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A.114 B.61 C.175 D.289
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3.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4.将14.6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19610%
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9g B.30.1g C.32.2g D.36.2g
5.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7.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
8.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9.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10.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m=3.2
C.X的化学式为NO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11.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1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11.2000
反应后质量/g007.2 4.4a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增加氧气量,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
13.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密闭装置内注人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的白色浑浊液体)并振荡装置,测得压强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由①到②,压强上升,是因为石灰浆挤压了瓶内气体
B.曲线由②到③,压强几乎不变,是因为未振荡装置
C.曲线由③到④,压强迅速下降,是因为振荡装置后,二者充分反应
D.曲线的变化可以解释检验二氧化碳为什么用氢氧化钙
14.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
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15.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下列有关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B.
C.D.
16.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x=2
B.该反应中有4种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D.若反应中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则无物质戊生成
1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投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不同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时刻
起始80g5g100g5g t1a55g60g5g t2b c40g 5g
A.甲是反应物,乙是生成物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a = 70g,c = 80g D.该反应可能是N2+3H2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18.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19.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和O2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20.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1.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
时间
C.向一定量CaCO3中加
入稀盐酸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
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22.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质量/g167010
反应后质量/g0待测4536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23.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4.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3210
反应后的质量/g0.2x1 4.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1.6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c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过程中a与d的质量比为7:11 25.工业上使用一种国产低温催化剂生产氢气的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二种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水与一氧化碳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该反应中水起了催化作用
D.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的同时还生成了二种氧化物
2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27.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
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
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28.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 .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2mL 刻度处
D .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一直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 刻度处 29.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 .若将稀硫酸换成稀醋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 .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30.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
2
MnO Δ
2KCl +3O 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
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来制取。
操作方法是:在下图所示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蒸馏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 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A__________。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应该是b进a出,不能a进b出的理由是_________。
(3)细心观察发现:该装置明显少了一种支撑冷凝管的仪器,该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4)实验中加入的沸石(或碎瓷片)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填“是”或“不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生活中还有一种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
32.用下面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图(I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II )中,CD 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 ,烧杯中水的体积为1V ,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2V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12V V V 、、表示)。
33.图1是初中化学的几种常用仪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C 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若用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还需要的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用图2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氧气,装置接口连接的顺序为____,量筒的作用_____________.
3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 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 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上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实验示意图,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 ;过程中,与a管相连的电极是_______极,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处,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通过对电解水产物的验证,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在上图的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
3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_(填①或②)通入氧气。
(4)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114,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故中子数=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175-114=61,故选B 。
2.A
解析:A
【解析】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其中的一氧化碳点燃,因此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B 、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C 、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易溶的硫酸锌及氢气,铜与硫酸不反应,过滤将铜与硫酸锌溶液分离,然后洗涤除掉铜表面的溶液,干燥后得纯的铜;D 、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掉铜的硫酸亚铁溶液;选A
3.B
解析:B
【解析】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A 、.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B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加水溶解、过滤,可将二者分开;C 盐酸能将主要成分铁反应掉,不符合除杂要求;D 、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B
4.C
解析:C
【解析】由Zn+ H 2SO 4 = ZnSO 4 + H 2↑,ZnO+ H 2SO 4 = ZnSO 4 + H 2O 可知,H 2SO 4~~ ZnSO 4, 设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为x ,
H 2SO 4~~~~ ZnSO 4
98 161
196g×10% x
98
1610
x
196100g =⨯ x=32.2g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即无论14.6g 已部分氧化的锌粉中锌和氧化锌的质量是多少,都不影响对生成硫酸锌的计算,因为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要根据稀硫酸计算即可。
5.B
解析:B
【解析】
由题意,若增加10g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 ,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25克,B 的质量为15克,A 与B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 、B 、C 三种物质各15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 新物质D ,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15克,B 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 的质量为6克,又生成D 的质量是30g ,则反应中A 、B 、C 、D 的质量比为5:3:2:10,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 的质量为10克。
A 、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 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错误;B 、第二次参加反应的A 的质量为25克,故第二次反应后D 的质量是50g ,正确;C 、反应中A 与B 的质量比为5:3,错误;D 、反应中A 与C 的质量比为5:2。
错误。
故选B 。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 、Q 、P 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 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 的质量增加了26g ﹣1g=25g ,N 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 ;同理Q 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 的质量为32g ﹣12g=20g ;由质量守恒定律,M 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 的质量为25g ﹣20g=5g 。
A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 和P ,生成物是N ,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 错误;B 、反应的M 的质量为5g ,则X 的值为18g ﹣5g=13g ,故B 正确;C 、反应中N 、P 的质量比为
25g :20g=5:4,故C 正确;D 、Q 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 正确。
故选A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甲是C 2H 6,乙是O 2,丙是H 2O ,丁是CO 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62
222C H +7O 6H O+4CO 点燃 。
【详解】 A. 置换反应必须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
故A 不符合题意;
B. 由以上分析可知,丙是水,所以通常情况下水是液体。
故B 不符合题意;
C. 生成物丁是二氧化碳,其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
故C 不符合题
意;
D. 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计量数)之比,就是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铜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解】
A、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错误;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错误。
故选A。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故A正确;
B、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故B正确;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无浑浊,故C错误;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故D正确。
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银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硝酸银分解之后银元素全部转移到单质银
中,根据单质银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
21.6
34
108
100%
170
g
g
=
⨯,生成氧气的质量
为34g21.6g9.2g 3.2g
--=,所以m=3.2,正确;C、生成的氮氧化物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4
34g100% 2.8
170g
⨯⨯=,氧元素的质量为
48
34g100% 3.2 6.4
170
g g
⨯⨯-=,则氮元素
和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2.8 6.4121416
g g =::,所以该氮氧化物为NO 2,错误;D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Ag 与O 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错误。
故选B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题。
11.C
解析:C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10g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 ,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25克,B 的质量为15克,A 与B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 、B 、C 三种物质各15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 新物质D ,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15克,B 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 的质量为6克,则A 、
B 、
C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2,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 的质量为10克,生成
D 的质量为50克.A 、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 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故A 不正确;B 、反应中A 与B 的质量比为5:3,故B 不正确;C 、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克,故C 正确;D 、反应中A 与C 的质量比为5:2,故D 不正确.故选C .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为3.2g+11.2g=14.4g ,生成物的质量为
7.2g+4.4g+a=14.4g ,故a=2.8g ;故A 错误;
B 、X 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故X 为生成物,故B 错误;
C 、3.2g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2g ×
141412
⨯⨯+×100%=0.8g ,则碳元素的质量为:3.2g-0.8g=2.4g ;7.2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7.2g ×121216⨯⨯+×100%=0.8g , 故X 中不含有氢元素,故C 错误;
D 、由C 中计算可知,3.2g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4g ;4.4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2
212116+⨯×100%=1.2g ;故X 中应含有2.4g-1.2g=1.2g 碳元素,又因为X 的质量为2.8g ,故X 中应含有1.6g 氧元素,故X 为一氧化碳,是甲烷不充分燃烧生成的,增加氧气量,就不会生成一氧化碳,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故D 正确。
故选:D 。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曲线①到②压强上升,是因为石灰浆注入装置时,挤压了瓶内气体,故A说法正确;
B、曲线②到③压强几乎不变是因为没有振荡装置,装置内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来得及和石灰浆反应,故B正确;
C、曲线③到④迅速下降是振荡装置后,石灰浆和瓶内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结果,故C正确。
D、曲线的变化反映了石灰浆和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溶液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用石灰浆检验二氧化碳现象不明显或者说根据压强判断麻烦,故D错误。
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D。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A、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氧化铜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氧化铜被消耗完全,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而图象中质量变化不同步,故A错误;
B、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反应中消耗的碳的质量要小于氧化铜的质量,故B错误;
C、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氧化铜的消耗,铜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氧化铜被消耗完全,铜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正确;
D、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可以知道随着碳的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直至碳被消耗完全,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而图象中质量变化不同步,故D 错误。
故选:C。
16.B
解析:B
A.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3Cl 、12H 、10O ,反应后戊除外有Cl 、12H 、8O ,故还有2Cl 、2O ,而一个戊分子中有Cl 、O ,故x =2,正确;
B.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该反应中丙、丁、戊3种物质是氧化物,错误;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正确;
D. 若反应中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时,化学方程式为:Cl H 4+2O 2==Cl O 2+2H 2O ,则无物质戊生成,正确。
故选B 。
点睛: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据此分析有关问题。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
80g+5g+100g+5g=a+55g+60g+5g ,a=70g ,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乙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丙是反应物,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C 、反应过程中,乙、丙的质量比为:(c-55g ):(60g-40g )=(55g-5g ):(100g-60g ),c=80g ,a=70g ,不符合题意;
D 、在反应过程中乙、丙的质量比为5:4,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中,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4×2):6:(17×2)=14:3:17,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在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 和H 2O 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CO+ H 2O 120催化剂℃ CO 2 + H 2;
A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个分子变成了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故正确;
B 、由方程式可知,甲与丙的质量比是28:44,所以反应每消耗28g 甲,可生成44g 丙,故正确;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过程不能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故错误;
D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故正确。
故选:C 。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后出现的新物质是生成物。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差量可知,反应是W+O 2→H 2O+CO 2。
参加反应的W 的质量是8g ,参加反应的O 2的质量是:20g-8g=12g ,生成水的质量是10g-1g=9g 。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为:8g+12g-9g=11g ,此选项错误;B. 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 2、H 2O ,此选项错误;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W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11gCO 2中碳元素的质量是:11g ×=3g ,9gH 2O 中氢元素的质量是:9g ×=1g ,碳元素与氢元素是质量之和是:3g+1g=4g ,而参加反应的W 的质量是8g ,所以W 中除含有碳元素、氢元素之外,一定含有氧元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此选项错误;D. 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4,此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 ,所以剩余碳酸钙的质量为:0.6g
=5g
12100%100
⨯,而生成
物中的固体是氧化钙说明氧化钙的质量=10.6克-5克=5.6克。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6克,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
2CaO +CO 100
56x O .6aC g C 5↑高温
列比例式得:100∶x=56∶5.6克 解得x=10g 。
因此原来CaCO 3的质量为=10克+5克=15.0g 。
故选D 。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