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混凝土本构的介绍及应用

合集下载

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应用

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应用

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应用一、引言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混凝土结构是超高层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因此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有所帮助。

二、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考虑的。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规范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且要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

1. 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我国有关建筑结构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

2. 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层建筑的自重和荷载相对较大,需要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2)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能力;(3)高层建筑的变形控制要求较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4)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考虑结构的施工性能。

因此,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要求。

三、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是建筑结构安全和可靠性的保证。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设计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要求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包括自重和荷载、抗震性能、变形控制和施工性能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混凝土结构的特性,比如混凝土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2. 材料选择超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要求材料选择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且要针对混凝土结构的特性进行选择。

比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预应力钢筋的应力等级等均需要符合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天津大学 王铁成 康谷贻
目录
一、修订概况 二、术语与符号 三、基本设计规定 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 五、结构分析 六、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八、构造规定 九、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十一、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342
Professor Tiecheng Wang and Guyi Kang
Tianjin University
一、修订概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 修订的背景和原则
1.1. 修订过程
2007年2月成立修订组,2007年2月~2008年7月资料收集整理
Tianjin University
1.3 主要修订技术要点
1.补充了“结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的设计原则, 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提高混凝土结构抗偶然作用 的能力;
2.增加了既有结构改造设计的原则的规定; 3.修改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设计裂缝宽度、挠度验算的有关规定;
Tianjin University
1.4 强制性条文
以本规范2002年版为基础,对强制性条文进行了 调整,第3.1.7条、第4.1.3条、第4.1.4条、第4.2.2 条、第4.2.3条、第8.2.1条、第8.5.1条、第10.1.1 条 、 第 11.1.3 条 、 第 11.2.3 条 、 第 11.3.1 条 、 第 11.3.6条、第11.4.12条、第11.7.15条和第3.2.2条共 15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混凝土本构模型综述

混凝土本构模型综述
关键字:混凝土;本构模型;经典力学基础;新兴力学基础
引 言
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的多组分多相非匀质的复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形成、破损的过程与机理以及如何设计和计算强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是指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即对材料的应力应变性状的数学模拟. 迄今为止人们对各种材料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本构模型数不胜数根据这些模型对材料力学性能特征的描述可归纳为四大类: 1 线弹性模型2 非线弹性模型3 塑性理论模型4 其它力学理论模型. 线弹性模型和塑性理论模型以成熟的力学理论(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移植于特定材料而建立. 非线弹性模型以线弹性模型为基础是弹性理论中广义虎克定律的推广主要依据材料的试验数据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回归分析而得到. 其它力学理论模型是指借鉴一些新兴的力学分支结合特定材料特点推导而得的相应本构模型.[1]
寸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测定出不随尺寸而变化的稳定的 值,这才真正反映了混凝土的断裂韧度。但是大尺寸混凝土实验比较因难,一般实验室难以做到。基于断裂力学的混凝土的研究尚无法进入实用。
目前为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经典的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
2.1.1Bazantt教授提出的微平面模型
基于对混凝土破坏机理和力学性质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损伤理论比较适合于混凝土的研究。因为:①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开裂过程)可以看作是连续的,并且在很小的应力应变下就己发生;②裂缝扩展方向几乎和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③外界作用以前存在的缺陷可以作为初始损伤处理。近年来,损伤力学已经开始用在混凝土的强度计算和设计中。
变弹性常数的非线弹性本构模型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较线弹性模型前进了一大步.但这类模型的缺点在于对材料屈服后的变形规律的描述并不符合塑性流动法则使塑性变形的计算带有任意性不能反映卸载和加载的区别等.故不能用于卸载加卸载循环和非比例加载等情况.古典的塑性理论是针对理想弹塑性材料建立的.弹塑性体的重要特点是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不仅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而且与加载历史及其应力水平有关.因此为了在弹塑性分析时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立本构模型时应同时考虑三个基本要求:(1)假定一个符合材料特性的屈服准则,(2)建立合适的塑性变形流动法则,(3)建立与材料变形特征相应的硬化和软化定律.将塑性理论本构模型移植于混凝土必须作出相当大的假设和简化.常用的简化模型有: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应用技术规范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应用技术规范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应用技术规范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其优点是强度大、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

但是,在长期使用中,混凝土结构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开裂、腐蚀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和应用技术规范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1. 耐久性评估的概念及意义耐久性评估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结构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并制定相应的维护和保养措施。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是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2. 耐久性评估的方法(1)场地调查:包括环境参数、结构参数、使用情况等的调查。

(2)材料测试:对混凝土、钢筋等材料进行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3)非破坏检测:包括超声波检测、电波检测、红外线检测等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4)破坏性检测:包括钻孔取样、拉伸试验、压力试验等破坏性检测方法。

(5)数值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结构模拟等数值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评估。

3. 耐久性评估的指标(1)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2)钢筋的腐蚀情况;(3)混凝土的裂缝情况;(4)混凝土的碳化深度;(5)混凝土的渗透系数。

三、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规范1. 相关标准和规范(1)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GB/T 50152-20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JGJ 55-2011《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JGJ/T 152-2016《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规范》2. 应用技术规范(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条件和要求,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钢筋防腐蚀技术:钢筋的腐蚀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和破坏,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要采用防腐蚀措施,如在钢筋表面喷涂防腐涂料。

(3)混凝土施工技术:包括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技术,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新规范说明[1]

混凝土新规范说明[1]

1.补充“结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和抗偶然作用的能力。

2. 增加了既有结构改造设计的原则规定。

3.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内容,增加进行应力设计等规定。

4.补充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修改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有关规定。

5.增加了楼盖舒适度的设计要求,控制楼盖结构的竖向自振频率。

6.修改了环境类别划分以及对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构造措施、维护管理等的定性要求,完善了耐久性设计。

7.增加500MPa级高强钢筋,明确将400MPa级钢筋作为主力钢筋,倡导应用500MPa级钢筋,用HPB300钢筋取代HPB235钢筋,逐步淘汰335MPa级钢筋;提出抗震钢筋性能要求。

8. 提出了并筋(钢筋束)的配筋方式及设计方法。

9.提出非荷载效应(温差、收缩等)分析和设计原则。

10.提出有限元分析方法及简化的增大系数方法考虑结构侧移的二阶效应(P–Δ效应)的有关规定。

修改完善了受压构件自身挠曲效应(P-δ效应)的相关规定。

11.补充、完善了钢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以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有关内容,适应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需要。

12.部分调整了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内容的表达方式。

13.统一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和集中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适当增加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安全储备。

14.补充了拉、弯、剪、扭复合受力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

15.修改了截面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适当提高了抗冲切承载力。

16. 补充了拉(压)、剪、扭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

17. 修改了按应力进行截面配筋设计的有关规定。

18.调整裂缝宽度计算中的钢筋应力计算方法以及受弯、偏心受压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裂缝宽度计算略有放松。

19.适当调整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规定,一般环境下保护层厚度略有增加,恶劣环境下增加幅度较大。

20.提出基本锚固长度及不同情况下钢筋锚固长度的修正系数,提出螺栓锚头等机械锚固方式和构造要求。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1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重要材料,在承受外力和环境作用下容易发生损伤。

因此,混凝土的损伤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其中,弹塑性损伤是混凝土损伤中较为复杂的一种。

为了更好地研究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本文将介绍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

1. 弹塑性本构模型概述弹塑性本构模型是研究材料承受外力后弹性和塑性响应的数学模型。

在混凝土中,弹性和塑性响应在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弹性阶段通常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瞬时变形,而塑性阶段则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几乎恒定的变形。

因此,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可以描述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混凝土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响应,以及这些响应与混凝土发生损伤之间的关系。

2. 理想无损状态混凝土在初始时存在一个理想无损状态,即没有受到任何外力或环境作用。

在理想无损状态下,混凝土的本构特性可以被准确地描述,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3.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连续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和基于分离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

前者认为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后者则是将损伤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损伤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连续损伤理论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该模型将混凝土的本构响应视为弹性响应和塑性响应之和,并通过引入损伤变量来描述损伤发生的过程。

具体而言,混凝土的应变张量可以表示为:ε = εe + εp + εd其中,εe表示混凝土的弹性应变,εp表示混凝土的塑性应变,εd 表示混凝土的损伤应变。

根据连续损伤理论,损伤可以用损伤变量D 来描述,即:D = 1 - (1 - εd/εf)n其中,εf是混凝土的最大应变,n是连续损伤理论中的材料参数。

假设混凝土在最大应变处完全破坏,则D=1。

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应用原理

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应用原理

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应用原理一、引言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强度不足、耐久性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技术并应用到混凝土结构中,以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混凝土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原理。

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1. 原理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是一种以高品质原材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配合设计和良好的施工工艺,达到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综合性能的混凝土。

其制备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材料优质:选用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等优质原材料,确保混凝土品质。

(2)科学配合设计:通过合理的水胶比、掺合料种类和比例等,使混凝土具有高性能。

(3)良好的施工工艺:混凝土的振捣、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品质有重要影响。

2. 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等重要工程中,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同时,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也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以确保混凝土品质。

三、自密实混凝土技术1. 原理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SCC)是一种具有自流性和自密实性能的混凝土。

其制备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流动性:SCC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可在模板内自流而不需要人工振捣。

(2)自密实性:SCC具有自密实性能,可填充混凝土中的空隙,使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密实性。

(3)掺合料:SCC中掺入特殊的掺合料,如高活性矿物掺合料、高效减水剂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自密实性。

2. 应用自密实混凝土广泛应用于隧道、桥梁、高层建筑等工程中,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和品质。

SCC的应用可减少混凝土振捣等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四、纳米材料增强混凝土技术1. 原理纳米材料增强混凝土是一种通过添加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等,来增强混凝土性能的技术。

其制备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纳米材料的添加:通过添加纳米材料,可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板柱结构在限制高度24m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后,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在钢筋等级不变的 情况下用钢量增加10~15%,但采用高强钢筋后, 可以持平或减少。这种结构形式作为车库、商场、 仓储等结构有一定的优势。
10.综上所述,修订规范的工程适用性较好。在适当提
高安全储备、抗灾能力、耐久性能的情况下,通过 技术进步和采用高强材料等措施,有效地落实了节 材、减耗、环保的目标。
19/342
Professor Tiecheng Wang and Guyi Kang
Tianjin University
1.6 审查意见
《规范》(送审稿)较全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混凝土 结构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对 原规范做了重要的修订和改进:
Tianjin University
1.4 强制性条文
以本规范2002年版为基础,对强制性条文进行了 调整,第3.1.7条、第4.1.3条、第4.1.4条、第4.2.2 条、第4.2.3条、第8.2.1条、第8.5.1条、第10.1.1 条 、 第 11.1.3 条 、 第 11.2.3 条 、 第 11.3.1 条 、 第 11.3.6条、第11.4.12条、第11.7.15条和第3.2.2条共 15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7.高强钢筋带来锚固、搭接长度等问题,通过采用机械 锚固、机械连接等手段解决,并未明显引起用钢量增 加,但还应加强浆锚等新施工工艺、技术的开发应 用。
18/342
Professor Tiecheng Wang and Guyi Kang
Tianjin Un筋率确定截面配筋 的情况,采用更高强的500MPa钢筋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中高强的400MPa级钢筋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力钢 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2的送审稿等新规范等得花儿都谢了,还是嗮下草案吧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1完善规范的完整性,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构方案”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3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7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8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及相关规定。

9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适当得到扩展,10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10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新型混凝土材料不仅在工程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下面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渗透性、耐久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在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主要用于大型桥梁、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等重要工程结构中。

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减少维修和修缮的频率和成本。

二、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极高的密实性和抗渗透性。

在建筑工程中,自密实混凝土主要用于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需要防渗透的工程结构中。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工程结构的漏水风险,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三、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应用高性能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在建筑工程中,高性能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高速公路、机场道面、地下隧道等需要耐久性和抗冲击性的工程结构中。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维修和修缮的频率和成本。

四、高性能隔热混凝土的应用高性能隔热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和节能性能。

在建筑工程中,高性能隔热混凝土主要用于节能建筑、高层建筑等需要隔热保温的工程结构中。

高性能隔热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中,自修复混凝土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等需要长期使用的工程结构中。

自修复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工程结构的维修和修缮的频率和成本,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新型混凝土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可以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主要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1.应力设计及非线性分析 2.本构关系及混凝士多轴强度准则 3.简化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P-δ二阶效应计算 5.调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复合受力计算 7.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8.调整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4)
——完善基本构造要求
1.放宽伸缩缝间距控制 2.调整钢筋保护层厚度 3.控制钢筋锚固长度 4.钢筋连接设计 5.最小配筋率调整 6.特厚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9.规范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垃圾专利及广告性标准 对科技创新及规范应用的影响。
三、本次修订的原则(1)
1.适当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以及抗灾性能,注重结构 的整体稳定性;
2.规范从以截面配筋计算为主扩展到结构体系的设计,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3.淘汰低强材料采用高强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四节一环保”;
六、既有结构再设计
1.适用范围
• 安全复核、改变用途、延长年限按原规范执行 • 改建、扩建、加固、改造须重新设计
2.既有结构的检测
• 须全面检测既有结构,确定既有部分的设计参数 • 既有材料设计强度按实测分析取值 • 反映既有几何参数及已有缺陷。
3.后浇结构及设计
• 后加部分与时俱进,取现行规范值 • 进行整体分析,加强结构整体稳固性 • 按两阶段成形的叠合结构设计
八、构造规定(2)
——钢筋的锚固
1.锚固设计的原则 • 锚固的意义:实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传力及变形协调,是
钢筋受力和两种材料构成的结构构件承载受力的基础。 • 矛盾和难度:太短难以满足受力要求,太长不经济且不易施
工。 • 形式变化:多种机械锚固的开发和应用。 • 修订原则:依托技术进步,挖掘锚固潜力。 2.锚固设计方法: • 增加了机械锚固的形式 • 最小锚固长度:不小于0.6倍基本锚固长度、15d及200mm。 • 锚固长度修正系数的细化。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一、本文概述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能和动态行为一直是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随着工程结构向着大型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对混凝土材料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虽然在静态或准静态条件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但在高应变率、强冲击等动态环境下,其适用性往往受到限制。

发展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对于准确评估混凝土结构的动态性能、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提高工程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应变率效应、损伤演化以及多轴应力状态等因素,旨在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引入先进的本构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和数值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新模型的建立过程、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其动态力学特性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动态力学特性描述的是混凝土在受到快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这与混凝土在静载作用下的表现有显著的不同。

在动态加载条件下,混凝土展现出更高的强度和更脆的破坏模式。

这是因为快速加载导致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速度加快,进而引发更多的裂缝产生和扩展。

动态加载还导致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增强,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也会随之提高。

为了准确描述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动态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并考虑了应变率、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模型还尝试引入损伤因子来描述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

现有的动态本构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模型在描述高应变率下的混凝土行为时可能存在误差;另一些模型则可能过于复杂,不利于工程应用。

探讨我国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相关应用

探讨我国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相关应用

探讨我国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相关应用新型混凝土材料是当前国内外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现代建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型混凝土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了未来建筑领域的主流,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混凝土材料。

我国的新型混凝土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韧性混凝土、高强度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在强度、耐久性、耐久性、防水、防火、防腐等方面的性能均有所提高,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扩大。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指在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合适的掺合料与化学药剂,在强度、韧性、耐久性等方面有着较明显提高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在我国,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隧道等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密实混凝土(SCP)是指添加一定的化学品,以实现混凝土内部各部分的连通性变差,从而实现混凝土内部的空气被封存并不会自行进出的混凝土。

在工程建设中,SCP材料可用于建设水池、径流沟、隧道、防洪工程等需要管控水流的工程,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生化等特殊需要的场所,保证场地的安全和卫生。

高韧性混凝土(HRC)一般是指添加纤维材料协同混凝土材料内部的骨架,从而使混凝土在受到外力时即使被拉伸也不会立即破坏。

在我国,大规模的高速公路铺设过程中,HRC素材一般用于路面的修补以及边坡的加固,被广泛应用。

高强度高性能轻质混凝土(HSLWC)是由优化材料配比、添加掺合料等方法而研制出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在建筑领域中,HSLWC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中的地板、墙板和屋顶等;在基础设施工程中,HSLWC材料可用于道路、隧道、桥梁等场所的加固,达到更高的可持续性。

总之,我国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在性能和应用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突破,未来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中,丰富和推进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的介绍及应用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在工程设计中已经投入使用,
相比于上一版混凝土规范(GB50010-2002),对其中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式
做了改动,这一微小但很重要的变化,容易被工程设计人员所忽略,本文旨在对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做简要介绍,并通过两个算例加以简单应用。

关键词: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非线性分析;ABAQUS;
Abstract: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codes (GB50010-2010)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have already been put into use, compared to a version of the concrete code
(GB50010-2002), the concrete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formula made changes,
the small but important change, easy to engineering design personnel neglecte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new rules concrete constitutive introduced briefly, and through two
examples to simple application.

Keywords: new rules concrete constitutive; Nonlinear analysis; ABAQUS;
1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简介
混凝土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应用
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力学行为意义重大。材料本构
关系的选取是否正确,是决定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是否可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
此,合理选择能反应混凝土材料真实应力应变关系的正确本构模型至关重要。
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给出如下建议公式:

当 时

当 时
其中 为混凝土的受压峰值应变, 为混凝土的受压极限应变, 为混凝土立
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中,上升段采用mander提出的公式,下降段采用过镇海
建议的公式。以上公式都是在大量试验基础上,通过反复验证得出的,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大量试验数据的支持。下面通过两个算例对新规范混凝土本构加以简
单的应用。

2 新规范混凝土本构应用
采用通用软件ABAQUS进行有限元建模及分析,ABAQUS不但有很强的非
线性分析能力,而且为用户提供了用户自定义单元(UEL)和用户自定义材料
(UMAT)两类子程序接口,为用户进行数值模拟时自己定义材料和单元提供了
方便。将新规范混凝土本构编制成UMAT子程序,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时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调用基于新规范公式编制的ABAQUS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
序。

以下通过两个算例分别从本构层次和结构层次对新规范混凝土本构的应用
加以简单介绍,说明其在非线性分析过程中的适用性。

2.1 算例一
在进行本构层次的数值模拟时,尺寸效应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采用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规范中建议的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尺寸
(150mm×150mm×150mm)进行有限元建模,混凝土等级选定C30。建模过程
中,为模拟单轴受力状态,将同一个面上的四个点约束住使其协同变形,以位移
加载方式进行加载,模拟立方体试块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如图1所示。

图 1 计算受压本构曲线
从计算结果来看,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都与规范对C30等级混凝土的规定
吻合,可见用新规范混凝土本构进行数值计算能够在本构层次获得良好的结果。
2.2 算例二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其平面布置灵活、能提供较大建筑空间、构件材料强
度较高、耐久性与防火性能较好、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经济性好、结构系统
重量较轻、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也较小、延性与整体抗震性能较好等特点,在办
公、医院、教学、商业、旅馆、住宅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在性能及材料来源等方面有许多自身优点,发展速度很快,应用也最广泛,已
从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设施转到了近海工程和海底工程等。我国应用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的时间比较短,但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发展势头非常好,所以
深入了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非常有必要。

鉴于框架结构有以上所述优点和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以一个一层一跨的钢筋
混凝土门式框架为例,应用新规范混凝土本构进行非线性分析,计算框架结构的
荷载位移曲线,以分析新规范混凝土本构应用于结构中的情况,模型详细信息见
表1。材料选用上,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类型为HRB400。

表1计算模型尺寸
构件类型 截面宽度(mm) 截面高度(mm) 框架梁
跨度(mm) 框架柱
高度(mm) 钢筋
直径(mm) 根数

— 8 4

— 1300 10 4
框架结构在分析时可以近似成一维的情况,因此采用纤维模型进行非线性分
析,混凝土采用Beam21梁单元,混凝土本构调用基于新规范公式的UMAT子
程序,钢筋使用*Rebar命令赋予混凝土中,数值模拟时直接编写并运行inp文件。
图 2 荷载位移曲线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用新规范混凝土本构计算出来的框架结构荷载位移
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框架结构的基本特征,并能获得良好的模拟结果。

3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算例可以看出,用新规范混凝土本构进行计算时,无论是在本
构层次还是结构层次都能获得良好的模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规范混凝
土本构的适用性。在进行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时,材料本构关系的选择至关重
要,作为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关的一种材料,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是决定结构分
析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任重
而道远。

4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ABAQUS User Manual. UKS,Inc.
[3] J.B.Mander,M.J.N.Priestley,andR.Park (1988),“Observed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confined concrete.” J. Struct. Engrg., ASCE, 114(8), 1827-1849

[4] J.B.Mander,M.J.N.Priestley,andR.Park,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Model
for Confined Concrete, ASCE, 1989

[5] 过镇海,1990CEB_FIP模式规范_砼结构_有关内容介绍_一_砼的多
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建筑结构,1995

[6] 过镇海,1990CEB_FIP模式规范_砼结构_有关内容介绍_二_砼的多
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建筑结构,1995

[7] 过镇海,1990CEB_FIP模式规范_砼结构_有关内容介绍_三_砼的多
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建筑结构,1995

[8] 过镇海,张秀琴,张达成,王如琦,混凝土应力_应变全曲线的试验
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