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福建.福安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计划,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为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并于7月19日至22日,采取实地察看、听取介绍、集中座谈等方式,深入省茶科所、坦洋村以及我市8家茶企调研;同时,还前往福鼎和武夷山市考察学习。
7月29日,调研组召开座谈会,与茶业局及相关单位、茶企、合作社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茶产业情况
茶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福安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先后获得“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称号。
㈠产业基础较为扎实。
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有茶园面积278392亩,为宁德市第一,产量24409
吨。
其中,红茶产量8939吨,占36.62%;绿茶产量13534吨,占55.45%;青茶产量971吨,占3.98%;白茶产量965吨,占3.95%。
2015年,毛茶产值15.33亿元,茶叶商品总值36.47亿元。
2016年1至7月底,毛茶产量2.03万吨,产值12.77亿元。
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种茶,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10个,产量1
千吨以上乡镇9个(见附表)。
全省唯一省级茶业科研机构——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设在福安。
茶树良种率98%,良种繁育形成规模,拥有生态茶园5万多亩,有机茶示范基地6个,面积3000亩,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示范基地12个,面积12.2万亩。
有工商登记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共601家(其中茶企346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102家,龙头企业省级17家、宁德市级35家、福安级30家,示范社国家级2家、省级2家、宁德市级8家、福安市级10家。
2015年,茶企纳税1678万元。
㈡产业发展得到重视。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民生产业,专门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努力实施以“坦洋工夫”为重点的公共品牌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安市现代茶产业发展
五年规划》(2012-2016)等文件,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
2014年,专项资金投入达1200万元,2015年,在财政困难情况下,也投入700万元用于发展茶产业。
鼓励和支持茶企自营出口,对符合《出口茶叶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获得商检局颁发证书的企业给予补助5万元。
㈢茶叶质量稳步提高。
率先在全省茶业系统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定期对各乡镇春、夏、秋茶叶进行无偿抽检。
开展茶叶禁、限用农药法律法规与科学指导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知识宣传,从源头管理上堵住茶叶禁、限用药流入市场。
目前,禁、限用农药“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灭多威”以及含“灭多威”成分的农药在市场上逐步消失。
积极组织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至今完成79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和160家初制厂改造升级。
㈣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坦洋工夫”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十大名茶”。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设在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24.38亿元。
有省著名商标13件(占福安市食品行业著名商标23件的56.52%),福建名牌产品14家(占福安市食品行业福建名牌产品20家的70%),宁德市知名商标22件(占福安市食品行业知名商标52件的42.30%),地理证明商标5件(均为坦洋工夫茶叶,占福安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13件的38.46%)。
二、福鼎、武夷山发展茶产业主要做法
调研组专程前往福鼎和武夷山市考察学习
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并对2015年福安、福鼎、武夷山三地茶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如下表:
㈠政府推动,实现了向茶产业强市的转变。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
福鼎市由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主抓茶产业,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实施中国白茶品牌策略,经过几年的努力,福鼎白茶声名鹊起。
武夷山市着重在稳控面积(15万亩内)、提升
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
两地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专项经费,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有机茶基地建设以及开展茶叶科研、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活动。
武夷山市的武夷星茶业公司、香江茶业公司于2015年分别创税1100多万元、700多万元。
三是注重对外宣传。
两地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知名电视、网络媒体,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组织等营销形式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推进茶产业发展。
例如,福鼎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好山、好水、好白茶”为主题的福鼎白茶形象宣传广告;武夷山市多年持续开展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每年固定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㈡注重质量,提升了茶产业的竞争力。
武夷山市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优惠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严格执行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实物样标准,指导企业按照武夷岩茶标准样生产;每年组织多次市、镇、村级斗茶赛,评选“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引导茶企和茶农提升茶叶品质。
福鼎市实行一票否决评选“一红一黑”企业,即由十个涉茶部门须满票评选出“公众信任品牌”的企业,2015
年分两批评出22家;实行茶叶生产黑名单制度,将举报属实、媒体曝光、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没有商标授权企业不能参加斗茶赛等。
㈢茶旅结合,促进了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两地将茶业与地域、旅游、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并深入挖掘茶文化,借助武夷山、太姥山旅游资源,以茶旅游带动茶产业,以茶产业助推茶旅游。
武夷山市实现了山与茶的有机融合,6株千年树龄的“大红袍”成为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节目,有力提升了武夷茶品牌的影响力。
㈣打造品牌,奠定了茶产业的坚实基础。
武夷山市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证明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1件、知名商标120件,这些品牌和荣誉的取得,使武夷茶真正走出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茶业成为武夷山市继旅游产业后又一重点支柱产业。
福鼎白茶突出“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地方特色,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
两地均注重品牌保护,武夷山市2010年出台了《“武夷山大红袍”中国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暂行管理办法》,规范驰名商标和证明商标标识的发放和使用;福鼎市连续出台政策,严厉打击市场上假冒“福鼎白茶”品牌行为。
三、我市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㈠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在种植环节上,生态茶园建设步伐虽有所加快,但比例不足20%,高品质的有机茶基地全市仅为3000亩,且大都停留在单纯的种茶卖茶上,效益比较低下。
随着农村劳力的转移,还出现了茶园失管甚至抛荒现象。
在加工环节上,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松散、辐射带动能力弱、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特别是融资难、资金周转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市茶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2015年底,有6家规上茶企停产。
2015年,规上茶企产值27.35亿元,较之2014年的33.25亿元,减产17.74%,工商登记的茶企601家,只有6家拥有自营出口权。
在营销环节上,与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相比,“坦洋工夫”在“全国一片红”的情况下缺乏特色优势;武夷山街面茶店林立,而我市近两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街面茶店明显减少,“海峡大茶都”没有发挥作用;大部分茶叶初制厂销
售渠道单一。
例如,社口镇目前还依赖武夷山茶企收购毛茶。
㈡政企合力不足,公共品牌宣传不够。
在专项资金使用上,与福鼎、武夷山两地相比,我市属“零敲碎打”,缺乏整体性、高层次地策划和中长期宣传推介计划安排。
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福鼎、武夷山两地的市本级专项资金比我市少,但发挥出来的效益比我市好。
对外宣传上,政企互动不够深入,茶旅结合宣传不足,不如武夷山、福鼎政企合力将茶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电视广告、品牌冠名、大型茶事推介活动,统一打造“大红袍”“福鼎白茶”品牌的宣传力度。
“坦洋工夫”在全国茶叶市场的认知度不高,公共品牌打造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多茶企只关注自身品牌的宣传,对公共品牌的宣传不够热心,而且自身能力有限,能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打持久性广告的没有。
在茶文化挖掘上,福鼎、武夷山两地重视挖掘茶文化,福鼎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武夷山茶文化底蕴深厚。
我市生产茶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茶文化挖掘力度不够,与福鼎相比,特别是对比武夷山,差距较大。
㈢监管体系不全,茶叶质量有待提升。
茶叶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国内外对茶叶质量要求愈加严格,
但我市茶叶质量安全还不能做到完全控制。
很多农户仍然经常在茶园使用农药、除草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别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或者为了“卖相”好看,在低端茶类加工过程中掺杂非茶类物质;工商登记的茶企、合作社601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只有102家(其中还有17家证书过期);茶叶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缓慢,只有25家茶企、合作社开展了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仅占4.16%。
㈣技术推广薄弱,服务基层不够到位。
我市茶农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市、乡两级茶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市茶业局从事技术推广的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4人,乡镇一级茶技推广人员严重断层,直接服务于茶产业的技术人员明显不足,制约了我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市茶产业要实现成功转型升级,必须做到政府、茶企、茶农“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政府要为茶企提供服务、做强品牌,企业要去掉库存、开拓市场,茶农要保证品质、提升效益,从而实现稳增长、惠民生,促进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㈠政府加强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建议市政府及时调整茶产业发展领
导小组,充实茶业协会力量,注重把茶旅结合起来,统一领导,定期召开茶旅联席会议,形成合力。
科学编制我市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市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打造公共品牌。
二要加大资金支持。
市政府应适当增加市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并在使用上作好计划,注重发挥专项资金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政府扶持专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要推动金融创新,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建立金融支持茶产业风险基金和贴息资金,降低企业与茶农的融资成本,探索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要培植龙头企业。
对茶企进行分类评级,列出重点企业,以项目为载体,给予重点扶持和配套。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茶叶初制厂、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挂靠重点企业,积极引导我市茶企抱团发展,适时扶持有实力的茶企上市,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紧密、相互依托的利益整体,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赢。
要及时协调解决坂中坑下茶叶加工园区中天荣、兴旺等茶企已交钱却不能交地的问题,促进企业入驻并尽快建成投产。
四要完善服务机制。
要充分发挥茶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建设,为茶农、茶企提供技术服务。
加快建立一个功能配套的茶叶交易市场,着重完善管理,制止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行为,在主要产茶乡镇建设茶青交易市场,方便茶农就近交易茶青。
学习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的经验,在开拓市场、推广科技、举办茶事活动、弘扬茶文化方面做足功夫。
㈡茶企自我发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资金支持,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到福安建基地、兴龙头,探索直接融资的新路子,努力突破金融瓶颈。
二要搞好精深加工。
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省茶科所在我市的优势,研发优质品种、创新名优茶、茶系列产品,搞好夏、秋茶的合理开发,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
三要注重品牌效益。
茶企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诚信经营,重视茶叶商标注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提高茶叶产品的竞争力。
四要大力开拓市场。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商务,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主动申办自营出口权,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㈢行业齐抓共管,共同提升茶叶质量。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
在种植环节上,要加强农药监管,严禁高毒残农药在茶园使用。
在加工环节
上,要制定坦洋工夫实物样标准,并指导企业按照标准生产。
在流通环节上,要加大茶青、茶叶产品上市前的抽检次数,对未按相应标准生产、质量不符合的伪劣产品一律清除出市场。
企业要全力提高品质。
要加强茶叶基地标准建设和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认证,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从基地种植、工厂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设定质量规范,指导茶农、工人严格按标准规范去发展茶叶生产,福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要率先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茶农要提高茶叶源头质量。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多用农家肥、有机肥,使用除草机等茶叶机械,从茶叶种植源头上保证茶叶质量。
政府及相关部门、茶企、茶农要配合,持续认真举办好“斗茶赛”,学习福鼎经验,由多个涉茶部门实行“一票否决”评选“公众信任品牌”的企业,通过茶叶质量的评比,引导茶企、茶农提升茶叶品质。
㈣多方合力宣传,重振福安品牌雄风。
一要大力促进茶旅结合。
要将我市的旅游宣传与茶产业宣传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单打独斗”,克服“零敲碎打”;要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统一策划,在知名媒体、网络上大力宣传,持续扩大福安品牌的影响力;要把茶园基地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
一步提升茶产业发展的效益,做强坦洋村古民居茶文化旅游,并与省茶科所种苗基地建设、坦洋茶场连成一线,建成茶产业景观带。
二要注重市场营销。
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策划,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搞好“走出去、引进来”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高福安红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于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三要着力打造茶文化。
组织专业人员,挖掘、整理、传播福安“坦洋工夫”文化,发挥市茶艺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茶艺、茶事活动,普及茶知识,高起点规划建设“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拉动茶消费,推动茶产业发展。
附:2015年福安市各乡镇(街道)茶叶面积及产量一览表
福安市人大常委会
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
2016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