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论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文论思想

1“温柔敦厚”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2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1.为什么说,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尽善尽美”?

(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要求文艺作品,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

2.孔子文艺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何积极影响?

孔子文艺思想中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积极影响的内容主要有四点:(1)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2)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3)孔子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4)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在孔子的文论思想中,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孔子的“文质的矛盾统一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在中国古代长久的文质争论中,孔子始终保持着一种中庸的态度。文质关系,本来指的是人的外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文,指的是外表,质指的是本质。孔子认为,本质过于显露而不注重外表的重要性,就会变成想“桑扈”那样裸行的野人,而空有外表,却没有本质,则会华而不实,只有外表和本质搭配的恰到好处“文质彬彬”才是君子的表现。文质的关系,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后来,文质的观念被引如到了文学理论中去,成为了论述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一种理论。文指的是文章的修辞,而质,则指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孔子在谈论文质的关系事虽然注重文质的对立统一,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却是有侧重点的,质是孔子强调的一方面。

孔子的文质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美的汉赋是文胜质的体现,陶渊明等一大批隐士文人的创作虽然文辞淳朴,但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内容充实生动,犹如清水出芙蓉般令人赏心悦目。

与文质彬彬一样“美善的统一”也是孔子文艺美学的重要思想。虽然孔子在他的诸多言论中一再提出美和善的混同(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句中善为美所代替。),但是,孔子还是提出了美和善的区别的。这样的区别在孔子评论《韶》和《武》的言论中可以辨析的比较分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的乐名,《武》是武王时期的乐名。孔子在肯定两者艺术上极高的成就之后,区分了《武》之所以不如《韶》尽善尽美是因为周武王时期推行的世袭制不如舜时期的“选贤任能”来得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在孔子看来,舜是圣人,舜的天下也是儒家所崇尚“大同”的太平盛世。而周则是通过武力建立了一个“小康”的社会,从政治和道德的标准来看《武》是不尽善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美是外在的是评价艺术的标准,善是内在的是评价政治、道德的标准,美和善是紧密相连的,其实质是一种对文学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美和善的区别和统一的提出,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重视现实,不但看到了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统一,而且看到了文艺(诗、礼、乐)对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因此他提倡“诗教”和“乐教”。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在这段话中,充分说明了《诗》的作用,诗歌可以激励人们的意志,可以体察各地的风俗世情,可以团结广大的群众、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更可以从讽刺诗歌中的信息看出当时统治阶级不当的措施,从疏导人们抑郁的情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强调了诗歌的政治作用,诗歌还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常识。

正是因为诗歌有着如此重要和全面的作用,孔子才提倡“诗教”通过诗教来加强政治的统治,完善百姓的身心。并提出了评价当时文艺的重要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有两重含义:一、合乎礼仪,思想纯正。二、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这样的标准无疑是以儒家的“礼、义”为制约的。

孔子在重视诗歌作用的同时还看到人的思想感情的抒发要受到“礼、义”等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孔子在提倡诗教的同时还重视“乐教”的社会教育作用。

孔子在表达诗、礼、乐的密切联系是说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

是说诗歌是人们感情兴发的产物,这样的产物要受到“礼义”的制约,“诗”和“礼”的和谐统一则是“乐”。孔子认为“乐”是社会道德的结晶,在他所谈论的文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孔子会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原因了,孔子体会到了《韶》中情,更体会到了韶中的礼义和德行。

在孔子的“文质彬彬”的核心理论中孔子主张“文”与“质”的结合。在文质中他更倾向于思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语言是要

加以修饰的,不然是无法确切地表达思想的。故而子曰:“言有之,‘言以足志,

志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孔子提出了“辞达说”和“远鄙倍”的文艺理论。

所谓“辞达”就是指思想认识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语言文辞又足以达意。所谓“远鄙倍”就是说要追求语言美,反对粗野的语言。孔子的着两条文艺理论是对“文质彬彬”的强调和延伸。在孔子的文学作品中通常微言深义,描述确切,也可看出孔子对于“文”的重视。

孔子的文论批评是伦理道德批评,它以人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批评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标准,强调教化功能。因此其批评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孔子的文论在中国文学风格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处于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