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泥人(2018年1月16日浪迹天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惠山泥人(2018年1月16日浪迹天涯)
惠山地区出产的惠山泥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与无锡清水油面筋、无锡酱排骨并称为三大土特产,闻名中外。

旧时,在惠山观音殿附近的稻田里,距地表1~1.3米深处挖取的黑泥(俗称格泥),泥质细腻,可塑性强,经晒干打细,掺水揉和敲打后,具有干而不裂、弯而不断的特点,非常适宜制作泥人。

据山阴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和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明末无锡惠山就有泥人出售。

张岱的《陶庵梦忆》,在该书的“愚公谷”条目下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过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货。

”惠山泥人造型简练、色彩鲜艳、神形兼备,已有400多年历史。

早期的惠山泥人,只是当地农民借以糊口的一种副业生产。

农闲时,捏些大头娃娃和小狗、小猫、小公鸡一类的儿童玩具出售。

这种民间的泥耍货,因为是“下里巴人”自己的花样,其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每年秋收之后,外地的农民,摇着小船,带些芝麻、绿豆、黄豆等杂粮,来这里换些泥人回去,沿途贩卖。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江南农业丰收,百姓生活较为安定,惠山之前因此兴修了一些祠庙。

据估计,当时为了迎合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出现了像大阿福、三胖子(又名一团和气)、老寿星、送子观音一类的作品,做工
自然也就讲究了一些。

朝山进香的和游山玩景的,都乐意带些回去,分赠亲友,以示吉利。

其中大阿福品种独多,最具地方特色。

有关惠山泥人大阿福的传说有多种,流传最多的是说,很久以前,惠山附近有一位村妇胎生双儿(一男一女),取名“沙孩儿”,聪明机智,力大无比,于是惠山艺人用泥土制作“沙孩儿”的形象,以表怀念之情,以后经艺术上的加工、提炼,逐步形成一对盘腿而坐、手抱麒麟的胖娃娃形象,取名“阿福”,流传后世。

“阿福”造型概括简练,体型丰满,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幸福可爱之感,有吉祥之意。

惠山泥人分为粗货、细货两类。

粗货用模具刻制,一般无附件;细货是以戏曲为题材的手捏戏文。

工艺不同,各具特色。

在惠山泥人作品中,虽有“粗货”、“细货”的分别,但并没有因此带来了艺术水平高低之分。

例如:“大阿福”至今还是粗细两种并存的,有人认为,粗货大阿福比起细货的甚至更加耐人寻味,更加传神动人。

清初,开始有泥人作坊。

至清成丰、同治年间,苏南京、昆剧流行,惠山泥人里大量出现戏曲人物,它们的色泽富丽典雅,形象刻划比较细腻,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漫金山”等,后人统称为“细货”。

细货又可分成“板戏”和“手捏戏文”。

前者人物的身段头部分别用模型翻制,然后装配,行话叫做“型段镶首”,仅对细部进行加工,一般用来塑造神像,形态较为呆板;后者仅头部为型制,其余的均用手捏塑,因此动作摆动幅度大,常用来塑造
戏曲人物。

细货的顾客,原来多米商(无锡以前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他们冀求发财,需要供奉赵公元帅一类的财神;在办理婚丧喜庆的时候,又要放上几桌戏文,附庸风雅。

随着西方国家商人来华倾销商品,惠山泥人又跟着销到国外。

清关羽、关平、周仓泥塑霸王别姬清末,惠山泥人取材更为广泛,社会风俗、神话故事、戏曲情节,无一不有。

其中销量最大的是观音、财神、送京娘、闹朝等。

这时期,惠山泥人业曾出现过不少名人,其中最著名的艺人有丁阿金(1842~1925)和周阿生(1832~1912),曾有“要神仙寻
阿生,要戏文找阿金”之说。

例如保存在南京博物馆的“蟠桃会”,里面有王母娘娘和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的神仙共二十多人,表现了较大的场景,这些人物,造型夸张,意趣盎然,神采飞扬,容貌迥异。

堪称周阿生的代表作。

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民国初年,秦仁金制作的“庙会”,傅润
泉制作的“狸猫换太子”最有特色。

沪宁铁路通车后,泥
人生产发展迅速。

惠山泥人泥细货主销上海,泥粗货主销苏北和浙江。

日军侵占无锡后,部分作坊焚毁。

80%以上的从业人员转业改行,或砍柴,或跑小生意,勉强期口。

手捏戏文和具较高质量的耍货基本停产。

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作坊(店铺)大都改产石膏制品,而粗细泥货仅有少量生产,质量远不如清末,惠山泥人业陷入窘境。

解放后,无锡市人民政府重视惠山泥人的发展,将惠山艺人组织起来,
城里惠山泥人厂,并开发许多传统和新的产品。

1958
年11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来泥人厂摄制了“惠山泥人”的影片放映于全国。

外国友人至厂参观络绎不绝。

1959年郭沫若参观泥人厂后,口占一律:“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

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赞美泥塑艺术。

“文化大革命”初期,惠山泥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品种被斥为复古、倒退。

甚至连解放初期征集到的历史作品的复制件也未能幸免。

深受外商喜爱的产品被迫停产,模具被迫销毁。

1976年以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恢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止生产的手捏戏文,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

随着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惠山泥人再次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