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矿产三合一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矿业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与土地复垦方案
XXXX矿业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十月
XXXX矿业有限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
编制单位资质:工咨甲11720060026
赣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06114206)号乙级
赣土复垦字[2010]005号
项目负责人:龚华根(水工环工程师)
周瑞龙(采矿工程师)
熊立(选矿工程师)
调查人员:周瑞龙龚华根张洋洋熊立
编写人:龚华根(水工环工程师)
张洋洋(水工环助理工程师)
周瑞龙(采矿工程师)
熊立(选矿工程师)
审核:彭发芽(地矿高级工程师、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审定:龚敏(地矿高级工程师、预算员)
总工程师:龚敏
法人代表:吴俊华
编制单位: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提交单位:XXXX矿业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2017年10月
目录
1 概述 (1)
1.1编制目的、范围及矿山概况 (1)
1.1.1编制目的 (1)
1.1.2矿山概况 (1)
1.1.3矿区位置及交通 (2)
1.2矿山自然概况 (3)
1.2.1地形地貌 (3)
1.2.2气象水文 (4)
1.2.3土壤植被 (5)
1.2.4项目区土地分类现状 (6)
1.3区域地质背景和土地利用现状 (7)
1.3.1 区域地层 (8)
1.3.2 区域构造 (9)
1.3.3 区域岩浆岩 (10)
1.3.4 区域矿产 (11)
1.3.5 地震等级 (11)
1.3.6 土地利用现状 (11)
1.3.7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12)
1.3.8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条件小结 (13)
1.4矿山开采历史及生产现状 (13)
1.4.1矿山开采历史 (13)
1.4.2矿山开采现状 (15)
1.5编制依据 (21)
1.5.1编制依据 (21)
1.5.2前期工作概况 (24)
1.5.3方案的适用年限 (25)
1.6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25)
1.6.1市场需求和供给状况 (25)
1.6.2产品价格分析 (34)
2 矿产资源概况 (38)
2.1矿区总体概况 (38)
2.1.1矿区总体规划 (38)
2.1.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8)
2.1.3本方案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39)
2.2本项目的资源概况 (39)
2.2.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39)
2.2.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42)
2.2.3矿体特征 (49)
2.3矿产资源储量 (52)
2.4对地质报告的评述 (52)
3 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53)
3.1开采方案 (53)
3.1.1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的确定 (53)
3.1.2确定开采储量 (53)
3.1.3矿床的开采方式 (54)
3.1.4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54)
3.2防治水方案 (55)
4 矿床开采 (56)
4.1设计开采范围 (56)
4.2开采方式 (56)
4.3开采技术条件 (56)
4.4首采地段及开采顺序 (56)
4.5采矿方法 (57)
4.5.1采矿方法选择 (57)
4.5.2极薄矿脉浅孔留矿采矿法 (57)
4.5.3采矿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59)
4.6矿山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 (60)
4.6.1矿山工作制度 (60)
4.6.2矿山生产能力验证 (60)
4.6.3矿山服务年限及延长服务年限可能 (61)
4.7开拓、运输系统 (61)
4.7.1开采岩移及地表保护 (61)
4.7.2中段高度 (62)
4.7.3主要开拓工程 (62)
4.8矿井通风 (64)
4.8.1通风系统 (64)
4.8.2矿井总风量计算 (64)
4.8.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64)
4.8.4通风设备选择 (65)
4.9矿井排水 (65)
4.10供气 (66)
4.10.1采区压风系统 (66)
4.10.2最大耗气量 (66)
4.10.3空压机选型 (66)
4.10.4供气管网 (67)
4.11矿井提升 (67)
4.12基建工程量 (70)
4.13共伴生矿种综合利用 (70)
4.13采矿主要设备 (71)
5 选矿及尾矿设施 (72)
5.1选矿方案 (72)
5.1.1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72)
5.1.2矿山选厂生产实际情况 (74)
5.1.3设计流程及指标 (78)
5.1.4生产制度 (78)
5.1.5主要设备选择 (79)
5.1.6选厂设施布置 (80)
5.2尾矿设施 (80)
6 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 (82)
6.1主要安全因素分析 (82)
6.2配套的安全设施及措施 (82)
6.2.1劳动安全措施 (82)
6.2.2矿山工业卫生要求 (86)
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 (89)
7.1评估范围与级别 (89)
7.1.1评估范围 (89)
7.1.2评估级别 (89)
7.2现状评估 (91)
7.2.1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91)
7.2.2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 (108)
7.2.3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现状评估 (110)
7.2.4土地资源(复垦耕地)现状评估 (112)
7.3预测评估 (118)
7.3.1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118)
7.3.2含水层破坏预测评估 (121)
7.3.3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破坏预测评估 (125)
7.3.4土地资源(复垦耕地)预测评估 (125)
7.3.5矿山开采的适宜性评估 (127)
7.4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和复垦单元划分 (129)
7.4.1评价原则和依据 (129)
7.4.2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130)
7.4.3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步骤 (130)
7.4.4最终复垦方向 (138)
7.5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40)
7.5.1水资源平衡分析 (140)
7.5.2土资源平衡分析 (140)
8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分区 (143)
8.1分区原则及方法 (143)
8.2分区评述 (144)
8.2.1重点防治区(Ⅰ) (144)
8.2.2次重点防治区(Ⅱ) (145)
8.2.3一般防治区(Ⅲ) (147)
8.3土地复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情况 (149)
8.3.1 土地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的确定 (149)
8.3.2 土地利用类型 (149)
8.3.3 土地权属状况 (150)
9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目标任务 (152)
9.1原则 (152)
9.2目标任务 (153)
9.3工作部署 (155)
10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156)
1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156)
10.2地质灾害防治 (158)
10.3含水层破坏防治 (165)
10.4地形地貌景观修复与生态恢复 (167)
10.5地质环境监测 (173)
10.5.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173)
10.5.2复垦效果监测 (177)
10.6管理维护 (178)
1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181)
11.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81)
11.1.1编制依据 (181)
11.1.2编制原则 (182)
11.1.3费用构成 (183)
11.2工程量测算结果 (184)
11.3投资估算结果 (187)
11.4经济可行性分析 (188)
1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总体部署 (193)
12.1总体工程部署 (193)
12.2分期、分区实施方案 (194)
12.3首期阶段方案年度实施计划 (196)
1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保障措施 (198)
13.1组织保障措施 (198)
13.2技术保障措施 (199)
13.3资金保障措施 (200)
13.4监管保障措施 (201)
13.5公众参与 (203)
13.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206)
14 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207)
14.1新增投资估算 (207)
14.2流动资金估算 (210)
14.3矿山原有固定资产 (210)
14.4投资总额 (210)
14.5资金筹措及使用 (210)
14.6企业组织及定员 (211)
14.6.1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211)
14.6.2工作制度 (211)
14.6.3工资及福利费 (211)
14.6.4劳动生产率 (212)
14.7成本与费用 (212)
14.7.1成本与费用估算说明 (212)
14.7.2成本与费用估算 (213)
14.8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 (213)
14.8.1销售收入 (213)
14.8.2税金 (214)
14.8.3利润 (215)
14.9财务评价 (215)
14.10项目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表 (216)
14.10综合评价 (218)
15 结论与建议 (219)
15.1结论 (219)
15.2建议 (221)
附表目录
附件目录
附图目录
1 概述
1.1编制目的、范围及矿山概况
1.1.1编制目的
为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矿山企业认真履行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义务,为实施和监管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提供技术依据。

XXXX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钨矿”)特委托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了《XXXX矿业有限公司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

本方案严格按照《江西省矿山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土地复垦方案三合一编制提纲》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 98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2)、《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1-2011) ,并结合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赣国土资字[2015]86号)等有关文件进行编制。

1.1.2矿山概况
XXXX矿业有限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为分宜县钤山镇。

XX钨矿最早始建于1958年,目前现有采矿许可证有效期:2016年7月14日—2018年7月14日,证号为C36000020l1013120104030,面积0.5977 Km2,采矿标高由+550米至0米。

详见表1-1。

表1-1 宜XX钨矿采矿权拐点坐标表
XXXX钨矿区位于分宜县城235°方向,直距约20Km处,属分宜县钤山镇管辖。

工作区地理坐标:东经114°32′26″—114°33′16″,北纬27°39′49″—27°40′16″,面积0.5977km2。

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钤山镇,公路里程22Km,钤山镇有S239省道通往分宜县城,公路里程19Km,并与浙赣铁路相接,交通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1.2矿山自然概况
1.2.1地形地貌
矿区处于武功山山脉北中段,地形较陡,高差大;山势呈南、北、西高,中~东段低,地形特点是沟谷发育,大多呈“V”形沟谷,切割较深,坡度陡峻。

区内最大海拔标高600米,最低海拔标高270米,最大相对高差约330米,为构造侵蚀地形。

矿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全部矿体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

见图1-2。

图1-2 地形地貌
1.2.2气象水文
1、气象
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日最高气温39.6°C,日最低气温-9.2°C,年平均气温18.5°C,主要霜冻期在12月至次年1月,年平均无霜期270天。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75mm,日最大降雨量158mm,年最大降雨量2180.4mm,年最小降雨量1397.9mm,年平均降雨量1675.1mm,4~6月为雨季,平均总降水量702mm,占全年降雨量的46-68%。

最长连雨日可达20-25天。

历史最高洪水位269m,年平均风速2-2.3m/s,最大风速为20m/s,西风、西北风最常出现,且风速最大。

日相对湿度最高为83%,最低为76%,平均79%,全年总蒸发量1176-1757.4mm,年平均气压1000-1200mp。

2、水文
矿区处于高山地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最高标高550米,最低标高270米,比高280米。

区内无地表水体,仅有一小型水电站的水源,来自矿区西侧2公里
以外,并与地表渗水顺坡径流汇入沟谷,形成常年溪流,流量季节性变化大,一般0.05~1.0m3/s。

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流量增大,旱季水位降低,流量减少。

1.2.3土壤植被
1、土壤
项目区土壤环境良好,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黄棕壤为主,为粉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等,上部为腐植土。

土壤母质为泥质岩、砂质岩类及第四纪红土为主,呈红色、暗红色或红棕色、质地砂轻,物理性好,粘质、酸性、土层深厚,理化性状差,水土易流失,矿物质营养低,PH值5.5-6.5之间。

红壤土层深厚,土质偏黏,呈酸性,表土含有机质3%—5%,适宜木材、毛竹、茶叶、果树、油茶、油桐、板栗等多种林农经济作物生长。

土层厚薄不一,表土层厚度一般为1-3m,局部土层厚度超过5m,强风化层2~5m,透水性良好。

(见图1-3、4)。

图1-3 红壤图1-4 黄棕壤
2、植被
项目区所在地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带,主要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以人工栽培的马尾松居多,竹林主要为毛竹。

现有植被主要为矮灌草丛,植被种群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为马尾松、苦竹、五节芒、白茅群落。

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

主要爬藤植物有刀豆、葛藤等。

见图1-5。

图1-5 植被
1.2.4项目区土地分类现状
矿山项目区土地即为矿区范围面积及损毁土地面积之和,共578.9216 hm2,项目区共涉及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2幅(G50 G 008009、G50 G 009009),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划分为5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

土地利用类型中主要为水田、旱地、有林地、其他草地、裸地、村庄、采矿用地及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面积及占比详见表1-2。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地类代码面积
(hm2)比例(%)权属
林地有林地31 59.54 99.62 钤山镇大岗山村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村庄203 0.23 0.38 钤山镇大岗山村
1.3区域地质背景和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袁水凹陷与泸水凹陷之间的武功山隆起区,武功山复式背斜向东倾伏与苑坑(神山)倒转复式背斜向西倾伏之交汇处。

由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褶皱基底,岩浆活动频繁,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构造为北东向及北东东向,其交叉处构造复杂。

详见区域地质图(图1-2)。

图1-2 区域地质图
1.3.1 区域地层
武功山隆起区内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由下而上分为神山组、上施组、下坊组、老虎塘组和里坑组。

神山组:黑色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含炭质千枚状砂岩及灰绿色片状砂岩,灰绿色厚层状绢云母千枚岩,斑点状或厚层状云母砂质千枚岩。

上施组:厚层状云母变质砂岩夹炭质绢云母千枚岩,砂质绢云母千枚岩以及厚层状砂质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等。

下坊组:分布于松山以东一带。

底部为深灰色含砾凝灰质砂岩或含砾凝灰质片岩,中部为磁铁矿层及含磁铁矿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

矿层厚度不稳定,一般厚度5-6米,最大厚度31米。

上部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常夹透镜状大理岩或钙质千枚岩。

老虎塘组:广泛出露于矿区。

下部为黄褐色厚层状变质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局部地段夹少量灰白色透镜状灰岩,上部为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

本组地层受加里东期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混合岩,分布于矿区西面路口一带。

里坑组:分布于矿区西面黄竹坪一带。

下部主要为乳白色片状石英岩、条带状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绢云母千枚岩,中部为变质砂岩、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等,上部为黑色含炭质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等。

1.3.2 区域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有武功山复式背斜,苑坑(神山)倒转复式背斜。

复式背斜两翼尚有次级褶皱,如车田倒转向斜、会口倒转背斜、杨家桥倒转背斜等。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错综复杂,互相干扰。

主要断裂方向为北东向,次为北东东向及北西向。

北东向断裂:以武功山断裂群为代表,分布于武功山复式背斜之两翼,规模大,以高角度的正断层为主。

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明显,以燕山期活动最为强烈,导致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燕山晚期的复活表现为花岗岩等脉岩类的侵入。

北东东向断裂:规模较小,延长不大,成组密集出现,控制区内脉钨矿床的分布。

北西向断裂:多以平移断层为主,被酸性脉岩所充填。

北北东向断裂:分布较少。

仅洪江断裂规模较大,沿断裂分布有小的花岗岩岩株。

本区断裂构造复杂,活动时间长,多期多次活动,为各期岩浆侵入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也为稀有金属矿床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尤以北东向与北西向或与北东东向断裂交叉处,常有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三次花岗岩侵入,是钨、钼、铋、钽、铌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有利地段,如XX、下桐岭、五指峰、徐家源等地段。

1.3.3 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期次甚多。

各期岩浆活动又以酸性侵入岩分布最为广泛,规模最大,基性、超基性岩零星出露。

按岩浆活动时期略述如下:加里东晚期侵入岩(33γ):呈岩基或岩枝产出。

主要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如山庄岩体。

印支期侵入岩(15γ):呈岩基或岩枝产出。

主要为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如张家坊岩体。

燕山期侵入岩(25γ):本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燕山早期第一阶段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

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一次侵入岩(a2-25γ),有新泉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基;第二次侵入岩(b2-25γ),有青万龙山花岗岩岩基及江源花岗岩岩株;第三次侵入岩(c2-25γ),有下桐岭、XX、徐家源等花岗岩,呈岩株或岩枝
侵入于元古界变质岩系地层或早期花岗岩中,多沿断裂分布,岩性多为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或二云母花岗岩及少量黑云母花岗岩,为钨、钼、铋、铍、钽、铌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及赋存围岩。

燕山晚期主要为酸性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侵入。

1.3.4 区域矿产
矿区处于武功山钨、钼、铌钽、锡成矿远景带北东段偏南部位。

西南有下桐岭钨(钼、铋)矿区,正西为414铌钽矿。

成矿带以萍乡新泉—万龙山、宜春温汤—安福浒坑、宜春新坊—分宜伍子峰、大岗山一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伸长约15公里,宽约8公里。

在约100Km。

范围内北起宜春、分宜,南至安福县的浒坑、莲花县共有十多个钨、铌钽矿区(点)。

1.3.5 地震等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18036-2015),宜春市基本地震加速度小于0.05g,设计特征周期0.35s,据宜春地震办地震历史记载,宜春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度为6度的地震,区域稳定性较好。

1.3.6 土地利用现状
XX钨矿各场地周边大都为林地,局部分布有草地及村庄。

矿山扩建后主要形成矿部、选厂、炸药库、1号废石场、2号废石场、3号废石场、4号废石场、尾矿库及平硐工业场地等十块场地组成。

矿山总损毁采矿用地、林地、村庄、采矿用地及草地地的总面积为2.9235 hm2。

其中草地0.2943 hm2,有林地0.5442 hm2,其他林地面积为0.2435hm2,村庄面积为0.0242 hm2,采矿用地面积为1.8174 hm2。

详见表1-3。

2
各损毁土地矿山均已采取征地措施,已办理土地使用证。

权属均属于XX钨矿,为国有土地。

项目区用地及损毁土地无土地权属纠纷。

1.3.7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评估区内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内未发生采空区明显塌陷迹象。

矿区内以林地为主,地表植被比较茂盛,耕地分布于坡度较缓的山坡及宽缓沟谷中。

矿区范围内居民集中分布。

矿山开采近60年,矿区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土剥离、植被破坏造成局部地段水土流失,废石、废渣压占破坏林地,对地表破坏较大。

除矿山采矿工程活动外,矿区及周边主要为规模较小林业、农业活动及其它小矿山的开采活动,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1.3.8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条件小结
根据《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试行)》(江西省国土资源厅,2015.9)附录C,依据评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采空区、地形地貌等条件逐条对照分析确定矿区的复杂程度,详见下表1-4。

按下述各条中满足的最高级别确定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为中等复杂程度级别。

1.4矿山开采历史及生产现状
1.4.1矿山开采历史
XXXX钨矿建于1958年,原属国有矿山,由县乡组织开采,主要开采对象主要为V1,兼顾开采V2。

1980-1983年,江西冶金地质勘探三队五分队对黄竹坪矿区(包括伍指峰矿段、XX矿段)进行了较系统的普查找矿工作,1983年,提交《江西分宜黄竹坪钨矿区普查地质报告》。

1983年6月,江西冶金地质勘探三队对报告进行了审查,对石英大脉型及网脉型钨矿估算D级储量:矿石量338.34千吨,WO3金属量2755.3吨,Mo金属量137吨,Bi金属量151.5吨。

2006年5月,江西省XXXX钨矿区因采矿证扩界需要,委托江西金地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编写储量地质报告。

江西金地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对原采矿证范围和批复扩界范围内的钨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于2007年4月提交《江西省XXXX钨矿区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该报告2007年4月25日由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限公司以赣金林储审字[2007]030号文通过该报告评审,并由江西省国
土资源厅赣国土资源备存[2007]031号文颁发了该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评审意见书批准江西省XXXX钨矿区采矿证及扩大矿区范围内资源/储量(122b+333):矿石量l51453吨,金属量WO3 1208.98吨,Mo 35.31吨;Bi 52.7吨,平均品位WO3 0.731%,Mo 0.032%,Bi 0.031%。

2013年10月,江西省XXXX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江西有色勘查三队在区内进行补充勘查(普查)工作,于2015年8月提交《江西省XXXX钨矿区补充勘查(普查)报告》,该报告于2015年8月18日由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限公司以赣金林储审字[2015]002号文通过该报告评审(但未进行储量备案),评审意见书批准江西省XXXX钨矿区采矿证范围内保有(122b+333)矿石量1307533吨,WO3金属量14054.483吨;伴生钼金属量543.464吨,铋金属量514.513吨。

矿山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规模为2.00万吨/年;开采深度由550米至0米标高;矿山开拓方式为斜井+平硐;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采矿法。

目前,矿山开采的主要矿体为V1矿体,从地表往下分别开拓350米、300米、270米、230米、210米、170米计6个生产中段。

270中段之上矿体已基本采空,270米至170米标高间已采大部。

各中段通过斜井已相互贯通。

截止2007年3月18日,矿山保有122b+333矿石量151453吨,金属量WO3 1208.98吨,Mo 35.13吨:Bi 52.70吨。

l983-2006年矿山共开采122b矿石量206.9千吨,金属量WO3 2330.84吨,Mo 101.95吨,Bi 131.57吨。

据矿山提供的采损报表(表1-2),截至2013年底,矿山历年来实际采出了矿石量183.539千吨,平均回采率为84.2%,损失率为15.8%。

2007-2013年,矿山开始恢复进行小规模生产,年产65%钨精矿16.12吨左右。

2013-至今,矿山处于停采状态。

表1-5 矿山历年采损情况统计表
年度
开采量损失量
损失率(%) 矿石量(吨) 金属量(吨) 矿石量(吨) 金属量(吨)
2006年以前174200 1962.57 32700 368.27 15.8 2007-2008.6 1919 28.44 327 5.06 15.1 2008.7-2009 2433 28.97 418 5.23 15.3 2010 1488 7.91 244 1.40 15
2011 827 13.57 139 2.43 15.2
2012 1381 16.92 231 2.99 15
2013 1290 17.06 220 3.04 15.1 2014年至今矿山停产
合计183539 2075 34279 388 15.8 1.4.2矿山开采现状
(1)矿区组成及平面布置
矿山主要由矿部、选厂、炸药库、1号废石场、2号废石场、3号废石场、4号废石场、尾矿库及平硐工业场地等十块场地组成。

为避免对附近耕地、林地等土壤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本次矿山改扩建均利用现有的工业设施,不新建其他工业场地。

因此,矿山工业场地除新尾矿库占地面积将随矿山开采不断扩大外,其他各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将保持不变。

矿区各场地平面布置详见图1-6。

图1-6 XX钨矿各场地平面布置图
(2)矿区各场地简述
矿部:位于矿区范围北侧,东侧为2号废石场,西侧为3号废石场,占地面积10.2003 hm2。

矿山公路从中穿过,沿山坡修修建有矿部办公室、单身宿舍、食堂、福利设施及配套的公共场所组成。

矿部内大部分为1-2层砖混结构建筑,树木参天、环境优美,场地内绿化及截排水设施完善。

选厂:位于1号废石场东北侧山坡处,占地面积约5.5235 hm2。

标高+300m 至+370m。

主要为二层砖混或钢构机械厂房。

地形具有一定坡度,未占耕地、紧邻矿山道路。

炸药库:位于矿区范围南侧,占地面积1.5520 hm2。

建筑结构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

周边绿化条件较好,排水设施完善,周边以围墙围护。

东南侧约25m 为一水塘,南侧为废弃的上村实验林场房屋,已无人居住。

1号废石场:位于PD270井口工业场地东南侧约20m处,紧邻选厂,占地面积4.0881hm2。

为矿山PD270开挖产生的废石,采用矿车运输,人力推车的方式,堆高在10-15m左右,坡度约30°-40°,总废石量约16224m3。

场地内较为平整,植被发育较少,主要发育有茅草等植被。

土壤中含少量废石。

废石场脚下有小溪流过,周边植被发育,主要以竹木及杂树灌木为主。

2号废石场:位于矿部东侧约10m处,PD270西北侧约40m,占地面积4.0881hm2。

为矿山开挖产生的废石,沿矿山道路排放,堆高在3-5m左右,前沿坡度约35°-45°,总废石量约16656m3。

废石场脚下有小溪流过,周边植被发育,主要以竹木及杂树灌木为主。

3号废石场:位于矿部西南侧约20m处,占地面积4.0881hm2。

为矿山开挖产生的废石,沿矿山道路排放,形成狭长废石场,堆高在3-5m左右,前沿坡度约35°-45°,总废石量约7056m3。

场地内较为平整,局部地方植被发育,主要发育有茅草等植被。

周边植被发育,主要以竹木及杂树灌木为主。

4号废石场:位于3号废石场西南侧约10m处,PD270西北侧约40m,占地面积4.0881hm2。

为矿山开挖产生的废石,沿矿山道路排放,堆高在3-5m左右,前沿坡度约35°-45°,总废石量约16656m3。

废石场脚下有小溪流过,周边植被发育,主要以竹木及杂树灌木为主。

尾矿库:位于选厂东北100m处,占地面积4.0881hm2。

坝顶标高250.83m,库坝截排水设施完善,尾矿库坝面局部地方有杂草覆盖,周边植被发育,主要以竹木及杂树灌木为主。

各场地具体情况见照片1-7~1-16。

照片1-7 矿部
照片1-8选厂
照片1-9 炸药库
照片1-10 1号废石场
照片1-11 2号废石场照片1-12 3号废石场照片1-13 4号废石场
照片1-14尾矿库
照片1-15 350斜井井口工业场地照片1-16 PD270井口工业场地
各工业场地通过进矿道路相互连接。

进矿道路为多个矿山共同使用,未纳入本方案设计中。

1.5编制依据
1.5.1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年5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10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
(9)《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592号令,2011年);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2009年);
(11)《江西省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1999年10月);
(12)《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9]第18号公告);
(13)《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3年7月27日);
(14)《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15)《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赣国土资发[2010]4号);
(16)《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赣国土资发[2013]4号);
(17)《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赣财建[2013]84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