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变化显著 (1).

合集下载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1)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1)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低段一、选择题1. 我国有()个民族。

A. 55B. 56C. 57答案:B2.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A. 汉族B. 壮族C. 回族答案:A3. 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 蒙古族B. 回族C. 壮族答案:C4.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 大杂居、小聚居B. 均匀分布C. 集中在东部答案:A5. 人民币上有()种民族文字。

A. 4B. 5C. 6答案:B6.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A.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B. 圣诞节、复活节C. 愚人节、万圣节答案:A7. 我国的国旗是()。

A. 五星红旗B. 彩旗C. 红旗答案:A8. 我国的国歌是()。

A. 《义勇军进行曲》B. 《歌唱祖国》C.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答案:A9. 我国的首都是()。

A. 上海B. 北京C. 广州答案:B10. 爱我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A. 维护民族团结B. 个人发展C. 只关心自己的民族答案:A11. 以下哪个不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A. 旗袍B. 蒙古袍C. 藏袍答案:A12.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A. 义务B. 权利C. 规定答案:B13. ()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A. 摔跤B. 赛龙舟C. 踢毽子答案:A14. ()是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

A. 那达慕大会B. 雪顿节C. 火把节答案:B15.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

A. 泼水节B. 开斋节C. 三月三答案:A16.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服饰上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是()。

A. 维吾尔族B. 朝鲜族C. 满族答案:A17. 下列哪项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A. 尊老爱幼B. 自私自利C. 团结友爱答案:B18.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的格局。

A.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B. 各自独立C. 互不往来答案:A19. ()是回族的传统节日。

A. 古尔邦节B. 花山节C. 芦笙节答案:A20. 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

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现状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现状实践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现状实践报告摘要:本文以我国西部某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该地区普通话普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背景介绍、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建议。

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工作的发展。

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各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对于促进各民族交流、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仍面临诸多问题。

二、现状分析1. 普通话普及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逐年提高。

根据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该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70%以上,较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2. 普通话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已基本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普通话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都将普通话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

3. 普通话推广活动丰富多彩。

各地积极开展普通话宣传周、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培训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普及普通话知识,提高群众对普通话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 普通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普通话的普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普通话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求职、创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三、问题与挑战1. 普通话普及不平衡。

虽然整体普及率有所提高,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普通话普及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偏远山区、民族聚居区普通话普及率较低,部分群众普通话水平仍不足以满足日常交流需求。

2. 普通话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民族团结知识应知应会100题

民族团结知识应知应会100题

民族团结知识应知应会100题一、民族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2、民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的民族概况3、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国共有 56 个民族。

4、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个?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5、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三、民族政策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7、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8、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9、什么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五、民族文化13、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举例说明。

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都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

14、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人类文化宝库。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8-12T09:11:00.57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7期作者:刘特[导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是中国使用最多的语言。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

刘特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是中国使用最多的语言。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多种少数民族语言面临语言灭绝的处境,亟待采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个语言生态问题。

伴随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的形塑,“四全媒体”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课题旨在基于全媒体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探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和传承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共有的文明“活化石”。

[中图分类号] G237.9 [文献标志码] A全媒体通过新网络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信息保存、开放和共享,深刻地改变了受众获取知识内容的方式方法。

这种改变是三网融合为载体,将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等多种业务融合在一起,最终以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出来的方式。

这种全媒体方式非常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1]。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2—2020 年) 》指出要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进行抢救和保护,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保护和传承濒危民族语言的任务要求。

我国语言数量和种类十分丰富,同时语言面貌和现状也极为复杂,尤其是在边疆多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也面临着与其相对应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调整和重建[2]。

中国乌孜别克族语言使用现状研究

中国乌孜别克族语言使用现状研究

中国乌孜别克族语言使用现状研究乌孜别克族,国外的乌孜别克族被写作乌兹别克族,是从中亚迁入我国的跨境民族。

国外的乌孜别克族人口众多,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而生活在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人口较少,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市县,其中以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塔城地区和南疆的喀什地区居多。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乌孜别克族共有12370人,其中90%以上居住在城市,少数在农村或牧区。

在城市的乌孜别克族与维吾尔族、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或散居,牧区的乌孜别克族大多与哈萨克族杂居。

特殊的居住环境使得乌孜别克族在不同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然而,至目前为止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乌孜别克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没有得到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更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说明其语言生活状况,可以说这是我国语言国情调查中的一项空白。

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主,采用了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融入式观察法,并结合民族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个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得出我国乌孜别克族语言使用现状的科学结论。

文中的调查结果均为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

本研究的选点及取样的依据有以下特点:一,典型性。

以我国乌孜别克族人口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一伊犁州伊宁市、喀什地区喀什市、莎车县、昌吉州木垒县乌孜别克民族自治乡作为调查点,再根据居住格局类型,对典型的社区及个人进行调查;二,代表性。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尤其是重点调查各社区中具代表性的乌孜别克族家庭。

对掌握乌孜别克语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专访,并录音摄像,收集语料;三,全面性。

取样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居住的乌孜别克族家庭发放问卷,使每个家庭都能参与调查研究中,全面反映各家庭成员的语言情况。

参与本研究的共有1008人,其中伊宁市438人,喀什地区435人,木垒县135人。

以2000年全国乌孜别克族总人口为准(12096人),本研究的被调查者占总人口的8.3%。

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现代汉语不送气的塞擦音有______,送气的塞音有______。

2、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______的声音。

3、基本词汇的特点包括稳固性、能产性和______。

4、从构词位置来看,“阿婆、阿姨”中的“阿”,“杯子、包子”中的“子”,“糊里糊涂、傻里傻气”中的“里”都是______语素。

5、语言演变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______。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是2000年10月制定的《______》。

7、書变书是的简化方式是______。

8、“兜”字的第五笔名称是______。

9、“你的手机呢”是一个______疑问句。

10、“看得清楚”中的补语是______补语,变换为状态补语是______;“看见”中的补语是______补语,变换为可能补语是______。

二、判断题11、“怪可怜的”和“别怪他”,前后两个“怪”是多义词。

()12、词典一般只能收录词,不收大于词的单位。

()13、“臧”的笔画是14笔14、大多数汉字是指事字。

()15、“爷爷吩咐我每周回家一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16、动词加动词可以构成述宾短语。

()17、“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

”这句话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 )18、语言规范化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19、汉语音节可以没有辅音。

()20、元音、辅音、声调都是音质音位()三、选择题21、“面包”读为[miam51pau55],是语音的()。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22、“动用”两字的韵母依次属于()。

A.开口呼、齐齿呼B.开口呼、撮口呼C.合口呼、撮口呼D.合口呼、齐齿呼23、“上网费每分钟0.05元”属于()。

A.动词谓语句 B.形容词谓语句C.名词谓语句 D.主谓谓语句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2014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D.15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 )。

A.满、回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CDE )。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四、辨析题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试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试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试卷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目后相应的括号内)1、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起施行。

()A.2000年11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1月1日2、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

()A.国家法定语言文字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C.国家通行语言文字3、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

()A.规范汉字 B.通用汉字 C.标准汉字4、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义务 B.权利 C.责任5、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

()A.便利 B.条件 C.培训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A.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教育行政部门 C.有关部门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

()A.法制建设 B.现代化建设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8、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作出的组织和个人。

()A.重大贡献 B.突出贡献 C.特殊贡献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使用 B.发展 C.使用和发展10、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A.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B.宪法 C.民族区域自治法11、国家机关以为公务用语用字。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中文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13、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法律和规定 B.方针和政策 C.规范和标准14、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笔记(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笔记(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笔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称《语言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10月31日制定的法律。

它是维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法律,是国家言论、新闻、出版、教育和文化等领域语言文字活动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需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定,从管理、发展、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保护和推广,保证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主要内容1.官方语言、地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保护:规定了国家官方语言的使用范围、地方语言的保护和使用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

2.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保护:规定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文字符号的使用、汉字的规范汉字表、外来词等方面的规定。

3.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培训:规定了语言文字教育的保障、国家重点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等方面的规定。

4.语言文字的管理和监督:规定了语言文字管理机构的职责、监督和管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等方面的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义和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的语言文字权威和地位、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结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出台,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朝着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实施,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

首先,各地方和单位在官方文书、新闻出版物、交通标志等方面更加注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社会的推广和使用。

其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保护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加强,如推广“普通话盲打”,停用“文化衫”等。

转载白族的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概况

转载白族的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概况

转载白族的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概况原文地址:白族的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概况作者:东洱河蛮白族的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概况1)语言系属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主要使用区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省内其他一些白族聚居区内也有使用,分布地域较为集中。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系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的语言之一。

由于白语在语言结构上与汉语、藏缅语族语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学术界至今还无法就白语的系属形成一致的认识。

主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

其中,藏缅语族说是民族语言学界的主流意见。

关于白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问题,傅懋绩、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

马提索夫、戴庆厦、杨应新等主张白语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

有的学者则将白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的"语支未定"语言。

2)方言划分传统上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4年撤消,故改称怒江方言。

学术界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

两种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区域划分基本一致。

白语各方言在词汇、语法上都无较大差别,语音上也有较为清晰的对应关系,因此在方言划分上没有较大的分歧。

3)语言及方言特点与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白语也是单音节的词根语,形态变化不复杂,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由于和汉语、藏缅语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白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既有很多和藏缅语对应的地方,也有不少特点和汉语相同或相似。

白语语音的一般特征如下:辅音方面,三个方言都有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五组辅音,怒江方言另有舌尖后和小舌两组辅音。

怒江方言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浊对立,其他两大方言清浊对立已消失,虽然31调和33调的塞音、塞擦音的仍保留浊音,但不区别词义。

元音方面,各方言的元音数量都较少,元音都普遍分松紧两类,这一特点和彝语支语言相同。

少数民族与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与文化多样性
传承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已无如数字化保存、在线教育 等。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 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 径。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变迁
城市化带来的文化适应问 题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汇报范围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
政府保护措施
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种类、特点和分 布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
阐述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 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社会参与情况
国际交流与合作
分析社会各界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的参与情况和作用,包括学术机构、媒 体、企业和民间组织等。
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更加生 动、形象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
06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建 议和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各 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为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 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少数民族与文化多样 性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 录
• 引言 • 少数民族概况 • 文化多样性理论及实践 •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 • 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挑战 •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和
措施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保护和
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 程,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 字、传统艺术、历史文献等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

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瑶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高山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泰耶尔语、赛德语、邹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布语、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邵语、萨斯特语、耶眉语共13种语言;景颇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怒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裕固族使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门巴族使用门巴语、仓拉语。

因此,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

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又可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

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难、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阿尔泰语系又可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

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亚语系的有佤、德昂、布朗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是经历了历史上语言功能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语言发展至今成为本族母语,是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佚名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33)1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下称中心)是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及中央民族大学共同创建的研究型科研基地,机构设立在中央民族大学。

中心于2008年6月揭牌成立,至2022年9月已签署三期共建协议。

【总页数】2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研究r——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2.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维吾尔语文研究基地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维吾尔语文研究基地
3.新闻传播学教学应当借鉴少数民族语言的素材和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少数民族语言现状调查和研究保护为例
4.多角度、多方法是深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必由之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理论方法研讨会”总结发言
5.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现状及改进方案--以延边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侗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侗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侗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全球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信息一体化的新时期,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其语言活力有可能走向衰退甚至濒危,这已成为语言学家的共识,并已成为语言学家、民族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侗族语言正在快速衰落,由此带来的文化缺失逐步呈现出来。

可以说,对侗族语言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侗族语言使用现状发展趋势引言据2000年人口普查,侗族有近300万人,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的广大地带。

贵州省有140余万侗族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等县以及铜仁专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铜仁、江口等县,还有万山特区。

湖南省有75余万侗族人,分布在通道、新晃、芷江3个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会同、洪江、黔阳、绥宁等县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0余万侗族人,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

东兰县还有20余户100多侗族人,其祖先是清光绪元年(1875)从贵州天柱去避难的,至今已繁衍了7代人。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有6万余侗族人,他们的先世多系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从湘黔桂本土陆续迁入的。

在国外,越南的宣光省也有侗族人。

该国称作宋,音doη。

是清乾隆年间,约1790~1800年从中国侗乡迁去的,他们仍保存着自称〔kαm〕和民族语言,所操的侗语属南部方言。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侗族语言至少已经独立存在1000余年,遗憾的是,在历史上没有一种相应的文字符号去书写这种古老的民族语言,致使无数优秀的侗族文化遗产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侗族语言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侗族也是记录、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它的内在结构虽未与文化完全契合,然而,作为侗族文化的形式及静态现象的“心理面”,它又无不反映且蕴含着文化的普通特征。

侗族语言事实上往往代表着、指称着整个侗族民族的文化体系,它和侗族全民族的每个成员休戚相关,最深刻地反映着民族的特征。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JOURNAL OF QINGHA I NATIONAL ITIES INSTITUTE VOL. 31 NO. 42005年9月( soc ia l sc iences) Sep. 20053 本文为2002年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批准号: 02BMZ0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04211212作者简介:关桂霞(19602) ,女,满族,北京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教研部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关桂霞(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它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来考察西部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的有关状况。

关键词:西部开发;民族关系:积极影响中图分类号: F12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5447 (2005) 0420033205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发展状况是截然不同的。

西部大开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协调西部乃至整个国家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民族封闭的状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牢固的纽带和便利的通道。

可以说,西部大开发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从经济发展方面考察经济是民族发展的基础,自然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基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是要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考: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点

中考: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点

中考: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点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1、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保卫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和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2、中华各民族为创造伟大的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

汉族及其先民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并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连续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先民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开发了东北地区、北部地区等。

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透各民族人民勤劳的汗水。

(2)、中华各民族共同保卫祖国领土,维护祖国统一。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侵,如抗击英法侵略者、抗击沙俄侵略者、抗击日本侵略者。

(3)、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繁荣的古代经济是中华各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4、我国民族分布的具体现状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广泛分布于各国务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连续和靠近连续地区。

我国2.1万多千米的陆地连续沿线大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全30多个少数民族是跨界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平等的一员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5、如何理解“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1)、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宅中平等的一员;(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目标。

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分析报告

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分析报告

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在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群体。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少数民族语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保护。

少数民族语言的背景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统计,中国现存56个少数民族,共有130个少数民族语言。

其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相当大的使用规模。

现状分析1. 语言使用减少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很大程度上采用普通话作为教育和行政交流的主要语言。

这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本族语言的掌握程度较低,甚至不能流利交流。

2. 文化传承遇到挑战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但由于语言使用减少,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缺乏对语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濒临消失。

3. 数字化时代不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时代对文字输入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然而,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相应的数字化支持,这些语言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和应用上滞后于汉语等主流语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建议和措施1. 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和培训,提高年轻一代对本族语言的认知和掌握程度。

可以在学校增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使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本族语言。

2. 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资源建立和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的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包括文字输入法、电子词典、翻译工具等。

通过提供易于使用和便捷的语言工具,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和应用。

3. 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保护、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变化显著
21个少数民族有27种民族文字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沈路涛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目前2 1个少数民族有现行的本民族文字, 包括27种文字, 精通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人越来越多, 民族语言文字也迅速与现代化、信息化接轨, 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展示各民族自身的文化魅力。

我国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汉语,满族在近代转用汉语之外,其他 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种类在 80种以上。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仅有蒙古、藏等几个民族有自己较通用的文字,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

50年代我国开始帮助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景颇(载佤支系、土等 12个民族创制
了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帮助傣、拉祜、景颇、彝等4个原有文字的民族改进了5种文字,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改革了文字体系。

在创改文字的过程中, 国家始终遵循少数民族自愿自择的原则,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

一些民族在使用新文字一段时间之后, 认为新文字不符合本民族的需要, 对文字进行了重新选择。

黎族放弃新创制的黎文, 直接使用汉文;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于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的阿拉伯字母文字; 彝族放弃创制的文字,使用改进的规范彝文等。

民族文字创改以后, 由于新文字比较简单易学, 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有文字包括新创建文字的民族, 在基础教育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

有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在高等教育中也使用民族语文教学, 从而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

没有文字的民族, 一般使用汉语文或其他民族语文进行教学,把本民族语言作为辅助教学语言。

据 1995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当时全国实行双语教学的在校生 600多万名, 占当时民族地方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的40%左右。

旧中国少数民族文盲率在95%以上, 如今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下降了约68个百分点。

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语言文字的报纸、
杂志,到 1998年,有 17种民族文字分别出版发行 83种报纸、 184种杂志,有 27个文种出版了 4108种图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冲击,我国民族语言文字也成为信息弄潮儿。

蒙古语文、藏语文、维吾尔语文等11种少数民族语文在字符集、键盘、字模标准的研制、语文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出版照排系统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等语文现代化方面, 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继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标准字符集、键盘和字形等三标准, 于 1996年底在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成为国家标准, 1997年成为国际标准之后, 已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信息编码标准取得国家和国际的认可, 为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开发软件、进行国际信息交流、进入国际互联网络铺平了道路。

目前藏文在互联网已有了自己的网站,进行藏文信息发布和交流。

根据 80年代后期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和 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情况推算,我国目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共 6800多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按 11500万人计的60%左右。

专家认为,随着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兼通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人越来越多,民族语文仍有自己的独特生存和发展空间, 并与汉语文长期并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新华社 2000年 08月 06日
人民网 ---2000年 08月 06日 17: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