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造潜能是每个大脑健全的学生都具备的,要使这种潜能变成一种创造能力,关键问题是要引导、激发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鉴于小学生生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其思维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本文拟就这一特点,谈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引导探索思考,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造思维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倡导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作基础,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探索,做到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从而获取新观点、新认识、新途径、新方法等。当然这种“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最好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积极思维。可以说,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也只有当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候,创造才有可能实现。如: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教具,分别交给3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做实验演示。结果只有王明用圆锥体装沙,正好填满了圆柱体,而李方三次后有余,余晶三次后不够,学生个个细细观察,专心思考,兴趣盎然。教师乘机发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王明同学为什么正好三次填满?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老师根据同学们发现的“1/3”规律顺势推出——你能够计算出直径为4分米,高6分米的圆锥体的体积吗?接下来学生围绕“1/3”进行顺向和逆向思维。有的学生再次要求自己上台做实验,试图从实验中加深领悟,找出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学生发问一个接一个,有的说,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不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高与底怎样变化,才能使圆锥体的体积仍然是圆柱体体积的1/3呢?教师对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探索中,燃起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讲究激活思路,着力分析比较,促成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激活学生思路,以尽量创造条件由浅入深,多视角、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到主体参与的地位上来。所谓激活思路:一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勇敢参与;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始至终投身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促使学生边学习、分析、比较、总结、创新。在激活学生思路的前提下,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去分析已知、未知,比较其异同,当然,比较离不开分析,有分析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比较的引导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①苗苗幼儿园大班有学生50人,男生占全班3/5,全班有多少人?②金苹果幼儿园大班有男生30人,占全班人数的3/5,全班有多少人?教师只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从而就掌握了题型结构特征,也就不难解答了。又如:甲车间要生产8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800÷4÷800=1/4

乙车间要生产16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1600÷4÷1600=1/4

丙车间要生产25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2500÷4÷2500=1/4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学生发现虽然生产的铅笔不一样多,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4,教师随即再举例:某工厂生产一批铅笔需4小时完成,每小时生产几分之几?这时候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生产铅笔的总量是多少,我们都可以把总工作量看作“1”。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对题目中条件的刺激,增加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解题思路。三、注重拓宽思维,倡导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注重拓宽学生思维,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思维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生自已能探索出的结论不教;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这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简而言之,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注重教会学生思维,把获得知识理论的重点,放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上,而不是简单的教给结论。更多地运用发散思维,在设问、观察操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教学“6加几”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常规解法后,让学生广开思路。结果有学生说出自己在计算6+7的思维过程是6+6=12,7比6多1,所以6+7=13。不难看出这个学生是打破了常规定势思维,运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而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解题中要教给学生“列式”、“分析图”以及借助直观等思维方法,从不同变式材料中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训练,充分运用思潮冲击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创造思维的培养需要植根于开放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需要教师探索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去发现疑点;也需要教师激活思路,通过分析、比较给学生以启迪;更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创性。这样,数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一定能够结出丰硕之果

2.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今众说纷坛、尚未获得公认定义的概念。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动,等等。

这说明,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仍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目前要对它作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显然还有困难。因此,这一节我们仅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谈几点看法:1.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

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人产生了进行某种创造活动的动机和欲望之后发生的。这里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才算是创造活动?按照通常的理解,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它适用于对成人所从事活动的性质的区分。因为照此理解,儿童以至青少年的活动便无创造性可言。事实上,儿童青少年在其学习、游戏或劳动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创造性,例如儿童摆弄积木,学生练习作文,便不能说一点没有创造性。所以,对创造活动还应有相对的、广义的理解,即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一般还不会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但是这种活动只要对其自身的认识和发展而言含有某种新颖性、独特性,即能表现出一定的个人价值,便可以看作是具有相对意义的创造活动。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但这并不是说创造活动中的思维就完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当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或者主要是运用创造性思维,但同时也离不开再现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

我们讲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思维过程;而讲思维的独创性,强调的则是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但无论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都是强调“创造”的特征。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在强调思维过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但这种思维更重要的是与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相联系。

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二是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