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共38页文档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46张PPT)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 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 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 、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4.在锺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 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知我者,子期也!遇见锺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 的邂逅。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 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 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 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都是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 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
zāi
基本释义: 1.表示感叹的语气。 2.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 诘的语气。
善哉 悠哉
wēi
上下结构
书写时注意“鬼”字的书写。
巍峨 巍然屹立
xián
基本释义:
1.弓背两端之间的绳状物,用其 弹性以发箭:弓~。 2.乐器上经过摩擦、振动发声的 线。 3.钟表等的发条。
警世通言译文
警世通言译文
以下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段的译文:
从前有个俞伯牙,那可是个弹琴的高手。
有一回他坐船出去溜达,正赶上八月十五呢。
这船走到一座山跟前就停下了,俞伯牙心里头就琢磨,哎呀,在这呆会儿也挺好。
到了晚上,月亮那叫一个亮啊,俞伯牙就把琴拿出来弹上了。
正弹着呢,就感觉有人在偷听。
他就喊了一嗓子:“谁在那呢?”就瞅见一个砍柴的从树林子里出来了。
这砍柴的就说他叫钟子期,特别喜欢听琴。
俞伯牙就说:“那我弹一个,你听听是啥意思。
”俞伯牙就弹了一段,钟子期就说:“哎呀妈呀,你这弹的好像是高山啊。
”俞伯牙心里一惊,接着又弹了一段,钟子期又说:“嘿,你这是流水啊。
”俞伯牙可高兴坏了,哎呀妈呀,可算找着知音了。
他俩就约定明年这时候还在这见面。
结果第二年,俞伯牙来了,钟子期却没了。
俞伯牙一打听,原来是钟子期生病死了。
俞伯牙那个伤心啊,就说:“这世上就你懂我弹琴啊,你没了我还弹啥琴啊。
”说完就把琴给摔了。
你说这俞伯牙多够意思,就为了这么个知音,把宝贝琴都给摔了。
这故事就告诉咱啊,知音难得,要是碰着个懂你的人,可得好好珍惜。
这故事就从《警世通言》里来的。
咱平时可得多长点心眼,别瞎混日子,多交点真心朋友。
出处就是那《警世通言》,老有名的一本书了。
咱可得
好好学学这里头的道理,别整天稀里糊涂的。
俞伯牙摔琴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和解释《三言二拍》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
对于小说本身而言,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布局诙谐幽默。
三言中每一章都讲了一个道理,但有的章节秽语甚多,而有的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比如《醒世恒言》中有一章《卖油郎独占花魁》讲了油郎秦重寻父、花魁娘子寻夫从良过程中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的美好故事。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
语言通俗贴切。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再续名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019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
2019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
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
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
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
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
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
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
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
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倪渊茹篇二: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完美无憾版) 共49页
第二阶段
• 船中交谈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
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 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 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 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 • 这是两个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
• 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
• 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 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 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 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 不复鼓琴。
• 小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 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 了后面的这一摔。
• 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 加剧了俞伯牙的悲。
• 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 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 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 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 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 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 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 · · ·· ·
主要情节
• 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 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 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
•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 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 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 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 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 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 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名人故事素材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部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的故事。
俞伯牙酷爱弹琴,而且弹起琴来已经到了非常忘我的地步。
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为世人津津乐道,非常受当代人的喜欢。
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子期————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
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称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
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
乃雅乐之好处也。
”簌籁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 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 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 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 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 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 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赠道士参寥》-- 孟 浩 然
•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问题五
• 你对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之 间知音关系的看法?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99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
作者简介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 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 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 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 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 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 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文章主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 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 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 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 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内容理解
•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进而成为知音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 可分为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
• 第二阶段:船中交谈
内容理解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 与钟子期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弹 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一天,俞伯牙船行遇雨, 停船操琴时,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洋洋乎在高 山”“汤汤乎在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死 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 很受听客的喜欢,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知音徒自 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唐】孟浩然《赠道士参寥》
阅读延伸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 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 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 不住鸣》
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内容理解
• 第四阶段: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 幸自己确确实实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 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年再聚首, 巩固知音之谊。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不过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苏小妹洞房三难秦观的故事(2)秦少游一看苏小妹搭腔,居然说自己何德何能,大有藐视之意,于是微微有气,立即接腔道:“壮士腰间三尺剑,只因落难,尚求布施!”苏小妹本性好斗,今见对方不但不认输,态度反而愈发不善,自然不甘示弱,于是反唇相讥:“男儿腹内五车书,既然如此,可充饮食!”苏小妹在轿内边听边想,觉得此人音质清亮,口音好熟,似乎很像哥哥的门生秦少游之音,于是心想:“如果他装扮成化缘道人来捉弄自己的话,看我怎么收拾你!”好在当时尽管男女授受不亲,唯独和尚、道士,尼姑例外。
为了证明他是否真是秦少游,苏小妹想通其中关节后便忍不住掀开轿帘看个究竟。
当苏小妹探头观望时,即刻便怔住了,因为除了依着不同之外,其余诸如高矮、体型、气质之类、几乎与秦少游一般无二。
有此意外,能不怔住吗尽管她从未见过后者的面。
于是她便被秦少游看了个够。
秦少游之目的果然达到!及见苏小妹不但不丑,反而算得上漂亮,尽管并非国色天香的那种。
但她那高雅的气质却是与生俱来的,绝无假冒伪劣之嫌!尤其眉毛似弯月,双眼像清泉,鼻如悬胆,嘴若樱桃,尽管皮肤谈不上凝脂一般娇嫩,但也不枉多让。
凡此诸相,秦少游看罢自然欣喜若狂。
但苏小妹见过秦少游后则大感荒唐,觉得对方侮辱了自己的人格,一时恼怒至极,待她从“噩梦”中惊醒过来后便慌不迭地缩回了轿内,随即示意丫环转身就走,哪有心情再行进香至于报复,众目睽睽之下,苏小妹自然不会留人口实,只有等待以后了。
话说秦少游面不改色,依旧在那里浮想联遍。
只因这个风流才子、少年时曾在扬州、越州等歌妓场中经久考验过,早已炼成了“铜皮铁骨”。
其脸皮之厚无以复加!今见伊人远去,不由追问道:“小娘子欢欢喜喜,为何宝山不入”苏小妹心中恼恨,愤然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胡搅蛮缠作甚”边说边连连催促轿夫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苏小妹回到家中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意在为难秦少游,以报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