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参考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二十一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这里的网络中可使用户能够迅速传送数据文件,以及从网络上查找并获取各种有用资料,包括图像和视频文件的网络是( C )。
A、电信网络B、有线电视网络C、计算机网络D、无限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 B )、资源共享和进行分布处理。
A、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B、数据传输C、共享数据库D、使用服务器上的硬盘下列关于服务器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集群系统中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会影响系统的性能B、采用RISC结构处理器的服务器通常使用WINDOWS系统C、热插拔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更换硬盘、电源等D、分布式内存访问(NUMA)技术将对称多处理器(SMP)和集群(Cluster)技术结合起来下列关于网络接入技术和方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三网融合”中的三网是指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B、宽带接入技术包括Xdsl,HFC,SDH,无线接入等C、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802.3U等D、Cable Modem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36Mbps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 B )。
A、实现对等连接B、转发收到的分组C、进行信息分组处理D、存储收到的分组Internet中采用的交换技术是( C )。
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C、分组交换D、信元交换客户程序的特点是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
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 B )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A、客服程序B、服务器程序C、进程D、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网络中,( C )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A、吞吐量B、时延C、带宽D、速率协议是( D )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3.3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3)
PCM技术采样、量化、编码的例子 技术采样、量化、 技术采样
3.4.4 模拟数据编码为模拟信号
模拟数据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变化转换为模拟 信号
例如话音数据通过电话系统转换为模拟信号,之 例如话音数据通过电话系统转换为模拟信号, 后在模拟电话网中传输 例如最早的电话系统, 例如最早的电话系统,这里不再赘述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P1 首部 DATA P2 首部 DATA 首部 P3 DATA
收到的数据
最后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 的报文
报文
1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11010 数 据 数 据 数 据
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可以得出每个 ,其中分组头大小为 分组大小为 , 分组的数据部分为980B,所以大小为980000B 的文件应该 分组的数据部分为 ,所以大小为 分为1000 个分组传送。 个分组传送。 分为 每一个分组1000B,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 每一个分组 ,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 , 所以主机H1 传送完一个分组所需的时间为 所以主机 1000*8/100M=80*10-6(s) ) H1发送完所有数据需要用的时间为: 发送完所有数据需要用的时间为: 发送完所有数据需要用的时间为 80*10-6s*1000=80*10-3s=80ms 但此时恰好最后一个分组刚从主机H1 出去,还没有到达主 出去, 但此时恰好最后一个分组刚从主机 机H2。 。 一个分组从主机H1需要经过 次存储转发才能到达主机H2, 需要经过2次存储转发才能到达主机 一个分组从主机 需要经过 次存储转发才能到达主机 , 在不考虑传播时延及处理时延的情况下,需要用时: 在不考虑传播时延及处理时延的情况下,需要用时: 2*80*10-3ms=0.16ms 总共用时为: 总共用时为:80ms+0.16ms=80.16ms,故答案为 。 ,故答案为C。
计算机网络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按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来划分,可将计算机网络分成_局域网_、城域网__、_广域网额与个人区域网。
依据不同使用者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公用网与专用网。
2、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与释放连接。
3、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包括_双绞线__、_同轴电缆_和___光纤__等。
4、在数据传输中,为了保证数据被准确接收,必须采取一些统一收发动作的措施,这就是所谓_同步__技术。
5、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二是对等方式(P2P 方式)。
6、IEEE802局域网协议与OSI参考模型比较,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应OSI的链路层,IEEE802标准将其分为____ MAC________控制子层和_____ LLC______控制子层.7、在数据报服务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_____数据报_____选择路由。
8、计算机网络技术是____计算机系统______ 和___通信技术_____ 技术的结合.9、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是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其中,___频分复用_______比较适合于传输模拟信号,_时分复用_________比较适合于传输数字信号.10、模拟信号之所以能够转变成数字信号来进行传输,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定理,这个定理就是____采样______定理。
11、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_报文交换、和__报文分组交换____等。
12、所谓网络主要指“三网",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络。
13、试列举四种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名称:___集线器___ 、___交换机__ 、___路由器____和 ______网关______.14、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有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与利用率。
15、写出三个顶级域名:____ cn ___、___ org ____和 ___ com _____。
16、常见的网络拓扑包括__星形___、___总线形__和___环形___等。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1969年,ARPAnet(广域网); 1975年,以太网(局域网); 1985年,NSFnet ;1986年,NSFnet与ARPAnet相连,以此为基础形成Internet;正向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其它设备,用一定通信设备和介质互相连接起来,能够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三部分组成:网络协议实体(实现网络协议的软件或硬件);传输介质(实现网络通信的物理基础。
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计算机设备(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具有独立网络功能的共享设备)。
网络协议:计算机之间通信需要遵守的、具有特定语义的一组规则。
网络协议的实现是由软件或硬件、或二者共同完成的。
一次完整的通信过程需要用到:硬件协议实体——低层协议族(由硬件实现;网卡,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软件协议实体——高层协议族(由软件实现; TCP/IP协议软件模块,服务器/客户机程序)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拓扑结构分【总线网、环型网、星型网和网状型(或分布型)网】不同的拓扑结构选择可能决定了可选择的组网技术也不同,或者反过来说,不同的网络技术决定了可使用的拓扑结构类型。
;按网络协议分【如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ATM网、Novell网、TCP/IP 网等】;按传输介质分【如同轴电缆网、双绞线网、光纤网、无线网等】;按交换方式分【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按使用者分【公用网和专用网】;按通信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和点到点网络】;按分布距离分【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分组交换:在传输数据之前,将要传的数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段,并在每一个数据段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如目的地址、源地址、差错校验信息等,与数据段一起构成一个分组(packet),然后再将分组独立地发送到网络上。
时延的概念及分类(一)
时延的概念及分类(一)时延的概念及分类概念时延是指信号经过传输系统或网络时所花费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信号从发送方到接收方所经历的时间差。
在计算机网络中,时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到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分类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发送时延是指数据从发送方发送到传输线上所花费的时间。
这个时延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 数据长度:数据越长,发送时延越长。
- 信道带宽:带宽越小,发送时延越长。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传播时延是指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所需的传播时间。
这个时延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 信号传播速度:不同的传输介质有不同的传播速度,例如,光纤的传播速度比铜线要快。
- 传播距离:传播时延与传播距离成正比,传播距离越长,传播时延越大。
处理时延(Processing Delay)处理时延是指数据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上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数据的大小:数据越大,处理时延越长。
- 处理能力:设备的处理能力越强,处理时延越短。
排队时延(Queueing Delay)排队时延是指数据在网络设备的缓冲区中排队等待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这个时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入队速率:缓冲区中数据的到达速率越快,排队时延越长。
- 出队速率:缓冲区中数据的处理速率越快,排队时延越短。
总时延(Total Delay)总时延是指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总共花费的时间,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总时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总结时延是计算机网络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
根据不同的因素,时延可以分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了解和分析时延的不同分类,有助于优化网络性能和提高用户体验。
计算机通信网络试卷B含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共24分;每空1分;填错或不填不计分1.“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中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3.端系统中程序运行之间的两类通信方式分别是: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4.因特网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5.在IEEE802局域网体系结构中;数据链路层被细化成LLC逻辑链路子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两层..6.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7.IEEE802.3规定了一个数据帧的长度为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8.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 ..9.10M以太网帧间最小间隔是 9.6us ..10.CSMA/CD协议“十六字口诀”是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延迟重发..11.计算机网络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个域网 ..12.计算机网络原理体系结构共分为五层;依次是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3.网桥在转发表中登记以下三个信息:源地址、接口、时间 ..14.IP地址是长度为 32 位的二进制..15.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6分;每题2分;填错或不填不计分1.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绞合成均匀的螺纹状的导线组成;下列关于双绞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它的传输速率达10Mbit/s~100Mbit/s;甚至更高;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公里甚至更远B、它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C、与同轴电缆相比;双绞线易受外部电磁波的干扰;线路本身也产生噪声;误码率较高D、通常只用作局域网通信介质属于哪一类特殊地址 B ..A、广播地址B、回环地址C、本地链路地址D、网络地址3.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 BA、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B、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C、在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D、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4.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 B ..A、X.25B、TCP/IPC、ICMPD、UDP5.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6、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it/s、Mbit/s、Gbit/s..1Gbit/s约等于A..A、1×103Mbit/sB、1×103kbit/sC、1×106Mbit/sD、1×109kbit/s7、计算机内的传输是传输;而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是传输;答案是A..A、并行;串行B、串行;并行C、并行;并行D、串行;串行8、下面关于网络互连设备叙述错误的是C..A、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可使用转发器和集线器..B、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可使用网桥..C、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是一个多端口网桥;工作在网络层..D、路由器用来互连不同的网络;是网络层设备..9、下面关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B、硬件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C、IP地址不能直接用来进行通信;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必须使用硬件地址..D、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10、检查网络连通性的应用程序是A..A、PINGB、ARPC、NFSD、DNS1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C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运输层12、以下传输介质性能最好的是C..A、同轴电缆B、双绞线C、光纤D、电话线13、C 类 IP 地址的最高三个比特位;从高到低依次是 B ..A 、010B 、110C 、100D 、10114.网桥是用于 D 的设备..A、物理层B、网络层C、应用层D、数据连路层15、Ethernet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是 A ..A、CSMA/CDB、令牌环C、令牌总线D、CSMA/CA16. 计算机互联的主要目的是D..A. 制定网络协议B. 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C. 集中计算D. 资源共享17. 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C..A.单工B.半双工C.全双工D.上述三种均不是18、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送的数据单位分别为D ..A、比特、帧、分组B、比特、分组、帧C、帧、分组、比特D、分组、帧、比特三、判断题本题共10分;每题1分;填错或不填不计分1.C类地址是16位网络号+16位主机号×..2.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 0x7D 的字节; 则将其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0x7D; 0x5D..√3.采用了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可靠的传输..×4.适配器网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进行串行/并行转换..√5.帧检验序列 FCS 字段不能保证无差错接受..×6.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能够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7.100Mbps以太网争用期是51.2μs;可以传输512bit..×8.以太网最短有效帧长64字节..√9.路由器连接的局域网属于同一个碰撞域..×10.主机号全为“0”网络号被解释成“本”网络;称为网络地址..√四、简答题2道题;总计10分1、请分别描述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连接方式这两种通信方式的含义..6分答: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是指: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2、请简述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之间的区别..4分五、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2道题;总计20分1、求余数R9CRC循环冗余校验1)要发送的数据位;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 X^4+X+1..试求余数R..2)要发送数据为101110;采用的生成多项式是PX= X^3+1..试求余数R..2、使用CSMA/CD协议的10Mbps以太网的某站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了碰撞;进行退避算法时;选择r=100;问;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再次发送数据如果是100Mbps的以太网呢由于r=100;t=10051.2us=5.12ms;100Mbps的争用期为5.12us..故:10Mbps退避时间为5.12ms;100Mbps为0.512ms..。
计算机网络知识精讲 第二章 物理层
第二章物理层(一) 通信基础1. 信道、信号、带宽、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2. 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3. 编码与调制4.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5. 数据报与虚电路(二) 传输介质1.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2. 物理层接口的特性(三) 物理层设备1. 中继器2. 集线器2.1 通信基础2.1.1 信道、信号、带宽、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1)信道: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2)信号:数据的电磁或电气表现。
(3)带宽:媒介中信号可使用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或者说是频带的宽度,Hz;另一定义是信道中数据的传送速率,bps。
(4)码元:在使用时间域(简称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5)波特:单位时间内传输的码元数。
(6)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
(7)信源(8)信宿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计算1. 速率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 或0。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速率的单位是b/s(bps),kb/s, Mb/s, Gb/s 等“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bps。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千比每秒,即kb/s (103 b/s)兆比每秒,即Mb/s(106 b/s)吉比每秒,即Gb/s(109 b/s)太比每秒,即Tb/s(1012 b/s)请注意: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M = 220, G = 230, T = 240。
3. 时延(delay 或latency)传输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述1、因特网的组成: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2、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主机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2)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3、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因特网核心部分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4、(1)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2)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3)报文交换: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
计算机网络试卷26
《计算机网络》试卷26一、填空(15分,每空1分)1. 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________、________、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2.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 的数据报服务。
3. 在因特网中,域名解析通常借助于一组既独立双协作的________完成。
4. 适用于非屏蔽双绞线的以太网卡应提供________标准接口。
5. 一个用二进制表示的IP地址11001011010111100000001000000001,那么它的点分十进制表示为________。
6.在OSI的不同层次中,所传输的数据形式是不同的,物理层所传的数据单位是________、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________、网络层的数据单位是________、运输层传输的数据单位是________。
7. 在TCP/IP协议集中,传输层的________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没有差错检测功能。
8. IP地址129.66.51.89的网络号为________。
9. ________在数据链路层实现网络互连的主要设备。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电路交换是基于位置的交换,而分组交换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技术来转发数据分组。
分组交换网的出现是现代电信的开始,大家公认的()是分组交换网之父。
A.INTERNET B.ARPANET C.X.25 D.ISDN2.TCP/IP是一组分层的通信协议。
构成TCP/IP模型的四个层次是()。
A.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运输层,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运输层,会话层,应用层D.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会话层,应用层3.OSI的物理层有四个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请问:在EIA-232-E 标准接口(它是EIA制订的著名物理层异步通信接口标准)里,“规定引脚的作用”属于()特性?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规程特性4.假设一个主机的IP地址为192.168.5.121,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那么该主机的子网号为()。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常考知识点总结
1. 585 5网络的组成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2. 互联网(因特网)的组成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者路由器等。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3.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信号传输速率ISP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用户通过向ISP获取IP地址,接入因特网上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主干ISP由几个专门的公司创建和维持,服务面积最大(一般都能覆盖到国家范围)并且拥有高速主干网。
有一些地区ISP网络也可以直接与主干ISP相连地区ISP是一些较小的ISP。
这些地区ISP通过一个或多个主干ISP连接起来。
它们位于等级的第二层,数据率也低一些。
本地ISP给端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
可以连接到主干ISP或者地区ISP4. 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试题总结(1)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试题总结1.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是( C )。
A B C D2.香农公式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_____,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_____。
( A )A 大;高B 小;高C 大;低D 小;平稳3.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的信息交互方式是( B )。
A 单向通信B 半双工通信C 全双工通信D 双向同时通信4.在导向传输媒体中被导向的电磁波沿着( B )传播。
A 卫星B 固体媒体C 自由空间D 空气5.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中包含有①应用层、②表示层、③会话层、④运输层、⑤数据链路层、⑥物理层、⑦网络层。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由上至下分别包括( C )。
A ③①④⑤⑥B ②④⑤⑦③C ①④⑦⑤⑥D ⑥①④⑤⑦6.用于将MAC 地址转换成IP 地址的协议一般为( B )。
A ARPB RARPC TCPD IP7.地址 “ 145.13.390.10 ” 是(B )地址。
A A 类B B 类C C 类D D 类8.用于将MAC 地址转换成IP 地址的协议一般为( B )。
A ARPB RARPC TCPD IP9.如果IP 地址为202.130.191.33,屏蔽码为255.255.255.0,那么网络地址是( D )。
A 202.130.0.0B 202.0.0.0C 202.130.191.33D 202.130.191.010.TCP/IP 协议的体系结构是( B )。
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物理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物理层运输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链路层运输层物理层A 运输层-网络层-网际层-物理层B 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C 表示层-运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D 运输层-应用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11.地址“ 202.101.90.80 ” 是(C )地址。
A A类B B类C C类D D类12.以下IP地址中,属于c类地址的是(B )A.112.213.12.23 B.210.123.23.12C.23.123.213.23 D.156.123.32.1213.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 B )A. 调制解调器B. 交换器C. 路由器D. 集线器14.以下IP地址中,属于A类地址的是( A )A.52.213.12.23 B.210.123.23.12C.223.123.213.23 D.156.123.32.1215.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向性结构为( A )A.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B.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C.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D.以上均不对16.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合环,则称这种拓扑结构为( C )A.星形拓扑B.总线拓扑C.环形拓扑D.树形拓扑17.127.0.0.1属于哪一类特殊地址(B )。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 考试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第1章概述1、计算机网络得两大功能:连通性与共享;2、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与连接这些结点得链路(link)组成。
网络中得结点可以就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3、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得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得过程。
②建成了三级结构得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service provider)结构得因特网.4、制定互联网得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①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②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③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5、互联网得组成:①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得主机组成,这部分就是用户直接使用得。
处在互联网边缘得部分就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得所有得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就是进程之间得通信)两类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上就是最常见得,也就是最传统得方式.客户(client)与服务器(server)都就是指通信中所涉及得两个应用进程(软件)。
客户就是服务得请求方,服务器就是服务得提供方;服务请求方与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得服务。
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得地址;不需要特殊硬件与很复杂得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得请求(被动等待);一般需要有强大得硬件与高级得操作系统支持✧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得、对等连接通信。
既就是客户端又就是服务端;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与连接在这些网络上得路由器组成,这部分就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得(提供连通性与交换)(主要由路由器与网络组成);核心中得核心:路由器(路由器就是实现分组交换得关键构建,其任务就是转发收到得分组)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得资源:✧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得交换方式。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带宽Biblioteka (传播)时延链路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带宽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 是零。
●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2. 带宽
●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表示通信线路中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 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常用的带宽单位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 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 Bit是“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 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 标。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Mb/s,、 Gb/s、Tb/s 等。
时延 D
D0 0
时延 急剧 增大
利用率 U 1
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 费用 ● 质量 ● 标准化 ● 可靠性 ●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 易于管理和维护
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参考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二十一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这里的网络中可使用户能够迅速传送数据文件,以及从网络上查找并获取各种有用资料,包括图像和视频文件的网络是( C )。
A、电信网络B、有线电视网络C、计算机网络D、无限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 B )、资源共享和进行分布处理。
A、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B、数据传输C、共享数据库D、使用服务器上的硬盘下列关于服务器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集群系统中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会影响系统的性能B、采用RISC结构处理器的服务器通常使用WINDOWS系统C、热插拔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更换硬盘、电源等D、分布式内存访问(NUMA)技术将对称多处理器(SMP)和集群(Cluster)技术结合起来下列关于网络接入技术和方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三网融合”中的三网是指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B、宽带接入技术包括Xdsl,HFC,SDH,无线接入等C、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802.3U等D、Cable Modem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36Mbps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 B )。
A、实现对等连接B、转发收到的分组C、进行信息分组处理D、存储收到的分组Internet中采用的交换技术是( C )。
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C、分组交换D、信元交换客户程序的特点是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
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 B )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A、客服程序B、服务器程序C、进程D、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网络中,( C )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A、吞吐量B、时延C、带宽D、速率协议是( D )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总时延的计算公式
总时延的计算公式总时延是指信息从发送端经过传输通道到达接收端所消耗的时间。
在计算总时延时,需要考虑四个主要因素: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是指数据从发送端进入传输通道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数据包的长度以及传输速率有关。
当数据包长度较大且传输速率较低时,发送时延会相对较长。
传输时延是指数据包在传输通道中传输所需的时间。
传输时延与数据包的长度以及传输速率有关。
当数据包长度较大且传输速率较低时,传输时延会相对较长。
处理时延是指数据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处理过程中所需的时间。
处理时延包括数据的编码、压缩、解码等过程。
处理时延与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有关。
排队时延是指数据在传输通道中等待传输的时间。
排队时延主要受到网络拥塞程度的影响。
当网络拥塞程度较高时,排队时延会相对较长。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与传输时延主要受到数据包长度和传输速率的影响。
发送时延和传输时延可以通过提高传输速率或减少数据包长度来减小。
处理时延主要受到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的影响。
可以通过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或增加处理设备的数量来减小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主要受到网络拥塞程度的影响。
可以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或增加带宽来减小排队时延。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小总时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可以选择更高速率的传输通道,以减小发送时延和传输时延。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或增加处理设备的数量,减小处理时延。
此外,可以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或增加带宽,减小排队时延。
另外,还可以通过采用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将数据分散处理,从而减小总时延。
总时延是指信息从发送端经过传输通道到达接收端所消耗的时间。
在计算总时延时,需要考虑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为了减小总时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选择更高速率的传输通道、优化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等。
通过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有效地减小总时延,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计算机网络》总复习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5/64
填空
21. 通信结点普通有4种类型:即中继器、网桥/交换机、路 由器、网关。
22. 物理层协议要求了DTE与DCE之间接口特征,包含机 械特征、电气特征、功效特征和规程特征。
23.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效包含:链路管理、帧同时、流量控 制、差错控制、数据帧封装及拆封、透明传输、帧寻址。
• 分层好处
– 降低复杂度;便于促进标准化工作和带来标准化接口; 各层独立,层间无关性便于工程模块化;轻易实现互 操作;易于实现和维护;方便教学
• 分层标准
(1)当需要有一个不一样等级抽象时,就应该有一个对 应层次。(2)每一层功效应该是非常明确。(3)层 与层边界应选择得使经过这些边界信息量尽可能地少。 (4)层数太少会使每一层协议太复杂,但层数太多在 描述和综合各层系统工程任务时会产生较大困难。
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8. 服务原语可分为4类:即请求(Request)、指示
(Indication)、响应(Response)、证实(Confirm)。 19. 在层与层之间数据交换过程中数据传输单位分成三种:协
议数据单元PDU、接口数据单元IDU、服务数据单元SDU。 20. 物理层数据称为比特流,数据链路层PDU称为“帧”
9/64
填空
41. 为方便记忆,32位IP地址采取点分十进制记法,把IP地 址分成4段,每段8位,故取值范围是:≥0且≤255
42. IPv4首部长度最大值是 60 字节 43. 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要靠首部3个字段来实现,即标识、
标志和片偏移字段。 44. A、B、C三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分别是:255.0.0.0、
计算机网络技能技术总结期末试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一、填空题1、按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来划分,可将计算机网络分成_局域网_、城域网__、_广域网额与个人区域网。
依据不同使用者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公用网与专用网。
2、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与释放连接。
3、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包括_双绞线__、_同轴电缆_和___光纤__等。
4、在数据传输中,为了保证数据被准确接收,必须采取一些统一收发动作的措施,这就是所谓_同步__技术。
5、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二是对等方式(P2P方式)。
6、IEEE802局域网协议与OSI参考模型比较,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应OSI的链路层,IEEE802标准将其分为____MAC________789用_________10定理。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IP2324.25.记端口号,客户端口号或短暂端口号。
二、1__D__A.调制解调器 B.以太网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2、100Base-FX采用的传输介质是__B__。
A.双绞线B.光纤C.无线电波D.同轴电缆3、使用tracert命令测试网络时可以__D__。
A.检验链路协议是否运行正常B.检验目标网络是否在路由表中C.检验应用程序是否正常 D.显示分组到达目标路径上经过的各路由器4、通过__C_命令可以查看当前计算机的TCP连接状态。
A.routeB.pingstatD.ipconfig5、Internet中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翻译是由__A__来完成的。
A.域名服务器B.代理服务器C.FTP服务器D.Web服务器6、一台PC机通过调制解调器与另一台PC机进行数据通信,其中PC机属于_C_,调制解调器属于_A_,调制解调器的数据传送方式为_D_。
A.输入和输出设备B.数据复用设备C.数据终端设备DTE D.数据通信设备DCE7、A.输入和输出设备B.数据复用设备C.数据终端设备DTE D.数据通信设备DCE8、A.频带传输B.数字传输C.基带传输D.IP传输9、正确描述100Base-TX特性的是A__。
数据通信基础问答
1.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是(半双工)通信。
2.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 调制), 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3.在线路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称为(基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实现数字信号传输的方法称为(模拟传输)。
4.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5.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
6.实际的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码元速率,要明显地(低于)奈氏准则给出上限数值。
7.(传输媒体)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8.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 2 )倍,那么采样后的离散序列就能无失真地恢复出原始的连续模拟信号。
9.数据通信中,由于信号的衰减和外部电磁干扰,接收端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不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传输差错)。
10.信道复用(多路复用)技术就是在( 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 多条逻辑)通信信道的技术。
11.通常将数据在通信子网中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过程统称为(数据交换),对应的技术称为(交换技术)技术。
还有,请认真作答分很多。
1.数据传输系统性能指标有哪些?传输损耗频带利用率信道容量传输速率2.如果1个码元携带2bit信息量,若码元传输率为8Baud,试计算比特传输率。
比特传输率=码元传输率X 码元信息量3.传输媒体分为哪两大类,分别举例说明他们的特点。
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在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而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在非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播4.信道的复用技术有哪些?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5.信道复用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
频分复用要求总频率宽度大于各个子信道频率之和,同时为了保证各子信道中所传输的信号互不干扰,应在各子信道之间设立隔离带,这样就保证了各路信号互不干扰(条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分层的优点
各层之间独立、结构上可分割开——降低网络 系统复杂性,灵活性好 简化设计与实现 便于更新、扩充,各层采用不同技术 易于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分层基本原则
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层 每一层都必须提供增值服务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黑箱技术 单向调用(只允许高层调用低层功能)避免“死锁” 现象 层与层联系最少 链式链接 层数适中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计算机网络层次划分及其 功能、相互关系的精确定义。 实现(implementation)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 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 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TCP/IP的体系结构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 进行发送
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上层模块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再设计一个网络接入模块
计算机 1 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网络接入模块 网络 接口 通信网络 网络 接口 计算机 2 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网络接入模块
网络接入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 例如,规定传输的帧格式,帧的最大长度等。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往返时延 RTT
往返时延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从发送 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 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 共经历的时延。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通信——两个不同实体之间通过传输线路进行的信息 交换 通信的条件——必须使用相同的语言,交流什么、怎 样交流及何时交流等都必须遵从相互都能接受的规则 通信传输的是一组二进制的“0”或“1”位串,但在 不同的位置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1)同步参考信号 4)数据 2)地址 5)校验码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3)控制信号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 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通信协议标准化的必要性
7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IBM: 360/370系列, DEC:VAX系列,α系列, HP:9000系列等 形成各自的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 互连通信要求的提出 计算机厂商有开始研究开发各自的计算机通信设备、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硬软件产品 IBM: SNA, DEC:DNA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问题: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H2
计算机 2 AP2 5 4
计算机 2 的物理层收到比特流后 交给数据链路层
H3 H4 H5
3
T2
应用程序数据
2 1
10100110100101 比 特 流 11010111010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 3 上交给运输层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计算机 2 AP2 5
运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 4 上交给应用层
3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计算机 2 AP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形成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国际标 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研 究该问题。 1981年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 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 型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OSI。
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 5 上交给应用进程
4 3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我收到了 AP1 发来的 应用程序数据!
计算机 2 AP2 5 4 3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两种国际标准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 可。 是非国际标准 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 用。 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通过网络发送文件。 可以将要做的工作进行如下的划分。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双方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两个计算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一层 。剩下的 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两个计算机交换文件
计算机 1 文件传送模块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 进行发送 只看这两个文件传送模块 好像文件及文件传送命令 是按照水平方向的虚线传送的 计算机 2 文件传送模块 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上层模块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再设计一个通信服务模块
计算机 1 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只看这两个通信服务模块 好像可直接把文件 可靠地传送到对方 计算机 2 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
1011001
… 结点 B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队列 结点 A 发送器
链路
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 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1.6.3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 带宽 链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举例:传播延迟20ms,带宽10Mb/s, 则时延带宽积=20x10-3x10x105=2x105bit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计算机 2 AP2 5 4 3
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 2 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我收到了 AP1 发来的 应用程序数据!
计算机 2 AP2 5 4 3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 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 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标准化方法
自顶向下 体系结构 服务 协议规范 顶层——体系结构:约束最少,抽象程度最高 ——最稳定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开放系统——只要 遵循 OSI 标准, 一个系统就可以和 位于世界上任何地 方的、也遵循这同 一标准的其他任何 系统进行通信。 主要结构思想—— 功能结构分层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 处理时延之和: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LEC.3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三种时延所产生的地方
在队列中产生 处理时延
从结点 A 向结点 B 发送数据
在链路上产生 传播时延
在发送器产生发送时延 (即传输时延) 数据
网络层剥去分组首部后 把分组的数据部分交给运输层
H4 H4 H5 H5
AP2 5 4 3 2 1
应用程序数据 应用程序数据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H4
运输层剥去报文首部后 把报文的数据部分交给应用层
H5 H5
计算机 2 AP2 5 4 3 2 1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H2
计算机 2 AP2 5
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后 把帧的数据部分交给网络层
H3 H3 H4 H4 H5 H5
4 3
应用程序数据 应用程序数据
T2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H3
计算机 2
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 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 系结构 。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5 4 3 2 1
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 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物理层
2 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物理传输媒体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计算机 2 AP2 5 4 3 2
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1
计算机 1 AP1 5 4 3 2 1 计算机 2 AP2 5
运输层报文再传送到网络层 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 IP 数据报(或分组)
4 3 2 1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 1 向计算机 2 发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