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细胞与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α7-nAChR在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α7-nAChR在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α7-nAChR 在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0摘要: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是指在是全身麻醉和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健忘、信息处理能力的减退、精力下降和焦虑以及认知能力障碍等,但其具体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但目前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由麻醉和手术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炎反应,及其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PND的产生发展过程。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家族中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已被证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了积极功能。

本文将就α7-nAChR在PN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将有助于研究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防治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对于减轻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胆碱能抗炎通路Abstract: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PND) refers to the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surgery. Th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amnesia, decreas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decreased energy, anxie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but its specific mechanism is not clear.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caused by anesthesia and surgery and the subsequent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ND. In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family α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 7-nachr) has been prove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This article will α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7-nachr in PND will help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explore its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which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reducing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Key words: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α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1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1.1概念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是全身麻醉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记忆功能受损、信息处理能力下降、精神衰退和焦虑。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摘要】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取决于不同的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

然而,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可塑性的第三个要素——突触周围的胶质细胞。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仅是被动的辅助角色, 起支持和营养等作用。

近年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中枢还是外周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都主动参与了信息的传递与整合,并通过其释放的神经胶质递质等直接影响突触的可塑性。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AS在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AS;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突触传递在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数量占90%,其中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体积最大,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胶质细胞。

过去认为AS主要是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 在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脑的发育和神经病理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结构。

最新观点认为,AS与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共同构成三重突触(tripartite synapses)结构,参与信号的传导和整合[2]。

1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突触数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既包括突触传递效能的变化,又包括突触形态结构以及亚微结构的变化,来调节神经传导和神经分泌等[3]。

根据作用时间,突触可塑性可分为短时效的和长时效的。

根据接收条件刺激的突触前纤维与传递效应改变的突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同突触型,即条件刺激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同一条突触通路上;和异突触型,指条件刺激作用于传入神经,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没有接受刺激的突触通路上[4]。

2 AS与突触可塑性AS与突触前、后神经元的位置关系密切,在神经系统内与突触结构紧密相连。

早在1997年,Barres等[5]就报道,胶质细胞可以促进突触间的联系。

ApoE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脑外伤发生中的意义

ApoE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脑外伤发生中的意义

ApoE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脑外伤发生中的意义第一篇:ApoE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脑外伤发生中的意义【摘要】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的载脂蛋白之一,参与机体的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其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相关,在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起重要作用。

近来发现其免疫反应性与脑损伤时间有一定规律性,可望将其作为法医检案中判定脑损伤时间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载脂蛋白e;免疫反应性i夕伤性脑损伤;法医学【中图分类号】d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1—0072—04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apoe on brain injury.l1u y 帆 n,huang ang he xinz,et a1.1.department offorensic medicine,medical school,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2.department offorensic medicine,medical school,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01【abstract】apolipoprotein e is a major lipid transport protein in plasma,participating in the metabolism of lipid and regulating balance of cholestero1.apoe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s. in addition,apoe has remarkable efect in neurological normal growth and reparative process after brain injury.recently,some investigationsshow that apoe immunoreactivity is changed regularly after brain injury and time—dependent expression of apoe suggests that it is an objective index for the estimation of brain injury age in forensic practice.【key words】apolipoprotein e,immunoreactivity,traumatic brain injury,forensic science对载脂蛋白e(apoe)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apoe基因分为3种基因型和6种表现型,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与受体相关蛋白结合后发挥其功能。

神经科学研究突触形成与可塑性的机制

神经科学研究突触形成与可塑性的机制

神经科学研究突触形成与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学科。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中,突触形成和可塑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突触形成和可塑性的机制两个方面探讨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

突触形成机制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等交流、传递信息。

突触形成是如何完成的呢?在突触形成之前,神经元需要产生突触前轴突。

突触前轴突的形成受到干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它们可以促进轴突的生长、分枝和自我交叉,从而影响突触前轴突的生成。

在突触形成时,先是神经元轴突的末端与接受突触的区域接触,然后通过神经元细胞外基质和靶细胞的相互作用完成突触连接。

这一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接触和粘附:神经轴突的终端与突触后区域的细胞外基质接触,并粘附在细胞外基质上。

这个阶段包括突触抓手和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粘附和方向性移动的信号。

第二阶段是生长锚定:轴突终端在细胞外基质中钻孔,插入到相邻细胞的内部,并排列形成生长锚定点。

这个过程是通过胶原酶等蛋白质介导的,提供了微观环境和生长锚定位置。

第三阶段是塑形和内突触盘形成:在生长锚点上,轴突终端开始塑形,并形成内突触盘。

这个阶段需要许多分子参与,例如纤维连接蛋白、辅助蛋白质和细胞骨架蛋白,它们协同工作来形成适合细胞的复杂3D结构。

第四阶段是突触刺突和突触蛋白配对:内突触盘在合适的情况下会向外伸出,并对未成熟的突触外部进行适当的匹配。

这个过程需要特定的突触蛋白,以确保突触的正确连接并稳定性。

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

人的同一神经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特点,这种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由神经可塑性决定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可塑性机制。

(1) 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强度和效能可以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突触的传递效果。

这种可塑性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

免疫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免疫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全球第二大
[1]
死亡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 。根据血流减
少的严重程度将缺血脑组织分为缺血核心和半暗带。
缺血核心神经元在几分钟内迅速发生死亡,
所致神经
死核心神经元发生坏死,
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
(danger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olecules,
·758·
化学信号,向缺血核心和半暗带聚集。在动物大脑
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模型中,小胶质细胞在缺血 1 h 后即可在缺血半暗带
中被检测到,并在缺血 2~4 h 到达缺血核心,再灌注
子,来破坏 M1 型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或增加诱导小
胶质细胞向 M2 型转化的细胞因子水平,可以限制炎
[9]
胶质细胞再生和轴突重塑等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复阶段,胶质瘢痕可能会阻碍轴突再生,从而降低功
规 律 在 小 鼠 MCAO 模 型 中 被 初 步 验 证 。 在 小 鼠
能结果[15]。
1 d 就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在 3~5 d 达到高峰,7 dபைடு நூலகம்开
其偶联的细胞内分子的变化,并通过其受体的激活
增加,并持续升高至缺血后 14 d。以上实验表明,在
IS 发生后,缺血核心和半暗带的损伤细胞产生
扩散[7]。
能,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还可极化为促炎表型(M1 型)
或抗炎表型(M2 型)。经典活化的 M1 型小胶质细胞
稳态。
和释放 DAMPs、细胞因子和活性氧,激活星形胶质
细胞的受体并改变其表型,从而诱导“反应性星形胶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系统损伤成为世界各地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包括神经元再生、突触重塑以及胶质细胞增殖等过程。

神经元再生是指损伤后失去功能的神经元重新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重塑是指损伤后连接神经元的突触重新组织和形成。

胶质细胞增殖是指损伤后活化的胶质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神经元再生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再生潜能。

神经干细胞是实现神经元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干细胞疗法,激活损伤部位的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

此外,神经元再生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调控,如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和外源性因素的干预等。

突触重塑是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另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关键连接点。

在损伤后,突触的重塑能够重新建立和修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研究表明,在突触重塑过程中,突触蛋白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突触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可以促进突触的重塑和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胶质细胞增殖是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微胶质细胞等。

在损伤后,胶质细胞会被活化,并增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研究表明,促进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此外,胶质细胞在损伤后还参与维持神经元的稳态和神经回路的重塑。

除了上述生物学机制外,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炎症反应、神经肽和细胞黏附分子等都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密切相关。

小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年5月第24卷第5期Chin J Clin Neurosurg,May 2019,Vol.24,No.5【关键词】癫痫;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文章编号】1009-153X (2019)05-0314-03【文献标志码】A【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742.1●综述●小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进展宋维强综述林志国审校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癫痫病人5000万,我国约有900万,而且每年有40~50万的新发病人[1]。

反复的癫痫发作导致病人发育迟缓、认知障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等。

癫痫病人不仅生活质量低下,而且死亡年龄比一般人群提前2~10年。

目前,癫痫的治疗以口服抗癫痫药物为主,尽管药物不断发展,但是仍然有20%~30%病人通过药物不能控制其发作,称为难治性癫痫。

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在手术切除的难治性癫痫病人海马组织中,可观察到大量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变性坏死、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 ,HS )等,并检测到多种炎性因子,提示癫痫可能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2,3]。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因此,本文就小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与癫痫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属于巨噬细胞,与其他巨噬细胞的起源不同,小胶质细胞起源于卵黄囊中造血干细胞的前体,并在胚胎发育早期进入脑组织,特化为小胶质细胞。

生理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胞体较小,呈梭状或者分支状,表面有许多小棘突;激活后,胞体增大,突起回缩,呈圆形,易聚团,或可见细小的伪足,呈阿米巴或巨噬细胞样形态。

在感染、外伤、癫痫等病理状态下,病灶周围的小胶质细胞迅速被激活,随后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并可吞噬病原体或细胞碎片、调节突触功能。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稳定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至关重要。

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研究进展
乔永星;代威;吴海霞;韩烁宇;张黎明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4(38)2
【摘要】目前关于抑郁症的研究大多围绕神经元进行调控,而星形胶质细胞对抑郁症调控的非神经元机制尚未深入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胶质细胞,其结构和形态复杂,与神经突触、血管和其他神经胶质细胞相互调节,在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调节单胺递质水平、谷氨酸循环、突触可塑性、能量代谢和神经炎症等参与抑郁症的发生。

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胶质细胞病理机制的发现和基于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的新一代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7页(P137-143)
【作者】乔永星;代威;吴海霞;韩烁宇;张黎明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7
【相关文献】
1.抑郁症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星形胶质细胞与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3.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相互作用参与抑郁症发病研究进展
4.大麻素受体1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张宁1,2,谢璐霜2,3,刘奇1,吕沛然1△摘要: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等密切相关。

神经胶质细胞通过能量物质传递、信号转导通信等方面与神经元保持密切交流,是促进突触可塑性的重要途径。

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均与突触联系密切,是调控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小胶质细胞与突触进行双向信息交互,是发育和成年期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因子;少突胶质细胞参与髓鞘形成,为突触传递提供代谢底物,是促进突触可塑性的潜在力量。

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认识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星形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突触;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可塑性中图分类号:R338.1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58/20211127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ial cell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ZHANG Ning 1,2,XIE Lu-shuang 2,3,LIU Qi 1,LYU Pei-ran 1△1Acupuncture and Tuina School,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anxi 712046,China;2Acupuncture and Tuina School,3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nAbstract:Synaptic plasti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pair after injury in the nervous system.Glialcells maintain close communication with neurons through energy transportat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synaptic plasticity.Astrocyt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ynapses in morphology and function,and are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gulating synaptic plasticity.Microglia carry out two-way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with synapses,which is a key regulator of synaptic plasticity during development and adulthood.Oligodendrocytes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myelin sheaths,provide metabolic substrates for synaptic transmission,which is a potential force to promote synaptic plasticity.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trocytes,microglia,oligodendrocyt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ial cell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Key words:astrocytes;oligodendroglia;synapses;microglia;neuronal plasticity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074567)作者单位:1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邮编712046);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3基础医学院作者简介:张宁(1992),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针灸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方面研究。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与应用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与应用

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与应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能够发生可逆性的改变,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可塑性。

这种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并相关应用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将探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应用及意义。

一、突触前可塑性突触前可塑性是指神经元扩散释放神经递质时,可塑性能够改变释放神经递质的频率、量级和位置等特点。

这种可塑性是常常伴随神经元兴奋活动的发生,并由许多分子和细胞作用产生。

其中,第一型胶质细胞和神经鞘细胞等胶质细胞能分泌突触假体分子,调节突触前递质释放,产生可塑性。

通过突触前可塑性的研究,神经科学家不仅了解了各种神经递质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作用,也为各种神经元连通方式的调节奠定了基础。

此外,突触前可塑性还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脑电刺激将胶质细胞们过度激活,并调节突触前的递质释放,起到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作用。

二、突触后可塑性突触后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行为已发生改变,即神经元接受传入神经递质的变化。

突触后可塑性包括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可塑性。

(1)抑制性突触后可塑性抑制性突触后可塑性是指 GABA 输送增强和减弱能够在抑制性突触上出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钙与 GABA 介导的。

这种可塑性的重要性在于抑制性神经元能够更好地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不过,过多的突触后可塑性能够导致神经链路的过度抑制,甚至引起疾病。

(2)兴奋性突触后可塑性兴奋性突触后可塑性是指钙流或天然活性物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这种可塑性也分为增强和减弱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学习记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突触后可塑性在学习与记忆方面也有显著的意义。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相互作用为我们的经验和学习提供了一个神经基础。

而神经科学家也已经尝试着利用突触后可塑性来进行治疗。

例如,常用的深脑刺激等治疗方法就是应用了突触后可塑性的原理。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

AMPA的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摘要:AMPA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重要的一类亚型,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介导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

其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AMPA 受体在突触后膜的动态表达与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的诱发和维持有关,参与调节学习记忆活动。

关键词:谷氨酸受体,AMPA,突触可塑性引言:谷氨酸是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除了作为一种兴奋性氨基酸产生作用以外,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底物,谷氨酸在神经元的长时程增前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谷氨酸主要受AMPA、NMDA、KA三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调节,AMPA、NMDA、KA谷氨酸受体与突触前膜末端释放的谷氨酸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三种谷氨酸受体在与谷氨酸结合后各有着独特的作用。

[2]其中,AMPA 受体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3]研究表明,学习可引起谷氨酸型突触长久的突触增强。

这种可塑性的变化对记忆和学习的维持是必须的,并且与突触中AMPA谷氨酸受体在膜表面的运输与磷酸化有有关。

而AMPA受体的运输和磷酸化主要由组成AMPA的亚基构成所决定。

[3,4]1.AMPA受体的结构与功能1.1AMPA受体的结构AMPA受体最早由Tage Honore博士发现。

通过实验证明AMPA需要与老鼠脑膜上的特定位点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5]AMPA受体是由GluR1-4(GluRA-D)四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其形成起始于粗面内质网各个亚基的合成。

海马神经元中大量内化的AMPA受体含有GluR1亚基,成年海马AMPA受体主要由GluR1和GluR2或GluR2和GluR3所组成的异聚体构成,而GluR2和GluR4组成的受体只存在于幼年海马和其他成熟脑区。

小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0年第18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28期 · 101 · 小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叶树1,姚永传2,王艳1*(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合肥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些年来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小胶质细胞表达范围广,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内源性或外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AD患者中β淀粉样蛋白(Aβ)大量沉积也能够诱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过度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一方面可以吞噬病原体,另一方面也表达或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是加重AD的重要原因。

本文就小胶质细胞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8-0101-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Microglia in Alzheimer’s DiseaseYe Shu1, Yao Yongchuan2, Wang Yan1*(1.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1, China)Abstract:Alzheimer's disease is a chronic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complex pathogenesis. In recent years, the chronic neuroinflammatory reaction mediated by microglia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icroglia is an immune cell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range of microglia is wide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It can identify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us triggering an immune response. In AD patients, the deposition of Aβ also induces the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However, on the one hand, over activated microglia can engulf pathogen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expresses or releases cytotoxic cytokine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which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aggravation of AD.Keywords: Microglia;Alzheimer’s disease;research progress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世界正面临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激增的严重危机,AD是一种渐进性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和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的产生。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王磊【摘要】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会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促炎因子等,对神经元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毒性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癫痫、缺血性脑损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疾病进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对今后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5页(P33-36,51)【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癫痫;缺血性脑损伤【作者】王磊【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目最多的一种细胞,它作为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别,几乎囊括了胶质细胞的所有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在病理条件或者脑损伤时会被激活。

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毒性代谢产物,在受体、离子通道、抗原传递、基因转录等各级水平全面影响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参与神经疾病的发病过程。

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既有毒性作用又有保护作用。

将对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转的,且以痴呆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神经纤维缠结(NFTs)和区域性的神经细胞损伤、死亡为AD的3大病理改变。

其中SP的核心是沉积的、不溶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周围围绕着营养障碍性轴突、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Aβ在大脑中以SP的方式沉积,被认为是AD发病机理中的关键环节。

Aβ周围有许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其突起包绕沉积的Aβ,有些突起甚至可以伸入其内部[1]。

【doc】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

【doc】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May00’’~3o神经解剖学杂心-3=(ChineseJournalofNeuroanatomy)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①黄景辉洪桢王殿仕(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十二队,2解剖学教研室暨梁鲸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化学性突触进行.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从而完成信息传递.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构件除构成突触的神经元外,还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和脉络丛上皮细胞等.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及其附近的毛细血管仅起支持,分隔和辅助代谢的作用.然而,最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与突触传递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必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简介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的位置关系星形胶质细胞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泛的胶质细胞,它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元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前,后神经元的位置关系密切,星形胶质细胞包围除少突胶质细胞包围的神经元的其余部分,如Ranvier结和神经元胞体;神经突触周围66%被神经元包围,33%被星形胶质细胞包围.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位置关系,它们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功能?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之间的确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通过这些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突触传递,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发生和控制突触的形成等.2.突触活动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多种受体,如谷氨酸,一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5一羟色胺(5-HT),肾上腺素,类花生酸(eicosanoid),嘌呤(purine)和雌二醇等受体,但不同区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受体类型不同.在体和离体实验均证明,外源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腺苷,去甲肾上腺素,GABA, 组织胺和乙酰胆碱等均能作用并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2.1星形胶质细胞内ca”浓度的升高研究表明,电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可与星形胶质细胞膜上与G一蛋白耦联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的4,5-二磷酸脂酰肌醇(PIP)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I动员细胞内源性钙释放到细胞质,从而使胞内ca”浓度升高.另外,突触释放的谷氨酸还可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NMDA 受体,开放细胞膜上与NMDA受体耦联的ca”通道,胞外的ca顺浓度差流入细胞内,使胞内ca”浓度升高.除谷氨酸外,GABA,肾上腺素,A TP,丝氨酸和乙酰胆碱均能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相应受体,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内ca”浓度升高.机械刺激或神经递质作用于视网膜¨”或大脑皮层n亦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内ca”浓度升高.这种ca”浓度的升高能在几百微米内的星形胶质细胞之间传播,称之为钙波(calciumwave).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钙波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进行:一种靠IP通过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扩散;另一种通过释放细胞外因子A TP传播….钙波具有重要意义,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它远距离调节突触传递.2.2星形胶质细胞的去极化在大鼠海马切片,用强度不断增大的单个电流刺激CA1区辐射层,发现强度小于10mV的电流刺激虽然足以引起突触后谷氨酸能锥体神经元的EPSP,但并不能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电位变化;而当刺激强度达到或超过10mV时,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缓慢去极化,并且,去极化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当细胞膜除极到一8mV时,星形胶质细胞膜的极性迅速改变,这与谷氨酸能EP—sP发生过程相似.所以,星形胶质细胞很有可能具有和神经元类似的兴奋性.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去极化如何发生?Hattori等人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的去极化受谷氨酸受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300077)及第四军医大学”后备人才”基金资助项目通讯作者电话:029--83373074E—mail:*******************328神经解剖学杂志第2l卷第3期2005年5月体的调节,电刺激引起CA1区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它作用并激活辐射层星形胶质细胞的AMPA/KA受体和NM—DA受体,从而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缓慢除极.3.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突触活动3.1释放递质调节突触传递3.1.1谷氨酸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可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内Ca浓度升高J,随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尽管对谷氨酸的释放机制还存在很大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星形胶质细胞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谷氨酸.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谷氨酸可调节谷氨酸能的突触传递.它不仅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的NMDA受体,增加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miniatureex. 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mEPSP)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位(miniature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mlPSP)的频率;还能激活中间神经元上的KA受体,引起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频率增加.另外,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谷氨酸还能激活突触前神经元的AMPA受体和NMDA受体,通过开放细胞膜上与它们耦联的Na和ca”通道,引起去极化内向电流J.谷氨酸除调节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外,还可调节GABA能突触传递.在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内源性谷氨酸可作用于GABA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减少GABA的释放,从而使GABA能突触后电流的幅度亦减小.总之,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谷氨酸对突触传递的调节主要表现为兴奋作用.3.1.2A TP与谷氨酸对突触传递的调节作用不同,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 TP对突触传递主要起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突触前,后两种机制实现.在海马,突触前结构释放的谷氨酸可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受体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 TP,它在细胞外降解生成的腺嘌呤可激活突触前膜的嘌呤受体(P2Y),抑制突触前神经元进一步释放神经递质;此外,视网膜上的星形胶质细胞受到刺激后也可释放A TP,它在细胞外降解产生的腺嘌呤核苷可作用于突触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的Al受体,通过增加RGCs对K的通透性抑制神经元活动.除以上两种方式外,A TP抑制突触传递的作用还可通过第三种方式进行:钙波的发生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 TP,它能减少谷氨酸能神经元内ca”振荡(Ca”oscilla. tions)的幅度和频率,从而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0.3.1.3高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富集在大脑皮层,小脑,丘脑,海马和视网膜的胶质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受体或B.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可释放高半胱氨酸.尽管有人认为星形胶质细胞以胞裂外排的方式释放高半胱氨酸,但争议很大.所以,就高半胱氨酸的释放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释放的高半胱氨酸可激活神经元NMDA受体以调节突触传递.它不仅可以作用于谷氨酸能突触后神经元的NMDA受体,延长突触传递的时问;还可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的NMDA受体,增加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量,从而增强突触传递.3.1.4D一丝氨酸突触前,后神经元上NMDA受体的激活,不仅需要谷氨酸的参与,还需要另外一种因子结合在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上.最近的实验表明,D?丝氨酸,而不是甘氨酸,是激活甘氨酸结合位点的内源性显效剂.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D.丝氨酸作用于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激活突触前,后神经元的NMDA受体,引起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P).IJTP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一种表现,很多学者认为IJTP是学习,记忆的基础.所以, 星形胶质细胞很有可能通过释放D.丝氨酸影响学习,记忆活动.3.2通过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调节突触传递众所周知,谷氨酸是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神经递质.神经元合成谷氨酸除受酶,温度,和pH值等因素影响外,还受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转运体从突触间隙摄取大部分从突触释放的谷氨酸”』,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转变为谷氨酰胺后释放到细胞外,然后被神经元摄取并在神经元内重新转化为谷氨酸”.通过这一循环,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了合成神经递质的原料,保证了突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可及时清除神经元周围的谷氨酸,以防止过量的谷氨酸扩散到周围的神经元引起兴奋性毒性,保护了神经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酰胺和神经元吸收谷氨酰胺是通过不同类型的谷氨酰胺转运体进行的.3.3调节细胞外离子浓度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周围微环境化学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活动可引起细胞外离子(K,H等)浓度的变化,而细胞外离子浓度的变化又能影响突触传递:K浓度升高可引起突触终末的去极化;H浓度升高可阻断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和NMDA受体.神经元活动引起K浓度升高后,将两种抑制胶质细胞功能的毒素一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和氟醋酸盐(fluoroaeetate,FA)(加入的量不损伤神经元)注射到海马,可使细胞外升高的K离子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减慢.这一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细胞外K浓度升高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另外,在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还可调节神经元活动后细胞外液的pH值.通过这一过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3.4促进突触形成以加强突触传递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促进突触形成以加强突触传递.在无胶质细胞的培养基中,大鼠RGCs虽然超微结构正常,但自发性突触活动极少;而与胶质细胞共同培养的RGCs,其自发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强度分别较前者增加了7O倍和5 倍,而且,很少出现突触传递失败.为解释上述现象,Mauch等使用层析,2D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胆固醇在上述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通过增加包括突触小泡和释放位点在内的突触前成分一主要是突触素(synapsin)和黄景辉等: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329突触泡膜素(synaptophysin)的生成,促进突触形成,胆固醇的这些作用不仅使RGCs的自突触数目(autapse)增加了8倍, 量子含量(quantalcontent)增加了10倍,还提高了突触递质释放的效能,从而增强了突触传递4.结束语综上所述,星形胶质细胞不仅支持和分隔神经元,还可和突触传递相互作用.其膜表面表达了大量的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受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激活后,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去极化和胞内ca”浓度的升高,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被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反过来释放递质一谷氨酸,A TP,高半胱氨酸和D一丝氨酸,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合成,调节离子浓度变化及促进突触形成等多种方式调节突触传递.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传递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为人类更好地研究神经系统内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尽管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有关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相互作用的问题尚未解决.星形胶质细胞以什么机制释放谷氨酸等递质?什么形式的神经元活动能激活胶质细胞?在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递质能像培养或离体组织样品中那样作用于突触前,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传递的调节在信息处理,学习,记忆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如欲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今后工作的不断探索.参考文献(收稿2004—09—29)[1]CotterDR,PariaateCM,EverallIP.Gliacellahnormalitiesinma—jorpsychiatricdisorders:theevidenceandimplications.BrainRes Bull,2001;55:585—595【2]V enturaR,HarrisKM.Three—dimensionalrelationshipsbetween hippoeampalsynapsesandastroeytes.JNeurosei,1999:19:6897—6906[3]NewmanEA.Newrolesforastrocytes:Regulationofsynaptietrans—mission.TrendsNeurosci,2003;26:536—542[4]SongH,StevensCF,GageFH.Astrogliainduceneurogenesisfrom adultneuralstemeells.Nature,2002:417:39—44[5]MauchDH,NaglerK,Schumat?Ssynaptogenesis promotedbyglia—derivedcholestero1.Science,2001;294:1354一l357[6]PorterT,MrCarthyKD.Astrocyticneurotransmitterreceptorsinsitu andinvivo.ProgNeurobio1.1997:51:439—455[7]PereaG,municationbetweenastrocytesandneu—rons:acomplexlanguage.JPhysiolParis.2002;96:199—207[8]PorterJT,M(‘CarthyKD.Hippocampalastmcytesinsiturespondtoglutamatereleasedfromsynapticterminals.JNeurosci,1996;16: 5073—508l[9]ZhangQ,HuB,SunSeta1.Inductionofincreasedintracellular calciuminastrocytesbyglutamatethroughactivatingNMDAand AMPAre(?eptors.JHuazhongUnivSeiTechnologMedSei,2003; 23:254—257l0NewmanEA,ZahsKR.Calciumwavesinretinalglialcells.Sci—ence.1997;275:844—847[11:NewnmnEA.Propagationofintercellularcalciumwavesinretinal astrocytesandMUllercells.JNeurosei.2001:21:2215—222312:SehipkeCG,BoucseinC,OhlemeyerCeta1.AstrocyteCa”wavestriggerresponsesinmieroglialcellsinbrainslices.FASEBJ,2002;16:255—257[13HattoriG,TanakaE,Y okomizoaYJeta1.Electricalandpharma- eologicalpropeltiesoftheslowdepolarizationinducedbySchaffer collateralstinmlationinastrocytesoftherathippocampalCAIre—gion.NeurostiLett.2003;343:85—88|l4]UchimuraN,HigashiH,NishiS.Membranepropertiesandsynap—ti<.responsesoftheguineapignucleusaecumbensneuronsinvitro. JNeurophysM.1989:61:769—779[15]AraqueA,SanzgiriRP,ParpuraV eta1.Calciumelevationinas—troc.vtescausesanNMDAreceptor—dependentincreaseinthefre—quencyofnfiniaturesynaptiecurrentsinculturedhippocampalneu—rons.JNeurosci,1998;18:6822—6829[16]LiuQS,XuQ,ArcuinoGeta1.Astro<,yte—mediatedactivationof neuronalkainatereceptors.ProcNailAcadSciUSA,2004;101:3l72—3l77[17]SanzgifiRP,AraqueA,HaydonPGeta1.ProstaglandinE2stimu—laresglutamatereceptor—dependentastrocyteneuromodulationin culturedhippocampalcells.JNeurobio1.1999:41:221—229l18jPietR,BonhommeR,TheodosisDTeta1.ModulationofGABAer—gictransmissionbyendogenousglutanmteintheratsupraoptienu—cleus.EurJNeurosei,2003:9:1777—1785[19]ZhangJM,WangHK,Y eCQeta1.A TPreleasedbyastrocytes mediatesglutamatergieactivity??dependentheterosynapticsuppres?? sion.Neuron,2003;40:971—98220JNewmanEA.GlialcellinhibitionofneuronsbyreleaseofA TP.J Neurosci,2003;23:1659—1666[21]KoizumiS,FujishitaK,TsudaMeta1.Dynamicinhibitionofex. eitato~’synaptictransmissionbyastrocyte??derivedA TPinhipp?? ocampalcultures.ProcNailAcadSciUSA,2003;100:11023一l1028[22]BenzB,GrimaG,DoKQeta1.Glutamate—inducedhomocysteieacidreleaseb’omastmeytes:possibleimplicationinglia—neuronsig- naling.Neuroseience,2004;124:377—386[23]DoKQ,BenzB,BinnsKEeta1.Releaseofhomocysteicacidfrom ratthalamusfifllowingstimulationofsomatosensoryafferentsinrive: feasibilityofglialparticipationinsynaptietransmission.Neuro—science,2004:124:387—393[24]MothetJP,ParentA T,WoloskerHeta1.D—serineisanendoge—nousligandfortheglycinesiteoftheN-methyl??D??aspartaterecep.. for.ProcNailAcadSciUSA,2000;97:4926—4931[25]Y angY,GeW.ChenY eta1.Contributionofastroeytestohipp—oeampallong—termpotentiationthroughreleaseofD—serine.Proc NatlAcadSciUSA,2003;100:15194—15199[26]HeckelT,BroerA,WiesingerHeta1.Asymmetryofglutamine330神经解剖学杂志第2l卷第3期2005年5月一298[27]杨晓运,李智,秦绿叶等.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酸一谷氨酰胺的代谢偶联.生理科学进展,2003;34:350—352 [28]RauscheG,lgelmundP,HeinemannU.Effectsofchangesinex’tracellularpotassium,magnesiumandcalciumconcentrationonsyn? aptictransmissioninareaCAIandthedentategymsofrathipp?ocampalslices.PflugersArch,1990;415:588—593[29]BarnesS,BuiQ.Modulationofcalcium—activatedchloridecurrent viapH-inducedchangesofcalciumchannelpropertiesinconepho- toreceptors.JNeurosci.1991:11:4015—4023[30]TraynelisSF,Cull-CandySG.ProtoninhibitionofN?methyl?D-as- (上接326页)在英格兰的很多地方从事空中雷达的研究.其中他投入精力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建立一个对于夜间作战者来说极其重要的探测系统,这个探测系统要求是一个能够达到lO厘米距离的扫描显示系统.战后Hodgkin又回到了剑桥,并且在生理实验室任职.A.F.Huxley也于几个月之后回到了这里,他们继续进行合作研究.一年后R.D.Keynes也加入了他们的研究当中,于是一个对活细胞离子机制都颇感兴趣的小研究组就此成立了.期间,L0rdAdrian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减轻他们的教学负担,一方面通过Rockefeller基金会给予他们资金上的资助.后来他们还得到了其他团体的帮助,尤其是Nuffield基金会和皇家学会的资助.由于应用巨大神经纤维的大部分实验都必须在海港上进行,因此从1947年开始Hodgkin几乎每年都要花两,三个月时间去Plymouth的海洋生物实验室做实验,在那里他得到了该实验室主任和职员的大力帮助.1948年Hodgkin教授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员,1951年被选为皇家学会的研究教授(FoulertonResearchProfessor). 1958至1960年间他担任皇家学会理事会成员,1959至1963 年间担任医学研究理事会成员,1961至1967年间担任生理学会的外交秘书.1970年他被任命为生物物理学的John HumphreyPlummer教授.从1966年开始,他一直担任海洋partatereceptorsincerebellarneurons.Nature,1990;345:347~350[31]LianXY,StringerJL.Astrocytescontributetoregulationofextra? cellularcalciumandpotassiumintheratcerebralcortexduring spreadingdepression.BrainRes,2004:1012:177—184[32]StringerJL,AribiAM.Effectsofglialtoxinsonextracellularacidi? ficationinthehippocampalCAIregioninvivo.EpilepsyRes, 2003;54:163—170[33]PfriegerFW,BarresBA.Synapt~efficacyenhancedbydlalcells nvitro.Science,1997:277:1684—1687生物学会的主席,1970年l2月开始担任皇家学会的主席. 1971年被任命为Leiaster大学的名誉校长.在Hodgkin所获得的荣誉和奖励当中,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的皇家学会的皇家奖章;1965年的皇家学会的Copley 奖章;1964年皇家丹麦科学院成员;美国哲学学会艺术科学院成员;印第安国科学院成员;Berne和Louvain大学的名誉医学博士;Shemeld,Newcastle,E.Anglia,Manchester,Leicester 和伦敦大学的名誉博士.1938年Hodgkin在Rockefeller时,他结识了着名的病理学家PeytonRous,从此两家也渐渐地熟知起来.1944年,A1. anLloydHodgkin和PeytonRous的女儿MarionRous结婚,那时,Hodgkin还在美国进行短暂的战时访问.1945年以后,他们定居在剑桥,生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Hodgkin夫人是一位Macmillan出版社儿童书籍的编辑.Hodgkin的大女儿Sarah(R.Hayes女士)已成婚,在出版社就职.二女儿Deb. orah是伦敦大学心理系的研究生.儿子Jonathan在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工作.小女儿Rachel在剑桥大学英语系学习.Hodgkin最喜欢的消遣娱乐方式是旅游和钓鱼.Hodgkin逝世于1998年,享年84岁.(罗层陈军供稿l。

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915:49: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306.1723.006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进展魏晓佟1,郭 瑞2,张启春1(南京中医药大学1.药学院、2.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收稿日期:2023-11-26,修回日期:2024-01-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873027,81573635)作者简介:魏晓佟(199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学,E mail:1158779215@qq.com;张启春(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zhangqichun@njucm.edu.cndoi:10.12360/CPB202204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3-0410-06中国图书分类号:R 05;R322 8;R322 81;R329 24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髓系来源免疫细胞,参与大脑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在健康和病理下的脑组织功能维持中,小胶质细胞发挥保护或损伤性作用,此取决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传统的小胶质细胞分型借鉴外周的巨噬细胞的促炎和抗炎表型,因此也被称为“脑巨噬细胞”。

随着新的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胶质细胞表型被发现,新发现的小胶质细胞表型通常具有疾病、脑区和功能的特异性,为研究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学过程并发展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文就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性综述,分析了小胶质细胞谱系构成及其异质性功能。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表型;功能;疾病相关小胶质细胞;白质相关小胶质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上世纪初,研究人员在中枢神经早期发育和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大脑中发现小胶质细胞的存在[1-2]。

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夏宇,丁璐,邓宇斌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科研中心深圳5181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071362)收稿日期2022-04-25通讯作者邓宇斌dengyub@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由于外力或非外力作用造成脊柱骨、韧带及神经结构的破坏,并伴随着损伤部位以下躯干与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高。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细胞,在SCI 后接受损伤信号,发挥分泌因子及吞噬作用,同时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细胞与非细胞成分发生反应。

目前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具有多态性和多功能性,参与SCI 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疤痕形成和疼痛。

本综述结合前期课题组星形胶质细胞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近年来小胶质细胞在SCI 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文献,为SCI 疾病进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脊髓损伤;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图分类号R741;R741.02;R744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20376本文引用格式:夏宇,丁璐,邓宇斌.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593-596.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由于外力或非外力作用造成脊柱骨、韧带及神经结构的破坏,并伴随着损伤部位以下躯干与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每年全球约70万例新发病例,致残率高[1,2]。

神经功能障碍是导致SCI 高残障率的基础。

除了神经元的死亡、突触连接的丢失等原发性损伤,小胶质细胞作为胶质细胞的一员参与激活炎症级联反应,造成继发性损伤[3]。

1小胶质细胞的定义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固有的免疫细胞,是神经组织中唯一来源于中胚层的细胞[4]。

基于啮齿类动物模型的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啮齿类动物模型的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558 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24,Vol.17,No.3㊃综述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574,82205305,82260976,82260961);2022年广西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作者单位:530200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吴丽萍(硕士研究生)㊁梁英业㊁王开龙㊁庞军];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防城港医院(唐宏亮)作者简介:吴丽萍(1996-),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推拿技术的生物力学量效关系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㊂E⁃mail:wu1172521213@通信作者:唐宏亮(1980-),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推拿技术的生物力学量效关系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㊂E⁃mail:11188335@基于啮齿类动物模型的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吴丽萍 唐宏亮 梁英业 王开龙 庞军【摘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机制被认为是多因素的㊂近年大量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模型是临床前NP 较理想的模型,而推拿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作用于NP 的发展㊂本文基于慢性压迫性损伤和脊神经结扎的两种啮齿类动物模型,从推拿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以减少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并减少Ca 2+离子通道的表达,从而降低损伤敏感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性,以及抑制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18/6和炎症介质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2㊁NOD 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㊁长链非编码RNA BANCR 的分泌,减少伤害感受器三磷酸腺苷受体P2X3和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2的表达,调节疼痛回路中γ⁃氨基丁酸能传递方面㊂笔者总结分析推拿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缓解神经炎症㊁抑制神经元凋亡㊁促进突触重塑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㊂【关键词】 推拿; 啮齿类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压迫性损伤; 脊神经结扎; 痛觉超敏;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3.03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tui na for neuropathic pain based on rodent model WU Liping ,TANG Hongliang ,LIANG Yingye ,WANG Kailong ,PANG Jun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Hongliang ,E⁃mail :11188335@【Abstract 】 The mechanism of neuropathic pain is considered to be multifactorial.In recent years,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rodent model are promising models for preclinical neuropathicpain,and massage 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P through a variety of molecular mechanism.Based on tworodent models of chronic compressive injury and spinal nerve ligation,this paper regulated astrocytes andM1microglia from massage to reduce neuroinflammation,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nd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Ca 2+ionchannels,thereby reducing the hyperexcitability of injury⁃sensitive neurons and inhibiting th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nterleukin⁃1β/18/6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vesicle glutamate transporter 2,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inflammasome,long⁃chain non⁃coding RNA BANCR.Then,the expression of the nociceptor adenosine triphosphate receptor P2X3and the piezoelectric mechanically sensitive ionchannel component 2were reduced,and the transmiss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in the pain circuit wereregulated.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ui na in alleviating neuroinflammation,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4,Vol.17,No.3559 inhibiting neuronal apoptosis and promoting synaptic remodeling in neuropathic pain,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Key words】 tui na; rodent models; neuropathic pain; spinal cord ligation; chronicpressure injury; nociceptive hypersensi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7%~10%,占慢性疼痛患者的20%~25%[1]㊂NP主要由神经压迫㊁离子通道病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组织创伤等导致上行疼痛通路和下行抑制通路之间的失衡引起[2]㊂其包括外周神经系统中带状疱疹神经痛㊁三叉神经痛㊁疼痛性多发性神经病㊁多发性硬化症的中枢性疼痛等[3]㊂尽管对NP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对NP诱导和维持机制的不完全理解,NP发病率仍持续上升,目前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全球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迫切寻求NP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㊂中医虽无NP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 痛证”范畴㊂推拿自古以来在 痛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推㊁㊁揉㊁拿等手法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 通郁闭之气” 血气散” 痛则止”的功效㊂本文将围绕推拿调控相关分子机制治疗啮齿类NP的机制研究展开综述㊂1 NP啮齿类动物模型的选择和构建在临床研究前推拿对NP的机械性超敏反应㊁突触可塑性改变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大部分是用啮齿类动物进行的㊂研究和治疗NP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高度可变的病因,即从脑部病变到脊髓脱髓鞘疾病,以及糖尿病或抗癌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㊂由于NP具有多种病因,不同的NP动物模型被创造出来㊂这些模型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疼痛模型㊁外周神经系统疼痛模型㊁药物诱导的神经病变模型以及疾病诱导的神经病变模型[4]㊂在推拿治疗啮齿类动物NP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模型主要以结扎介导的周围神经损伤为主,即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和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㊂CCI模型用于自发性疼痛㊁异常感觉㊁卡压性神经病变相关的感觉症状[5]㊂它在股骨中段以下通过3或4根铬制肠线结扎单侧坐骨神经,每根间距约0.5或1mm,术后一周内即痛觉行为学改变,术后第二周内出现最大疼痛相关行为和姿势不对称疼痛体,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6]㊂然而,当需要较大且稳定的疼痛行为幅度时,SNL模型成为首选模型㊂它通过结扎背根神经节远端L5脊神经所构建㊂该模型机械性痛觉超敏㊁热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行为学改变在24~48小时内发生,并至少持续3~4个月[7]㊂上述两种模型都是由A纤维和C纤维的异位放电增加来启动和维持疼痛㊂在推拿治疗啮齿类动物NP方面,对热或机械刺激的行为反应通常被用作疼痛体验的替代[8]㊂具体来说,热或机械刺激引起的反射撤退阈值是作为鼠类疼痛阈值的一个指标㊂但由于鼠类的品系㊁缝合材料及缝合线结扎所产生的收缩紧密度的变化使这些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前模型中对NP的评估存在重大挑战㊂近年,条件性位置偏爱㊁回避提供的内部奖赏及厌恶感知的外部测量被建议作为持续疼痛样行为的指标[9]㊂这些指标是否能作为推拿治疗NP 的疗效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㊂尽管如此,CCI和SNL作为有希望的模型,为NP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推拿镇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㊂2 抑制星型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胶质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㊁星形胶质细胞㊁少突胶质细胞㊁雪旺细胞的激活能够诱导NP的中枢和外周敏化[10]㊂在脊髓,以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为代表的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损伤诱发的疼痛关系密切㊂研究发现在SNL小鼠模型中miR⁃186⁃5p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趋化因子受体5介导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以促进NP发展[11]㊂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主要发生在炎症或神经损伤的早期阶段,在痛觉敏化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㊂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常发生在小胶质细胞激活之后,其表达水平与疼痛行为密切相关,主要参与慢性痛的维持[12]㊂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会降解脊髓背角I层中的细胞外基质结构,即神经元周围网,薄板I PNN选择性地包裹棘臂旁投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整合脊髓中的伤害性信息并将其传递到脊髓上脑区域并诱发疼痛感[13]㊂因此,小胶质细胞和星型560 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4,Vol.17,No.3胶质细胞的激活与NP感觉神经元的刺激激活有关㊂吴志伟等[14]发现在大鼠CCI后脊髓背角中星形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被活化,膜蛋白CD68做为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其含量在CCI术后高于同时期的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经推拿按揉法干预后,CD68含量降低,并伴随长C纤维诱发的场电位下调和脊髓背角时程增强抑制,减弱突触强化引起的中枢敏化,调节NP的发生发展㊂这些结果表明推拿能够通过小胶质细胞改变突触重塑㊁连接和网络功能㊂但推拿不能逆转CCI后造成的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这可能与推拿作为一种柔和舒适㊁具有压力㊁温度等复合特性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应感受器传递并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有关㊂上述结果表明,星型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对神经突触恢复有影响,推拿可能是影响NP后突触重塑的潜在策略㊂然而相关研究较少,推拿与NP后星形胶质和小胶质细胞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㊂3 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活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激活参与NP[15]㊂其中p38MAPK是炎症过程中表征最好的激酶之一,由4个亚基:p38α,p38β,p38γ和p38δ组成㊂它们在调节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16]㊂p38MAPK诱导NP和其他慢性疼痛相关的各种细胞内反应㊂因此,特异性靶向p38MAPK分子及其信号通路代表了疼痛管理的潜在治疗策略[17]㊂ERK1/2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超家族的成员,通过外周组织暴露于有害刺激而在神经元中激活的分子㊂周围神经损伤在不同的时间点诱导神经胶质细胞㊁感觉神经元和二阶神经元中的ERK激活[18]㊂红核白介素(interleakin,IL)⁃33通过激活ERK㊁p38MAPK和JAK2/STAT3,在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诱导的单神经病性疼痛的早期发展中产生痛觉作用,相应的抑制剂显着减轻SNI诱导的单神经病理性疼痛或IL⁃33诱发的机械超敏反应[19]㊂韦斌丽[20]在NP⁃CCI大鼠模型脊髓背角中发现CCI组大鼠的ERK㊁p38MAPK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 MKP⁃1)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而经 环跳” 风市”及 阳陵泉”穴推拿干预后,大鼠热痛阈值及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推拿组的ERK㊁p38MAPK蛋白表达均低于CCI组和假推拿组,MKP⁃1高于CCI 组和假推拿组㊂他们还发现推拿镇痛的机制可能介导ERK㊁p38MAPK激活MAPK信号通路中ERK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下游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有关㊂以上研究表明ERK信号通路参与了NP 过程,推拿能够抑制蛋白激酶ERK及p38MAPK激活依赖的神经炎症,这可能为NP控制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㊂4 调控脊髓背角Ca2+离子通道传入感觉神经元中疼痛刺激的检测和处理严重依赖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压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包括钠㊁钙和TRP通道等,这些通道的功能包括检测机械和化学损伤㊁产生动作电位和调节神经元放电模式㊁启动背角突触处的神经递质释放㊁以及激活投射到大脑疼痛中心的脊髓神经元[21⁃22]㊂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的持续变化会导致慢性疼痛状态㊂高压激活Ca2+通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它们通过参与突触传递㊁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和神经元兴奋性在疼痛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㊂现有证据表明,高压激活Ca2+通道是疼痛管理的重要治疗靶点[23]㊂此外,研究发现编码钠钙交换剂3型在小鼠背角神经元中表达,缺乏该基因的小鼠背角神经元在重复刺激后,显示细胞内钙增加㊁钙清除减慢和发束增加,小鼠出现急性疼痛行为[24]㊂传入疼痛通路中涉及的许多通道对钙离子具有渗透性,这表明钙离子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电活动的产生[25]㊂Wang等[26]在CCI模型大鼠的背根神经节中检测到65个受推拿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他们用KEGG分析了推拿的潜在即时镇痛机制最终发现推拿的即时镇痛机制与钙信号通路有关㊂1次推拿给予机体的机械刺激可启动CCI大鼠脊髓背角中钙号通路,通过Ca2+的摄取和释放来调节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损伤敏感神经元的超兴奋性,从而修复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减轻局部炎性微环境诱导的伤害性超敏反应;同时推拿通过细胞中产热或调节脂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4,Vol.17,No.3561解的表达和蛋白⁃1的解偶联介导含能化学物质的耗散,调控棕色脂肪组织诱导适应性产热,进而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增加脂肪分解,在基因水平调节神经损伤局部能量代谢从而减轻痛觉过敏,抑制CCI诱导NP的发生发展[26]㊂总之,以上研究表明在CCI诱导Ca2+转运和损伤敏感神经元的超兴奋性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推拿能够调节钙信号通路抑制疼痛的形成和维持㊂当然,研究背根神经节创伤如何调节钙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介导NP的发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㊂5 减少促炎因子及炎症介质分泌肥大细胞㊁中性粒细胞㊁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在外周和中枢致敏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突出的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㊁IL⁃1β㊁IL⁃18㊁IL⁃6以及γ干扰素[27]㊂此外还有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㊁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㊁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小体㊁Toll样受体4与NP进展密切相关[28⁃29]㊂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促进原代感觉神经元中疼痛介质的合成[30],而运用调和冲任推拿能抑制患者血清PGE2因子的表达[31]㊂除此,本文将重点介绍推拿治疗啮齿类神经病理性疼痛高度相关的一些最新发现㊂5.1 降低脊髓背角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2表达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2,VGLUT2)控制谷氨酸的储存和释放,谷氨酸在中枢疼痛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㊂在SNI诱导脊髓损伤中VGLUT2表达的上调,并且在手术前后鞘内给予针对VGLUT2的shRNA减轻了机械异常性疼痛和病理性增强的谷氨酸释放[32]㊂王雄将在SNL模型中发现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的VGLUT2表达水平在造模后出现一过性的增高,神经病理性行为增加,而IL⁃6㊁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推拿组大鼠经过干预后,脊髓背角的VGLUT2和血清中的IL⁃6㊁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33]㊂这进一步说明VGLUT2与脊髓损伤和中枢敏感的痛觉信号传递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性㊂5.2 抑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小体活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在慢性疼痛条件下失调,并有助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34],有研究发现miR⁃23a直接靶向趋化因子受体4,通过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NLRP3炎症小体轴调节脊髓神经胶质细胞NP[35]㊂NLRP3介导半胱天冬蛋白酶⁃1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或IL⁃18的分泌在神经痛信号转导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优势[36]㊂符维艳采用NPP⁃SNL大鼠模型经推拿干预后NLRP3㊁半胱氨酸蛋白酶⁃1㊁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含量和血清中IL-1β水平显著下调,表明推拿能够抑制NLRP3炎症体活化,从而减轻痛觉敏化㊁缓解NP行为[37]㊂这提示NLRP3炎症小体参与神经炎症和慢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推拿能够调控NLRP3抑制神经炎症和疼痛超敏行为㊂5.3 介导长链非编码RNA BANCR激活提高神经元自噬水平自噬对神经元发育至关重要,其失调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㊂BANCR位于9q21.11⁃q21.12的基因沙漠区域,是一种长度为693bp的长链非编码RNA,通过影响细胞增殖㊁迁移㊁侵袭㊁细胞凋亡和上皮到间充质的转变来确定其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㊂研究发现减弱BANCR表达能激活神经元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3II,LC3II)自噬体水平,降低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sequestosome1,SQSTM1/p62)积累和神经毒性[38⁃39]㊂龙炳材等人发现推拿能通过抑制长链非编码RNA BANCR的表达,上升LC3II及降低p62蛋白表达,提高自噬水平,清除促炎因子IL⁃1β累积,减轻大鼠的痛觉过敏行为[40]㊂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推拿调控NP中的细胞自噬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NP的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㊂5.4 调节Toll样受体4表达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是一类跨膜信号转导受体,介导固有免疫,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㊂多项研究证实TLR4在NP中发挥重要作用㊂Wang等人发现SNL模型建立后第14天, TLR4㊁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表明在NP中TLR4信号通路被激活,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疼痛的感知,而推拿干预14天后, TLR4㊁TNF⁃α㊁IL⁃6表达显著下降,提示推拿通过抑制受体TLR4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TNF⁃a㊁IL⁃6表562 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4,Vol.17,No.3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41]㊂但推拿如何调控TLR4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这些变化对疼痛的特异性以及在疼痛病理生理学中可能的因果作用㊂6 减少伤害感受器表达伤害感受器是检测破坏性或潜在破坏性刺激的特殊感觉神经元,存在于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㊂许多类型的受体在疼痛感中被激活,其信号通路各不相同㊂这些信号通路可以看作是通过靶向疼痛转导分子产生镇痛来调节疼痛的部位㊂在其解剖学位置的基础上,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㊁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㊁酸感应离子通道㊁嘌呤能㊁缓激肽等在疼痛致敏期间被激活[42]㊂这些神经元对于最终产生疼痛感知的神经元信号至关重要,而推拿作用于以下伤害感受器神经元治疗急性和慢性疼痛㊂6.1 降低三磷酸腺苷受体P2X3表达含有P2X3的受体做为三磷酸腺苷依赖性离子通道,是调节伤害性信号的关键靶标㊂背根神经节中P2X3的敲低逆转了慢性缩窄损伤诱导的集落刺激因子1上调㊁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性疼痛样行为[43]㊂CCI大鼠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表达增加导致大鼠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和热痛觉过敏,而奈铁碱显著降低上调的P2X3受体和IL⁃1β,抑制CCI 大鼠脊髓背角中ERK1/2的磷酸化和活化,缓解神经性疼痛[44]㊂秦丽发现推拿通过CCI大鼠脊髓背角中蛋白激酶C⁃P2X3通路缓解外周NP,其机制可能与推拿通过降低脊髓背角中的蛋白激酶C㊁P2X3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疼痛信号进一步向上传递有关[45]㊂检测失调P2X3的水平可能为未来NP的诊断㊁治疗和评估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方法㊂6.2 下调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2表达机械性疼痛反应发生与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2(piezoelectric mechanical sensitive ion channel assembly1/2,Piezo1/2)在感觉神经元中表达水平有关[46]㊂Piezo2是一种快速适应㊁机械激活的离子通道,低阈值机械感受器的机械敏感性强烈依赖于Piezo2,在体外显示快速适应,机械激活电流的单个离子通道负责参与无害触觉的大多数低阈值机械感受器亚型的机械敏感性[47],缺乏Piezo2的小鼠对机械刺激的伤害性反应受损并响应机械刺激的Aδ伤害感受器和C纤维放电减少㊂Piezo2介导炎症和神经损伤诱导的致敏性机械疼痛[48],并表明靶向Piezo2可能是治疗机械性异常性疼痛的有效策略㊂宋鹏飞[49]通过 L”类钢筋单侧脊髓背角压缩建立的CCD大鼠疼痛模型中,通过推拿干预进行痛觉超敏的行为监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迹法分析Piezo1和Piezo2在有髓神经纤维中的表达,发现空白组和CCD组的Piezo2表达较高,Piezo1表达较低㊂推拿干预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减轻, Piezo2的表达被下调,Piezo1增加㊂以上研究表明推拿能通过脊髓背角轴突内的压电机械敏感通道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推拿通过伤害感受器影响NP的详细机制,改变了对推拿作用认识传统的研究思路㊂7 调节中枢去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下行系统的存在是为了内源性地调节对疼痛的感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和口腹内侧髓质(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投射的下行途径,以抑制脊髓背角的上行伤害性传递㊂有学者提出阿片类药物和大麻素通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去抑制的间接过程激活下行镇痛⁃抑制抑制性GABA能输入到构成下行镇痛途径的输出神经元,GABA能抑制张力的功能减退是突触传递增强的重要因素,突触异常传递通常导致脊髓损伤后背角神经元的神经元过度兴奋[50]㊂而同时GABA能神经元活性的慢性增加抑制了中脑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并负责负面情绪和脊髓损伤诱导的NP的发生[51]㊂张磊[52]运用 以痛为腧”环跳穴推拿按压法对坐骨神经结扎处进行推拿,4周干预治疗后发现NP⁃CCI大鼠推拿组PAG㊁RVM核群内GABA和GABA AR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㊂这提示推拿降低大鼠痛觉超敏,缓解NP的机制可能与PAG㊁RVM核群内GABA及GABA AR含量增加有关㊂这为揭示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的中枢致敏分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突破有望极大地促进对此类病症的全面了解和治疗㊂8 小结与展望‘黄帝内经“云: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医宗金鉴㊃外治法“也云: 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㊂环球中医药2024年3月第17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4,Vol.17,No.3563可见推拿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治疗方式,具有运行气血㊁调和荣卫㊁疏经止痛的功效㊂综合上述的研究可知,中医推拿能够通过调节胶质细胞㊁离子通道㊁伤害感受器表达等方式调控啮齿类动物外周神经损伤介导的NP,进一步说明了在疼痛中推拿的镇痛效果㊂但对中医推拿的镇痛机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㊂推拿对NP的镇痛机制研究是本团队在对推拿调治躯体疼痛性亚健康㊁偏头痛㊁腰痛病的临床研究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㊂NP的发展与神经炎症㊁神经凋亡和突触可塑性有关,并受兴奋 抑制平衡㊁下行通路的影响㊁分子中介体与可塑性㊁离子通道的改变㊁代谢物㊁缺氧㊁线粒体因素及胶质细胞衍生的介质等调控㊂而推拿治疗NP多从胶质细胞激活㊁离子通道和兴奋 抑制不平衡的抑制性受体导致的神经炎症为主,特别是推拿对外周和脊髓通路的神经炎症反应,当前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细胞自噬层面也有一定的研究㊂但涉及大脑中的可塑性机制却知之甚少,对NP 中的神经节细胞㊁轴突和髓鞘损伤㊁脊髓背角萎缩方面尚未有触及㊂除此,在最新研究中发现RNA的m6A甲基化㊁内质网应激以及细胞铁死亡参与了NP的发生发展,能否从这些方面更深层的挖掘推拿的镇痛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 Cohen S P,Mao J.Neuropathic pain:mechanisms and theirclinical implications[J].BMJ,2014,348:f7656. [2] Finnerup N B,Kuner R,Jensen T S.Neuropathic Pain:FromMechanisms to Treatment[J].Physiol Rev,2021,101(1):259⁃301.[3] Peirs C,Williams S⁃P G,Zhao X,et al.Dorsal Horn Circuitsfor Persistent Mechanical Pain[J].Neuron,2015,87(4):797⁃812.[4] Jaggi A S,Jain V,Singh N.Animal models of neuropathic pain[J].Fundam Clin Pharmacol,2011,25(1):1⁃28. [5] Rani V,Kaur K,Sharma V V,et al.Animal Models ofNeuropathic Pain[A].P K Bansal,R Deshmukh.AnimalModel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Principle and WorkingProcedure for Animal Model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M].Singapore:Springer,2017:195⁃216.[6] Gregory N,Harris A,Robinson C,et al.An overview of animalmodels of pain:disease models and outcome measures[J].Jpain,2013,14(11):10.[7] JIA T,WANG Y D,CHEN J,et al.A nigro⁃subthalamo⁃parabrachial pathway modulates pain⁃like behaviors[J].NatCommun,2022,13(1):7756.[8] Pertin M,Gosselin R D,Decosterd I.The spared nerve injury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J].Methods Mol Biol,2012,851:205⁃212.[9] Calvo M,Davies A J,Hébert H L,et al.The Genetics ofNeuropathic Pain from Model Organism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J].Neuron,2019,104(4):637⁃653.[10] Hatch M N,Cushing T R,Carlson G D,et al.Neuropathic painand SCI: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e21stcentury[J].J Neurol Sci,2018,384:75⁃83. [11] JIANG B C,CAO D L,ZHANG X,et al.CXCL13drives spinalastrocyte activation and neuropathic pain via CXCR5[J].J ClinInvestig,2016,126(2):745⁃761.[12] Inoue K,Tsuda M.Microglia in neuropathic pain:cellular and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J].Nat RevNeurosci,2018,19(3):138⁃152.[13] Tansley S,Gu N,Guzmán A U,et al.Microglia⁃mediateddegradation of perineuronal nets promotes pain[J].Science,2022,377(6601):80⁃86.[14] 吴志伟.推拿调控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相关促炎因子抑制中枢敏化的镇痛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15] Nickel F T,Seifert F,Lanz S,et al.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pain[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12,22(2):81⁃91.[16] Cuadrado A,Nebreda A R.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p38MAPK signalling[J].Biochem J,2010,429(3):403⁃417.[17] LIN X,WANG M,ZHANG J,et al.p38MAPK:a potentialtarget of chronic pain[J].Curr Med Chem,2014,21(38):4405⁃4418.[18] Kondo M,Shibuta I.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1and2as a key molecule in pain research[J].J Oral Sci,2020,62(2):147⁃149.[19] LI H N,YANG Q Q,WANG W T,et al.Red nucleus IL⁃33fa⁃cilitat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ononeuropathic pain in malerats by inducing TNF⁃αthrough activating ERK,p38MAPK,and JAK2/STAT3[J].J Neuroinflammation,2021,18(1):150.[20] 韦斌丽.基于ERK信号通路探讨推拿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21] Cavalli E,Mammana S,Nicoletti F,et al.The neuropathicpain: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treatment and future therapeuticapproaches[J].Int J Immunopath Ph,2019,33:2058738419838383.[22] Mobley B C,Roulston D,Shah G V,et al.Peripheral primitiveneuroectodermal tumor/Ewing’s sarcoma of the craniospinalvault:Case reports and review[J].Hum Pathol,2006,37(7):845⁃853.[23] LI Q,LU J,ZHOU X,et al.High⁃Voltage⁃Activated CalciumChannel in the Afferent Pain Pathway:An Important Target ofPain Therapies[J].Neurosci Bull,2019,35(6):1073⁃1084.[24] Bourinet E,Altier C,Hildebrand M E,et al.Calcium⁃permeableion channels in pain signaling[J].Physiol Rev,2014,94(1):81⁃140.[25] Trendafilova T,Adhikari K,Schmid A B,et al.Sodium⁃calciumexchanger⁃3regulates pain wind⁃up’:From human。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题目:突触传递研究的进展学号:曹燕姓名:201240710374突触传递研究的进展摘要:最近的几年里,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他们对有关的各种生物现象中寻找突触传递在其中的机制。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视网膜;调控机制;伏隔核谷氨酸能;可卡因;脑胶质瘤致癫病;1视网膜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和修复等多种功能。

研究发现,在视网膜发育、损伤修复过程中可出现突触可塑性改变,而自发性眼波、光线刺激、视觉经验、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等因素均参与了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突触连接的改变是经验依赖性脑神经回路重排的基础,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的损伤和修复等多种脑功能,目前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还未完全阐明。

近30 多年来,对于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视神经突触水平的变化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各种神经生长因子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确切机制;在基因水平上还需进一步通过对多种相关基因的反应时程和强度进行分析, 研究其对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胶质细胞增殖、分裂、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的调控。

随着脑科学、发育生物学及神经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的迅猛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会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给治疗相关视网膜疾病及视网膜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2兴奋性突触传递对tau蛋白表达和省略响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兴奋性突触传递是神经元最基本的功能,NMDA受体(NMDAR)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离子型受体之一,其在学习记忆,突触可塑性,神经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谷氨酸聚集于突触间隙所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也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 AD)是成人痴呆症最主要的病因,其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聚集是AD脑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NG2胶质细胞研究进展

NG2胶质细胞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60816)作者单位:550002 贵阳,贵州中医药大学通讯作者:王慧,电子信箱:517634846@qq.comNG2胶质细胞研究进展石 鹏 郭海波 王 慧摘 要 NG2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之中,不仅表达诸多受体及离子通道,还能与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能够迅速响应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也是髓鞘化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来源。

NG2胶质细胞的这些特点显示其功能的多样性并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第4类胶质细胞,近年来日益得到关注。

本文将从其起源分布、炎症、学习运动、情绪、睡眠、疼痛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NG2胶质细胞 炎症 睡眠 疼痛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9/j.issn.1673 548X.2020.06.004 神经元胶质细胞抗原2(neuronglialantigen2,NG2)即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4(chondroitinsulphateproteoglycan4,CSPG4),具有大的胞外区(290kDa)和非常短的细胞内结构域(8.5kDa),其最初是在大鼠神经系统中发现的[1]。

NG2细胞被定义为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实质中表达NG2抗原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受体(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α,PDGFRα)的非神经元非血管性胶质细胞,它们在培养和体内情况下均能产生少突胶质细胞,所以常将NG2细胞等同于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precursorcell,OPCs)。

NG2胶质细胞可以作为少突胶质细胞的祖细胞进行分化,它们在发育和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并可表达多种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受体,具有未分化细胞的特性和成熟细胞的特征[2]。

NG2胶质细胞的这种分布及表达的广泛性与其在炎症、学习运动、情绪、睡眠、疼痛中的作用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