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狂犬病毒特点:
• 高度嗜神经性 • 向心性移动 • 离心性播散
(五)、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的横纹肌肌 梭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 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 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 病原学特点:
• 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加热、日光的紫外线都可将其 灭活
• 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 、乙醇、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 等敏感。1:500 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 1%肥皂水以及 5%-7%碘溶液均可在 1 分钟内灭活病毒, 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 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其速度约5-100mm/天。到达背根神经 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 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运动轴突的顺向轴浆向周 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其中尤以唾液神经核、舌咽神 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 状。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乃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迷走神经节、交感神 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
图1 1996~2015年重庆市狂犬病报告病例数
(二)、概念
• 人狂犬病: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 一种人兽共患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 三个关键词:
狂犬病毒引发 人兽共患 致死性传染病
(三)、狂犬病的危害
• 动物源广泛存在,难以控制 • 无药可治 • 病死率几乎100%
(四) 、狂犬病毒的特点
• 目前,99%的人间狂犬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 和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狂犬病例 数 居 全 球 首 位 , 估 计 年 死 亡 人 数 达 30000 人。印度为当前狂犬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据估计年狂犬病发病数为 20000-30000 例,发病率为 2/10 万。中 国人间狂犬病发病仅次于印度,2007 年疫情高峰时,年报告病例数达 3300 例。2004-2014 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我国传染病死亡数 的前 3 位。
传播途径:
A 通过感染动物咬抓伤的伤口感染 B 通过粘膜污染感染 C 新鲜的伤口未愈合伤口被感染动物带毒的唾液污染 • 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 多;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 2 倍;15 岁以下儿童和 50 岁以上人群发 病较多。
重庆疫情概况
报告发病数(例)
• 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 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 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 。可能出现无端的恐 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 为 2-10天(通常 2-4 天) 。
•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 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 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 断更新、完善。
一、狂犬病基础知识
(一)流行病学
• 狂犬病在全球广泛分布,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均有人间狂犬病报告 。进入 21 世纪后,狂犬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全球每年约有 60000 人死于狂犬病,是致死人数最多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每年由此 引发的经济负担约为40亿美元。 目前, 除许多太平洋岛国无狂犬病报 告外,仅有澳大利亚消除了肉食动物狂犬病, 西欧、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马来西亚和少数拉丁美洲国家消除了犬狂犬病。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版)
前言
•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 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 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 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六)、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
• 暴露性质:咬伤程度、咬伤部位 • 动物种类 • 是否进行咬伤处理和接种疫苗
(七)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 临床分为狂躁型(大约 2/3 的病例)或麻痹型。
• 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 1-3 个月,极 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潜伏 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
2015年报告27例,1996-2015年共报告830例。
180
175 173
160
140
125
120
100
94 87
80
60
47
40
28
29 30 27
20 0 0 2 1 3 1 0 0 2 6
0
年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 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 ,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 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 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 。
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 每个月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夏秋季高发, 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 8月。 • 传染源: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犬伤所致,约占 90%左右;其次为猫,占 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狐、狼、豺、 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
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啮齿 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 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 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
• 高度嗜神经性 • 向心性移动 • 离心性播散
(五)、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的横纹肌肌 梭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 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 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 病原学特点:
• 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加热、日光的紫外线都可将其 灭活
• 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 、乙醇、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 等敏感。1:500 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 1%肥皂水以及 5%-7%碘溶液均可在 1 分钟内灭活病毒, 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 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其速度约5-100mm/天。到达背根神经 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 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运动轴突的顺向轴浆向周 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其中尤以唾液神经核、舌咽神 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 状。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乃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迷走神经节、交感神 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
图1 1996~2015年重庆市狂犬病报告病例数
(二)、概念
• 人狂犬病: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 一种人兽共患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 三个关键词:
狂犬病毒引发 人兽共患 致死性传染病
(三)、狂犬病的危害
• 动物源广泛存在,难以控制 • 无药可治 • 病死率几乎100%
(四) 、狂犬病毒的特点
• 目前,99%的人间狂犬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 和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狂犬病例 数 居 全 球 首 位 , 估 计 年 死 亡 人 数 达 30000 人。印度为当前狂犬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据估计年狂犬病发病数为 20000-30000 例,发病率为 2/10 万。中 国人间狂犬病发病仅次于印度,2007 年疫情高峰时,年报告病例数达 3300 例。2004-2014 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我国传染病死亡数 的前 3 位。
传播途径:
A 通过感染动物咬抓伤的伤口感染 B 通过粘膜污染感染 C 新鲜的伤口未愈合伤口被感染动物带毒的唾液污染 • 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 多;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 2 倍;15 岁以下儿童和 50 岁以上人群发 病较多。
重庆疫情概况
报告发病数(例)
• 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 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 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 。可能出现无端的恐 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 为 2-10天(通常 2-4 天) 。
•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 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 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 断更新、完善。
一、狂犬病基础知识
(一)流行病学
• 狂犬病在全球广泛分布,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均有人间狂犬病报告 。进入 21 世纪后,狂犬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全球每年约有 60000 人死于狂犬病,是致死人数最多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每年由此 引发的经济负担约为40亿美元。 目前, 除许多太平洋岛国无狂犬病报 告外,仅有澳大利亚消除了肉食动物狂犬病, 西欧、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马来西亚和少数拉丁美洲国家消除了犬狂犬病。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版)
前言
•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 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 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 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六)、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
• 暴露性质:咬伤程度、咬伤部位 • 动物种类 • 是否进行咬伤处理和接种疫苗
(七)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 临床分为狂躁型(大约 2/3 的病例)或麻痹型。
• 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 1-3 个月,极 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潜伏 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
2015年报告27例,1996-2015年共报告830例。
180
175 173
160
140
125
120
100
94 87
80
60
47
40
28
29 30 27
20 0 0 2 1 3 1 0 0 2 6
0
年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 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 ,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 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 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 。
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 每个月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夏秋季高发, 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 8月。 • 传染源: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犬伤所致,约占 90%左右;其次为猫,占 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狐、狼、豺、 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
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啮齿 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 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 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