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论思想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姓名:苏晓龙学号:20080341044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摘要:孔子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孔子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无出其右.以往学者多是了解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忽略.我将从孔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解读,稍作介绍.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纵观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出现过浪漫主义等诸多流派,但现实主义却是这条长河中首尾贯通的主流.《诗经》虽在文学创作方面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 然而一部诗集只能成为创作的楷模而已, 而为现实主义古典文论奠定基础并对些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算是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具有实用性文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实用于政治;孔子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非常直接。
他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要“诵诗三百".不然等做了官再学习,势必走弯路。
他说: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 他选用人才的态度很鲜明,宁选择先具备文学修养的常人,也不录用做了官再学习文学的卿大夫子弟.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就不具备从政的起码的能力和资格。
其次,从政者必须把所具有的文学修养灵活地卓见成效地用于政务的处理, 就是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而能专对。
不然,“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孔子聚徒讲学,也正是为了培养从政的人才。
对于那些善于把文学修养运用于政务并取得政绩的学生, 孔子总给予热情的鼓励。
他夸奖子贡为宗庙里盛黍樱的瑚琏,赞扬子路“片言可以折狱”, 甚至把侄女嫁给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宫适。
二是文学实用于风化;天下之所以动荡,社会之所以昏暗,孔子认为根源在于“礼崩乐坏”, “知德者鲜矣”。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12《庄子》(祟尚自然 )、(反对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的精神状态。
16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17、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18、《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19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20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两个字是:仁爱。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
《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德治主义,他一直提倡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礼”,而德化人生的最低价值就是“仁”。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
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
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
东汉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言之,“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4.(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古代文学名家的文学思想及影响力
古代文学名家的文学思想及影响力一、古代文学名家的文学思想1.先秦文学思想•儒家:孔子提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孟子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道家: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文学的自然主义倾向;庄子提倡“逍遥游”,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2.汉代文学思想•司马迁: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
•扬雄: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道德性。
3.唐代文学思想•杜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白居易:提倡“诗言志”,强调文学的抒情功能。
4.宋代文学思想•欧阳修: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
•苏轼:提倡“诗言志”,强调文学的抒情功能和艺术性。
5.元明清文学思想•关汉卿:主张“戏子无义”,强调文学的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倾向。
•曹雪芹:提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强调文学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性。
二、古代文学名家的影响力1.先秦时期•孔子:对后世文学教化功能的探讨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文学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得到极大的发展。
2.汉代时期•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如《史记》、《汉书》等。
•扬雄:对后世文学的真实性和道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代时期•杜甫: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如《春望》、《三吏》等。
•白居易:诗歌的抒情功能和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4.宋代时期•欧阳修:文言文的改革和影响,如《醉翁亭记》等。
•苏轼:诗歌的抒情功能和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5.元明清时期•关汉卿:戏剧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如《窦娥冤》等。
•曹雪芹:小说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如《红楼梦》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名家的文学思想及影响力涵盖了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明清等不同时期,涉及儒家、道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文学流派,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习古代文论这门课,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徜徉于古人的思想海洋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感受古人的思辨,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睿智。
这门课程内容及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大,涉及面广,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鉴于兴趣和其他一些原因,我简单地谈谈孔子的文学思想及自己的一点拙见,如有偏颇,也仅是一家之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论的奠基者。
他的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甚至今天,孔子的一些思想还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标准,以“诗三百"为人格修养的教材,从而将其文学理论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的文论思想不仅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还涉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批评的标准等问题。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并对此做出了专门的阐释。
那么,“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呢?“兴",感兴、感发。
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且包含着普遍道理的文学艺术,感染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意志,使其兴奋激动,表现出某种情绪,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教育。
我觉得“兴”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理智的制约,也不用升华读者的思想境界。
“观”,就是观察,看之意,不仅可以观各国的政治来知其得失,也可以观察人的品行志向,可以知人论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习俗、风尚,及其重大事件,甚至能分析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盛衰之势,考察社会政治的利弊。
孔子文论知识要点
孔子文艺观知识要点一、先秦时期的文艺特点先秦文论主要特点,一是往往从一般性的总体文化观念来看待文学(如《乐记》“五色成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国语》“服,心之文也”“言,身之文也”)。
有的“文”偏向学术乃至文化修养(如《论语》“郁郁乎文兹吾从周”、“天之将丧斯文也”、《墨子》“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有的“文”则偏指文学之文。
(如《论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二是文学理论批评与哲学、政治、艺术等的论述往往互相渗透。
如“文质彬彬”既可以指人的思想品德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也涉及文学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关系,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或文学风格的质朴与华丽。
又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指诗歌的审美启蒙功能,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教怀抱,涉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的最初建立。
文艺与社会政治互相干预。
二、“诗言志”辨析志字字源从“心”从“止”,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亦可说藏在心里。
诗言志的本义是抒发内心所念所虑,这种吟咏最初兼包了缘情和教化的内涵,所谓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后世“志”渐渐地偏指自己的穷通与国家的治乱,与偏指个人情感体验的“情”相分离,“言家国天下之志”和“言儿女之情”才成为对立的审美范畴。
在后世不同时代对诗歌的两种功能的提倡各有侧重。
先秦的“诗言志”的发生渠道主要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
献诗陈志是指公卿做讽谏以献刺君主,或庶人的诉求被采风官吏打听到了告诉到上层,其中讽喻的成分大于赞颂。
赋诗言志主要用于外交方面,为一国之志的彰显,颂多而讽少,也偶有酬酢之中的讽诵。
教诗明志指通过诗歌教育启蒙心性、认知事物以及传播文化;作诗言志指通过诗歌来歌咏一己之志,吟咏情性。
三、孔子的诗教观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时代从经济、政治到思想都处于重大变革时期。
孔子的诗教以“仁为”内核,以“礼”为形式。
仁是指以家庭为基点的“泛爱众”的人本主义精神,将都邑中的父系宗族团体的社交仪轨扩展至城市乃至乡野家庭。
对孔子文论观的理解
对孔子文论观的理解
嘿,咱今儿来聊聊孔子他老人家的文论观呀!孔子那可是咱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文学的见解那可真是相当深刻呢!
孔子特别看重诗歌的作用,他觉得诗歌能让人变得有修养,就好像给咱的心灵来了一场温柔的按摩。
你想想看,一首好诗读起来,那感觉不就跟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似的,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他还强调“文质彬彬”,这就好比一个人啊,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表,还得有内在的品质。
文章也是一样呀,光有华丽的词藻不行,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不然那不就成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啦?
还有呢,孔子说要“思无邪”,这可不是让咱啥都不想,而是要咱心里纯净,写出来的东西也得干干净净的。
就像那清澈的泉水,一眼就能看到底,让人觉得舒服、放心。
你说孔子他老人家咋就这么厉害呢?他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书可以看,这么多知识可以学,但他就能悟出这么多道理来。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不用很多珍贵的食材,就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咱再想想,要是咱都按照孔子的文论观来做事、写文章,那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每个人都文质彬彬的,写出来的东西都思无邪,那多和谐呀!
孔子的文论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道德的体现。
咱平时读书、写作的时候,可得多想想孔子他老人家的话。
别光追求那些花哨的东西,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去表达。
这样咱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人愿意看,咱自己也能从中学到东西,变得更有内涵。
反正我觉得吧,孔子的文论观那真的是太有道理啦!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它运用到咱的生活中去。
让咱也能像孔子一样,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你说是不是呀?。
《文论专题》
填空1.孔子所说的“兴”,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3.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谓“变”,指和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
因此,“通变”一说具体讨论的是文学发展演讲过程中有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
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滋味”说著名。
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雅,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
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5.《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此四者之间,“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为著名,他的文学理论思想主要就体现在这《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上。
8.从戏曲自身特点出发,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点参考先秦时期知识点荟萃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被朱自清誉为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2、孔子:仁、礼,“兴观群怨”说,重视雅乐3、孟子:性善论、“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4、荀子:性恶论,重视礼乐,《乐论》,“宗经、征圣、明道”5、老庄:“妙”和“自然”6、庄子: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一、孔子的文艺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即“诗言志”。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尽善尽美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孔子的文论思想
孔子的文论思想1“温柔敦厚”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2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1.为什么说,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尽善尽美”?(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要求文艺作品,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完美统一的基
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
“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
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
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
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孔子的文学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子的思想
仁、礼观念 文化观念 教育思想
孔子的“礼”
扩大礼的适用范围。改周代“礼不下 庶人”为庶人也可学礼。孔子弟子除 南宫适司马牛是贵族外,其余都是庶 人子弟。实践其先学礼、后从政、不 分贵贱、“齐之义礼”的主张。 2、孔子之礼,指礼仪、礼制,突出现 实政治含义,淡化了周礼中崇敬鬼神 的色彩。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 作用。
孔子文学观的意义
孔子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关系的诗 教观,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 学应服务于政治教化和人的道德修养, 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文论 批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论 批评奠定了基础,为文学干预现实、 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后世现实 主义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无不受到 孔子功利性诗学观的积极影响。但其 过于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 消极影响。
孔子“诗教”文学观要点
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 系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 论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文艺与道德修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的“仁”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 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 其自始至终的理想。 孔子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 念。它包容恭、宽、信、敏、惠、勇、 毅、刚、木、讷等品德。如此,一个 人能称上“仁”,就达到了完美无缺 的最高境界。
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人内心的主观要求,礼是外在的 具有强制性的规范。 仁主和谐,礼主秩序。 礼内化为人的主观要求,与仁合一, 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礼是实现仁的现实具体途径
孔子的文学思想
1、孔子的文学思想(1)、文学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夸大了诗歌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忽略了诗歌的审美倾向。
过分渲染了文学的道德修养作用,对后世的文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其他的文论见于《论语》。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启发人群(孔安国和朱熹注)观:认识现实(郑玄和朱熹注)群:团结人群的作用(孔安国和朱熹注)怨:怨刺上政,表达民情,体现生活中的幽怨。
(孔安国注)“诗可以兴……”《论语·阳货》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等作用。
(3)、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其评价的标准是: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从艺术上讲,“无邪归于政”,又是一种综合之美的体现。
从音乐的角度,强调一种平和的音乐,对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追求强烈的思想冲击,并强调一种综合之美。
2、孟子的文学思想(1)、知人论世:理论来源于《孟子·万章下》在阅读中应该分析不同的背景,做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在阅读中,推求作者之意。
(2)、知言养气:理论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人工大道德修养;知言是辨别言辞的能力。
重点在于养气。
由于人有性善的根,在培养善根就应该有“浩然之气”。
3、《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论观的确立(1)、诗歌的社会特点和作用特点:是先秦诗乐思想的总结。
说明诗歌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的,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面貌作用:从《荀子》、《乐记》的主张,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2)、诗之六义1、六义的解释:风雅颂赋比兴郑玄注:风,一国使事;雅,天下之事;颂,祭祀之事;赋,直铺陈其事;比,托事于物;兴,取善事以喻劝刘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黄侃:比:比附事理;兴,因物起情2、诗的美刺:认为诗歌的美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咏物性情,以风其上”。
要求诗歌为封建政治服务。
是对《诗》的狭窄的理解。
3、对诗歌的风格要求:在诗歌进行讽谏的时候,应当比较委婉,是孔子“敦柔施教”的体现。
名词解释尽善尽美的文论思想
名词解释尽善尽美的文论思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尽善尽美,汉语成语,拼音是jìn shàn jìn měi,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
没错,“尽善尽美”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在《论语·八佾》篇中,“尽善尽美”是用来形容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
孔子认为,最好的“礼”是应该符合“尽善尽美”原则的。
”“尽善尽美”的原则主要在《八佾》篇的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中集中体现。
第二十三章是讲孔子跟鲁国的太师(乐官之长)讨论音乐。
孔子向鲁太师说,“音乐是可以描述清楚的。
(音乐)在刚开始起的时候,是非常盛大、热烈的;继续下去,音乐变得纯粹、和谐起来,然后变得越来越清晰,完美的声音络绎不绝,一首曲子就算完成了”。
孔子以说音乐为引子,形象化地指出了什么是美,即“美”是先后有序,是连绵不断的和谐(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紧接着,第二十四章讲出了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魅力(影响力)。
在“仪”这么个小地方的边防官见到了孔子之后,被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所感染,所以他从孔子那儿一出来,就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呀?天下混乱、无道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可能老这么乱下去了吧)老天爷要让你们的老师出来做人民的导师呢”。
这是在讲“善”,以德服人。
第二十五章举例对“善”和“美”做了解释。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孔子的文论观☐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
仁内而礼外──质内而文外──善内而美外。
“诗教观”一)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关于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但忽视其审美作用。
(二)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阐明了诗在当时的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在思想内容上,要“仁”,情感的表现要适度,不得流荡过分。
在语言表达上,应当做到委婉含蓄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在音乐艺术上,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四)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郑玄: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考见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孔安国:群众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兴观群怨”说的影响☐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五)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子曰:“辞达而已矣。
”所谓“达”是指“达及他人”,收到预期的语效。
“辞达”是表达的高标准,是对修辞的严要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8) 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 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 尧曰》 孔子评《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
二、孟子的文论思想
1 孟子思想简介 (1)民本说 (2)仁政说 (3)义利说 (4)性善说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理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述而》)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交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心理教育: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子罕》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所谓“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所谓“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 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 所谓“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也”;朱熹注“怨而不怒”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4)关乎政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1 孔子其人 (1)身材相貌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2)职场经历 委吏—乘田—中都宰— 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 周游列国十四年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3)孔子印象 “丘,东西南北之人”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4 孔子的思想举要 教育:教,礼、乐、书、数、射、御
二、孟子的文论思想
(4)“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 “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口之于味有同嗜,耳之于 声有同听,目之于色有同美” ——《孟子· 告子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文论思想
1“温柔敦厚”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2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1.为什么说,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尽善尽美”?
(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要求文艺作品,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
2.孔子文艺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何积极影响?
孔子文艺思想中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积极影响的内容主要有四点:(1)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
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
(2)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
(3)孔子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4)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在孔子的文论思想中,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孔子的“文质的矛盾统一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在中国古代长久的文质争论中,孔子始终保持着一种中庸的态度。
文质关系,本来指的是人的外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文,指的是外表,质指的是本质。
孔子认为,本质过于显露而不注重外表的重要性,就会变成想“桑扈”那样裸行的野人,而空有外表,却没有本质,则会华而不实,只有外表和本质搭配的恰到好处“文质彬彬”才是君子的表现。
文质的关系,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后来,文质的观念被引如到了文学理论中去,成为了论述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一种理论。
文指的是文章的修辞,而质,则指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在谈论文质的关系事虽然注重文质的对立统一,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
却是有侧重点的,质是孔子强调的一方面。
孔子的文质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美的汉赋是文胜质的体现,陶渊明等一大批隐士文人的创作虽然文辞淳朴,但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内容充实生动,犹如清水出芙蓉般令人赏心悦目。
与文质彬彬一样“美善的统一”也是孔子文艺美学的重要思想。
虽然孔子在他的诸多言论中一再提出美和善的混同(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一句中善为美所代替。
),但是,孔子还是提出了美和善的区别的。
这样的区别在孔子评论《韶》和《武》的言论中可以辨析的比较分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的乐名,《武》是武王时期的乐名。
孔子在肯定两者艺术上极高的成就之后,区分了《武》之所以不如《韶》尽善尽美是因为周武王时期推行的世袭制不如舜时期的“选贤任能”来得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在孔子看来,舜是圣人,舜的天下也是儒家所崇尚“大同”的太平盛世。
而周则是通过武力建立了一个“小康”的社会,从政治和道德的标准来看《武》是不尽善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美是外在的是评价艺术的标准,善是内在的是评价政治、道德的标准,美和善是紧密相连的,其实质是一种对文学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
美和善的区别和统一的提出,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重视现实,不但看到了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统一,而且看到了文艺(诗、礼、乐)对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因此他提倡“诗教”和“乐教”。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在这段话中,充分说明了《诗》的作用,诗歌可以激励人们的意志,可以体察各地的风俗世情,可以团结广大的群众、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更可以从讽刺诗歌中的信息看出当时统治阶级不当的措施,从疏导人们抑郁的情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强调了诗歌的政治作用,诗歌还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常识。
正是因为诗歌有着如此重要和全面的作用,孔子才提倡“诗教”通过诗教来加强政治的统治,完善百姓的身心。
并提出了评价当时文艺的重要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
”曰:“思无邪。
”
孔子的“思无邪”有两重含义:一、合乎礼仪,思想纯正。
二、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
这样的标准无疑是以儒家的“礼、义”为制约的。
孔子在重视诗歌作用的同时还看到人的思想感情的抒发要受到“礼、义”等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孔子在提倡诗教的同时还重视“乐教”的社会教育作用。
孔子在表达诗、礼、乐的密切联系是说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也就
是说诗歌是人们感情兴发的产物,这样的产物要受到“礼义”的制约,“诗”和“礼”的和谐统一则是“乐”。
孔子认为“乐”是社会道德的结晶,在他所谈论的文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孔子会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原因了,孔子体会到了《韶》中情,更体会到了韶中的礼义和德行。
在孔子的“文质彬彬”的核心理论中孔子主张“文”与“质”的结合。
在文质中他更倾向于思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语言是要
加以修饰的,不然是无法确切地表达思想的。
故而子曰:“言有之,‘言以足志,
志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因此孔子提出了“辞达说”和“远鄙倍”的文艺理论。
所谓“辞达”就是指思想认识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语言文辞又足以达意。
所谓“远鄙倍”就是说要追求语言美,反对粗野的语言。
孔子的着两条文艺理论是对“文质彬彬”的强调和延伸。
在孔子的文学作品中通常微言深义,描述确切,也可看出孔子对于“文”的重视。
孔子的文论批评是伦理道德批评,它以人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批评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标准,强调教化功能。
因此其批评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
孔子的文论在中国文学风格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处于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