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病日龄与出生体重和胎龄相关,胎龄越小,起病越晚。 • 根据统计:
概述
• 死亡率在20-30%之间,是新生儿需要手术的外科疾病中 死亡率最高的。
• 由于该疾病的严重性,使很多医生担心发病和肠内喂养 有关。这一担心致使静脉营养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感 染、胆汁淤积的机会,以及住院时间。
• NEC也与神经发育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定义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 实验研究显示单纯缺氧与NEC无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喂养不当
• 所有NEC的患儿中90%-95%于进食后发生,多数使用配方奶; • 未经消化的配方奶为细菌繁殖提供了基质; • 营养的吸收→肠道对氧的需求增加; • 代谢需求增加→组织缺氧; • 过早,过量喂养→吸收不良,碳水化合物发酵→肠胀气→肠道内压增加 ,危及肠
• 吲哚美辛能降低新生儿肠系膜血流,增加NEC患病率; • 其他药物包括口服茶碱类、小苏打、钙剂、维生素E和非甾体类
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均可增加肠道的渗透负荷。
病因及发病机制
• 总结:
• 目前认为NEC的发病机制为在肠粘膜的 屏障功能被破坏和肠腔内存在食物残渣情 况下,细菌在肠腔和肠壁繁殖并产生大量 炎症介质,最终引起肠壁损伤甚至坏死、 穿孔和全身炎症反应(SIRS),病变常累及 回肠末端、盲肠和近端结肠,但胃肠道在 任何部位甚至整个肠道都可受累,严重者 可发生肠壁全层坏死和穿孔,最后发生休 克、多器官衰竭。
一种获得性的新生儿肠功能紊乱,是由于发育不全的肠壁受到血管、黏膜、代
谢以及其他未知因素联合作用的刺激,导致严重肠损伤的终末期表现。
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也是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
发病特点
• 无季节、地区、黑、白、男、女差异 • 体重越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 足月儿与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 •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时间越晚 • 可散发,但NICU有流行性趋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概述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NICU中最可怕的疾 病之一,主要发生于早产儿。
• 在出生胎龄<32周,BWT 500g-1500g的早产儿,该疾病 发生率为7%。
• 起病几小时内就可以迅速发展至感染性休克,肠坏死, 甚至死亡。
• 肠腔发育不成熟:胃酸较少,易有细菌繁殖 ;蛋白水解酶活性低,毒素蓄积,损害肠道 。 • 肠上皮屏障不成熟 :肠道通透性 ,屏障功能 ,易导致感染。 • 肠蠕动:胃肠动力不成熟,食物转运慢 , 细菌过度生长和肠胀气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感染及炎症介质
• 正常菌群受损、致病菌直接感染/定植 • 梭状芽孢杆菌:C型产气-耐热 • 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
NEC的VLBW儿增加1.22倍。 • 近年来,又有学者相继提出了输血相关性NEC(TANEC)的概念,
多是指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在生后3-4周由于严重贫血输注 浓缩红细胞后48小时内发生NEC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 6、药物与其他H2受体拮抗剂
• 可提高胃内PH,降低蛋白水解酶,使早产儿消化道负荷加重,同 时不利于病原菌灭活和抗原结构水解,增加NEC易感性;
• NICU的VLBW菌群失调和异常定植原因 • 广谱抗菌素和延迟肠道喂养 • NEC患儿仅1/3血培养阳性
• 胎龄越小,定植细菌耐药率高、耐药谱广 • 具有流行性,但病原至今未明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感染及炎症介质
• NEC相关细胞因子
炎性因子
血管机制 其他
促进
抑制
TNF-a
IL-1ra
IFN-r
早产(immaturity) 感染(infection) 进食(ingestion) 缺血(ischemia) 氧合不足(insufficient oxygenation) 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早产
• 免疫因素: 1.早产儿IgA分泌减少 , 对细菌 、毒素的杀灭 、抑制和消除作用不足 , 不易使NEC病变局限; 2.早产儿肠道内 IL-8的表达较足月儿高, 早产儿肠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更易产生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 遗传易感性 • 早产 /低出生体重 • 肠道菌群失衡 • 感染 • 肠内喂养方式 • 药物
• 围产期窒息、缺氧 • 其他
• 交换输血 • IUGR • PDA • 脐插管术
——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40-34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了解。 • 目前认为涉及多个“I”:
病理特点
• 特征:弥漫型或斑点性肠壁坏死或肠壁内积气,病变范围不一。 • 最易受累部位:回肠末端、盲肠和近端结肠。 • 镜下:凝固性坏死,黏膜下层弥漫性出血坏死,肌肉层断裂或坏
死,严重者出现坏死性穿孔,临床DIC时,肠壁血管内可见微血 栓。
正常肠黏膜
NEC肠黏膜
临床表现
• 绝大多数的NEC发生在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一般在生后 7天后发病,多发生在经胃肠喂养后,生后2-3周较常见,约 25%的病例在生后1个月起病。
IL-10
IL-1b
IL-11
IL-6
TGF-b
IL-8
IL-18 PAF
NOS
PAF水解酶
N、缺氧缺血
• 出生时窒息、脐血管置管、红细胞增多症患儿 发病率高;
• 说明肠壁缺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可能使NEC发 病的高危因素。
• PDA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是NEC高 发的因素,手术结扎的患儿NEC发生率下降, 但是口服吲哚美辛治疗PDA,影响肠道血循环, 反而增加NEC的风险。
壁血管; • 配方奶渗透压过高(>400 mOsm/l),奶粉增加过快(>20ml/kg),可能导致肠黏
膜损害,细菌繁殖炎症发生; • 研究发现正确的母乳喂养,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可减少NEC发生率;(排除消化道畸
形)。
病因及发病机制
• 5、输血制品相关性NEC
• 早在1987年,McGrady等研究风险输血与NEC的发生存在关联性。 • 具有较高输血频率的VLBW儿住院期间发生NEC的风险比未发生
概述
• 死亡率在20-30%之间,是新生儿需要手术的外科疾病中 死亡率最高的。
• 由于该疾病的严重性,使很多医生担心发病和肠内喂养 有关。这一担心致使静脉营养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感 染、胆汁淤积的机会,以及住院时间。
• NEC也与神经发育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定义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 实验研究显示单纯缺氧与NEC无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喂养不当
• 所有NEC的患儿中90%-95%于进食后发生,多数使用配方奶; • 未经消化的配方奶为细菌繁殖提供了基质; • 营养的吸收→肠道对氧的需求增加; • 代谢需求增加→组织缺氧; • 过早,过量喂养→吸收不良,碳水化合物发酵→肠胀气→肠道内压增加 ,危及肠
• 吲哚美辛能降低新生儿肠系膜血流,增加NEC患病率; • 其他药物包括口服茶碱类、小苏打、钙剂、维生素E和非甾体类
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均可增加肠道的渗透负荷。
病因及发病机制
• 总结:
• 目前认为NEC的发病机制为在肠粘膜的 屏障功能被破坏和肠腔内存在食物残渣情 况下,细菌在肠腔和肠壁繁殖并产生大量 炎症介质,最终引起肠壁损伤甚至坏死、 穿孔和全身炎症反应(SIRS),病变常累及 回肠末端、盲肠和近端结肠,但胃肠道在 任何部位甚至整个肠道都可受累,严重者 可发生肠壁全层坏死和穿孔,最后发生休 克、多器官衰竭。
一种获得性的新生儿肠功能紊乱,是由于发育不全的肠壁受到血管、黏膜、代
谢以及其他未知因素联合作用的刺激,导致严重肠损伤的终末期表现。
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也是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
发病特点
• 无季节、地区、黑、白、男、女差异 • 体重越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 足月儿与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 •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时间越晚 • 可散发,但NICU有流行性趋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概述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NICU中最可怕的疾 病之一,主要发生于早产儿。
• 在出生胎龄<32周,BWT 500g-1500g的早产儿,该疾病 发生率为7%。
• 起病几小时内就可以迅速发展至感染性休克,肠坏死, 甚至死亡。
• 肠腔发育不成熟:胃酸较少,易有细菌繁殖 ;蛋白水解酶活性低,毒素蓄积,损害肠道 。 • 肠上皮屏障不成熟 :肠道通透性 ,屏障功能 ,易导致感染。 • 肠蠕动:胃肠动力不成熟,食物转运慢 , 细菌过度生长和肠胀气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感染及炎症介质
• 正常菌群受损、致病菌直接感染/定植 • 梭状芽孢杆菌:C型产气-耐热 • 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
NEC的VLBW儿增加1.22倍。 • 近年来,又有学者相继提出了输血相关性NEC(TANEC)的概念,
多是指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在生后3-4周由于严重贫血输注 浓缩红细胞后48小时内发生NEC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 6、药物与其他H2受体拮抗剂
• 可提高胃内PH,降低蛋白水解酶,使早产儿消化道负荷加重,同 时不利于病原菌灭活和抗原结构水解,增加NEC易感性;
• NICU的VLBW菌群失调和异常定植原因 • 广谱抗菌素和延迟肠道喂养 • NEC患儿仅1/3血培养阳性
• 胎龄越小,定植细菌耐药率高、耐药谱广 • 具有流行性,但病原至今未明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感染及炎症介质
• NEC相关细胞因子
炎性因子
血管机制 其他
促进
抑制
TNF-a
IL-1ra
IFN-r
早产(immaturity) 感染(infection) 进食(ingestion) 缺血(ischemia) 氧合不足(insufficient oxygenation) 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早产
• 免疫因素: 1.早产儿IgA分泌减少 , 对细菌 、毒素的杀灭 、抑制和消除作用不足 , 不易使NEC病变局限; 2.早产儿肠道内 IL-8的表达较足月儿高, 早产儿肠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更易产生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 遗传易感性 • 早产 /低出生体重 • 肠道菌群失衡 • 感染 • 肠内喂养方式 • 药物
• 围产期窒息、缺氧 • 其他
• 交换输血 • IUGR • PDA • 脐插管术
——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40-34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了解。 • 目前认为涉及多个“I”:
病理特点
• 特征:弥漫型或斑点性肠壁坏死或肠壁内积气,病变范围不一。 • 最易受累部位:回肠末端、盲肠和近端结肠。 • 镜下:凝固性坏死,黏膜下层弥漫性出血坏死,肌肉层断裂或坏
死,严重者出现坏死性穿孔,临床DIC时,肠壁血管内可见微血 栓。
正常肠黏膜
NEC肠黏膜
临床表现
• 绝大多数的NEC发生在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一般在生后 7天后发病,多发生在经胃肠喂养后,生后2-3周较常见,约 25%的病例在生后1个月起病。
IL-10
IL-1b
IL-11
IL-6
TGF-b
IL-8
IL-18 PAF
NOS
PAF水解酶
N、缺氧缺血
• 出生时窒息、脐血管置管、红细胞增多症患儿 发病率高;
• 说明肠壁缺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可能使NEC发 病的高危因素。
• PDA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是NEC高 发的因素,手术结扎的患儿NEC发生率下降, 但是口服吲哚美辛治疗PDA,影响肠道血循环, 反而增加NEC的风险。
壁血管; • 配方奶渗透压过高(>400 mOsm/l),奶粉增加过快(>20ml/kg),可能导致肠黏
膜损害,细菌繁殖炎症发生; • 研究发现正确的母乳喂养,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可减少NEC发生率;(排除消化道畸
形)。
病因及发病机制
• 5、输血制品相关性NEC
• 早在1987年,McGrady等研究风险输血与NEC的发生存在关联性。 • 具有较高输血频率的VLBW儿住院期间发生NEC的风险比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