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 第七章 水资源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

《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

《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让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

环境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而且,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次,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让我认识到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环境。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另外,在学习环境科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其中,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找到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此外,政府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限制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的过度开采,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推广。

在学习环境科学概论的过程中,我还接触到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例如,我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环保组织和环保项目,他们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改善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这些案例和实践经验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大型项目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节约能源、减少垃圾产生等小事,来保护环境。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例如,系统论、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环境概论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PPT课件

环境概论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PPT课件
境;底部是还原环境;使重金属产生氧 化-还原反应。
第25页/共48页
B、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2) ※ 胶体化学效应
无机胶体吸附:石英、黏土微粒,
铁、锰氢氧化物的悬浮物和底泥能产生 对重金属的吸附。
有机胶体吸附:腐殖质的聱合作用和
离子交换作用,无机和有机粒子的聚合
体的吸附作用使重金属转移到悬浮物和
溶性底,脂溶性高,易在人体内聚集,
③ 多氯联苯 同类有73种剧毒物,最毒为二恶英
④ 多环芳烃(多第环14结页/共构48的页C-H化合物) 有20多种,其中7-8种有致癌作用。
⑸ 其他污染物
① 放射性废物 ② 生物污染物
城市生活废水、医院污水、食品厂废水排人 水体,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如各种细菌,病 毒; ③ 感官污染物
第12页/共48页
不能灌溉;
⑶ 有机无毒物(碳水化合物 脂肪,蛋白质)
有机成分极多,但都有降解时耗氧的共性,导致水生 生物缺氧致死,故用耗氧量表示它们对水体的污染:
① 化学需氧量,COD 以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来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的耗氧
量,mg/l。
②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
迁移转化过程
第22页/共48页
⑤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凡密度大于5000kg/m3、原子序数大于 20的元素叫重金属;
污染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Hg,Cr,,Cd, Pb,,As;
而另一些为微量元素,如Cu,Zn,Co, Ni,Fe,Mn,V在人体中不允许超量。
第23页/共48页
A、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等,有硫化物沉淀法;氢氧化物沉淀法;碳酸盐沉淀法 ③ 氧化还原法 氧化剂有空气、 漂白粉、液氯、氯气等

环境学概论第7章水环境保护

环境学概论第7章水环境保护

缺水引起的干旱
缺水造成城市的衰落
干旱使天津海河桥墩裸露
二、对工业的影响
1. 水质量下降,引起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 2. 缺水造成工业的停产 。 3. 破坏工业设施 ,影响生产。
三、对农业的影响
全国农业用水量4195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88%, 而灌溉农用水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5%,对农业的影响 主要是污灌,污灌有利也有弊,弊为污水进入农田后, 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累积于土壤,当有毒受害物 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农作物出现有害症状。主要症状为: 粮食减产、出现“镉米”、“铅米”、“砷米”。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
三、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平衡
CO 2 H 2O H 2CO 3 * H 2CO 3* HCO3 H + 2HCO3 CO 3 H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 的物质总量。 酸度,只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放出H+或经 过水解时声称H+的物质总量。
3、 水体污染物
⑴ 化学污染物: • 无机无毒物质:颗粒物、矿渣、粉尘;酸碱盐类物质;氮、磷等营 养物质; • 无机有毒物质:非重金属;氰氟硫的化合物;重金属: Hg、Cd、Cr、 Pb、As; • 有机无毒物质:需氧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等; • 有机有毒物质:易分解:酚、苯、醛、有机磷;难分解:有机氯、 多环芳烃、多氯联苯;致臭物、致色物等 ⑵ 生物污染物: • 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原生蠕虫 ⑶ 放射性物质: • 天然放射性物质 • 人工放射性物质 ⑷ 热污染
②人为富营养化: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 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 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含磷洗涤剂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 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都是由于水体中 N、P 富集,引起水体 DO 下降、恶化; 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 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 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 N、P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 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选用教材卢昌义编著,现代环境科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美)戴维斯(Davis,M.L),(美)康韦尔(Cornwell,D.A)著,王建龙译,环境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左玉辉主编,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推荐网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认证中心中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环境报社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网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法网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国环境新闻网绿色学校中华环境保护基金臭氧在线全球机遇基金臭氧层巴塞尔控制危险废物的跨疆域越境转移及其处理的公约台湾酸雨咨询网中国水网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水体污染地球大气、气候与环境信息计划(英文)国家海洋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思自考题要求请为每章出10~15道选择题,并回答。

为每章感兴趣的话题出0道以上探讨性、论述性题目。

(不必回答)好的题目将收录到本学科试题库!请大家独立完成!视试题对本章围绕的重点及适当兼顾全面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有论述性题目给分!本课程主要章节(32课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生态学基本原理(2)第三章人口问题与环境(2)第四章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我国的环境问题(6)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4)第六章环境污染(11)第七章环境管理(4)第八章可持续发展(1)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1 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环境问题的发展3 环境功能特性4 环境科学发展及研究对象、内容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中心事物?是人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完整版)水环境污染概论

(完整版)水环境污染概论

水环境污染与防治概论全州县机关幼儿园盘琼摘要: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广西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在到处可以看到街道上的清洁工人,街道变得更干净了。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街上去慢走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然而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并没有像街道上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污染防治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

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

以下仅就水污染问题作一介绍,水包括海水和淡水。

地球表面积约为5.11亿平方公里,陆地表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但被海水覆盖约3.62亿平方公里,约占71%!一、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

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 环境地学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是以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 演变、组成、结构、特性和功能,及其整体行为对人类 (以及生物)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人类(生物)对系统发展 变化的反应或相应,据此制定合理改造、利用和保护资源 与环境优化控制和调节的途径与措施,使人类与环境相协 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学科。
环境地学
(3)生物圈与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关系
环境地学
生物圈与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其它各圈层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促使整个复合系统永不停 息地演化与发展的重要一环。生物圈与土壤、水和 大气等圈层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态环境。通过能量和 物质在各圈层内及圈层间的流动、交换,地球系统 的平衡与稳定才得以维系。
7.1.2 关于环境地学学科性质的几个问题
1. 研究内容: 2. 地球环境系统变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迁移、转化
和交换过程;环境质量及其演变规律;以地表环境系统 为中心的延伸与扩展;发展并完善完整的环境地学理论 体系。 3. 2. 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 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污染气象学等。
7.3.2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
各圈层间的相互 作用最重要的是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和 陆-海相互作用。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7.3.3 人文过程的干扰
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表系统影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人类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日俱增;
②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规模愈来愈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征。
地球大气温室效应还大大抑制了地面温度的剧烈变化;保护 了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宇宙射线和流星的伤害;为工农业生产提 供了丰富的原料。
环境地学
但对于某个区域(如城市、山谷、盆地)来说,大气 对人类活动排放于其中的污染物的自净、稀释能力是有限 的。如果超过了其大气环境容量的阈值,环境空气质量将 明显恶化。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实行清洁 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森林面积(图7-2)之外,保护 空气资源,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还须采取法律手段以及经济 手段。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学之水体环境概述(ppt 38页)

环境学之水体环境概述(ppt 38页)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23
❖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 —蕾切尔·卡逊
24
25
赤潮
26
水华
27
云南滇池爆发蓝藻
28
云南滇池爆发蓝藻
29
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的含氮物质: 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等 无机氮—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 含氮物质的转化: 氨化和硝化过程
石油、煤等燃料及木材,可燃气体在不完全燃烧或在高温处理 条件下所产生的 ,具有致癌或致突变作用。
⒋多氯联苯(PCB)
多氯联苯是联苯上的氢被氯置换后生成物的总称。
18
§⒌ 水污染综合防治
一、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减少耗水量(节水减排) ➢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末端治理) ➢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功能) ➢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 —蕾切尔·卡逊
1
§⒋水体环境概述
一、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⒈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①决定于与水接触物质的成分和溶解度 ②水与接触物质作用的条件 ⒉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①溶解气体 ②溶解固体(微量元素) ③生源物质(生物生成物) ④胶体物质
2
§⒋水体环境概述
二、水体和水体的自净 ⒈水体 水体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 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 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水体作 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水以外还包括水中的悬浮 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①按“类型”可划分为:海洋水体与陆地水体。 ②从“区域”的角度理解:水体是指某一具体的被 水覆盖的地段,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
3
§⒋水体环境概述

环境学之水体环境概述

环境学之水体环境概述

环境学之水体环境概述水体环境是环境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自然水域和人工水域中的水质、水量、营养盐以及生物等环境要素。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对水体环境的认识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水体环境包括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

自然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世界表面积的71%。

河流是地表地理水系的一部分,是地表径流积聚形成的水流,对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是地表水集聚形成的水体,影响当地气候、生态系统和生活水源,对于保持水量平衡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是地下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用水。

水体环境中的水质是评估水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水质是指水中所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包括溶解氧、pH值、浊度、溶解物、营养盐等。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体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目前,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和非点源污染等对水质的污染。

水体供给了许多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水体中有多种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渔业资源等,它们构成了水生态系统。

水体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水温升高、水质污染等会导致一些生物物种灭绝或者数量减少,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在保护和改善水体环境方面,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控制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

其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采用节水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环境问题,保障公众的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水体环境的概述涉及到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的环境要素,包括水质、水量、营养盐和生物等。

保护水体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
1.环境学的概念和特点
2.环境和生态的定义
3.环境学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要素与资源
1.大气环境
-包括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环境污染等内容
2.水环境
-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等内容
3.土壤环境
-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内容
4.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三、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评价
-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2.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
-包括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内容
4.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
-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修复与治理等内容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生态足迹与生态延续能力
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
4.绿色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
五、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1.环境伦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环境伦理与道德责任
3.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4.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
以上是《环境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和备考。

除了理论知识,考生还应该关注环境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的最新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在《环境学概论》的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0437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0437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0437)《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名词解释1、答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里,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3、答案: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4、答案:不可更新资源乂称非再生资源,一般是指那些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资源。

5、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答案:环境污染的远期危害是指这种危害不是在短期表现出来的,甚至有的不是在当代表现出来。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

7、答案: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种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恶劣影响和破坏,即称为大气污染。

8、答案: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9、答案: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就是水污染。

10、答案: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日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这就是水体的自净。

11、答案: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12、答案: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是指未受或烬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3、答案: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理学环境保护概论第七章水污染与防治

理学环境保护概论第七章水污染与防治
制定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原则是:1.卫生上 安全可靠,不含有各种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2.化学成分上对人体健康无害,不应对人体健康 产生不良影响或对人体感官产生不良刺激;3. 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过高的硬度导 致水垢的形成等。
(三)其他水质标准:
第三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水体因接受
❖ 1)水体的自净作用使水中的有机物的数 量日渐减少,细菌因缺少营养而逐渐减少;
❖ 2)水中生长的纤毛类原生动物、浮游动 物等不断吞食细菌,使其数量逐渐减少;
❖ 3)还有日光杀菌。
❖ (二)水环境容量:水体所具有 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 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 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 环境容量。
❖ 在水污染的防治中,一般用COD (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 这两项综合性的间接指标来衡量水中有 机污染物的量。只有当某些有机物具有 毒性,才分别测定其含量。
❖ (1)BOD(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 件下,当温度为20摄氏度时,由于微生 物的活动使可分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 定状态时所需氧量。但测定生化需氧量 所需要量的时间很长,而且,生化需氧 量也不能反映微生物降解不了的有机物 的量。
3、氧化还原:通过化学药剂与污染物质之 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转 化为无毒或微毒物质的方法,称为氧化还愿法。
❖ 5、有机毒物污染:如农药、有机染料、多 环芳烃等,对人体往往具有毒性,有的能引起 急性中毒,有的可引起慢性中毒,有的还有致 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二)物理性污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悬浮物污染:影响水体外观,增加水体的
浑浊度、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热污染:主要是由工厂等排放的冷却水。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学概论水体环境

环境学概论水体环境

19
5/23/2020
20
5/23/2020
21
5/23/2020
22
5/23/2020
23
5/23/2020
24
5/23/2020
25
第一节 水体环境概述
❖ 视频:
ku6/show/faOwggU3G9jMGVR5.html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v..sina/swf/player.swf?vid=757309&uid=1242976014 水污染
因少而,可 水能 清形 澈成 透淡明水,湖有泊机或物咸和水细湖菌的。合量极 少,受地面的污染不那样直接,溶解盐类 含量增加,硬度和矿化度较大。
5/23/2020
返回 10
5/23/2020
11
5/23/2020
12
第一节 水体环境概述
三、水体概念及水体污染
❖ (一)水体的概念
❖ (二)水体以污相染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 ❖ (三)然水水体当域自污,净染包作物括用进有入一河定流流、速湖的泊沟、渠海、洋或
5/23/2020
15
第一节 水体环境概述
四、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视频)
❖ (一)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 (二)水体污水染体的污主染要源污指染:物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通常也包括污 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P69)
5/23/2020
17
5/23/2020
18
5/23/2020
第一节 水体环境概述
❖ (三)水体自净作用: ❖ 河流的自净作污染用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 ❖ 水体的自净一系指作列河用物 水的理中类、的型化污:学染和物生质物浓因度素在的河共水 ❖ 河流自净作同向1)作下用物用游的理, 流主净使动要化水中表:中的现污污自:染染然物物降因质低稀的现释浓象、度。扩降散、沉 ❖ 影响水体自低淀,等净这作的种 用主现而要象使因称浓素为度:水降体低的的自过净程。。其中稀释

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生态学概论)

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生态学概论)

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速发展。

一方面,人类对水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

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全国有300 座城市缺水,因缺水全国城市工业每年损失1200亿元,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倡节约用水的同时,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

关键词:对水的需求水污染水短缺饮水安全保护水资源引言:一切源于水,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需要水。

然而由于地域的缘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近年来加之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大,更槽糕的是水资源浪费严重,大多被严重污染,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

这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人人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使水资源能够源远流长。

正文:一.水资源的重要性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

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没有水就没有生活!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溶解及反应能力极强
• 水作为一种溶剂,其溶解能力极强。由于 其介电常数很大,使溶质电离能力很强,水 中溶解物质可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也可与溶 剂水发生各种反应,其生成物再进一步参加 各种不同性质的反应。由于水的极性强 因而 水在环境中起着巨大的地球化学营力作用。
5)有很大的表面张力
• 自然界中除汞外,所有液体中水的表面 张力最大,达72.75达因/CM(其它 多在20-50达因/CM周。
1、水污染
从环境质量保护观点出发,可以认为:任何物质若以不 恰当的种类(如人工合成物)、数量(超环境容量)、浓 度(超过生物忍耐限度),形态(有机、无机),价态 (Cr6+>Cr3+),途径(酚、氰等易生物净化毒物进入大气, 地下水比进入地表水危害大),速率(超过自净速率), 进入水环境,都可造成水污染。
分子量 18 18 34 81 130
融点℃ 0
-100 -85.5 -65.7
-51
沸点℃ 100 -80 -60.3 -41.3 -2.2
2)体积与温度关系异常
• 0-4℃,随湿度升高,水的体积反而缩 小,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超过 或低于此温度体积都会膨胀。
3)热容量最大
• 在所有物质中(固体、液体)水具有 最大比热。生态意义。
洪水灾害——
由于水体(江、河、湖等)中的水量超过其最 大容纳限量而溢出的现象。
范围广:陆地2/3,江河中下游 损失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黄河 1117年(宋):决口淹死百余万人 1642年(明):水淹开封城, 全城37万人, 淹死34万人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 受灾人口 2.23亿,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5万间,受灾农作物 3.18亿亩。 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
干旱灾害——
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严重少雨,以致水资源供给不 足,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严重 不利影响。
旱灾危害的主要表现:
■农业减产:植物生长不良,生物量减少,饥荒。 ■供水不足:工业和城市用水短缺,人畜饮水困难。 ■生态破坏:土地退化,植被死亡,物种灭绝。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近代各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难:
1876-1878年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 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在旱灾中心地区 80%的人被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
四、水污染物类型及来源
1、水污染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水体 的自净能力,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破坏的现象, 称为水污染。
2、水污染源
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 自然污染源:自然界本身地球化学异常引起。 人为污染源: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水体 产生。
水污染源的分类
(1) 按形态——点、线、面 (2) 按稳定性——固定、移动 (3) 按排放时间——连续、间断、瞬时 (4) 按人类活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 村污水
3、水污染物
造成水体水质、水生生物、底质质量变化的各 种物质和能量称之。
1)悬浮物
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 合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 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 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 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
工业废水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 ➢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 ➢带有颜色或异味 ➢废水水量和水质变化大
生活污水
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 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 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 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 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
排水等。
生活污水中99.9%是水,固体物不到0.1%
大量合成洗涤剂
农村污水
1、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1)世界用水量以每年3-5%速率增加; 2)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3)全球农业用水仍占较大比例,但发达国家工 业用水增加快,超过农业用水。
2、水资源消耗与水危机的产生
1)水资源消耗的三个方面:
公共用水(饮用水和卫生用水):占全球用水 的5-6%;
工业用水:占全球用水的32%(2000年); 农业用水:占全球用水的57%(2000年);
水循环示意图
4、水的特性
与同类化合物相比,水具有一系列异常特性: 1. 具有相对较高的融点和沸点(氢键结合) 2. 体积与温度关系异常 3. 热容量最大 4. 溶解及反应能力极强 5. 有很大的表面张力
1)具有相对较高的融点和沸点(氢键结合)
• 化合物

H2O

H2O

H2S

H2Se

H2Te
2、水资源消耗与水危机的产生
1)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条件影响 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水体污染
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1、特点
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 蒸发:地区差异大 径流:地表径流时空分辨不均匀 地下水:补给类型差异大
2、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1)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组合不平衡 2)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水灾旱灾频繁 3)水土流失严重,诸多河流含沙量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
环境学概论
第七章 水资源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1、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 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 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地球表面不连续的水壳。
2、水的分布
3、水循环
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水分不断蒸发、 汽化而形成云,通过大气环流传播到各处,以雨 或雪形式降落下来。降落下来的水分,一部分 渗入地下;一部分经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层;一部分 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洋,再经水面蒸发进入大气圈。 这种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称为水循环。
• 这是由于氢键作用使水的内聚力很大, 内部水分子强烈倾向于把表面分子拉向 内部,从而赞成造成很强的表面张力。
5、水资源
天然水量并不等于可利用水量,水资源则一般 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 的那部分水量资源。 如大气降水,江河、湖泊、 水库、土壤和含水层的淡水 。
二、世界水资源利用情况
农村中生产生活的废水总称。 经地表径流带入地表水和渗入 地下水,形成污染,是典型的 面状污染源。是造成天然水体 农药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作用 的来源。
含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高
含较高化肥、农药。 施用农药、化肥的80-90%均可进入水体。 有机氯农药半衰期约15年,参加水循环形成全球 性污染,各类水体均有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