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的构成要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价格歧视的特征
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价格歧视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在准确把握价格歧视特征,有效识别价格歧视各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由反垄断法对价格歧视行为进行有效规制。价格歧视行为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2.1主体特征
价格歧视行为的主体特征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同时必须是同一经营者实施的价格歧视行为,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第一,价格歧视的主体为同一经营者
只有同一经营者采取不同价格或提供其他利益时,价格歧视才能构成。不同经营者以不同价格提供同一产品,不构成价格歧视,而构成价格分散,而价格分散一般不会妨害竞争,所以对同一经营者的认定对于认定是否存在价格歧视行为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企业之间的各种关联关系的存在,对同一经营者的认定造成困难。
【案例分析】“卡比利宝马公司诉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案。自1981年到1990年。卡利比宝马公司通过与德国宝马生产商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以下简称宝马AG)签订合同,从德国购买宝马汽车进口到波多黎各,再将其零售。1991年2月,上诉人卡利比对宝马AG以及宝马全资北美子公司(宝马NA)提起诉讼。原告共简要陈述了四点诉讼请求,其中一个诉请就是指控被告违反《鲁宾逊-帕特曼法》第13条。原告称宝马AG以较为低廉或更为优惠的条件将相似的汽车卖给宝马NA,而宝马NA再将汽车出售给那些与卡利比进行竞争的零售商。地区法院基于两项理由驳回原告起诉。原告上诉,上诉法院在审查驳回垄断诉讼请求的时候,基本采纳了起诉状中的事实并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合理推论,在依据相关法律对这些事实进行审查之后,上诉法院作出地区法院不应驳回反垄断诉讼请求的结论。该上诉案件涉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与公司本身之间是否构成《鲁宾逊-帕特曼法》下的“单一卖方”。1
在本案中,原告在起诉状中指出,有人对不同的购买者,即卡利比和其他与卡利比进行竞争的零售商实施了价格歧视,并损害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就本案来看,表面上存在两个将宝马汽车卖给零售商的“人”,即宝马AG(卖车给原告)
1沈四宝.《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定性案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53
和宝马NA(卖车给原告的竞争者)。对此,原告补充证明宝马NA是宝马AG的全资子公司。因此,我们必须面临一个法律问题,即原告最后提到的这个事实能否使两个独立的公司构成《鲁宾逊-帕特曼法》目的下的单一主体。如果能,原告就适当宣称了将相同货物以不同价格进行出售的单一主体。如果不能,本案就不存在进行歧视的主体,因为“歧视”要求一个经营者至少在两次的交易中以不同的价格将相同的产品卖给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对象。
对这一问题上诉法院认定宝马AG和宝马NA在这项交易中属于《鲁宾逊-帕特曼法》下的“单一主体”,给出的理由为:根据1984年最高法院判决的Copperweld Crop.诉Independence Tube Crop.案。该案法院判决《谢尔曼法》第一条所用的“共谋”一词不包括全资子公司与母公司间订立的合同。因为它们具有完全统一的利益;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通常的公司行为是由同一个公司意思支配和决定的,而且无论母公司是否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的控制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宝马AG将货物销售给全资子公司NA的行为不构成《鲁宾逊-帕特曼法》下的买卖,这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转让,无论NA事实上是否独立,它仅仅是一个受转让方,而非AG的买方,如果AG以高于对NA 的价格将相同的货物卖给NA的竞争者不构成对法案的违反。也许在已经很复杂的反垄断领域,单独以所有权关系进行判断的方法将更为简便:只要是完全的所有权就可以确定公司和他的全资销售子公司构成法案下的单一主体,就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交易不是《鲁宾逊-帕特曼法》下的买卖。因此,我们判决在《鲁宾逊-帕特曼法》下,宝马AG对宝马NA的所有权使它们构成单一卖方。
笔者对本案的评述如下:所谓的价格歧视是指经营者对相同交易条件的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价格或提供价格以外的其他不合理利益的行为,它会实质性的削弱竞争或主张垄断。本案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施价格歧视的主体。根据反垄断法的要求,要证明存在价格歧视,首先必须证明实施价格歧视的主体是单一的,也就是说,歧视的来源必须是相同的。根据各国公司法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公司都是具有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的,对本公司的行为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是由于在现实中,公司之间总会产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或者纯粹是单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或者会在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控制或影响关系。在对价格歧视进行反垄断规制时,前一种情形并没有疑问,但是在后一种情形下,由于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要求实施主体的单一性,所以对相互具有控制、影响关系的企业之间是否构成反垄断法上的单一主体的探讨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前提。其中母子公司之间
由于在经营决策、经营目标等方面具有特殊关联关系而需要特别关注。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对于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不必考察母公司是否对其实施了控制,可以直接认定其为同一竞争主体。因为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具有共同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假设,即是“不管母公司是否对全资子公司实施了严格控制,只要全资子公司不为母公司的最大利益行事,母公司就可以在任何时点对全资子公司实施完全控制。”第二、对母公司与其部分持股子公司的判断。母公司与其部分持股子公司之间是否能够构成价格歧视行为的单一主体则需要区别对待,需要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根据大多数国家(地区)的公司法的规定,一般来说,在持股比例过半的情况下就可以构成单一主体;在持股比例不到一半的情况下则不构成单一主体。但是这也仅仅是法律预先设定的可反驳的假定而已。如果母公司持股比例超过子公司已发行有表决权股份的半数时,如果能够证明母公司虽然持有子公司多数比例的股份但其实并没有实际行使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时,则可以此实施作为对预先假设的反驳理由,从而推翻法律的初始设定;同样,如果母公司并没有持有过半比例的有表决权的股份,但却在实际上对子公司实施了控制,则仍旧可以提出证据推翻法律的初始假定证明母子公司构成了同一经济主体。本案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承认了母子公司的单一主体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易就不构成买卖,而仅仅是一种转让,不能与其他竞争者的买卖同等看待。
第二,价格歧视的主体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依据什么标准认定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西方国家适用过三种不同标准,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结果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结果标准是指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价格显著高于成本,从而其获得的利润大幅超过了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应当得到的利润,从而得出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结论。市场行为标准是指如果一个企业在做出经营决策时,不受其他竞争者的影响,则可以得出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结论。市场结构标准是指如果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在特定相关市场上长期具有大的市场占有率,则可以认定该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判定,所以市场结果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作用是有限的;就市场行为标准而言,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不同,同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总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认定企业市场支配地位时,市场行为标准通常只能作为辅助标准。较之前两种标准市场结构标准使用的市场份额具有相对明确性,所以各国在认定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