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防沙治沙用沙现状及对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期
防沙治沙武威市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3262.8万亩、2289万亩,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5.5%、45.9%。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71.1万亩,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达654公里。
一、防沙治沙现状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力推广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沙漠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
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一)集中连片,大规模人工固沙造林。
2010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固沙造林154.27万亩,年均完成19.3万亩。
至目前,全市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
民勤县以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为重点,实施工程压沙20.05万亩;凉州区红水河沿岸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古浪县在民调渠沿线两侧纵深200米~600米范围内,完成压沙造林3.6万亩。
(二)注重保护,封沙育林草成效明显。
全市完成封山沙育林草172.18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75万亩。
民勤县黄案滩、红沙岗四方墩滩、民昌路沿线、梭梭井,凉州区新红路以东夹槽滩,古浪县民调渠沿线四道沟至十二道沟,石羊河林业总场三坪口等区域连片封育面积均达到5万亩以上,植被盖度提高15~20%。
(三)科技支撑,提升防沙治沙水平。
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开展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
弘扬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亲抱娃娃”治
沙模式。
在不同类型区,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
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四)创新机制,增强防沙治沙活力。
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承包到户180.92万亩。
以古浪八步沙六老汉、凉州区王银吉等为代表的承包治沙1000亩以上大户达到75户,承包面积70万亩,治沙面积32万亩。
民勤县开展公益性人口转移试点工作,积极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专业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
市、县区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每人每年完成1亩的压沙造林任务。
通过持续治理,武威市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沙化土地明显减少。
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
二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
民勤县青土湖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盖度由5~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封育区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盖度由28%提高到现在的45%;古浪县民调渠沿线植被盖度由12%提高到现在的45%。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沙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治理任务重、难度大。
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需要治理的面积大,已经治理的沙地林草植被尚处于恢复阶段,极易遭受破坏,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同时,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自然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逐步增加。
(二)防沙治沙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标准低。
武威地处干旱荒漠地区,治沙造林全部需要补水灌溉才能保证成活,成本高。
防沙治沙主要依托三北工程补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经测算,沙区造林每亩成本
武威市防沙治沙用沙现状及对策措施
俞晓芳
21
1
期
1000元以上,封沙育林成本300元,而国家投资乔木林每亩补助500元,灌木林每亩补助240元,封育每亩补助100元,与实际需求相差很大。
(三)治沙造林无抚育管护专项资金。
林业建设项目只有造林补助资金,无灌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资金,“三分造,七分管”的措施难以全面落实,防沙治沙造林绿化成果巩固困难。
三、防沙治沙用沙对策与措施
(一
)大规模实施沙漠锁边行动。
以民勤生态特区建设为重点,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禁保护相结合,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
一是在风沙沿线建成长400公里、宽2~6公里的防风固沙屏障,高标准建立治沙造林示范点,为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树立样板。
二是对绿洲外围3~5公里范围内,植被覆盖度大于20%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等进行围栏封育。
三是在封育区外围,不具备治理条件或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人为活动宜造成沙化扩展或生态持续恶化的地段,建立封禁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二)加快发展沙漠生态绿色产业。
一是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开发沙漠观光、沙漠疗养、沙雕艺术、滑沙探险等沙漠旅游项目,打造好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民勤万亩胡杨林基地、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凉州区头墩营国家沙漠公园等沙漠风情旅游景区,把武威建成全省沙漠旅游首选地。
二是发展沙区葡萄酒产业。
依托“中国葡萄酒城”、“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金字招牌,加大葡萄酒庄建设力度,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田园综合体,建设一个酒庄,打造一个乡村旅游景点。
三是积
极开展沙区资源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柽柳、梭梭、沙棘、
白刺等沙生植被资源发展沙产业。
加快发展以林药、林菌、林禽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达到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创新完善防沙治沙体制机制。
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认领义务植树造林基地等新模式。
争取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完善防沙治沙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区域间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区与保护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创新补偿机制。
(四)推进防沙治沙科技创新。
依托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金字招牌,加大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力度,积极争取建设防沙治沙院士、博士、硕士工作站,面向国内防沙治沙科技前沿,聚焦国家“一带一路”、生态安全等战略目标,开展防沙治沙科技攻关。
大力开展营造林技术、治理模式、优良树种选育、生态防护效果监测、造林新材料应用及多树种混交治理模式、优良品种引进驯化、梭梭等沙生灌木平茬复壮更新、柽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五)构筑防沙治沙资金支持体系。
坚持国家投资的主渠道,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重点用于防沙治沙;加大财政筹措资金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沙区农村社区绿化、乡镇驻地绿化、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方式,支持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引导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
防沙治沙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