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林堡乡东营小学邵燕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对于英语来说,英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语言,人们需要运用它来在生活中来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一、依托并结合教材,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就得越重视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就小学教材PEP版本来说,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内容比较的生活化。比如:从一开始接触的文具类、身体部位、颜色、动物、食物、数字、家庭、个人情况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来自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了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抓住这一特点,能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如“Hi,My name is John.” “I'm from America.” “I am twelve.” “I like playing co mputer games.”另外,根据教材内容安排,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学习家庭成员,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进行交流。“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doctor.He likes watching TV.” “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teacher.”等。现实生活英语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
识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情趣。教师在新课标的感悟下,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学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良好的教学情景场、充分的空间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天地。情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重点运用的方式之一。学生只学习不运用,我们的教学也是失败的。学生不但要学习,还要会运用,这样,才可以说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来源于生活,更应运用于生活。通过设置情境,结合表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中快乐、活泼地学习,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中,我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熟悉,认识到英语就在身边。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语言情境,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平台,把英语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语言生活化,课堂生活化。如在学习吃一些食物一课中的“CanIhelpyou?”句型时,事先摆好一张桌子,在上面放些实物图片,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对话和示范。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自然习得语言的表达意图;在练习时,让学生两两结伴购物。在生活化环境下,课堂成为交际性场所,言语性课堂,具有了真正的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
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
三、以作业为桥梁,实现语言知识生活化。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扩展学习语言的平台。
教材上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有时教师往往可以让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字母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掌握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言。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即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