人生目标:学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学术、科研、创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传承文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承者,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学业与综合素质并重1. 全面发展:将学业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应在学业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 时间管理:大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保证学业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
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还能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855be2ca0c22590102029d61.png)
【 王宏 , 4 】 李红 , 文红. 刘 高等 医学院校非 直属附属 医院建设存 在的
问题 与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0 0 ()4 — 6 J. 2 1 , :5 4 . 2
个 高 等 医学 教 育 , 只有 加 强对 非 直 属 附 院 教 学 管
理,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的提高 。结合我校多年来 的 经验 , 们 认 为从 教学 管 理层 面上 来 看还 有 待进 一 我 步改善。首先 , 我们要更新管理意识 , 在现有三级 管 理机 制模 式 下 , 管理 从现 有 的教 师 和管 理人 员 将 本位转 向学生本位 。其次 , 改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 式 , 一步 加 强校 本 部 和非直 属 附 院之 间 的 网络连 进 接, 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 , 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 , 加 强 教学 质 量 的监 控工 作 , 快构 建适 合 非 直属 附 院 尽 教 学质量 管 理 的教 学 质量监 控体 系 。 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绝非一 日之功 , 以后 在 的 发 展 过 程 中我 们 将 会 再 接 再 厉 , 断 改 进 和 完 不
生事 物 , 我 国高 等 医学教 育 中扮 演 着越 来越 重 要 在
的 角色 , 直属 附 属 医 院的教 学 质量 直接 影 响到 整 非
参考文献
【 程 子 军. 善 医 学 生 职 业 精 神 培 养 教 育 途 径 [ 医 学 与 哲 1 】 完
学 .0 52 2 0 .6.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6月 第 2 02 4卷 第 3期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7002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7.png)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在修习专业课程的还要修习某些通识课程,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
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通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
本文将就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我国各大学纷纷开设了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综合性认知。
与此一些高校还推行了跨学科教学和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
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通识教育中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难以保障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优化通识课程设置,扩大课程范围,引入前沿科学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内容。
要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开设选修课程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增加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318b6c1a37f111f0855b37.png)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
而如今在“应用型”和“专业化”走俏的时代下,更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全面发展的培养。
这就使许多高校倡导通识教育,以此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
但是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基础不好,西方优秀的通识教育榜样是否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还有待深思。
那么,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来看通识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的自觉性,夯实文化基础,拓宽专业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高等教育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67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通识教育内涵的相关度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完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古至今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人类社会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流派、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求什么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他们提出的诸多观点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致使这些先哲无法全面的解释什么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有时代和文化以及阶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故而,基于这些片面的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出来的人也就是片面的。
这样的状况一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全面的阐释。
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前提和条件。
所以说,我们基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回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来。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有整个社会成员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到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专业教育尤其是狭隘的专业主义教育观 ,还 可能导致对学科 、专业间关系的忽视 ,更会破坏知识 、
思想 与 文化 的关 联 性 与整 体性 。尤 其 是 ,这 还会 可能 将
业教育 ,而忽视 了人 的教育的完整性 ,培养出来 的人只 是受专业所规定 的人 ,而非人本身。而且 ,不少这样培 养出来 的专业人才 ,往往显得懂专业而没文化,有的甚
至 是有 学识 而无 教养 的人 。
专业划分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 ,更多地强调与突显专业 之间的区分与界限 ,而不是它们的关联 。而且 ,在狭窄
的专业设置与教育之中,人 自身的存在及其完整性没有
得到应有 的强调 。实际上 ,随着专业的不断细分,各个 专业之 间的合并与融通也在同时进行。
作者简介:卢玮 ( 1 9 6 7 一 ) , 女, 副教授 , 博士,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基金项 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纺织类院校 ‘ 人文 通识’课的教学与教育研究”项 目( 2 0 1 1 ) ; 武汉纺织大学 “ 人文 通识” 课建设项 目( 2 0 1 0)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其 在 当下 大学教 育 中 的重构 , 旨在 克服 过 于偏 狭 的专业
使你们的头脑和心灵不断发展 ,你们将越来越认识到这
一
教育及其弊端 ,因此,在教育及其向人 的回归中,人文 通识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 ,这种 回归常常又是以 专业间屏障的打通为前提的。当然 ,这也包括向文科学
二 、通识及 其对 专业间隔阂的打通
针对专业教育的偏狭及其危害 ,人文通识教育在现 代大学开始受到重视 ,而且 ,世界许 多大学都将通识教
育纳入大学教育的制度设计之中。尤其是 ,人文传统及
实际上, 任何专业人才都有其难以摆脱的学科偏见 ,
比如说 , “ 物理学家容易把 自己视为学界精英 , 傲慢 自大 ;
第2 6卷 第 2 期
2 01 3年 0 4 月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Vb1 . 26 N o. 2 A pr. 20 1 3
J o UR N AL OF W UH A N TEX TI LE U N I V ERS I TY
论人文通识教 育与人 的全面发展
卢 玮 ,张 贤根
( 1 武汉纺织大学 教 务处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3 ; 2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 ,人 自身 的关 怀与教 育受到 了专业与技能教育 的挤压 ,它会破 坏知识、思想与文
化的关联性 与整体性。 因此 ,在 高校 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是 一项 十分 紧迫的思想与文化任务。通过 对中外通 识教 育 及 中国高等教育 的现状分析 ,应强调人 文通识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联 系及其对人 的发展 的共 同作用 ,以克服 狭窄的 专业教育及其对人 的限制 ,从 而促 成人格 的完善与人 的全面发展 。 关键 词 :人文 ;通识 ;教育 ;人 的全 面发展
大学制度设计 ,它是实现与完成大学人才培养 、科学研 究与服务社会的宗 旨与任务的重要保 障。在这里 ,专业 教育既要基于学科与专业 的划分 ,当然还要考虑学习者 未来求职与就业的需要 。因此 ,不少新专业 的设置 ,都 是出于行业与市场变化的考虑 。同时,由于学科 的不断 分化,大学专业 的设置与教育也越来越细。 作为大学教育 的基本范式 ,专业教育要求大学生系 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它往往是经 由课程 设计 、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等环节 ,以及达到一定的标 准才能实现与完成的。“ 不过 , 与高等教育成长相伴而来
专 业 的 条块 划 分所 肢解 与 分化 。然 而 ,没有 人 或人 缺席
的教育 ,其实并不是真正 的教育 ,因为人本身正是一切
教 育 与 文化 的 根本 旨归之 所在 。因此 ,到人 之外 去 寻求
对教育 目的的理解 , 只能导致对教育本性的偏离与误读 。 可 以说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源远流长,“ 启蒙运动只 是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特定阶段 ,而这一传统本身却可 以追溯至古代世界 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其 的重新发现。 ” 让理性之光照亮人性 , 在近代成为了启蒙运动的根本诉 求 。但理性主义与理性形而上学的 自负与狂妄 ,反过来
又 压制 与 遮蔽 了人 自身 的存 在 。 如果 只是 经 过大 学 的专
的是课程发展的明显职业化或专业化。 ”Ⅲ 可以说 ,专业
教育既是大学教育 的应有之义 ,也是学科分化与知识细 分的一种重要选择 。但是 ,传统的专业教育的问题主要 在于,学生们的思维与视野常常容易被局 限在专业所规
日 益 困难与艰巨的事情。而且 ,专业教育 自身的缺陷 ,
还 将 产生 只见 专业 不见 人 的不 良结果 。 更 为严 重 的 困境还 在 于 ,人 被遮 蔽 在专 业教 育 的体
制与格局里 ,最终消失在整个大学教学与教育的架构之
中。这既限定了知识整体性的获得 ,也会将专业分化内 化为人的认知上的裂痕与隔阂。而且 ,人的整体性也被
生 开展 科 技 的普 及 教育 ,因为这 种 教育 也是 整个 通 识教 育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其 实 ,通识 教育 在 l 9 世 纪就 被提 出来 了 ,当时 , 不 少 欧美 学 者有感 于 现代 大学 的学 术 分科 太过 专 门 、知识 被 严重 割 裂 ,于是 ,倡 导与 实施 通识 教 育 ,并 以之 作为
中图分类号 :G 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2 0 9 5 —4 1 4 X( 2 0 1 3 ) 0 2 —0 0 6 3 —0 3
一
、
专 业教 育与人在教育 中的缺席
在大学教学与教育中,专业 的设置与教育是基本的
工程师则认为他们重实效求稳妥。 ” 由于知识的局域性 与不完备性 ,一切专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 自身的视角偏 见。因此 ,各个学科 、专业之间的沟通 ,在现代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