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居民生活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积水浸泡基础设施等。

因此,探究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短时间内强降雨增多,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不利于雨水快速排放。

- 水系不畅:城市水系受到污染和人为填埋,导致自然调蓄能力下降。

2. 人文社会因素- 城市规划滞后:部分城市在扩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设施陈旧。

- 建筑密集:城市建筑密集,道路硬化面积大,地面渗水率降低。

- 绿化不足: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自然调蓄雨水的功能减弱。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体系,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进行准确预报。

-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

2.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更新老旧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科学规划新建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 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排放和利用,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空间布局。

- 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提高地面对雨水的渗透能力。

-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

-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内涝治理工作,形成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涝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水利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景观缓解途径

水利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景观缓解途径

水利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景观缓解途径一、引言城市内涝作为城市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之一,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研究城市内涝的原因及寻找景观缓解途径变得尤为重要。

二、城市内涝的原因1. 天气条件降雨量大、频繁的暴雨和雷暴天气是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除降水量时,积水将会引发城市内涝。

2. 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背街小巷、建筑物集中区、道路等硬质物体密集分布,限制了雨水的渗透和排放。

此外,过度的水泥化和建筑密度过高也导致了城市内涝的加剧。

3. 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

老旧的排水管网容易发生堵塞和泄漏,无法有效地排除雨水。

此外,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考虑排水问题不足,新建区域的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

三、景观缓解途径1. 绿化建设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可以提高城市的土壤持水能力,减少径流量。

同时,绿化还能够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水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塘等,可以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同时,合理规划的水体还能够提供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3. 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城市的降水量,并将其用于农田灌溉、城市绿化和景观水体充养等方面,减少径流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4. 构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和水保持能力,减少水泥用量,增加屋顶、道路和绿地的渗水性能,实现雨水的自然滞留和渗透。

四、结论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原因涉及天气、土地利用与排水系统等多个方面。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景观缓解途径。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改善与解决。

参考文献:1. Jin, W. & Yang, Y. (2020).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Wuhan. Urban Planning, 44(6), 62-69.2. Li, M. & He, C. (2019). Study on urban waterlogging prevention measur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 30(2), 58-63.3. Wu, J. & Zhang, Y. (2018). Research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 planning in sponge cities. Urban Problems, (6), 33-38.。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不仅对城市交通造成严重影响,更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深入了解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文将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其影响,并就如何有效应对提出建议。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大雨等,使得短时间内降水量剧增,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地处低洼地带,地势平坦,易积水。

同时,河流、湖泊等水系与城市相连,水系不畅导致洪水泛滥。

2. 人为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

(2)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建筑、道路等设施的建设占据地面空间,减少了地表的渗水能力。

同时,硬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

(3)管理不善:部分地区在排水设施维护、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设施老化、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排水效率。

三、城市内涝的影响1. 交通受阻:内涝导致道路积水,严重影响交通出行,甚至造成交通瘫痪。

2. 财产损失:内涝可能导致低洼地区房屋被淹、车辆被淹等财产损失。

3. 安全隐患:内涝可能引发电气设施短路、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生命安全。

四、应对城市内涝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1)科学规划: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加强管理维护(1)定期检查: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设施老化、堵塞等问题。

(2)强化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城市内涝是指在城市地区由于降雨量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导致地表积水严重并引发洪涝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主要由降雨量大、排水系统不完善、地势低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降雨量大。

城市通常会出现强降雨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季和季风地区。

当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时,水就会积聚在地表上,形成内涝。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道狭窄堵塞,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积水加重。

再次,城市地面覆盖率高。

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地面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工硬化表面所覆盖,导致雨水难以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增加了地表积水的可能性。

最后,地势低洼。

一些城市位置相对低洼,缺乏自然的排水条件,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也会使地势变低,加重城市内涝的程度。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应对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其处理能力。

同时,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将排水系统纳入考虑范围,确保雨水顺利排出。

其次,优化城市水系。

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增加水体容纳能力,培养城市绿化和湿地,使其具有吸收雨水的功能。

再次,提高城市绿化率。

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特别是建设湿地公园等湿地区域,增强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此外,加强城市地面管理。

减少城市地面覆盖,增加透水表面的比例,利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漏。

最后,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或居民区,减少内涝风险。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解决城市内涝需要从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增加城市绿化率、加强城市地面管理、改善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着手。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关于城市内涝的防治情况报告

关于城市内涝的防治情况报告

关于城市内涝的防治情况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对城市内涝的防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一、城市内涝的现状及影响(一)内涝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城市在雨季频繁遭遇内涝灾害。

内涝的发生不仅导致道路交通瘫痪,影响市民的出行,还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如电力、通信设施受损,给排水系统故障等。

(二)对居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城市内涝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居民的房屋被淹,财产损失严重,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同时,内涝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企业因停工停产遭受经济损失,商业活动受到抑制,旅游业也受到冲击。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一)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地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能力减弱,导致地表径流增大。

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原有水系的破坏,使得雨水排放通道减少,排水不畅。

(二)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较低,管径偏小,无法满足强降雨时的排水需求。

而且,部分排水设施老化、损坏,维护管理不到位,也影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极端天气增多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排水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市政、水务、环保等,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存在管理漏洞,导致内涝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一)完善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和利用,合理布局城市水系和绿地,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储存能力。

提高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确保其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强降雨。

(二)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对排水设施的投入,改造和扩建老旧排水管网,增加排水泵站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对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摘要:暴雨天气经常给城市带来内涝问题,给城市交通、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困扰。

本文就暴雨城市内涝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旨在改善城市内涝状况,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暴雨天气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一个严重而常见的环境问题。

暴雨城市内涝给城市交通、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给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一、内涝原因分析:1.降雨量过大:暴雨通常在短时间内集中降雨,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极大压力。

2.排水设施落后: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严重,无法满足暴雨排水需求。

3.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绿地被混凝土所取代,导致雨水无法渗入土壤。

4.垃圾堵塞:城市排水管道常常被垃圾、树叶等杂物堵塞,影响正常排水。

二、内涝处置方案:1.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更新和升级老化的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等非饮用水领域,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2.优化城市规划设计:- 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容量设计。

- 保护和恢复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率。

- 鼓励绿色建筑和屋顶花园的建设,减少雨水的径流。

3.加强城市清理工作:- 加强市政部门对排水管道的定期清理,避免堵塞现象的发生。

- 强化对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桶设置的管理,减少垃圾进入排水系统。

- 对城市道路进行定期清扫,清除堵塞排水格栅的杂物。

4.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 建立完善的暴雨天气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 加强应急抢险力量的建设,确保在内涝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结论:暴雨城市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优化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加强城市清理工作和预警应急响应,我们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内涝状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持续降雨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缺乏自然排水条件,容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阻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作用,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3)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完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建设(1)科学规划: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排涝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3. 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1)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2)低碳生活:倡导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措施简介城市暴雨导致内涝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给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以减轻内涝带来的不利影响。

内涝成因城市暴雨导致内涝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 1.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下水道、排水沟等设施,如果设计不合理、建设不到位或者维护不及时,则很容易造成积水问题。

2. 地下管道堵塞:城市地下管道存在堵塞和破裂的风险,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

3.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填充:土地填充会改变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统,造成积水问题。

4. 雨水径流面积的增加:城市建设导致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的增加,减少了地面渗透能力,增加了雨水排放的困难。

应急措施为了应对城市暴雨导致的内涝问题,城市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急措施:1.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确保设施的畅通和运行正常。

•增加下水道的数量和容量,提高排水能力。

•定期对下水道、排水沟进行检查和清理,防止积水和堵塞的发生。

2. 提高雨水处理能力•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绿色雨水管理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设置合适的截留设施,减少城市表面径流的量,减缓雨水流入下水道的速度。

3. 增强防洪能力•建设防洪设施,如堤坝、防洪墙等,以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定期检查和维修防洪设施,确保其完好。

4. 改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排水系统的破坏。

•限制土地填充行为,避免因填充导致的积水现象。

5. 加强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暴雨预警,提醒市民做好应对准备。

•提供天气信息和应急指南,向市民教育如何应对暴雨导致的内涝问题。

6. 加强市民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市民对暴雨内涝的认识和意识,提醒市民做好准备措施。

•组织市民参与清理排水设施、保护环境等活动,共同应对内涝问题。

总结城市暴雨导致的内涝问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通过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雨水处理能力、增强防洪能力、改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加强市民教育和公众参与等应急措施,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内涝问题,减少暴雨带来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增大,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同时,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过多,影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降低了地表的排水能力。

3. 管道设施老旧:一些城市的排水管道设施老化、管径过小、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

4. 人为因素: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堵塞了排水管道,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城市内涝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采用透水性好的建材,降低地表径流的形成。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投入,对老旧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技术,将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排水系统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关于城市排水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共同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内涝事件申论

城市内涝事件申论

城市内涝事件申论
【原创版】
目录
一、城市内涝事件的定义和影响
二、城市内涝事件的原因
三、应对城市内涝事件的措施
四、结论
正文
一、城市内涝事件的定义和影响
城市内涝事件是指由于强降水、暴雨等天气原因,导致城市地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引发的城市灾害。

内涝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十分严重,不仅会对城市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威胁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城市内涝事件的原因
城市内涝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地表硬化,降低了雨水的渗透能力,使雨水无法快速渗入地下,从而导致地表积水。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不足或老化,无法及时排出地表积水,也是引发内涝事件的重要原因。

最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也是引发城市内涝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城市内涝事件的措施
针对城市内涝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其次,改善城市地表的硬化情况,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

这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化,设置雨水花园等方式实现。

最后,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通过科学预警、疏散等措施,减少内涝事件对市民的影响。

四、结论
城市内涝事件对城市的影响严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内涝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内涝成因1. 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城市地形地貌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大、起伏大的地区,排水速度快,内涝风险相对较低;而地形坡度小、起伏小的地区,排水速度慢,容易发生内涝。

(2)气候条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从而引发内涝。

2. 人为因素(1)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拓展,原有的自然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的面积减小,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硬化铺装,如水泥、沥青等,使得地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排水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低,难以满足现有城市的排水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综合考虑,导致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管理中,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

二、城市内涝对策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确保排水系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老化、损坏的排水管道,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 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能力。

(2)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需求,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1)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4. 加强城市排水管理(1)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城市排水监管,严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目录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一、成因分析 (1)二、下一步对策建议 (3)今年以来,陕西西安、江西贵林、湖南湘西等多地先后发声城市内涝,特别是近日重庆万州区"7.4"洪涝灾害致15死4失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多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常常引发道路被毁、人员被困、车辆浸水、交通瘫痪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公共安全保障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众多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亟需加快解决。

一、成因分析一是诱发因素不断增多,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多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超强暴雨等极端天气逐渐增多,据统计,仅2022年全国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

尤其受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凝结核增强、微地形阻障效应等因素影响,城市降雨普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甚至一些城市降雨强度和范围不断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据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结果,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高强度降水使许多城市每逢雨季便轮番上演“看海”景象,据调查我国平均每年有180多座城市受内涝影响。

二是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把大部分财力物力用在“地上”,而对于“地下”设施投入不足,地下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长度为80万公里,密度为11.11公里/平方公里,而本世纪初美国城市已达150万公里,密度平均在15公里/平方公里。

同时,根据住建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但我国省会以上城市排水标准只有1—2年一遇,其它城市排水设施设计建设标准更低。

特别是一些老城区开发建设年代较早,现有排水系统多超期服役,甚至部分区域仍存在排水管网空白区,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更新维护难度较大。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雨天气频繁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暴雨城市内涝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

本文将分析当前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内涝问题的原因1.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没有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暴雨过后排水不畅,积水严重,进而引发内涝问题。

2. 自然环境的限制。

一些城市地理条件复杂,地势低洼,土地沙质含水量高,排水条件较差,暴雨时容易发生内涝。

3. 排水设施老化和维护不及时。

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施老化、损坏等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排水。

二、内涝处置方案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排水能力,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2. 提高城市绿地率。

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

3. 加强巡查和维护工作。

加大对排水设施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修复设施的损坏,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暴雨天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5.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内涝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6. 智能化管理。

利用新技术,如远程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前预警,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7. 强化团队协作。

建立内涝处置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内涝问题。

结语暴雨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绿地率、巡查维护、应急预案制定、公众宣传和智能化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安全与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内涝不仅导致交通堵塞、财产损失,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呈增多趋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积水成灾。

2. 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部分城市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

城市地面硬化严重,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减少,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降低。

同时,部分老旧小区及城市低洼地带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管道容量不足或老化堵塞,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

3. 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政府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防洪排涝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三、对策与建议1. 强化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天气监测网络,及时预报极端天气事件,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同时,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 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增加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提高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同时,加强老旧小区及低洼地带的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雨水管道的容量与排水效率。

3. 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应加强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防洪排涝工作的合力。

4.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能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减少径流污染和内涝灾害的发生。

5. 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内涝成因及防灾减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如强降雨、连续阴雨等,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一旦遭遇强降雨,低洼地区更容易出现内涝。

2. 人文社会因素- 规划不足:部分城市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排水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

- 设施老化:一些老旧小区和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排水效率低下。

- 城市硬化:城市硬化地面过多,自然地面的透水性降低,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排水压力。

-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发等也加剧了内涝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

- 注重保护自然水系,如河流、湖泊等,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对老旧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 完善管网维护制度,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防止管道堵塞和泄漏。

- 增加透水性地面比例,如采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地面的透水性。

3. 强化预警与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的雨水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情况,为防涝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

- 制定内涝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4. 倡导绿色低碳理念- 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地面。

-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内涝防治工作。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一、引言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泥沙物质和建筑基底改变导致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而发生的洪涝灾害。

城市内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城市内涝的防治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表被大量建筑、道路、人行道等硬化结构覆盖,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和排水。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整理、填土、开挖等活动导致了地表坡度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2. 排水系统老化另一个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是排水系统的老化和不完善。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排水管道破损、堵塞、缺乏维修等问题频繁出现,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加重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3.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强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是巨大的,往往超过了原有的设计标准。

加之城市内涝问题本身可能导致雨水的滞留,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和范围。

三、城市内涝对策1.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更新。

对于老化和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应进行全面的修复和改造,确保其正常运行。

此外,应注重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池塘等雨水管理设施,增加城市的排水容量,减少雨水在城市内的滞留。

2. 优化城市规划其次,应优化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排水系统和雨水管理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建筑和绿地的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渗透性,减少表面径流。

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前预警城市内涝的发生。

通过监测雨量、水位等指标,及时掌握气象情况和水文变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浅议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对策

描述: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

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

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汕头老城几乎全部被淹,汕尾市至少10人死亡……城市内涝频发,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很多,在此,笔者从地理角度简单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而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具体来说,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降雨量大、雨势强。

以“7·21”北京暴雨为例:除延庆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90.3毫米。

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超过年平均降雨量,如房山区河北镇最大降雨量即达到460毫米。

“7·21”暴雨的短时雨强也很惊人。

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而在“7·21”暴雨中,北京有些地区一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超过50毫米,平谷挂甲峪更是高达100毫米。

(2)城市地表硬化率高。

所谓“地面硬化”,即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等。

正常情况下,当暴雨降临时,森林、草地等非硬化地面不但有助于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还能像海绵一样大量吸收降雨,减缓地表径流。

硬化的地面不透水,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只能汇集于地表。

因此,一遇到暴雨,很多城市就成了可以行船的“水乡泽国”。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降雨或洪水过程中,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或排水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从而造成道路积水、低洼区域淹没等现象的问题。

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城市规划设计不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未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忽视了低洼区域的存在,未设立足够的排水沟和排水泵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

2.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城市高密度建设、大量硬化土地造成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无法渗透,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城市积水的几率。

3. 城市排水设施老化和破损: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堵塞、破损等问题,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除,增加了城市积水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合理布置排水沟和排水泵站,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2. 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应减少地表的硬化,增加绿地和透水性铺装的比例,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3.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力度,及时清理、维修和更新管网设施,确保排水畅通。

4. 强化灾害防治意识:加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工作,以减少内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总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排水设施建设和居民防灾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手段,从源头治理到应急措施,逐步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健全、科学、高效。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当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避免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集中建设,采用低洼区域设立绿地和蓄洪区的方式减少雨水积聚,倡导“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和蓄留量。

暴雨引发城市内涝

暴雨引发城市内涝

暴雨引发城市内涝暴雨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当暴雨来袭时,城市内涝成为了一大问题。

城市化的加快使得水泥等硬质材料大量使用,城市地表的自然渗透性大大减少,导致暴雨过后的雨水不能迅速排出,造成内涝。

本文将就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 原因分析暴雨引发城市内涝有多个原因。

首先,城市土地覆盖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的老化和不完善,无法承受大量的雨水冲击,造成积水。

同时,建筑物的排水系统也存在问题,降雨时无法快速排水。

2. 内涝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内涝给城市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内涝会造成道路积水,影响交通运输效率。

雨水倒灌入地下室和低洼地区的房屋,导致房屋被淹,财产遭受损失。

同时,积水还可能带来卫生问题,滋生细菌和病毒,威胁居民的健康。

3.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对于防止内涝至关重要。

应当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增加排水管的数量和直径,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对老化的排水设施进行修缮和更新。

3.2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渗透能力。

植树种草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能增加土地的渗透性,促进雨水的迅速排放。

3.3 优化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内涝问题非常重要。

应当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

3.4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暴雨天气和内涝问题的意识也非常重要。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加强居民防灾意识,不仅可以减少内涝造成的损失,还能缓解救援力量的压力。

4. 成功案例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内涝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

为了解决内涝问题,上海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大了对排水系统的投资,建设了一系列大型排水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

其次,加强了城市绿化建设,增加了土地的渗透性。

再次,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了内涝问题,对低洼地区进行了限制性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主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 内涝;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12)06-0059-030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暴雨侵袭,引发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

例如2007 年济南发生的“7·18”大暴雨洪水,这次洪水主要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集中,这场暴雨过程仅维持3 个多小时,市区平均降雨量就已经达到了146 mm,最大点雨量达到了178 mm,暴雨洪涝造成济南市33.3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 亿元[1]。

广州市曾在2010 年遭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7”大暴雨,12 小时降雨超过213 mm,很多地下停车场被淹,很多主干道积水严重,市区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全市经济损失约5.4 亿[2]。

其实这些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1 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1.1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已经布满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这些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很多研究还表明[3-4],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能通过流场的作用,对冬夏季降水过程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高低不一,加大了城区的粗糙度,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增加了降雨在城区的滞留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

同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颗粒密度增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导致暴雨形成的几率和降雨量增大。

显然城市化效应日趋严重会导致短时降雨量增大,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使原有下垫面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建筑物增多,道路铺装,不透水面积增大等,直接改变了地面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天然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

另外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降水基本无蓄、滞、渗空间,下渗的雨量基本为零。

地面硬质化致使地表径流产生的较快,径流系数很大,使降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而后形成地表径流,使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地面积聚形成内涝。

1.3 城市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低我国城市采用的市政排水系统标准偏低,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5]“一般地区,重现期一般采用0.5~3 年; 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 年”。

但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重现期多选取下限,如北京、上海、广州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为1 年一遇,重点地区或特别重要地区为3~5 年一遇,与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2~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6]相比,我国城市的排水标准偏低。

而且一些老城区的市政排水系统已经使用几十年,部分管道老化破损,甚至堵塞,致使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低下。

1.4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问题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和大街小巷,主要用于排除城市雨水,但有的城市目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同制,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

市政雨水管道设计一般属于给水排水专业的设计范畴,管道的设计流量采用市政公式即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设计标准采用的是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市区内从水利角度设置的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城市内河、排涝泵站、排涝闸等,属于水利设计范畴,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主要采用GB 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里的农田排涝标准。

二者设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市政雨水管道由专门的市政设计单位设计,而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由水利设计单位负责,这样就会存在两个专业衔接的问题,以及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1.5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健全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没有得到重视; 外洪内涝兼顾综合治理不够; 防汛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平滞后; 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 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 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

2 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2.1 雨洪利用雨洪利用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

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 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

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屋顶、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小区景观等或地面铺装选用透水材料,采用多孔沥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广场或休闲区铺设草皮砖,让雨水顺利的渗入地下等措施。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用地减少硬化面积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

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3 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及标准规范的衔接结合我国的目前排水系统现状,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

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

同时,中心城区的排涝标准也要提高,在发生超大洪水时设计中常采用的20 年一遇的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

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4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a) 养护、维修排水设施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 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

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b) 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

c) 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

d) 加强城市防洪基础工作。

2.5 采用先进的技术应对超大洪水采用先进的技术为新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旧城区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暴雨提供科学预报。

将整个城区的排水系统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报超标降雨发生时出现积水的位置及深度,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2.6 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

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 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

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

3 结论及建议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体系及关键技术,加强雨水系统模型建设及其在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1]张明泉,张曼志,张鑫,等.济南“2007·7·18”暴雨洪水分析[J].防汛与抗旱.2009( 17) : 40-44.[2]张维,欧阳里程.广州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气象.2011,33( 3) : 50-53.[3]孙继松,王华.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 年7 月10 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30 ( 2) : 221-234.[4]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 ( 4) : 459-468.[5]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6]BS EN 752-2008 Drain and sewer systems outside buildings[S].作者简介:钱树芹,女,内蒙古赤峰人,主要从事防洪评价、排涝分析计算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