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合集下载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

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1、定义 2、神龟图的全息定位及主治 3、腹部经络 4、八廓图的定位及主治 5、常用穴位组合 6、操作方法 7、常用针刺法 8、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定义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 理论为底蕴,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 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 技术。
下脘——对应人 体颈部 定位:脐上2寸。
主治:治疗颈椎 疾病;
神龟图腹部经络八廓图神 Nhomakorabea图定位及主治
神龟图是位于前腹 壁浅层的一个全身 缩影的全息影象。 主要作用是调节外 周的系统。 针刺方法为浅刺。
二、定位
取穴时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 缘为标记点,腹部分寸的标定按照比 例寸取穴法来进行。
二、定位
上腹部分寸的标 定:中庭穴至神 阙穴确定为8寸
二、定位
横腹部分寸的标定: 由神阙 至腹侧外 缘定为6寸来计量, 上腹与下腹横寸的 测量方法相同。
二、定位
下腹部分寸的标 定: 以神阙到耻骨联 合分为5寸为准。
中脘——对应人 体口部 定位:脐上4寸。
主治:治疗口部 疾病;
阴都——对应人 体头面部 定位:中脘旁0.5 寸,左右各一。
主治:治疗相应 部位疾病;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疗法ppt课件
48
腹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症为内因性 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 病为主要适应症。
二、禁忌症: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 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引起 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 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 月份孕期均为禁忌,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 弱病人,在施针时亦需谨慎。如肝脾肿大则需注 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 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 血崩、子宫脱垂、遗精、 阳痿、遗尿闭经、带下、 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 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 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 病。
15
8、中极
8、中极 神阙穴下4寸的任脉上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
痿,早泄,遗精,白浊, 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 经不调,阴痛,阴痒,痛 经,带下,崩漏,阴挺, 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事下, 水肿等。 相当于骶尾椎部分,与人 体泌尿生殖系统相关。
的各种疾病。
27
腹部神龟图
28
三、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穿在腹针疗法的全 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 必须按照腹外地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 1.1、询问病兄弟、现病兄弟、并做好记录。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
同时,观察平卧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肉门S(双)
44
颈椎病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S(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 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 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M),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 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 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腹针疗法的国际传播
和应用。
05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腹针疗法的实践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介绍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分享一些典型的患者案例,包括病情、 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让学习者更好 地理解腹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确保学习者在使用腹针疗法时能够安 全、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
专业知识学习
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包括中 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知识、诊 断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为成为一 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打下基础。
实践经验积累
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建议学 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 验,提高操作技能和治疗水平。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术,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课程, 保持与行业前沿的接轨,提升自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腹针疗法简介 • 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 •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01 腹针疗法简介
定义与起源定义源自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特 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全 身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
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经络学 说,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 践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实践技巧总结
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技巧和经验, 如如何准确找到穴位、如何控制针刺 深度和角度等,帮助学习者提高操作 技能。
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推荐
培训课程
推荐一些权威的腹针疗法培训机构和课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介绍,为学 习者提供参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最新腹针疗法

最新腹针疗法

刺--第一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脘
3、下
定位:神阙上2寸,任脉上(中脘--神阙中点)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 腹泻、反胃 浅 刺--第七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4、水

定位:神阙上1寸,任脉上(下脘下1寸) 。
功效:中、深刺--呕吐、腹泻、痢疾、肾炎 其他慢性炎症 浅 刺--第七胸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遗尿、糖尿病等;

7、五官及外科疾病 :咽炎、牙痛、荨麻疹、带状疱疹等; 8、用于美容、保健、减肥等。
腹针疗法的禁忌症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 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 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 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 妇女的大月份孕期为禁忌症; 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 需谨慎处之。 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 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3、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
进行评估,并详细书写腹针病 历基本处方穴位用 “• ”标记补 充增加穴位用“×”标记必须标 注针刺穴位的序号及深浅。
腹针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 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 而较大地依赖人体的本身。 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 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 应证。 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

3、深刺(D):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 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 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 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

腹针的定位取穴图

腹针的定位取穴图

腹针的定位取穴图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

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定位取穴法的特点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

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

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

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 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 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腹部神龟图

腹部神龟图

腹部神龟图囊、脐动脉和脐静脉等。

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闭锁,出生后虽成为结缔组织索。

但与脐环都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联系形式相关。

因而,其中不少的穴位和其所主脏腑的联系有时出现一种与脐环联接的放射性。

这可能与胚胎发育期脐环与脏腑沟通的渠道有关。

第二章定位取穴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

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

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腹针神龟图

腹针神龟图

腹针神龟图本贴收到10朵鲜花本帖最后由明陽于 2011-3-11 19:22 编辑4.jpg (17.29 KB)000.jpg (632.99 KB)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1评分人数愧吾无术疗民疾收藏分享微博•0•顶•踩医内平常心小技巧:宣传爱爱医就送99个爱医币(←点击查看详情)回复引用举报泼油漆举报使用道具明陽初入杏林积分1粉丝0 帖子28爱医币633 鲜花14 爱心指数查看阅读权限52# 沙发发表于 2011-3-11 19:02 | 只看该作者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八卦脐针治疗图

八卦脐针治疗图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济济。

乾为天是南代表一,兑为泽是东南代表二,离为火是东代表三,震为雷东北代表四,巽是风是西南代表五,坎为水是西代表六,艮为山是西北代表七,坤为地是北代表八。

后天八卦:手中无穴,心中有穴,有病必有点,病变点也变,按点来取穴,点消病即减。

一般用后天八卦治病比较理想。

上为离为心,下为坎为水,东为震为肝,西为兑为肺,取先天八卦的数,后天八卦的方位。

强直性脊柱炎乾。

帕金森综合症水火济济加巽,中风山泽通气,甲状腺艮,鼻炎艮位兑位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关节腔积液艮位和坎位,重症肌无力坤位大小便失禁坎位加艮位,牙痛张口取穴八卦取穴找准痛点进针,发热离位属火属土男同志针坤位女针艮位肿瘤艮位肺癌加兑位大肠癌加乾位非常重要的加坤位慢性子宫出血的加艮位感染的先针坎位在针离位重症在离先针坤位去离火内科呼吸系统疾病针艮位消化系统艮位大肠加乾位小肠加离位坎位泌尿系统加艮位免疫系统红斑狼疮震位加坎位糖尿病只针坎位肾水肥胖病是山泽通气针后放屁一周两次两个疗程以后病人没有饥饿的感觉坤位三个疗程以后一周两次坎位调节内分泌,你分泌失调肾腰痛针巽位肝胆痛找反应点子宫肌瘤坎位艮位每月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每天一次经净为止卵巢囊肿排卵期针坎位和艮位闭经水火济济尿失禁坎位艮位脱肛水火济济尿储溜山泽通气面瘫针乾位上肢皮肤病皮痛兑位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离位震位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位乾位坤位腰椎间盘突出痛处进针突出部位在足的两侧固定留针2—3天,鼻炎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坎位加兑位水火济济肺为肾之母兑位艮位山泽通气坐骨神经坎位艮位乾位头痛的定位头顶为肝震位两侧为胆巽位前侧是胃艮位后侧是心肾离位坎位,女性舒肝解郁可以美容,重郁属于肝男性高血压针坤位(阴土)女性高血压针艮位(阳土)压痛点脐壁压痛痛点敏感点坎位内分泌功能失调颈椎病离位先天为本后天为用腰腿疾病天地定位东为震位青龙汤西属兑位白虎汤南属离位麻黄汤北属坎位真武汤先针天后针地在针日月形成南北东西发热高烧不退针离位有便秘的加乾位高热不退的加坎位。

针灸之腹针疗法 PPT

针灸之腹针疗法 PPT
针灸之腹针疗法
内容
❖概 述 ❖特 点 ❖定 位 ❖ 穴位及主治 ❖ 针刺方法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注意事项
一、概述
❖腹针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的一种新型 针灸治疗方法。
❖概念: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 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 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5)风湿点:上下风湿点 上下风湿点:滑肉门、外陵外上(外下
)0.5寸 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关节疼痛
4、操作方法
1、针具的选择
由于腹壁较肢体柔软,临床上通常选用32号1 寸及1.5寸针进行治疗。
2、针刺前的检查
首先应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检查 ,对每一个部位的压痛、痞块都应进行仔细的 甄别,特别是肝、脾等重要部位。
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 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三部”中分浅中深层
“地”部分三层 右侧上风湿点:肝 浅刺,肝浅层的病变,囊肿等 中刺,肝脏中间的病变,囊肿等 深刺,肝深层的病变,囊肿等 ???
以穴为中心的取穴
以“穴”为中心,其上、下、左、右区域的治 疗也有侧重
中脘穴:针刺“神龟”头部所在 浅刺治疗颜面、中刺治脑中部、深刺治疗后枕 ✓ 穴位偏上方治疗前额、巅顶 ✓ 偏下方治疗牙痛 ✓ 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 故名“引气血归元”。
⑶开四关:滑肉门和外陵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 上肢的疾患;
❖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 疾患。
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 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 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脾虚老王,看我腹针神龟大法!

脾虚老王,看我腹针神龟大法!

脾虚老王,看我腹针神龟大法!站在专业立场讲述通俗中医这是书生第225篇原创文章这周脾虚老王成网红了。

脾虚老王虽一夜之间爆红了,但他这爱纠结爱思虑的毛病还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这不,老王又开始琢磨起针灸健脾的主意了,来到书生这打听起他从书上看来的腹针疗法,指着自己脘腹部的肉肉天真烂漫地问:书生,我肚子上的“神龟”比一般人的要大些,腹针健脾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啊?书生只得默默地在心里朝他翻了翻白眼,白眼翻归翻,但脾虚老王正视自身脾虚问题的态度和求知欲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关心自己的身体,活的稍微明白点,好像幸福指数是会高一点呢。

在回答老王的疑问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下腹针疗法和所谓“神龟”的真身吧。

腹针疗法,是山西针灸名家薄智云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特色针灸疗法。

“腹针”,顾名思义,是以刺激腹部为主的针刺方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以浅刺无痛为特点。

具体来说说腹部“神龟”,它的颈部从两个商曲处伸出,头部伏于中脘,尾部从两个气旁(气海旁开半寸)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前肢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滑肉门外半寸上半寸)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滑肉门外1寸),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经下风湿点(外陵穴下半寸外半寸)止于下风湿下点(外陵穴下1寸外1寸)。

颈出商曲头中脘尾出气旁止关元前肢滑肉门在上风湿点止于风湿外后肢外陵穴在下风湿点止于风湿下腹针治疗脾虚证的疗效是肯定的,以“调脾气”“引气归元”“腹四关”最为经典: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组成。

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薄老多年的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的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

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

”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

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规范操术。

这些原则规范是特效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腹针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术,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临床疗效的特点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

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

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

腹针针具选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

了解腹壁的组织解剖,掌握针
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

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

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着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

由于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

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

例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

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后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

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

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

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加巨大。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

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和科研成果。

腹针
腹针
二十四个穴
中脘(脐上4寸),
下脘(脐上2寸),
水分(脐上1寸),
神阙(脐中),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商曲(脐上2寸,旁0.5寸),
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
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
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
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
天枢(脐旁2寸),
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
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
大横(脐旁4寸),
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
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
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
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
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傚的基本处方。

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

1、补脾肾方(即天地针):中脘、关元。

2、调脏腑方(即引气扫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

4、清热解毒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

5、改善头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双商曲、加上脘穴上至双商曲连线之中点。

6、调脾燥湿方:双大横。

病例处方介绍:
1、落枕:中脘、滑肉门(健侧),商曲(患侧)。

石关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

3、网球肘: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

4、颈椎病: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双商曲、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双气旁、双滑肉门。

5、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脘、关元、气海、老年或体虚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决定作用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均患侧)。

7、弹响指: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8、失眠: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实症加双下风湿点;湿热内扰加双外陵、双大横;虚症加裕曲、气穴。

9、中风後遗: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双外陵、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

10、痛经: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加中脘、天枢、双上风湿点。

恶心呕吐加中脘,头痛在中脘周围加针,腹痛加天枢,肝气郁结加双上风湿点。

11、更年期综合症: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关元下5分、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

头痛加中脘旁,情绪波动加右上风湿点,潮热盗汗加双气旁,泌尿症加中极、双大巨,体虚加关元下、双气穴下5分。

12、感冒:中脘、下脘、下脘下2分、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体虚加关元、气海、双气穴;咽喉肿痛加中脘下;咳嗽加左下风湿点;痰多加双大横;鼻塞加中脘外上。

13、过敏性鼻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

中脘上4分旁开2分。

14、踝关节扭伤:中脘、关元、双气穴、大横(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肿痛加水分。

15、急性结膜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旁开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开3分。

16、肾衰: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气穴、双气旁、双滑肉门、双外陵。

全身浮肿加水分、双大横双水道;肝气郁结加右上风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