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作用机理

近年来随着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的提高,其机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祖国医学的传统认识
腹针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本虚为肝肾、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火、痰、瘀阻滞经络;上盛为气血逆乱于脑,下虚为肝肾之虚。腹部是人体经脉分布较多的部位,有任脉、冲脉、带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七条经脉经过。因此针刺腹部穴位时,可以通过这些经脉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气血,恢复经脉对肢体的调节,进而起到祛除疾病,恢复肢体正常功能的作用。我们采用的薄氏腹针〔40],理论依据于传统医学,它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个穴位组成引气归元处方,中脘、下院归属胃脱,有理中焦,调升降,以壮后天之源;气海为保健要穴,有强壮补虚作用,长于补脾,能复元气;关元亦为保健要穴,善于补肾固本;气海、关元培补先天之气,肾元充足,实下以安上;整个处方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配穴辅以滑肉门、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以通调气血,配外陵有利于使经气达于肢体,配合神阙灸有壮阳气、行气血、通经络、逐寒湿等作用。〔50]诸穴合用,既能内调脏腑,又可外调经气,使元气复,气血充,经脉通,肢体荣,切中病,故能疗偏瘫肢废之证。诸穴从全息论来讲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腹部穴位离脏腑最近,也最易调理脏腑之气的偏盛偏衰。
现代研究
腹针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节段反射机构有抑制作用,中风后由大脑皮层及锥体束受损,对脊髓节段反射作用的减弱,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并出现肌肉痉挛。针刺可以通过特殊的外周周感觉输入方式,调节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再生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65】。还有研究表明腹针对脑动脉血流的异常有改善作用【66】。很显然这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胃肠道有一个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的运动神经元组成的、独立于大脑之外的神经系统,被称为肠神经系统。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迈克尔格肖恩认为:“我们的肚子里有个大脑”。将腹部称为“第二大脑”、“腹部大脑”,它含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当。肠-脑轴学说成为腹针作用的重要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