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和发展实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全面深化改革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指出: “ ‘ 文化大革命 ’ 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年,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 ‘ 左 ’ 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 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 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 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 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 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 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 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1.1.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 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1.2.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 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
5.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 遥远。
6. 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同时道德建设任务任重 而道远。
7. 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同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8个方面;每个方面“同时”前后说的意思不同(成绩;问题或困难)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2.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 性扭转。
8. 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 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0.71
9.85
2009年
65.19
29.25
24.53
39.27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发 达国家人均GDP达为38417,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为4810.56。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否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 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最基 本的国情。
2.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简要概括 “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

结论二: “三个世所罕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 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 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需要说明的是:
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具有若干具体的发展阶 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 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又译“丝绒革



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
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即命或黄色革命, 柠檬革命。
质疑:战略机遇期已经丧失
依据:全球金融风暴
“中国威胁论、崩溃论、责任论”等,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 2009年起,美国战略中心东移速度 加快 进入“中等发达陷阱”,在经济社会 上存在突出问题
时间的长期性 空间的开阔性 影响的全局性
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学校发表重
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
大报告。 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矛盾凸显期 与黄金发展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期;全面开放的关键期
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 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八大综观国际国内大势,进一 步作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 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不发达阶段。

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1.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

中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年均增长7000万。

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达到1.8亿。

中国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相差悬殊。

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80%以上。

如何衡量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8个方面,属于三类素质,分别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观念是国民素质的核心,主要包含: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世界后列。

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总值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

3. 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011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0290元。

处于赤贫状态下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小孩没有吃过糖包子,也没有吃过方便面。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人均纯收入2300元),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达到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4.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个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社会形态的分析奴隶社会,是一部分人以武力强迫,压榨奴隶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封建社会,是一部分人以土地属权,压榨农民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资本社会,是一部分人以资本为根本,榨取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

共产社会,是一种生产力高度发展,利益已经变的没有意义,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社会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生产关系的形式。

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脚与鞋的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条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课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课件

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 仍居100位以后。
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392 美元,世界人均GDP为 10671美元,发达地区人均 GDP达到38417美元,发展 中国家人均GDP达4810.56 美元。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 达到小康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人 均纯收入2300元)计算,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 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 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 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 人口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3.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风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 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 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 十六大报告
(二)仅仅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1)2002年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 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 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 “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相对差距来看,改革开 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 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 但后来有逐步拉大,2010 年扩大到3.23:1
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 209.8元,1992年相差达 到1242.6元,2010年相差 达到13190元

第一讲_当代中国基本国情(2015)

第一讲_当代中国基本国情(2015)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之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 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 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 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 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 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 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反思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种种 经验教训,特别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这 几次重大失误,无论是在发展生 产力方面急于求成、凭政治热情 和群众运动搞建设,还是在生产 关系方面盲目求纯、长期流行 “穷过渡”,根本原因都是由于 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认识不清,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 方位把握不准以及对现阶段主要 矛盾判断失误所致。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邓小平视察天津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958年的粮食产量实际只有4000亿斤,却按虚报的7500亿 斤征购,全国征了1095亿斤,占年产量的27.3%,已达到 农村承受能力的极限。 1959年征购又高了,达1348亿斤, 农民的口粮和下一年的种子也被征走了。许多地方的公社 食堂普遍吃空,只剩下菜,连糠都没有了。从1959年11月 尾起,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饥荒就笼罩了全中国。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演示文稿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 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 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 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 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 方面的总和。

2Hale Waihona Puke 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 认清革命总问题的基本依据”。 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关系到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个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 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 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 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 水平。

第六,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 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2010年03 月01日 05:33深圳商报(记者 陈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28 日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整体上已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 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 平环境。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 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 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
第四、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带来的产业革命和 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新整合,为中国实现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机遇。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国家 时间 1978年 2000年 中国人均 占发达 GDP($) 国家均 GDP($) 155 1.68 949 4.12 占发展中 国家人均 GDP($) 9.61 23.4 占世界 人均 GDP($) 4.44 12.11
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10%以上,达 到1.8亿。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高等教育比较 国家 发达国家 平均水平 % 20.19 65.19 中等收入国 世界平 家平均水平 中国% 均水平 % % 6.34 29.25 0.71 24.53 9.85 39.27
时间
1978年 2009年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国内形势:
第一、2001年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到世界第六位, 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社会矛 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全面 开放时期,与国际经济的正式接轨。 第四、20多年的改革,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 质基础,更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验,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前途)
•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 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 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基本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 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1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主要对象
(2)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小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反对 帝国 主义 反对 封建 主义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时代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农民阶级两次登上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马 恩 对发 共展 产阶 主段 义的 划 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第一讲 当代中国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国情

国内学者论转型
转型: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指社会 形态变迁学艺、景天魁:社会转型是指中 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 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郑 陆杭生、李强: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 转变的过程
国内学者论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第一,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在改革 进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居于支配地位 的仍然是原来的政体和意识形态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 也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 后,情况会逐步好转:如骚动不安的社会 有所缓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 社会犯罪率开始有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 也有所加强等。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一 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实现家庭 现代化
从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看:独特的 发展道路与后发国家现代化一般规律的交汇
“中国模式”展现出政治稳定、思想解放、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 谐、生态良好的发展进程 中国不输出发展模式。这两方面的表述同 样是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另一层深刻内涵, 当然同样需要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者去 着力提炼、充分体现和大力传播2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精选文档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精选文档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 特征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 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 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 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要求更高。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 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 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 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 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 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2.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 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 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 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 以上。 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 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看来仍处在世界后列。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已然超过7000美元,但 仍排在世界70位以后,即使与世界中等以上收入 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均7589$,世界排名 80位,来自IMF2019年公布数字。)
1.12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阶段目标 2.13大提出“三步走”战略, 3.16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18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识的步步深化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5.82 42.79
五大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比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中国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0.79 2.23 8.23 0.00 32.69
0.94 2.01 9.17 0.00 32.80
1.01 1.23 8.56 0.08 34.26
1.34 0.85 15.32 1.76 34.59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 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 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 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 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 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 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单位:%
1980-2000年变化量 4.034 1.167 1.692
美国
22.485
22.022
22.138
21.903
22.518
0.033
中、美、日、印、西欧占世界GDP总量比重(%)
年份 中国 日本 印度 西欧 美国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2001年 2030年
33 9 5 12 18.4
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 –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 – 邓小平(1979年):“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 – 十三大报告(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后位”。 – 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 – 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 括 –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庄文学
一、如何认识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点
二、如何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 要战略机遇期
三、如何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如何认识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点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 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推动各项事 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 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坚持“惠普”原则,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入手,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 场新的伟大革命。 开放也是改革,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变 革、变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 交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向 我们提出了新挑战。
把握新变化,做出新判断,提出新思 想,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 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 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国内面临改革的深化,既是“发展机遇 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既是“黄金发展 期”,又是“风险高发期”。 (2)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确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经济体制改 革处于攻坚阶段,改革难度加大,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以法 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 要求不断增强,因此,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反 腐倡廉,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多样化的思想文 化价值观念并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5、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 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远远高于 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之时,已经出现大城市过度拥挤、乡村凋敝、 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这“三极困境”。 大城市“爆棚”。当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呈“爆棚”之势, 人口聚集度越来越高,城区向四周不断蔓延。在大城市“爆棚”的同时, 中国的许多农村则是一派相反的景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乡 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空心村、空壳村越来越多,乡村社会面临巨大 危机。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在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量各种 类型的工业地带。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 ,认识和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 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 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 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最新预测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0.3%
12.5%
16.6%
23.3%
26.5%
28.7%
据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7亿,而 中国就占1/4,那时,世界平均每7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而中国每 5 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想象,到下世纪初,白发苍苍的老人 将随处可见,我们将面对秋天夕阳下一片银色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