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中江汉油田潜江凹陷潜江组储集层评价

合集下载

潜江凹陷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特点及动力分析

潜江凹陷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特点及动力分析

潜江凹陷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特点及动力分析陈静【摘要】潜江凹陷尽管处于中高勘探程度阶段,但剩余资源量仍较大(还有9.0×107 t),其储量的增长还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

潜江凹陷探明储量增长经历了探明程度<30%的高速增长期、探明程度在30%~50%的稳定增长期及探明程度>50%的持续增长期三个阶段,具有“先大块后小块,先构造后岩性,先浅层后深层”的特点。

储量的增长取决于盆地资源量的大小,其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勘探理论的创新、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勘探工作量的持续投入。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urplus yield in Qianjiang Sag which is in medium -to-high stage of exploration .Pe‐troleum explored reserve growth there has gone through rapid growth period of explored reserve less than 50% ,sta‐ble growth period of explored reserve between 30% and 50% and lasting growth period of explored reserve larger than 50%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unks followed by small pieces ,structure by lithology and shallow by deep layer .Petroleum reserve growth depends on quantity of resource in the basin while its growth power comes from the innovation of exploration theory ,the progress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lasting input of exploration workload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49-50,53)【关键词】潜江凹陷;探明程度;储量特点【作者】陈静【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潜江凹陷属典型的盐湖断陷沉积盆地,是江汉盆地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凹陷,其砂岩资源量达2.1×108 t。

江汉盆地丫角油田拟建储气库盐质泥岩盖层封盖性能评价

江汉盆地丫角油田拟建储气库盐质泥岩盖层封盖性能评价

1!hi
; Y 80m&"q
q
q
m q " 27 q [ 24
q
m q ,1-+ /0 Mq y
M
q"q
? !"HP
q "Oq
w>?r # q"
.&Hw$M'D+
一般情况下,油气的封闭论证可根据静
手段对盖层封堵性进行评价研究,2- +
盆 育各种类型的圈闭、部
/ 的气 .
气+ 气
质资料 或接
封闭性
与储气
IZ;FK;?8@: @C?T6E;F8:6MK<7?@:62 7S;= R@Y] G89T?:67@C
?T6=>@=@76< -;7E?@>;96b@K768: Y;W8;@O8FC86F<" B8;:9T;: B;78: FU Xiao - fei1 , XIE Run - cheng2 , WANG Zhong2 , KUAM— Jia: - chao2 , FIM-ET;@-]62" SbIMB8;:2
K
- *01
-
e
!"E" # $%&'m
K( )*"+y,-.) ' /
!-io
9"3+y,-01 u234
56/-! D7" 89KyG: ;<"pe=>G
:"3" # !+y,-01234 u !
pQqr+% 1 &
01./
?m(2 1"01-4./)+y,-"@AA. "BC .D'%2& 01EFTG H

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预探圈闭评价标准研究

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预探圈闭评价标准研究
于 lm 为小 于5 O改 m。 1 . 保 存条件 .4 2
2 运用 效 果
运用潜 江 凹 陷潜 江 组岩性 预探 圈 闭评价模 板 , 重新 对4 个 已钻 探 的岩性 圈 闭进行 评价 ,评 价结果 6
如图3 ,其 中 I类 圈 闭 8 ,钻 探 全 部 获 得 工业 油 个 流 ,钻探 成 功率 10 0%; 1类 圈 闭2个 ,4 1 4 个获 得 工
1 . 储存 条件 .3 2
此权重 系数维持 不变 。 圈闭 幅度 :一般 情况下 ,幅度越 大 ,含油 概率 越 高 ,但从 潜江 凹陷潜 江组 岩性 圈闭 统计结 果看 , 无 明显规 律 ,获 工业 油流 圈闭幅度 平均值 为 15 9m, 见 油气显 示 圈闭幅度平 均值 为27 6m,因此 权重 系数
保存 条件 等 。
1 . 靠程 度 . 1可 2
圈闭可靠程度主要受地质 、地震 、测井三方面 资料 的影响 ,如果一个岩性圈闭若在三个及三个 以
上 方 向都有钻 井控 制 ,且小 层对 比清楚 ,沉积相 带
第 一作 者简 介 :马 胜钟 ,毕 业 于东 华理 工 学 院资 源 勘查 工程 ,工程 师 ,现从事 油气勘 探规 划研 究工 作 。
透镜 体 、 侧缘 尖灭 、物性变化 、 地 层+ 构 上 倾 尖 灭 构造 + 岩性 层 + 性 造 + 性 地 岩 岩 好 较好 一般 差
勘 探 实践表 明 ,潜江组 岩性 油藏 具有 分布 广 、
输 入值
类 型多 、油层薄 、规模小 、成 群成带 分布 的特点 。
关 键 词 :圈闭评价 ;岩性 圈闭 ;潜江组 ;潜江 凹陷
潜 江 凹陷位于江汉 盆地 中北部 ,面积 20k 2 5om 。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非砂岩储层改造实验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非砂岩储层改造实验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非砂岩储层改造实验侯献华;张永生;杨玉卿;张海清【摘要】组成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段非砂岩储层的岩石主要为泥晶白云岩、钙芒硝岩、泥岩及其混积岩,孔渗性普遍较差.实验选用饱和盐水、饱和盐水+醋酸及饱和盐水+醋酸+盐酸等3种不同溶液,对王云10-6井潜二段的4号样(含钙芒硝泥晶白云岩)和王平1井潜三段的8号样(含云细-中晶钙芒硝岩)进行处理.由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可知,处理后的岩样排驱压力明显减小,4号岩样降幅达62%,8号岩样达88%;最大孔喉半径显著增加,4号和8号岩样的增幅分别为187%和743%,孔喉分选系数得到明显提高;2个岩样的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倍多.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岩样骨架保持完好,孔渗性得到了有效改善.【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6【总页数】6页(P617-622)【关键词】毛管压力曲线;孔渗性;改造实验;非砂岩储层;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侯献华;张永生;杨玉卿;张海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测井技术服务公司,北京,10114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5.3江汉盆地是我国东部第三纪典型陆相含油盐湖盆地。

位于盆地中北部的潜江凹陷,在潜江组沉积期间,总体环境封闭性好,盐度高,蒸发强[1~3],沉积了厚达4 500 m的盐系地层,由Ⅰ—Ⅳ级规模不等的盐韵律组成。

每个韵律上部为盐岩段,厚度一般为5~20 m;下部由泥晶白云岩、泥岩、钙芒硝岩及其混积岩组成,不含砂岩,故称其为盐间非砂岩段[4],厚度一般为3~8 m,前人对其石油地质特征进行过系统研究[5~12]。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王宇琦【摘要】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是一套裂缝-孔隙型储层.裂缝的生成不仅为油气的产出提供了渗流通道,也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研究区特殊测井资料,建立该区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模版,并根据地震剖面上对裂缝地震响应认识以及正演模拟的验证结果,总结出裂缝地震响应规律-潜34段裂缝地震响应主要表现为反射波能量的变化.据此,建议对潜34段主要选取振幅类属性作为预测裂缝发育段的敏感属性.【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3页(P5-6,24)【关键词】潜江凹陷;盐间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响应特征【作者】王宇琦【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是一套裂缝-孔隙型储层。

在地壳的褶皱和断层等地层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在外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变形,从而形成裂缝。

裂缝的生成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天然的储存容器,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裂缝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储层的有效性及产量高低。

因此,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和裂缝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和预测,对指导该类地质构造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露头区裂缝进行研究,以及对研究区内的岩心裂缝进行监测,认为研究区裂缝以低角度水平缝和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

裂缝发育具有如下 3 个特征。

1)裂缝发育成因多样。

研究区裂缝按其发育成因可分为层理缝和构造裂缝。

层理缝受溶蚀和沉积双重因素控制,主要发育于泥质岩与碳酸盐岩薄互层间( 图 1 ),面孔率为 1%~2%。

构造裂缝主要由断层和褶皱形成。

其中:由断层形成的构造裂缝主要发育于断裂带附近,如王广断裂带;由褶皱形成的构造缝是由岩层横弯作用形成张性缝,主要发育于构造曲率较大的地区。

图 1( a )为泥质云岩,沉积层间缝,面孔率约 2%。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研究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研究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 甜点 评价标准研究管文静(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摘㊀要]㊀页岩油有利区优选及 甜点 评价技术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选取评价指标和建立评价标准是页岩油评价最关键的技术.基于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北美勘探经验和国内页岩油勘探实践,制定了 甜点 的评价标准,并应用此标准评价潜江组潜34-10韵律有利区,认为其 甜点 区主要位于蚌湖-王场地区.区内B y y 1H F ㊁B y y2口井均钻遇油层的实践证实了 甜点 评价标准的实操性和可靠性,为后期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关键词]㊀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 甜点 评价标准;盐湖盆地[中图分类号]㊀P 618.13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文章编号]㊀1009 301X (2020)03 0015 03D O I :㊀10.3969/j.i s s n .1009-301X .2020.03.00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㊀㊀中国陆相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43.52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国内外不同地区的页岩油藏的源岩品质㊁储层品质㊁油藏品质㊁工程条件各不相同, 甜点 评价指标相差较大.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充分利用潜江凹陷钻井㊁油气显示㊁取心㊁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试油试采,制定了 甜点 的评价标准,明确平面 甜点 分布.后期钻井及老井试油证实平面 甜点 的可靠.1㊀研究现状北美页岩油勘探经验证实,非常规油气勘探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即富有机质页岩成熟度适中,R o 多在0.9%~1.3%,其油质较轻,具有高含油饱和度㊁高气油比㊁高地层压力系数等特点,流动性条件也较好.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地质条件复杂,与北美海相沉积相比,地层整体非均质很强.在中国东部地区原油以中低成熟为主,仅西部地区为高成熟,地层埋深普遍较深;原油总体以高蜡油为主,而北美原油粘度很低.在工程改造工艺上,北美主体工艺技术偏成熟,国内对页岩储层的改造工艺还处于探索阶段.借鉴早期经验,认识到有利岩相㊁演化程度㊁可压性是陆相页岩油勘探的几个关键因素,建立陆相页岩油地质和工程 双甜点 评价技术,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基础.2㊀研究方法以源岩品质㊁储层品质㊁油藏品质㊁工程条件等四个方面研究为基础,将岩相㊁烃源㊁储集㊁含油性㊁流动性㊁可压性等作为 甜点 评价指标;参考国内陆相页岩油评价试行规范等,结合潜江凹陷潜江组室内分析测试及试油试采资料,建立评价标准.3㊀甜点 评价指标1)岩相分布.利用潜江组页岩油井取心资料,结合宏观和微观分析测试,明确潜江组主要发育陆源碎屑㊁碳酸盐㊁硫酸盐㊁盐类等矿物,除了盐类矿物易鉴定外,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类矿物为泥晶级别,难以鉴定.硫酸盐矿物形态多样,常见钙芒硝岩充填于脉状或网状裂缝中,或呈菱形顺层分布,晶粒大小不一,成因复杂.盐间层主要由17种矿物组成,碎屑类矿物中黏土(10%~30%)㊁石英(1%~15%)㊁长石(1%~25%)等,碳酸盐类矿物白云石(20%~50%)㊁方解石(8%~12%)等,硫酸盐矿物(20%~30%)㊁盐类矿物(1%~5%).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㊀2020年05月㊀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h a n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of S t a f f a n d W o r k e r s㊀㊀第33卷㊀第3期[收稿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管文静(1987-),女,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潜江凹陷页岩油地质研究工作.综合岩性组合㊁矿物组分㊁沉积环境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将盐间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四大类岩相,分别是钙芒硝充填纹层状泥质云岩相㊁纹层状云质泥岩相㊁纹层状灰质泥岩相㊁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等.纵向上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具有烃源好㊁储集优㊁含油性高等特点,为盐间层中最有利的岩相,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潜江凹陷中北部地区.2)烃源评价.据江继纲对不同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㊁转化率的研究,盐湖相沉积环境较湖相具有生烃早㊁转换率高的特点.盐间泥页岩T O C 含量普遍较高,平均为3.19%;S 1+S 2平均为20.7m g /g ;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生烃热模拟实验表明,当R O ȡ0.7%时,进入大量生烃阶段.据陆相烃源岩评价标准,咸水-超咸水湖盆T O C 在0.6%~0.8%,为好烃源岩.盐间地层整体为优质烃源岩.统计页岩油70口试采井T O C 与S 1的关系,当T O C ȡ1.0%,S 1具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当T O C ȡ2.0%时,S 1在5~30m g /g,直井试油均见到油流.有利烃源岩评价标准为T O C ȡ2.0%,R o ȡ0.7%.3)含油丰度.北美页岩油以高含油饱和度指数(O S I =S 1/T O C ˑ100)作为高产的主要指标,当O S I >100m g 烃/g T O C 时,油井具有产油能力.潜江凹陷页岩油井含油性测试均采用液氮冷冻热解技术,为防止轻烃散失,岩心出筒后2h 内送往岩心库,放入冰柜冷冻48h ,利用岩心热解仪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盐间层油饱和度指数分布在66~780m g 烃/g T O C ,平均值404m g 烃/g TO C ,整体>200m g 烃/g T O C ,反应地层整体含油性较好.含油性评价指标S 1(300ħ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的液态烃含量m g /g ),表征单位岩石中游离油的含量.统计潜江凹陷71口生产井资料(图1),当S 1ȡ5m g /g,O S I ȡ250m g 烃/g T O C 时,油井普遍具有出油能力;当S 1ȡ3m g /g ,O S I 在150~250m g 烃/g T O C 时,部分井出油和岩心见显示;当S 1<3m g /g ,O S I <150m g 烃/gT O C 时,普遍含油性较差.选定S 1ȡ5m g /g,O S I ȡ250m g 烃/g TO C 作为含油性的评价标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㊀页岩油层S 1㊁S 1/T O C 与出油井关系图(71口井层)㊀㊀4)储层评价.镜下观察盐间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有溶蚀孔㊁层理缝㊁晶间孔等(图2).王场地区孔隙度分布在4.6%~26.3%,平均为19.7%,渗透率分布在0.79~0.95m D ,平均为0.85m D ;蚌湖向斜地区孔隙度分布在1.1%~29%,平均为10%,渗透率分布在0.04~0.95m D ,平均为0.43m D ;中值孔吼半径均小于100n m ,为典型的中低孔特低渗储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潜江凹陷页岩油电镜特征㊀㊀统计58口页岩油井试油资料,孔隙度ȡ8%,试油为油层.解剖潜江凹陷页岩油出油井与未出油井,中值孔吼半径对能否出油影响较大,是制约储层的重要参数,出油井的中值孔吼半径一般大于50n m .统计孔吼半径与渗透率累积贡献值,最小可退汞的孔吼半径在40n m .室内核磁测试分析表明实验样品驱替前后,岩石孔隙体积在40n m 左右有较大变化.以上方法均证实盐间层可动的孔吼半径在40n m .储层厚度标准主要参考国内陆相页岩油选区评价标准,厚度>30m ,S 1>1m g /g .由于潜江凹陷页岩油厚度普遍在5~12m ,采用体积丰度法,S 1取值ȡ5m g /g ,厚度ȡ6m .综上所述,有利储层标准为厚度ȡ6m ㊁孔隙度ȡ8%㊁中值孔吼半径ȡ40n m .5)可流动性.对油藏品质的评价主要为地层能量及流体性质等.其中,地层能量主要采用压力系数作为评价参数,流体性质主要采用原油密度作为评价参数.国内陆相页岩油将压力系数和原油密度等分为3大类,压力系数分别是>1.4,1.2~1.4,1.0~1.2,原油密度分别是<0.82,0.82~0.87,0.87~0.92g/c m 3等.统计潜江组潜二段-潜四下段原油密度,在0.84~0.89g /c m 3,流体性质具有随成熟度㊁埋深增加逐渐变好的趋势.潜江组原油密度普遍小于0.92g/c m 3,优于陆相页岩油评价最低指标.生产资料显示:蚌湖向斜北斜坡B x 7井,压力系数在1~1.2,累计产油6.12m 3;王场北断块W 99井,压力系数为1.3,累计产油830t ;王场南断块W 57x 井,压力系数为1.6,累计产油170m 3.综上所述,当压力系数>1.2,页岩61㊀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油井具有较高产量,压力系数标准定为>1.2.6)可压裂性.可压性评价包括脆性矿物含量㊁岩石力学特征及脆性指数等.盐间层脆性矿物含量分别在54%~70%,含量普遍较高;抗压强度60~248M P a ㊁弹性模量10~35G P a ㊁泊松比在0.108~0.403.利用R i c k m a n 公式计算脆性指数,在20%~40%,普遍较低,反应盐间层整体偏塑性.选取埋深<4000m ,脆性矿物含量>50%作为评价指标.综上所述,得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 甜点 评价标准(表1).表1㊀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甜点 评价标准类别评价项目地质甜点标准源岩品质岩性岩相纹层状泥质云岩相烃源条件T O C ȡ2.0%,R o ȡ0.7%储层品质储集条件厚度ȡ6m ,孔隙度ȡ8%,中值孔喉半径ȡ40n m油藏品质含油性条件S 1ȡ5m g /g ,O S I ȡ250地层压力系数ȡ1.2工程条件可压性评价埋藏深度<4000m ,脆性矿物ȡ50%4㊀应用效果应用此标准评价潜江组潜34-10韵律有利区,落实 甜点 区分布,主要位于蚌湖-王场地区,提议部署钻探B y y 1H F ㊁B y y 2口井,均钻遇油层,区内提议老井W 99㊁W 57X 试油,均获工业油流.其中,B y y1H F 第1-5和第6-10段进行了两段工艺试验,均获稳定日产油4~5m 3,B y y2井因储层改造工艺不适应性,一直低产低液.以上试油试采均证实 甜点 区分布可靠.5㊀结论1)潜江凹陷页岩油具有烃源好㊁储集优㊁富含油㊁地层偏塑性等特点,其中纹层状泥质白云相为优势相.影响油气高产的控制因素有储集性能㊁含油丰度㊁压力系数等.2)潜江凹陷页岩油平面 甜点 分布于蚌湖-王场地区,提议部署2口井位均钻遇油层,试油试采证实 甜点 评价标准的实践操作性和可靠性.目前 甜点 评价技术主要依靠室内分析测试及试油试采资料,随着非常规油气工艺改造措施及采油工艺进一步提升,此标准有望进一步修订.[参考文献][1]杜金虎,胡素云,庞正炼,等.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㊁潜力及前景[J ].中国石油勘探,2019,24(5):560-568.[2]金之钧.中国页岩油发展战略研究[E B /O L ].//第二届页岩油国际会议.中国能源网,h t t p://w w w .c n e n e r Gg y .o r g /h z w z /201904/t 20190428_754965.h t m l .[3]杨雷,金之钧.全球页岩油发展及展望[J ].中国石油勘探,2019,24(5):553-559.[4]孙焕泉,蔡勋育,周德华,等.中国石化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展望[J ].中国石油勘探,2019,24(5):569-575.[5]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6.S t u d y o nE v a l u a t i o nC r i t e r i o n o f S w e e t S p o t o f I n t e r -s a l t S h a l eO i l i n Q i a n j i a n g D e pr e s s i o n G U A N W e n j i n g(E x p l o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J i a n g h a nO i l f i e l dC o m p a n y ,S I N O P E C ,W u h a n ,H u b e i ,4302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e l e c t i o n o f f a v o r a b l e s h a l e o i l a r e a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w e e t s p o t s a r e t h e i m po r t a n t b a s i s f o r e x G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l e c t i o n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o n a r e t h em o s t i m Gp o r t a n t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s h a l e o i l e v a l u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a l a r ge n u m b e r of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 e x Gp l o r a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i nN o r t hA m e r i c a a n d d o m e s t i c s h a l e o i l e x pl o r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o n f o r s w e e t s p o t i s f o r m u l a t e d .T h i s c r i t e r i o n i s u s e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r h y t h mf a v o r a b l e a r e a o fQ i a n 34-10i nQ i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Gt i o n ,a n d i t i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t h ed e s s e r ta r e a i s m a i n l y l o c a t e di nB a n g h u-W a n g c h a n g A r e a .T h e p r a c t i c eo f B y y 1H Fa n dB y y 2w e l l s a l l d r i l l e d i n t o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t h e a r e a h a s p r o v e d t h e a c t u a l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r e l i a b i l i t y of s w e e t s p o t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t e c h n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s h a l e o i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l a t e r s t a ge .K e yw o r d s :Q i a n j i a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I n t e r -s a l t S h a l eO i l ;E v a l u a t i o nC r i t e r i o n o f S w e e t S p o t ;S a l t -l a k eB a s i n [编辑㊀易文媛]71㊀管文静.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 甜点 评价标准研究。

修改中江汉油田潜江凹陷潜江组储集层评价

修改中江汉油田潜江凹陷潜江组储集层评价

选题:8.江汉油田主要储集层评价江汉油田潜江凹陷潜江组储集层评价组员(学号29-37):林松挺陈子聪谭阳杨秀程苏廷芳吴光辉林少耀邱钦钦姜栋主要内容1.前言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主要研究内容1.4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2.区域地质概况2.1研究区位置2.2构造特征2.3地层发育特征3.主要储层(潜江组)层序地层3.1层序地层划分3.2综述4.潜江组沉积相研究4.1盐湖沉积总的研究概述4.1.1滨浅湖泥滩微相4.1.2较深湖含碳酸盐泥滩微相4.1.3较深湖含碳酸盐-盐岩泥滩4.1.4深湖泥滩4.2 找数据证明研究区属于以上那一种(得出研究区的种类)5.主要储层(潜江组)物性5.1研究区储层类型概述5.2储层的储集物性特征6.用3 4 5章的结论给出对研究区的评价(包括会影响的因素和本区储层好坏)7.建议开采有利区潜江凹陷下第三系潜江组是一套由四个含盐段组成的含盐系地层,不仅盐岩巨厚,还发育大量的盐间地层,它由深灰色油浸泥岩、钙芒硝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油页岩等岩性组成。

这些岩石类型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潜江盐湖的独特沉积类型。

对于这种成分极为特殊的岩石,国内外的盐湖沉积研究中很少报道潜江凹陷历经三十年的石油勘探,近2 000口油田钻井的资料统计表明,潜江凹陷盐系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盐间层段油气显示丰富,说明盐间地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层段〔1,2〕。

潜江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盐间层段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凹陷。

2.4开发现状据地质专家介绍,江汉盆地目前陆相勘探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岩性油藏发育良好,而目前对岩性油藏的勘探区域近限于潜江凹陷钱江组,其面积只有1630平方千米,因此,对于江汉盆地盐湖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的探索研究,依然任重道远2.1研究区位置江汉盆地是一个中) 新生代含油气、含盐陆相沉积盆地, 盆地面积36 360 km2。

北西与北东向两组大断裂作用将盆地切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块体, 形成11个凹陷、2 个凸起、2 个低凸起; 即枝江、江陵、潜江、陈沱口、小板、沔阳、云梦、河溶、荆门、汉水、永安11 个凹陷, 龙赛湖、通海口凸起, 岳口、丫角) 新沟低凸起。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特征
1 . 2 砂体面积
有 1 9个油组 发育 岩性 油藏 , 而且 平 面范 围分 布广 , 已 发现 l 6个油 田 , 探 明岩性油气 藏储 量 为 9 4 7 2 ×1 0 t ,
资源探 明率 6 0 . 9 , 尚未探 明资源量 达 5 3 4 0 ×1 0 t , 仍具有较大 的勘探潜 力 。 目前 已进 入岩性 油藏 大规模
小差别很大 。因此 , 为 了评 价该 区油气 藏 的勘 探 风险 ,
以单井解 释 结果 为依 据 , 根据 砂 体 的平 面 分 布情
况, 若断层上倾封堵或侧向封堵砂体 , 则 以断层为砂体边
界, 其余边界以砂 体尖灭线 为界 (以有效井 和无效井 井 距之半用零线 , 沿构造线画计算线来 圈定砂体 ) ; 若砂体 内无断层 , 则 以砂体尖灭线为界 , 确定 砂体面 积 , 或根据
根据平面上 油层 分布情 况 , 圈定 砂体 含油 范 围, 通 过计算得到砂体含油面积 。总体而言 , 大致 等 同于与含 油面积有关 的含油砂体平均厚度与确定圈闭面积内的砂 体平均厚度 的比值 。
[ 收稿 日 期]2 0 1 3 —0 8 一o 5 [ 作 者简介]唐 文旭( 1 9 7 7 一) , 男,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 事油气成藏动 力学和 油气勘探研 究工作 。
油气藏油气充满 度统计 选取 的参数 主要 有砂 体厚
0 引言 潜江 凹陷是江汉 盆地 的主要 富烃 凹陷 , 潜 江组也 是 主力 勘探层 系 ] , 其资源 量 1 . 4 8 1 ×1 0 t , 2 4个 油组 中 度、 砂体面积 、 砂体含油厚度 、 砂体含油面积等 。
1 . 1 砂体厚度 由砂体数据表 , 采取钻井、 电测结果所解释的各层组 单井砂体单层厚度 中的砂层厚度叠加 , 得到单井砂层组总 厚度 , 根据算术平均方法得出砂体平均厚度。对砂体控制 的井数较少的情况 , 采用面积权衡值方 法选取 砂体厚度 , 或根据油田各区块的储量报告所确定的砂体厚度 。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特征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油气充满度特征
唐文旭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6
【摘要】根据潜江凹陷100个油藏和钻测井资料,利用油气藏油气充满度方法研究表明,潜江凹陷潜江组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3.1%至97.6%之间,大部分在50%以上,但总体偏低,平均为49.5%.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潜四段、三段地层中,其中潜四段岩性油藏充满度最高达70%;远离烃源岩层或生烃中心的油藏油气充满度低,低于
49.5%.潜江组油藏受成藏动力、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及砂体储层物性等控制,造成油气充满度偏低.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唐文旭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临南洼陷岩性油气藏油气充满度主控因素及其模糊综合评价 [J], 李家强
2.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J], 张善文;曾溅辉;肖焕钦;邱楠生;姜振学
3.潜江凹陷新农地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J], 郭精义;杨占龙;黄刚;杨立国
4.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油气运移特征 [J], 雷闯;叶加仁;彭明超;殷世艳
5.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期次及时间分析 [J], 马丽娜;叶加仁;田杨;王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含油特征的认识

对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含油特征的认识

对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含油特征的认识王朝明 胡 辉 夏志刚(中国石化集团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湖北潜江 433123)[摘 要] 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石油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近年来,在高场油田附近曹8X 井区和钟市油田相继发现鲕状灰岩油藏。

鲕状灰岩可形成背斜油藏、断块油藏、地层油藏,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后备资源潜力。

[关键词] 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油气聚集带[中图分类号] TE122.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1X (2004)06—0025—(03) 湖相碳酸盐岩是指在内陆湖泊盆地中形成的碳酸盐岩,其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鲕状灰岩、生物灰岩、礁灰岩、泥晶灰岩和白云岩等,本文主要研究鲕状灰岩。

潜江凹陷潜江组鲕状灰岩亦称“鱼子状泥灰岩”。

20世纪70年代初期油田科技工作者已对其进行过研究,认为“鱼子状泥灰岩分布面积为1150km 2,纵向上各层段均有,最厚的长15井累计厚度可达45.8m ”,特别是浩52井,试油射开1.8m ,获得日产油61.3t 的高产。

本文结合国内其他油田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成果,阐述其岩石特征,研究鲕状灰岩在潜江凹陷横向和纵向的分布,提出了对鲕状灰岩含油特征的认识。

1 鲕状灰岩油藏实例1.1 钟市油田东部潜40中2-4油藏钟市油田位于潜江凹陷北部潜北断裂带上,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

潜江组各段各油组超覆沉积在荆沙组剥蚀面上。

钟市油田潜40中油组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电阻、低自然伽码特征,潜40中1小层储油层岩性为砂岩,潜40中2、3、4等小层经薄片鉴定,岩性为鲕状灰岩(见图1)。

通过对钟新斜6-18井潜40中3小层酸化试油,获日产油4.6t ,证明这套鲕状灰岩具有工业价值,探明石油地质储量xx 万t。

图1 钟市油田地区潜40中油组成藏模式图1.2 曹8X 井区潜321油藏曹8X 井区位于潜江凹陷西部斜坡带高场油田附近,为断鼻构造油藏(详见图2)。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6月 Journal of J ianghan Petro leum U niversity of Staff and W o rkers 第16卷 第2期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陈凤玲α(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关键词] 地层层序;地震地层学;地层划分;潜江凹陷[中图分类号] T E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1X(2003)02—0037—(03) 潜江凹陷作为我国早第三纪典型的盐湖盆地,发育了巨厚的湖相盐韵律沉积,其中以潜江组的盐韵律发育最为完整,平面分布范围最广,可以作为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潜江组盐湖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地震反射界面的结构特征为主,再辅助参考钻井剖面中岩性电性等特征,确定各个层序界面。

综合地震、钻井、化学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将潜江凹陷潜江组—荆河镇组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其中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 1、S 2、S 3、S 4、S 5、S 6、S 7、S 8(表1)。

表1 潜江组层序地层单元划分表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不协调关系是识别层序界面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关系和不协调关系两种类型。

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分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

而上超和削截被公认为是确定层序界面的最过硬标志。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潜江凹陷K-E地层 级、级层序顶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区域上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遭受剥蚀时间长,缺失地层多,上超、削蚀现象明显。

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二段油藏潜力的新认识

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二段油藏潜力的新认识
杨寿山
( 江汉 油 田分公 司勘 探 开发 研究 院 ) 摘 要 江 汉盆地 潜 江 凹陷 内潜 江纽潜二 段 油层 , 局部 分 布 在 王场 油 田、 市油 田、 家 1油 钟 习 2
田和浩 口油 田 , 向剖 面上 处在 潜一段 油层 之 下 和 潜三段 、 四段 油层之 上 , 于储层 岩 性 物 性 变 纵 潜 由
1 问题 的提 出
国内外油 气 田勘 探 开 发 实 践 证 明 : 感 觉 到 了 “ 的东 西 , 们不 能立 刻理解 它 , 我 只有 理 解 了的东 西才
能更 深 刻 地 感 觉 它 ” 9 7年 在 江 汉 局 党 委 组 织 。1 9
成 功经 验 , 应尽量 采 用 新 方 法 、 技 术 , 新 积极 保 护 油 层 和改 造油 层 , 挖潜 增 产 。本 文 对 潜 二 段 油 藏单 采 井 产油 能力 和 区块 储量 潜力 提 出新认 识 和相应 优化
7 4t 0. 。
考虑 , 有值得 重视 的原 油储量 潜力 。 都
4 发挥潜二段油藏潜力优化开发对策
“ 过实践 而 发 现 真 理 , 通 过 实 践 而 证 实 真 通 又 理和发 展 真理 ” “ 识 从 实践 始 , ;认 经过 实 践 得 到 了 理论 的认识 , 须再 回到 实践 去 。根 据伟 大 领袖 毛 还 ”
王 场 油 田老 4 _2井位 于王 场油 田北 断块 , 原来 方 案设计 是 作为潜 三段 油 层 生 产井 ,9 1年 钻 到潜 17
高压油藏 , 又有低压油藏 ; 既有高产 自喷井 , 又有少 量油 流井 。这 些复杂 情况 和不 利 因素 直接 影 响到对
潜二 段潜力 的认 识 和有效 开发 。另 一 方面从 辩 证 唯 物主义 的两分法 认 识论 衡 量 , 发 挥潜 二 段 油 藏 潜 则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_张永生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_张永生

文章编号:1671-1505(2003)01-0029-07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含盐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张永生1 杨玉卿2 漆智先3 乔悦东2 袁鹤然1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测井事业部,北京1011493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摘要 潜江组盐层间的层段(盐间段)由砂岩和非砂岩两部分组成。

其中非砂岩分布广泛,主要由单层厚度为毫米—厘米级、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的含盐韵律组成,并多为复成分的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的粘土和细碎屑矿物组成的混积岩。

过去,人们对盐间段非砂岩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岩性的认识,对于其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薄弱。

文中通过对潜江凹陷西北部王场构造3口井共约151m 岩芯的精细研究,对盐间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

认为潜江组盐间段湖盆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盐湖,大体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水体深度自下而上逐渐变浅。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潜江组 含盐岩系 沉积特征 常年性分层盐湖第一作者简介 张永生,男,1963年生,1995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盐湖学及沉积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1 概述江汉盆地是我国东部第三系陆相含油盐湖盆地中的典型一例,它由枝江、江陵、陈沱口、潜江、小板、云应、沔阳7个次级凹陷组成(图1)。

这些凹陷在平面上以潜江凹陷为中心,其余环绕其四周构成卫星式展布,其中以潜江凹陷下陷最深。

在古近系上始新统—下渐新统潜江组沉积期,潜江凹陷受北部潜北大断层强烈活动的影响,呈现北深南浅、北陡南缓、东西平缓的箕状深凹陷,构成湖盆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1]。

潜江组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即潜四下段、潜四上段、潜三段、潜二段和潜一段(表1),其中潜四上段至潜一段沉积层序中就有160多个Ⅲ级盐韵律,盐层累计厚度达1800余m 。

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

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4)022*******潜江凹陷盐湖沉积储集层分布预测柳保军1,陈开远2,史忠生1,刘刚1,吕金博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典型的盐湖沉积,盐岩主要发育在湖盆基准面的上升早期和下降中晚期,储集层发育受湖平面升降旋回、古地貌和物源供给的控制,储集层类型有低位体系域砂体、盐湖密度流砂体、湖滨浅滩砂体以及盐间非砂岩等。

建立潜江组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将高精度测井层序对比与地震剖面横向追踪相结合,预测潜江凹陷潜北断裂带的高位及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较发育,蚌湖洼陷东斜坡和西斜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凹陷坡折带盐湖密度流砂体等分布较为广泛,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图5参8关键词: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储集层类型;分布预测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图1 潜江组沉积相分布及低位体系域砂体分布预测图1潜江凹陷地质概况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单元(见图1),面积约2500km 2。

潜江凹陷潜江组为上始新统—下渐新统的盐湖沉积,厚度达4700m ,岩性为砂岩、暗色泥岩、盐岩及泥膏岩伴生。

潜江组沉积时期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的汇水中心及沉降中心,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盐韵律层,除凹陷北部为碎屑岩分布区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发育盐岩、膏泥岩[1,2]。

受构造沉降、气候和物源等因素的影响,潜江凹陷经历了断陷期(潜4段下部)→断拗期(潜4段上部至潜2段)→拗陷期(潜2段至荆河镇组)3个演化阶段;由于盐岩的塑性流动和上拱[3],使箕状断陷古地貌进一步复杂化,影响了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建立潜江凹陷潜江组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进而分析各三级层序体系域内的砂体展布规律,据此对盐湖沉积独特的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

2潜江组层序地层格架根据地层基准面原理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4,5],首先确立各级层序的划分标准,基于潜江组盐湖沉积的实际,综合地震反射特征、区域地质特征及钻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通过测井资料,即根据盐岩的韵律性、砂层厚度、砂泥比及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划分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准层序,进而划分出前积准层序、退积准层序和加积准层序3种类型;最后,根据潜江组各层序、体系域和准层序等层序单元的识别特征,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格架(见图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潜力分析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潜力分析

石油化工28 2015年18期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潜力分析王二伟杨薇龙飞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湖北潜江 433123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及其它盆地向斜油藏成藏机理和特征的分析,结合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实际地质特征,认为潜江凹陷具有非常好的向斜成藏条件,一是发育大量有机质丰度高的暗色泥质烃源岩,二是发育大量岩性-断层圈闭,三是凹陷属于中孔中渗-低孔低渗储层,易于发生滞留效应,形成滞留向斜油藏。

关键词: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滞留效应;油藏特征;向斜成藏;成藏潜力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8-0028-011 潜江凹陷地质特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500Km2,是江汉盆地潜江组沉积时期的沉积中心,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是凹陷内水体最深的部位,也是潜江凹陷的一个最主要的烃源岩区。

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潜江凹陷北缘大断裂活动强烈,断裂前缘快速下陷,形成北深南浅、北陡南缓的箕状凹陷(图1)。

此期间,在机械沉积作用与化学沉积作用的交替作用下形成了厚达4500米的含盐岩系地层。

岩性主要为泥岩、含膏泥岩、油页岩及粉砂岩等,剖面上发育大量旋回韵律;巨厚的泥岩是盆地内重要的生烃层位,泥岩、盐岩和膏泥岩构成盆内优质的区域盖层[1]。

2 向斜油藏成藏机理随着现代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深入,在背斜部位发现大量的石油储量之后,目前在许多盆地的向斜区也发现了成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这些向斜区油藏的聚集特征不能用差异聚集原理来解释,故向斜成藏机理的探讨逐渐成为现代石油勘探的一个新方向。

向斜油藏由于其油水关系倒置,一般认为属于非常规油藏。

根据吴河勇“滞留成藏”理论[2],一般认为气、水及油珠在致密的岩层中发生移动的方式是不同的。

气和水一般以单个或几个分子结合的状态移动,其直径比岩层的孔隙直径要小,可以自由通过岩层,而石油则以多种有机高分子油珠形式运移, 油珠的直径比岩层孔隙要大,油珠只有通过变形才能通过或者难以通过,这样就造成水气分子优先通过,而油珠落在最后而逐渐滞留下来,这种滞留效应是决定其在坳陷向斜部位形成非常规油藏的关键。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郑有恒【摘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5页(P330-333,346)【关键词】油气勘探;岩性油藏;潜江组;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郑有恒【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 610 km2(图1),属燕山运动发展起来的白垩—古近系断陷,自晚白垩纪至早古近纪末消亡,经历了2个断—坳旋回,主要发育了新沟嘴组和潜江组2套生储油层系。

其中潜江组地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1],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层系。

经过50余年的勘探,已探明16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江汉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65%。

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现已步入高勘探程度阶段,石油资源探明率达60%,岩性油藏成为勘探增储的主要对象与目标。

1 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1 烃源岩及油气的运移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大,生烃中心在蚌湖—周矶洼陷及其周缘,烃源岩最厚达2 000 m。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残余有机碳含量平均1.06%,有机质转化率高,氯仿沥青“A”平均为0.332 7%,烃含量平均为0.719 mg/g;生油母质类型好,Ⅰ+ⅡA型占81.5%;生烃强度大,一般为(150~350)×104t/km2。

图1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Fig.1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潜江组砂岩资源量达到1.68×108 t,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分形表征与评价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分形表征与评价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分形表征与评价孙中良;王芙蓉;韩元佳;侯宇光;何生;郑有恒;吴世强【期刊名称】《地质科技通报》【年(卷),期】2022(41)4【摘要】目前,众多学者从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对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展开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孔隙的复杂性、形成孔喉的主要矿物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盲点。

依据分形理论,结合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选取沉积位置不同的BX7井以及BYY2井,分别对潜三段第四亚段(Eq_(3)^(4)-10)页岩的比表面分形特征、孔隙结构分形特征以及孔喉分形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孔隙表面较为平整,比表面分形维数D1趋近于2,孔隙表面的粗糙程度主要受黏土矿物本身特性影响。

相较于沉积边缘的BX7井,位于沉积中心的BYY2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更为简单。

小孔径孔隙的孔体积所占比例越大,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越复杂。

BX7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2主要受黏土矿物以及石英的影响,而BYY2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2主要受白云石的影响。

白云石为构成BX7井储层孔喉的主要矿物,随白云石增加,孔喉特征复杂,连通性变差。

BYY2井储层中石英形成的孔喉直径较小,石英的增加会使孔隙连通性变差;方解石形成的孔喉直径较大。

页岩油的赋存会使孔隙的分形维数变小,对孔喉分形特征的影响较小。

盐类矿物的存在会阻塞孔隙,使孔隙连通性变差。

【总页数】13页(P125-137)【作者】孙中良;王芙蓉;韩元佳;侯宇光;何生;郑有恒;吴世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2.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不同岩相微观储集特征——以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10韵律为例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以潜34-10韵律为例4.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特征分析5.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表征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龙玉梅;陈曼霏;陈风玲;吴世强【摘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油组盐间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泥页岩的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江组潜34油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复杂,主要发育层状云(泥)质钙芒硝岩相、纹层状泥质云岩相、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泥质灰岩相、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和块状云岩相等6种岩相类型;储集空间包括层间缝、晶间孔、晶间溶孔及黏土矿物晶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1.4%~18.9%,渗透率平均为2.635~4.827 mD,属于中孔、特低渗透储层;纹层状泥质云岩相和块状云岩相的物性和含油性好,为最有利的岩相;压实作用及后期硫酸盐矿物的充填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页岩油;岩相;储层发育特征;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龙玉梅;陈曼霏;陈风玲;吴世强【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35;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页岩油是指成熟或低成熟烃源岩已生成并滞留在页岩地层中的石油聚集,页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属原地滞留油气资源,是未来非常规石油勘探的潜在领域[1-2]。

北美页岩油的成功开发和规模上产已对石油能源产生了划时代影响[3-8],2016年美国页岩油年产量已达到2.12×108t,占原油总产量的52.6%,显示页岩油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前景[9]。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广泛,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常规油气资源,而且在烃源岩层系中蕴藏着巨大的页岩油气资源。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油田成藏新模式及应用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油田成藏新模式及应用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油田成藏新模式及应用摘要:潜江凹陷潭口凸起构造条件复杂,平面上断层发育,断块多,纵向上层系多,跨度大,导致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本文综合利用测井与地震资料,对潭口凸起西部广华寺组泥岩盖层宏观及微观特征进行研究,选取厚度,孔渗性以及排替压力对其封闭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广华寺组泥岩盖层分为上下两套,其中上部厚泥岩封闭性较好,生产实践证实,其具有封堵性,认为研究区成藏模式为削蚀型不整合地层油藏。

研究成果可为潭口凸起西部滚动勘探提供指导。

关键词:潭口地区;泥岩盖层;排替压力;成藏模式:滚动勘探1 区域地质概况潭口油田位于潜江凹陷北部,位于潜北大断裂下盘的前缘地带,面积大约为51km2,以西与蚌湖向斜毗邻,南部为王场向斜,东边与代河斜坡相接,是以同沉积背斜为基础,经历多期叠加改造形成的低凸起(图1)。

其地层发育情况与潜江凹陷基本一致,主要生油层系为潜江组,在构造高部位可见地层减薄,剥蚀区周缘形成断层分割的地层圈闭,主要发育断块油藏,同时存在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广华寺组顶部发育稠油油藏[1]。

研究区地质储量为1300×104t;原油产量为8×104t,在整个潜江凹陷占比较大。

图1 潭口油田勘探成果图2 生储盖条件2.1烃源岩条件烃源岩展布特征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

潭口地区处于蚌湖、周矶及王场洼陷三个生烃凹陷的中央,使得该地区烃源岩在平面上展布范围较广,纵向上厚度也比较可观。

研究区潜江组烃源岩岩性为深色泥岩,TOC含量为1%左右,氯仿沥青“A”平均为0.3%,总烃含量均值为1000ppm[2-4]。

2.2储层条件及疏导体系潭口油田地势处于王场油田的低部位,其周缘发育的诸多断裂以及坡折带砂体作为良好的油气通道,使得油气进一步向研究区运移[1]。

潭口油田集中在潜三段、潜四段成藏,发育大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平均孔隙度25%,平均渗透率158×10-3μm2,储层物性较好。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非砂岩储层评价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非砂岩储层评价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非砂岩储层评价王国力;张永生;杨玉卿;漆智先【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4(026)005【摘要】以Ⅳ级盐韵律(单个韵律尺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韵律组合可达几米)为基本尺度,对广泛分布于潜江凹陷的盐间(包括盐岩层内)非砂岩储层进行储集岩、储集空间、储集物性及储层纵向分布等方面的精细描述和研究,得出盐间相对淡化段中的Ⅳ级盐韵律及其组合是最有利、最有希望获得工业油流的储层.孔隙度受钙芒硝(Gb)含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钙芒硝的含量在10%~50%时,随其含量的增加,白云岩类和泥质岩类的孔隙度有所下降;而当其含量超过50%成为主要成分时,所形成钙芒硝岩的孔隙度则稳定在10%左右.在各类储集岩中,以白云岩类的孔隙度最高(平均达19%),泥质岩类次之(平均达13.4%),钙芒硝岩类最低(平均为10.6%),但渗透率却以泥质岩类最高(平均达68.8×10-3μm2),钙芒硝岩类次之(平均达36.2×10-3μm2),白云岩类最低(平均为25.3×10-3μm2),表明渗透率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孔隙度的大小,而主要与孔隙结构的分选性以及构造裂缝等有关.盐间非砂岩储层的孔吼半径普遍较小,大径孔喉仅占很小比例,渗透性普遍较差.因此,欲有效开发此类非砂岩储层,有必要根据盐类矿物的溶解习性,以改善渗透性为目标对储层作适当的改造以利开发.【总页数】7页(P462-468)【作者】王国力;张永生;杨玉卿;漆智先【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开发部,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1149;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储层岩性分析与识别 [J], 陈素;彭美霞;漆智先2.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非砂岩储层改造实验 [J], 侯献华;张永生;杨玉卿;张海清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不同岩相微观储集特征——以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10韵律为例 [J], 徐二社; 陶国亮; 李志明; 吴世强; 张文涛; 饶丹4.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可动页岩油赋存空间多尺度表征 [J], 孙中良;王芙蓉;韩元佳;侯宇光;何生;罗京;郑有恒;吴世强5.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评价与甜点区预测 [J], 王韶华;聂惠;马胜钟;丁一;李浩;梁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题:8.江汉油田主要储集层评价江汉油田潜江凹陷潜江组储集层评价组员(学号29-37):林松挺陈子聪谭阳杨秀程苏廷芳吴光辉林少耀邱钦钦姜栋主要内容1.前言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主要研究内容1.4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2.区域地质概况2.1研究区位置2.2构造特征2.3地层发育特征3.主要储层(潜江组)层序地层3.1层序地层划分3.2综述4.潜江组沉积相研究4.1盐湖沉积总的研究概述4.1.1滨浅湖泥滩微相4.1.2较深湖含碳酸盐泥滩微相4.1.3较深湖含碳酸盐-盐岩泥滩4.1.4深湖泥滩4.2 找数据证明研究区属于以上那一种(得出研究区的种类)5.主要储层(潜江组)物性5.1研究区储层类型概述5.2储层的储集物性特征6.用3 4 5章的结论给出对研究区的评价(包括会影响的因素和本区储层好坏)7.建议开采有利区潜江凹陷下第三系潜江组是一套由四个含盐段组成的含盐系地层,不仅盐岩巨厚,还发育大量的盐间地层,它由深灰色油浸泥岩、钙芒硝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油页岩等岩性组成。

这些岩石类型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潜江盐湖的独特沉积类型。

对于这种成分极为特殊的岩石,国内外的盐湖沉积研究中很少报道潜江凹陷历经三十年的石油勘探,近2 000口油田钻井的资料统计表明,潜江凹陷盐系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盐间层段油气显示丰富,说明盐间地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层段〔1,2〕。

潜江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盐间层段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凹陷。

2.4开发现状据地质专家介绍,江汉盆地目前陆相勘探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岩性油藏发育良好,而目前对岩性油藏的勘探区域近限于潜江凹陷钱江组,其面积只有1630平方千米,因此,对于江汉盆地盐湖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的探索研究,依然任重道远2.1研究区位置江汉盆地是一个中) 新生代含油气、含盐陆相沉积盆地, 盆地面积36 360 km2。

北西与北东向两组大断裂作用将盆地切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块体, 形成11个凹陷、2 个凸起、2 个低凸起; 即枝江、江陵、潜江、陈沱口、小板、沔阳、云梦、河溶、荆门、汉水、永安11 个凹陷, 龙赛湖、通海口凸起, 岳口、丫角) 新沟低凸起。

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单元,面积约2500km2。

潜江凹陷潜江组为上始新统—下渐新统的盐湖沉积,厚度达4700m,岩性为砂岩、暗色泥岩、盐岩及泥膏岩伴生。

2.2构造特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全盆地中基底最深、沉降速度最快的凹陷,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的成盐中心。

其西北受北东东向的潜北断层控制,东侧受北东—北北东向的通海口断层控制,东北边缘为岳口低凸起,西南侧以丫角新沟低凸起为界;面积为2 530 km2。

2.3地层发育特征白垩系至第三系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自下而上分别为白垩系渔洋组、下第三系沙市组、新沟咀组、荆沙组、潜江组、荆河镇组,上第三系广华寺组及第四系平原组。

其中潜江组分为四个亚段。

下第三系上始新统潜江组(Eq)自下而上分为潜一段(Eq1)至潜四段(Eq4),为灰色、深灰色泥岩、钙芒硝泥岩、褐灰色泥质钙芒硝岩、褐灰、白色粉砂岩与灰白色盐岩互层。

潜江凹陷南部为一套含盐系地层,有193个含盐韵律,每个含盐韵律为盐岩与盐间沉积间互组成。

潜江凹陷北部由砂泥岩层与含盐韵律层间互组成;地层厚173~2 218 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

3.1层序地层划分3.1.1地震层序界面划分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潜江凹陷K-E地层Ⅰ级、Ⅱ级层序顶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区域上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遭受剥蚀时间长,缺失地层多,上超、削蚀现象明显。

Ⅲ级层序边界,在湖盆边缘地震剖面表现为明显的上超、顶超、削蚀等现象,到湖盆中心过渡为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不易识别。

通过对所选的7 条格架剖面和11条辅助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 对潜江凹陷Ⅰ、Ⅱ级层序进行了划分。

由于荆沙组与潜江组、荆河镇组与上覆上第三系广华寺组地层均为区域不整合接触,其内部具一定成因联系,大体为连续沉积,故将潜江组- 荆河镇组划为一个独立的Ⅱ级层序,在此Ⅱ级层序中根据地震反射上超、顶削等反射结构特征,又划分为10个Ⅲ级层序见(图1)。

3.1.2钻井层序界面划分盐岩层序中,在低位体系域发育期, 虽然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加,但湖盆水体分布范围局限,水体体积不大,沉积范围也较小,湖水中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因而低位域中盐岩较发育,而且盐层较厚;在湖侵期,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加直至最大,湖水逐渐增加至最深,水体体积也逐渐增加到最大,湖水中水体盐度逐渐变至最低,因而湖侵期盐岩不发育,盐层相对较薄,且发育较厚泥岩和薄层砂岩;在高位体系发育期,尽管水体分布范围较大,但由于可容纳空间是逐渐减少的,随着湖泊的淤浅, 湖水中水体盐度逐渐变高,因而高位域期的盐岩也逐渐变得较发育, 盐层相对较厚,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但在高位域早期发育较厚层泥岩和薄层砂岩互层,而在晚期发育较厚层盐岩(图8)3.1.3通过钻井、地震层位标定与对比, 综合各地震剖面中的反射特征, 潜江组内部的各个层序界面有如下特征:⑴、SⅢ1 层序的底界面SBⅢ-1,分布于潜江组底部,目前大多数钻井还没有钻遇该界面。

潜四下段盐岩极为发育,夹“软泥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段弱反射或空白反射,其底部普遍发育一低位体系域扇体, 底界面起伏不平,剥蚀现象明显,为I 型层序界面。

SBⅢ- 1层序界面在全区范围内均可以对比,特征清楚,同时是一个构造界面或二级层序界面(图2)。

⑵ SⅢ2层序的底界面SBⅢ- 2,由于其上下岩性差异不大,此界面反射强弱不一。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段弱反射或空白反射, 发育顶削、上超、下超及河道充填现象,在凹陷边缘陡道充填现象,在凹陷边缘陡坡带出现下超(图3)。

图3SBⅢ- 2 层序界面反射特征(3) SⅢ3 层序的底界面SBⅢ-3,由于其上下岩性差异大, SⅢ3 以碎屑岩沉积为主, 而SⅢ1、SⅢ2 以厚层盐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受盐岩层内流变的影响, 致使形成的层序界面与下伏层序界面明显不协调,SⅢ3 在地震剖面上内部反射结构相对较连续, 底界面顶削、上超现象发育, 在凹陷边缘陡坡带出现下超(图4)。

(4) SⅢ4、SⅢ5 层序底界面SBⅢ- 4、SBⅢ- 5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削、上超等现象(图5),两层序内部反射较连续, 其中SB Ⅲ- 4 为一断续的反射轴,局部见超覆现象;SBⅢ- 5为—较连续的强反射轴,局部见超覆现象及明显的下切凹槽, 这种凹槽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是箱形的厚层砂岩, 具有典型的河谷充填特征。

(5) SⅢ6 层序的底界面SBⅢ- 6,由于界面之上主要为厚层盐岩沉积,而界面下多为砂泥岩沉积,因而层序界面为一连续强反射同相轴, 发育有顶削、上超现象(图5)。

(6) SⅢ7 层序的底界面SBⅢ- 7,由于SBⅢ- 7层序主要以盐岩沉积为主,其下部主要是砂泥岩沉积, 其上下岩性差异较大,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较连续的强反射轴,且可见顶削、上超等现象,由凹陷向斜坡上在层序底部可见逐层的超覆尖灭现象, 岩性也由盐岩相变为泥膏岩或膏泥岩与泥岩沉积(图6)。

(7) SⅢ8 层序的底界面SBⅢ- 8,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削、上超等现象(图6)。

3.2 综合上所述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Ⅲ1、SⅢ 2、SⅢ 3、SⅢ 4、SⅢ 5、SⅢ 6、SⅢ 7、SⅢ 8 (表1)。

5.1研究区储层类型概述5.1.1盐间非砂岩段的储集岩类型对盐间段岩石类型的认识是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的。

最初把盐间段笼统地称为泥岩或泥膏岩。

江汉油田经过多年细致工作, 认为盐间段不是单一的岩类,而是粘土- 碳酸盐- 钙芒硝 3 大系列矿物的混积物,主要岩石类型归纳为 5 类, 即白云岩类、钙芒硝岩类、泥质岩类、混合岩类和灰岩类,相对于盐间砂岩储层而言, 统称之为”盐间非砂岩”。

对王平 1 和王云10- 6 井盐间段进行细致的宏观观察、薄片鉴定、 X 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和阴极发光分析后,把盐间段和盐岩段的岩石划分为4大类:即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的蒸发岩类(盐岩、钙芒硝岩等)和碳酸盐岩类(泥晶白云岩、石灰岩等) ;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的泥质岩类以及介于三者之间的混合岩类。

5.1.2非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综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和岩心观察等资料, 按几何形态、产状和成因,取心井盐间非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3 大类, 即孔隙、孔洞和裂缝(表1)。

一般来说, 孔隙、孔洞的发育程度与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裂缝则多受盐岩塑变规模和构造运动强度的制约。

表 1盐间非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5.1.2.1 孔隙孔隙是近于等轴状的空间, 平均直径< 2m,主要起储集作用,可分为2 类。

(1)原生孔隙包括 3 种类型: a) 泥质间微孔, 孔径一般<3 m; b) 粒间孔, 多不发育, 为孔隙充填物充填; c)晶间孔,为微细孔隙,孔径1~ 8 m,常< 2 m。

(2)次生孔隙主要有4 种: a) 粒间、粒内溶孔, 在粒屑白云岩中较少或偶尔可见, 孔隙度一般< 1%; b)晶间、晶内溶孔, 很常见,一般为溶蚀微孔, 孔径2~ 20 m , 少量达40 m ,一般为5~ 6 m; c)泥质间溶蚀微孔和孔隙, 分布普遍,前者一般1~ 9 m ,以< 3 m 多见,后者一般3~ 15 m ,以5~ 6 m 多见。

5.1.2.2 孔洞多为等轴状储集空间,但平均直径> 2 mm,主要起油气富集作用, 可分为 2 类, 即孔隙性洞隙和裂缝性洞隙。

这类孔隙虽然在各类观察分析中不多见,但在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井漏和钻具放空现象就可能是钻遇溶洞或大裂缝的结果。

5.1.2.3裂缝为线状空间, 其长宽比一般> 5~ 10, 主要起渗滤作用。

主要有3 类裂缝。

(1)构造缝大多为高角度缝, 系统研究表明主要有两种方向,即北东向和北西向。

岩心中见到的大的裂缝均被钙芒硝、泥云质和盐类充填,但一些裂缝尤其是在盐类刺穿并错断部位仍较发育, 其中大多充填有原油和沥青。

裂缝多延伸短,一般为几厘米或十几厘米,断续分布, 垂向上不穿过咸化段层段, 长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此外, 还发育有网格状裂缝和弧形裂缝等,也均被充填。

区域研究表明,构造缝主要发育在王场构造的两翼和倾没端,主要受背斜构造和车档断层活动的控制。

(2) 层间缝较为发育,尤其在钙芒硝岩、白云岩和泥岩呈互层时更为发育。

岩心观察可见这类缝可达 1 ~ 2mm 宽,常充填液态原油。

(3)压溶缝在石盐岩中发育, 一般在石盐岩中的薄泥质岩夹层或含杂质多且分布不均匀时产生, 缝宽< 1~ 2mm, 部分见有油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