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意愿及就业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会资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意愿及就业行为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在湖南省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得出社会资本会对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其就业结果的相应结论,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意愿就业行为
[作者简介]缪悦(1972- ),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管理及高等职业教育;李映辉(1964- ),男,湖南桃江人,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及高等职业教育。

(湖南长沙 41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可就业能力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项目主持人:缪悦,项目编号:xjk011cgd013)、201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物业服务补救及其与业主后续行为意向关系研究”(项目主持人:缪悦,项目编号:10c0431)和长沙学院2009年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实践教学视角下的物业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缪悦,项目编号:09z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85-02
一、引言
迄今为止,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宏观层面包括高等教育体制、城乡二元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微观角度涉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择业观念及职业规划等。

其中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与包括就业能力在内的个人特质关系密切,而且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及质量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社会资本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就业比例和就业层次,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课题。

二、概念界定
1.社会资本。

从国内文献看,我国学者更多地认为社会资本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动员资源的渠道,社会资本决定于个人自我通过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和获得稀有资源的能力,个体只有在调动这种资源形式时,社会资本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从社会资本的拥有主体来看,大学生社会资本包括个人社会资本和公共社会资本两种。

美国学者普特南(putnam)认为,典型的公共社会资本包括工会、社团、俱乐部等。

而国内学者陈成文等人则强调,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其所拥有的个人资本更多地来源于家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继承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广度。

鉴于此,本文将大学生社会资本分为个人社会资本(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亲友网络规模等)和公共社会资本(校园招聘会、校园就业信息发布等)。

2.就业意愿及就业行为。

就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
的预期,这种预期只有在与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合适的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可以通过前途选择、地区预期、行业预期、就业单位性质及期望薪酬等指标加以反映。

就业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3.社会资本与就业。

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扩大就业机会;(2)提供经济资助,降低失业风险;(3)节约工作搜寻成本,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就业行为受到社会资本及人力资本的双重作用,具有相同人力资本的学生因其社会资本拥有量的不同,在就业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将会形成显著差异,进而对其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1.数据的收集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研我们以长沙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以及湖南女子学院等4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2011届应届毕业生为对象,调研时间为2011年5~6月,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长沙学院150份,其余三所高校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答题有缺项或有明显纰漏的做无效问卷处理),有效回收率为82%。

本次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备选答案采用likert5分量表,并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检验。

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分析的科学性,已保送读研及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在本次调研范围内。

本次调研的量表包括社会资本、就业意愿及就业行为三个部分。

社会资本的体系包括五个指标。

父母职业等级的划分按照陆学艺等提出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设定为五个职业等级:底层、中下层、中中层、中上层和上层(父母双方以高的一方作为参考);其余四项指标,即家庭收入状况、亲友网络规模、校园招聘次数及校园就业信息发布数量,均从低到高分为五档。

就业意愿中,地区预期包括北上广一线城市、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城市及农村五类;行业预期,按照黄敬宝对于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分为金融、邮电等现代服务业、教育文化和传媒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及其他几大类。

单位性质预期,沿用边燕杰等的研究成果,将中国就业单位划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

薪酬预期,分为2000以内,2000~2999元,3000~3999元,4000~4999元及5000以上等五大类。

就业行为的指标体系内容及划分参考张晓满的设计,包括求职费用、投递简历份数、信息收集渠道数目及参加面试次数四类,所有指标都是由小到大依次赋值。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意愿研究。

为验证拥有不同社会资本量的学生对于其就业意愿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针对回收的246份有效问卷采用独立t检验,并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结果见表1。

表1显示,父母在职业等级上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地区预期、行
业预期及薪酬预期差别不大,但对于单位性质预期存在明显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的行业预期及薪酬预期差异显著。

拥有不同亲友网络规模的学生,其地区预期、行业预期差异显著。

数据显示,校园招聘次数和校园就业信息发布数量与学生预期薪酬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其他就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原因可能在于本次调研的4所高校均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前来招聘的企业绝大多数来自于本地,而且更多地来自于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所以对于学生地区预期、行业预期及单位性质预期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行为研究。

关于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学生的就业行为,我们进行如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父母职业等级与学生的就业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即父母职位越高,子女用于求职的费用、投递简历份数、收集信息的渠道数目以及参与面试的次数越少,但父母职业等级与子女就业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求职费用及参加面试的次数越多,但投递简历的份数与信息收集渠道数目,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组别间没有显著差异。

数据显示,亲友网络规模与学生就业行为呈正向相关,其中对于学生信息收集渠道及参加各类面试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校园招聘次数和校园就业信息发布数量与学生就业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在提高学生简历投递份数及增加学生面试机会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更加重视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受转轨时期中国劳
动力市场,包括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殊性与高校扩招的双重影响,社会资本给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大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顺利实现就业,早日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根本诉求。

2.合理调整就业意愿,积极采取就业行动。

大学生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及时调整过高的就业预期,构建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就业意愿,树立合理、主动灵活的就业观念。

另外,应充分利用父母亲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园就业bbs及社会中介组织或媒体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充分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3.进一步拓宽学生公共社会资本供给渠道。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和咨询力度,加强对于学生在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合理的择业观念。

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等媒介及时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并通过实习基地建设、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等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公共社会资本的水准。

再次,学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加大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实现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就业市场的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边燕杰,李路路,李煜,等.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2]黄敬宝. 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张晓满,汪贤裕.大学生就业行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5).
[5]lucas s r.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ducation transitions,track mobility,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1(6).
[6]rouse,cecilia elena.low--income students and college attendance:an exploration of income expectations [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