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1概论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959311e10661ed9ad51f3a5.png)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
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一)世界是真实的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
![《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68558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0.png)
《实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实验的理念以及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等。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石。
主要是通过讲解心理学实验的历史、控制思想等,利用可证伪的原则来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验证某些概念、理论,或发现新的知识。
该课程既回顾了经典感知觉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还讲授在反应时领域、记忆、注意等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实验进展。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一方面掌握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相关的经典理论及进展,从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心理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54学时。
四教材:《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3年8月。
II正文第一章概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将从实验心理学的性质、诞生及方法学地位三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其魅力,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熟悉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发展的贡献。
(三)了解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四)了解实验心理为什么是一门科学。
三教学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实验心理学的含义、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73be2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1.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包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以期揭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计1. 两组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两组设计,即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条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可以将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通过比较两组的效果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应该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随机分配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增加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3.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以减少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变量控制1. 自变量:在实验中,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改变的变量。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实验者能够推测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记忆力的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在记忆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记忆的准确性或记忆的持续时间。
3.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需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者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心理学的数据收集通常通过实验记录、观察、问卷调查或脑电图等方式进行。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收集实验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数据,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在实验心理学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如平均值、标准差)和推断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假设并推断总体的特征。
五、实验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主要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注意等认知过程,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基础实验心理学
![基础实验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7763b7a2161479171128eb.png)
基础实验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冯特被公认为将心理学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二、冯特的贡献第一,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以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第二,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
第三,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艾宾浩斯的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3、首先提出节省法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何谓科学1、非科学的方法:权威、先验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二、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本质以实验法为核心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具备上述两个科学本质特征: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最重要的两项指标是实验效度(是用来衡量实验的观察是否达到客观和准确)和实验信度(是用以衡量实验结果是否有可复制性)。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客观观察的特点1、实验效度,我们把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定义为实验效度。
2、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2)统计回归(3)其他影响因素(选择、时间)(二)实验研究的信度―自我校正的特点1、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2、信度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证伪原则含义:只有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时,该理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理论。
二、操作定义(一)什么是操作定义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神定义。
操作定义是将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联系起来,对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2c9a6117f111f18583d05a46.png)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5042d7b90d6c85ed3ac622.png)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bbbed6ccbff121dc36830a.png)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
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9d7a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8.png)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它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控制和观察,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被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独立变量用于探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组设计: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既对实验者又对被试者进行保密,旨在消除因实验者或被试者的预期效应而引入的偏差。
4.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实验心理学往往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显著性。
三、实验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杨氏假面具实验:杨氏假面具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展示表情假面具并观察被试者对其的反应,研究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认知过程。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皮亚杰的实验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儿童的物体永久性和空间认知等。
3. 梅尔茨的洗衣房实验:梅尔茨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者在洗衣房等待期间的行为,研究人们对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的态度和行为。
4.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囚犯和狱警之间的权力关系,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使个体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获得某种结果。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件、知识和技能等的保持和再现能力,实验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过程。
3.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关注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梗概(1~2章)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梗概(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7b4775b8fd0a79563c1e728d.png)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研究一、科学研究的目标:描述、预测、解释,甚至控制各种现象。
二、心理研究的途径:1、直觉2、个人经验3、权威人士4、科学方法(其中直觉、个人经验、权威人士不科学,是不可取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相对比较可靠)三、科学方法的要素(心理学研究的基础):1.科学研究的假设:a.行为有规律。
b.行为是被决定的。
(刺激) c.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2.科学证据标准:a,以事实为依据。
b.客观。
c.系统d..收集数据的过程是经过控制的。
(证据具局限性)3.研究者态度:不确定性、谦虚、怀疑、谨慎、有道德。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实验心理学的孕育1.近代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a.主要哲学流派:唯理论、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
早期唯理论科学家:康德——主张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而17世纪哲学领域的二元论为心理的独立性提供了可能。
b.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论)c.经验主义奠基人: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经验,并把经验分为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
18~19世纪,经验主义演变为联想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培因。
2.近代解剖学与生物学(为心理学奠定了实验基础)a..“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论人体的构造》b.生理学奠基人哈维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c.霍克——为微观生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d.哈勒——《人体生理学纲要》e.贝尔和马戎第发现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
f.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人类生理学纲要》g.德国的雷蒙德发现神经电冲动现象。
h.德国的赫尔姆霍茨测量了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
i.英国科学家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
j.德国科学家弗里茨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的功能。
3.19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a.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发现(贝尔和马戎第)及神经特质能说的提出(缪勒)b.感觉的研究——歌德和浦金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视觉现象(浦金野现象);欧姆提出了听觉法则;韦伯提出了“感觉圆周说”与韦伯定律。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c348b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b.png)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第一章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代表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1.费希纳德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①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该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2.冯特他是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为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开创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常被看做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1873-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在其后的20年间完成巨著《民族心理学》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实验室是真正意义上用于研究而非用于演示的实验室3.艾宾浩斯1885年出版《记忆》1908年,出版《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仅有短期的历史,却有漫长的过去”出于此书贡献:①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②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创造性的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③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如节省法④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一)科学方法的特征1.非科学方法的特点:确立信念的方式:①权威②注意凝聚③先验2.科学方法的特点:①经验观察;②能够自我校正;(二)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尔曼拉绳实验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内社会懈怠/社会浪费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3519f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d.png)
制定数据使用和发布规范,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限,确保数据 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06
实验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研究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实验心理学将 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 ,包括虚拟现实、生物标记、大
数据分析等。
关注个体差异
未来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将更加注 重个体差异,探讨不同人群在心
社会学
实验心理学与社会学的 交叉研究将有助于揭示 社会因素对心理过程的 影响,为解决社会问题 提供心理学依据。
实验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 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临床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为临床心理学提供支持 ,帮助心理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患者。
替代、减少和精细化
倡导使用替代方法、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精细化实验设计,以最小 化对动物的伤害和使用。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确保动物实验经过伦理审查,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保障实验动 物的福利。
人类实验的伦理问题
知情同意
人类实验参与者应充分了解实验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自 愿同意参与实验。
保护参与者权益
验等。
创造性思维实验
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过程,如 发散思维测验、远距离联想测验等 。
决策制定实验
研究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因素,如风险决策实验、博弈论实 验等。
情绪与动机实验
情绪诱发与表达实验
研究情绪的诱发和表达过程,如面部表情识别实验、情绪启动效 应实验等。
情绪调节与控制实验
研究情绪调节和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如情绪调节策略训练实验、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实验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doc
![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doc](https://img.taocdn.com/s3/m/9a57caef581b6bd97e19eaa1.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第一章绪论冯特可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器材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与仪器。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实验法或实验: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不同于观察法。
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1实验的优点:a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b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2实验的三大特点a随意性b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c系统化的控制3做实验的理由:4实验的种类〔第二节详谈〕5实验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见书中的图〕二、变量〔实验的重要元素,以后无论讲解实验,还是我们自己设计实验都是要分析实验的基本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是我们可以变化、操纵和测量的条件、现象和特性。
包括质的变量和量的变量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1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例如,光的明度,声音的响度、房间的温度、动物的饮食量,比如研究反应时,想了解声音的强弱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那么声音的强弱就成了自变量2种类:作业自变量:环境自变量:被试自变量:相关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二〕因变量1定义: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一个标准是稳定性。
敏感性: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地板效应:floor effec2种类作为因变量的反应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机率5〕反应的强度口语记录〔三〕额外变量〔许多书称为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1定义:1〕除了自变量之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2〕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又影响反应变量〔行为或实验结果〕〔例如,要研究男女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业成绩的差异自变量:性别因变量:学业成绩额外变量:使两组在年龄、年级、智力水平、原有基础、任课教师其它变量:如身高、体重、衣着、发型等那么无需考虑〕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2控制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白学军版实验心理学第1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
![白学军版实验心理学第1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fcbb2965ce050877321326.png)
建构一个理论 (假设、假说和预测)
将理论可操作化 (理论中的概念可以进行测量)
检验理论 (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评价结果 (统计分析)
7/1/2020
精品文档
可能的结果: ➢接受该理论 ➢修改该理论 ➢否定理论 ➢发展一个新理论
29
心理学实验程序
选择问题
形成假设
选择被试
实施实验
解释结果与检验假设
撰写报告
7/1/2020
精品文档
30
一、选择问题
如何选择问题
❖理论争论 短时记忆的痕迹消退说与干扰说之争
❖实际需要 不同提问方式对目击者记忆的影响
❖个人经验 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
❖前人研究和文献资料
7/1/2020
精品文档
31
扩展阅读:如何阅读研究报告?
检验因果假设 可评价实验处理效果
缺点
费时,主观性大
缺乏适用性、难重 复、调查者偏见
调查者偏见 依赖被试的自知力 措辞和问题呈现影 响回答 限制群体 缺乏生态学效度 无法控制所有因素
7/1/2020
精品文档
10
教材结构
主要有三种 重实验方法
迈尔斯和汉森,《实验心理学》
重基本方法及其在具体领域中应用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实验心理学
白学军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感谢
编写《实验心理学》课件PPT的人员:
❖陈 璐 康廷虎 李士一 潘 运 王中婷 徐 玮 ❖杨海波 臧传丽 张锦坤 张慢慢
7/1/2020
精品文档
2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
7/1/2020
精品文档
3
实验心理学课件
![实验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b258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b.png)
信号检测论在实验心理学中应用举例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信号检测任务
例如,在听觉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声音刺激,其中一部分是信号 (如特定频率的声音),另一部分是噪音。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声音刺激 是信号还是噪音。
ROC曲线分析
通过绘制不同判断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的曲线图(ROC曲线),可 以评估被试的辨别能力和判断标准。
同时考察多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适用于多因素实验。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设置原则
自变量
应明确、可操作、可测量,且水 平设置合理,以充分反映自变量 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变量
应客观、准确、敏感地反映实验 处理的效果,且测量方法应可靠 、有效。
控制变量
应尽可能控制所有非实验因素对 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认知实验心理学
03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内部心理过程,通过实验手段探究注意、记
忆、思维、语言等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采用实验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的方式来探究心理现象 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意义
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同时,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 为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验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随机误差
由于实验条件的不稳定或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可 通过增加实验次数、提高测量精度等方法进行控制。
系统误差
由于实验设计或测量方法本身存在的偏差引起的误差,可通过改进实 验设计、校准测量工具等方法进行控制。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1~8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1~8](https://img.taocdn.com/s3/m/b53ab54a01f69e314332947d.png)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1, 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 广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3, 狭义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有关于试验方法的分支 4, 两大部分内容(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2)实验法在专门领域的应用。
如注意、记忆。
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地位1, 是一门基础性学科2, 心理学的很多分支如认知心理学等都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3, 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 客观观察:客观的现象观察2, 自我校正:对已有的错误信念进行校正3, 更严格的标准:实验信度、实验效度(一) 何为科学1, 非科学的方法:听信权威、轻信先验、注意凝聚2, 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矫正、(二)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本质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二,科学起源(一) 心理学与生理学(二) 心理学与物理学(三)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起源1,英国 马斯克林 1796年 人差方程式2,德国 赫尔姆霍茨 神经传导速度3,¥¥德国 韦伯 韦伯定律 I I K /∆= (常数韦伯分数=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强度) 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 威廉冯特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贡献(1) 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 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4) 对现代的贡献:建立实验室(二) 费希纳1, 系统的探讨了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2,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提出测量心理量的方法,建立心理物理学方法3,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4,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阈限的思想:费希纳的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2)心理测量方法:一方面形成了对心理内容进行科学化和量化研究的量表,进行阈上测量(3)信号检测论:另一方面后人弥补了阈限概念的不足和缺陷,发展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三)艾宾浩斯1,1879年开始记忆方面的研究2,1885年《记忆》----遗忘曲线3,贡献(1)证明了用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实验法,广义的是指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是指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世界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二)它是人们搜集、获取、记录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三)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1,自然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观察者不操纵、干预、控制任何变量,只是把观察到的自然发生的行为活动记录下来,以供事后研究分析(3)除了研究者有意观察被试者在自然情境下的表现之外,某些不可逆转的研究也必须使用自然观察法2,参与观察法(1)参与性观察是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到观察对象群体中去,然后对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2)参与性观察的两个类别:**观察者只作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的成员,但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积极的作用**观察者主动融入被研究的群体中去,并与他们进行相互作用3,个案法(1)个案法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2)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学说是建立在对个案的临床观察及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础上(3)由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也只是适用于个别情况4,调查法(1)调查法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问卷、量表),对于某种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资料的分析处理得到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问卷法分为:问卷调查法(问卷法)、量表调查法(测验法)(3)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4)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5)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6)调查法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要求具有信度和效度(7)常见的测量量表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8)调查法具有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了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9)作为观察法的一种形式,通过调查法得到的结果同样是描述性的,不能完全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二,相关研究法**五个特点1,相关研究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2,进一步描述事物间所存在的共变关系3,对于解决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4,具有预测作用5,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从-1.00到+1.006,无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能揭示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二个缺点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适用的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一)相关分析法的指标及意义(二)相关分析法的新进展1,变量特性分析(1)是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变量自身的特性进行考察,以对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2)当两个变量确定存在相互影响,即确定两者间的相关并非第三因素的作用结果,此时,可根据两变量的性质对其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即确定何为因何为果2,偏相关技术(1)此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伪相关(A、B同时受到C的影响)与中介变量相关(A通过C 影响B)也就是判断两变量间的相关是否存在第三变量的影响(C是协变量)3,交叉-滞后法(1)此方法是一种纵向研究法,通过对两变量在前后两个时间点上进行重复测量,由此计算同一时间点与跨时间点的不同相关,作为考察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依据三,实验法(一)实验法的界定及其要素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课件PDF
![实验心理学课件PDF](https://img.taocdn.com/s3/m/9ed640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5.png)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 展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同时,它还致力于探索心理现象与生理、环境等 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通过设 计各种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常用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 实验、双盲实验、交叉设计等 。这些设计有助于控制实验条 件,减少误差,提高研究的内
选择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刺激,要求被试根 据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并 测量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相似的刺激,要求 被试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测量 反应时间。
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任务
在噪音背景下呈现信号,要求被 试判断信号是否存在,并测量被
试的判断标准和反应偏向。
感受性测量
通过改变信号的强度或噪音的水 平,测量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感
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随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实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20世纪初 ,行为主义学派兴起,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学派的出现不断丰富 和完善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和行为表 现。它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反应和变化与生 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观察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收集数据的 过程,是实验的基础。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但观 察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 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
变量与控制
自变量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种假设得到了论证。研究人员认为,不是 工资,而是改进了的管理、改进了的士气和改 进了的人际关系,导数了两个试验小组的产量 增加。
比如,这时,工人们自己对生产上升的原因也说不 清楚,只感到由于没有工头的监督,工作自由了, 知道自已是一项重要试验的成员,并与研究小组成 员建立了良好关系,工余时间工人之间也增加了接 触,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了,产生了一种团结互助的 感情。总之,产量上升可能是由于工人对试验的关 心和兴趣。[E]
研究小组对上述研究结果感到茫然。为 此,他们又进行了其他方面的试验,比 如改变其他作业条件,改变支付工资的 办法。另外还采取了让工人可以提前下 班、延长工间休息时间,供应点心等等 措施。但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 的变化仍然对生产效果没有多大影响。 就这样试验持续了近三年,仍无结果, 为此参加试验的人都想放弃试验了。
20年代,位于芝加哥市西部的霍桑工厂,从事电话、 电报设备制造,当时厂内有25000工人。这个厂当时 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 是,工人中仍有愤愤不平的情绪,生产成绩也不够理 想。 由上述委员会所组织的,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 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 的考察。他们下去后,进行了多种试验,其中一个主 要的试验叫“照明度试验”,这就是霍桑试验的先导。 这项工作从1924年11月至l927年4月期间进行的。
二、课程内容
Ⅰ.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实验控制和实验方法
Ⅱ.实验法在心理学的各个 专门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
物质工作环境包括正常的通风条件、温度、照 明等,在这种理想的环境中工作,加上刺激性 的工资制度,就能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工人的健康状态包括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工作 日,工作周的长度,以减少职工的疲劳与单调 感,这样,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沿着这一指导思想,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 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 研究。
态度得到改进,并地进行检 验,其结果是:
第一种假设被否定了。因为,即使有意识地降低某 些物质条件,如减弱照明度,生产还是上升。
第二种假设被否定了。因为,即使有意识地取消一 切优惠,如缩短休息日,工作日的长度,产量还是 继续增长。
第三种假设也被否定了。关于工间休息免除单调, 也缺乏很确切的论据,因为单调只能看做是一种心 理状态,不能作为估算产量的依据。
心理学实验示例一
视觉后像实验:
请注视如下的图形30秒钟,不要眨眼。开始!
结果
黑色图形的后像是:白色
结果
黄色图形的后像是:青色
结果
红色图形的后像是:蓝色
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 消失而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像.
与原刺激性质一样的称为正后像;性质相反的 称为副后像.
第四种假设,即个人计件工资制促进了生产。
为此,对选选择工资支付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实验:
试验是在继电器的装配和剥离两个小组中进行的。
继电器装配小组原是集体奖励工资制,试验时改为个人奖励 工资制。改变后,生产连续上升,最后稳定在原来产量的 112.6%水平上。9个月后,再恢复集体奖励工资制,试验了 7个月,产量下降列原产量的96.2%。
在试验开始时,研究小组设想,增加照明会使 产量提高。他们选择了两组工人,一组为试验 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在试验组里,照明作各 种变化,而在对照组里,照明度保持不变。试 验结果,两个组的产量几乎等量上升,看不出 改变照明度对生产效率有什么影响。例如,他 们将试验组的照明从24支,46支,76支烛光, 逐渐递增。但是,使对照组保持原来的照明度。
根据预想,增加照明度,产量就会上升,试验 组的产量果然上去了。可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 情况:对照组虽然照明度未变,然而产量也上 去了。后来,他们又采取相反措施,逐渐降低 试验组的照明度。按研究小组的设想,试验组 的生产效率必然会下降。但是,实验结果表明, 尽管其照明度一再下降,从10支,3支,以至 降到0.06支烛光,但产量并没有显著下降。以 上结果说明,照明强度等物质条件与生产效率 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
梅奥于1927年组成了一个哈佛研究小组,并 会同西方电气公司的职员协作进行研究。
研究小组针对原来关于照明度研究的失败,提 出了新的设想和假设。
这些假设是:
1.在试验室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 的增加。
2.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解除疲乏。 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 4.个人计件工资制,对增加产量可起促进作用。 5.管理方法的改变,即人际关系的改善使得工人的
颜色视觉中也存在后像现象,一般均为副后 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明度上与原颜色 相反.
例如:先注视一黄色方块,再将视线转向白墙 壁,在白墙壁上会看到一绿色方块.
返回
心理学实验示例二
著名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管理的理论工作者与 实际管理者认为,物质工作环境和工人的健康 状态与生产效率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实验心理学
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 主讲:袁书卷 二0一一年九月
课程说明
➢ 一、课程的目的 ➢ 二、课程内容 ➢ 三、教学安排 ➢ 四、学习方法 ➢ 五、学习要求 ➢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课程目的
理解心理学实验控制的思想和掌握基本 的实验方法。
培养五种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的 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科研写作能力。
云母片剥离小组,保持原个人奖励工资制不变,在连续试验 的14个月中,小组平均产量较原产量提高15%,超过了继电 器装配小组的最高产量。
由此,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与产 量上升并无直接关系。
在解释生产增加的原因方面,研究人员都不认为工资 刺激是使产量增加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全部试验期 间,保持着同一的工资刺激方案,而每小时的平均产 量一直在增加,可见这种增加,应当归功于工资计件 以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