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信度、效度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

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相关推荐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1. 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2. 传播过程:指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接受者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4. 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其他机构。

5.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形式的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便传达给接收者。

6. 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送给接收者。

7. 解码:接收者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8. 接收:接收者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识别系统中。

9. 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的过程,可以是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

10. 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是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11. 大众传播: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大量人群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媒介。

12. 个体传播: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和沟通的过程,常见的形式包括口头交流和社交媒体等。

13. 社交媒体: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兴传播媒介,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网络的方式传播信息。

14. 传媒: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

15. 传播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信息创造、选择、传递和反馈等。

16. 观众研究:研究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受众。

17. 市场传播:指商业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商品推销和品牌宣传的过程。

18. 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特点和效果,以揭示其对接收者的影响。

19. 媒介效应:传播媒介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媒体暴力效应、媒介框架等。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 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 (谁)、Says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 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 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 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传播学的任务8、 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 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货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货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补课缺少的基本元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i额对家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货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与后果。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信息流:是信息的一种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有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保证组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传播学教程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的名词解释一、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与意义传播的学科。

广义上,传播学可以包括传媒学、传播理论、传播技术等多个分支领域。

狭义上的传播学则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机制和影响。

二、传播传播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信息、观点、观点或意义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传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广播传播等。

三、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用来传递信息、观点和意义的工具或平台。

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而现代传播媒介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四、受众受众是指接收并对传播信息做出反应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接受、解码、理解和回应等行为。

五、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效果可以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多个维度。

六、传播意义传播意义是指传播信息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不同的信息传递的意义可以是不同的,传播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七、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用来解释和理解传播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框架。

传播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传播机制、预测传播效果和指导传播实践。

八、传播行为传播行为是指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行为可以包括信息创造、传播媒介选择、信息获取和传递等方面。

九、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信息的真实性、隐私的保护、道德宣传等问题。

十、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是用来收集、分析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过程的方法和工具。

传播研究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

十一、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传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媒介效应可以包括认知媒介效应、态度媒介效应和行为媒介效应等。

十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对传播学研究和传播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等。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障碍传播隔阂精神交往C2信息社会媒介即讯息C3能指所指符号信号象征符符号化意义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C4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人内传播基模人际传播C6群体群内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谣言循环反应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7大众传播拟态环境C8技术媒介技术数字化大众传媒新闻价值新闻要素C9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极权主义民主参与理论C10大众受众分众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受众即市场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C11效果说服性效果子弹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信息行为C12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舆论象征性现实培养分析元传播框架个人框架组织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框架效果知沟上线效果信息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C13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新闻价值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C14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C15 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控制实验。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传播的各种规律、原理和机制,以及传播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1. 传播:指信息或思想在社会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传播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听传播和数字传播等。

2.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工具,包括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3. 传播效果:指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评估和改进传播活动。

4. 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其中包括经典理论如传播模型、社会学习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等,还有现代理论如隐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交媒体理论等。

5. 传播行为:指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和态度。

传播行为可以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评价和参与传播活动等。

6. 受众:指接受和接触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可以影响传播活动的设计和传播策略的制定。

7. 传播策略: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传播方法或手段。

传播策略可以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和政治宣传等。

8. 传媒监测:通过对媒体内容和受众反馈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传播活动的影响和效果。

传媒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传播的效果,优化传播策略。

9. 媒介素养:指个体对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对媒体信息的解码、对媒体评价的判断和对媒体使用的能力。

10. 新闻价值:新闻报道中判断新闻事件重要性和新闻故事可传播性的标准。

新闻价值包括时效性、近距离度、冲突性、稀有性、相关性、人情味等。

总之,传播学涉及众多的概念和术语,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解和入门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传播学可以用于广告和营销、公共关系、政治宣传和社会运动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播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 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 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 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传播学的任务8、 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 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名词解释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 示现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3、 再现媒介系统: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4、 机器媒介系统:对于这类媒介,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5、 NII:即“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想6、 GII: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继“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后1995年进一步提出的规划。

简答论述1、 简述动物传播的常见信号及其传播的局限性2、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3、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4、 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5、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6、 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7、 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8、 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 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10、信息社会的特点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12、简述我国的信息化建设13、对人类传播发展史做一个概要性的认识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名词解释1、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信号:3、 象征符4、 伴生符(副语言)5、 体态符号(体态语言)6、 意义7、 符号意义8、 明示性意义9、 暗示性意义10、外延意义11、内涵意义12、指示性意义13、区别性意义14、传播情景15、象征行为16、象征性互动理论(米德)17、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18、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一章也出现过)简答论述1、 信号的特点2、 象征符的特质3、 如何理解象征符的自由性和随意性4、 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5、 符号的基本功能6、 符号意义有哪些分类7、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8、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 象征行为的特点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12、简述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13、简述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14、文化的象征化(现代社会符号环境)及其产生原因(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你对象征文化的看法。

P55)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名词解释1、 传播者2、 受传者3、 讯息4、 媒介5、 反馈6、 模式7、 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8、 传播过程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9、 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10、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11、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12、赖利夫妇系统模式13、马莱兹克系统模式14、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简答论述1、 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 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3、 简述传播总过程(系统)研究的必要性4、 简述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5、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6、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P57)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名词解释1、 人内传播2、 人际传播3、 镜中我(社会我)(库利)4、 社会化5、 自我表达6、 姿态简答论述1、 如何理解“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2、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3、 如何全面理解人内传播4、 简述内省式思考主我与客我(米德)自我互动(布鲁默)(用自己成长的亲身体验,评析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5、 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6、 简述人际传播的动机7、 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8、 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9、 简述姿态的传播功能10、 简述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名词解释1、 群体2、 群体意识3、 群体规范4、 群体压力5、 信息压力6、 趋同心理(遵从性)7、 集合行为8、 暗示9、 群体暗示10、群体感染11、模仿(塔尔德)12、群体模仿13、“匿名性”原理14、组织15、组织传播16、公关宣传17、广告宣传18、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简答论述1、 群体的本质特征、分类及其社会功能2、 群体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3、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4、 简述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的关系5、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6、 简述制约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7、 组织的结构特点8、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9、 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及其传播渠道和媒体形式10、简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11、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第七章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2、 廉价报纸(大众报纸)3、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李普曼)4、 二次环境5、 拟态环境环境化(藤竹晓)简答论述1、 大众传播的特点2、 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3、 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4、 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5、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6、 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7、 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 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革命性发展9、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忧虑态度: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试论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10、如何全面理解“信息环境”11、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12、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名词解释1、 控制研究2、 传播制度简答论述1、 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2、 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4、 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5、 归纳媒介规范理论的类型(麦奎尔)6、 简述集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7、 简述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8、 简述“社会责任理论”9、 简述“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百年华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11、简述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马恩“党报思想”,列宁观点)12、简述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制度的原则和规范13、谈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14、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麦奎尔)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名词解释1、 传播媒介2、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第二章也有)3、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第二章)4、 热媒介5、 冷媒介6、 地球村7、 电视人8、 容器人9、 媒介依存症10、他律性欲望主义11、新媒介12、多媒体13、电子乌托邦14、把关人(卢因)15、把关模式(怀特)简答论述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2、如何正确理解媒介的作用 3、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特点?4、如何防止“电子乌托邦”思想5、大众传媒的特点6、简述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并分析对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的制约程度7、如何理解新闻选择8、试比较社会主义媒介和资本主义媒介对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9、简述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10、“任何新闻,同时都是一种见解”,试结合把关人理论,分析西方传媒国际新闻报道“妖魔化”中国的原因。

(P161,P249)11、简要叙述下“传播媒介”这个概念的两层含义。

(P147)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名词解释1、 大众2、 拷贝的支配3、 有效受众(克劳斯)4、 IPP指数5、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拉扎斯菲尔德)6、 选择性接触假说7、 市场即受众8、 传播权9、 知晓权10、媒介接近权(传媒接近权)11、使用与满足简答论述1、 简述大众的主要特点2、 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并评价大众社会理论3、 按照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哪些基本条件4、 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被动”受众观)5、 简述拷贝支配转化为心理暴力的原理6、 简述克劳斯对于受众规模层次的观点7、 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8、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