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区域规划设计精美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市区域分析
一、宿迁市简介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于 1996 年建市。
下辖四县二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共111个乡(镇)、4个街道,1418个行政村。
总面积 8555 平方公里,2008 年低,人口数为 534.58 万人,GDP总量为655.06亿元,人均12289 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44.11 亿元, 农业总产值136.62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16.1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605.00亿元。
从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地位看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平时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6小时。
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
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高度71.2m,最低点海拔2.8m。
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659万亩,总人口515万,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
宿迁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
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宿新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宿邳一级公路正在兴建。
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
宿迁地处平原水网地区,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水系发达,亲水性强,具有强烈水乡城市景观特色。
水体对宿迁市而言尤为重要。
其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形成城水相依的优美景观,被誉为“水乡泽国,人间仙境”,为创造特色鲜明的城区环境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二、宿迁市行政区区域分析
宿迁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总体设想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通过规划,到2020年,宿迁市将下辖新沂市(现辖于徐州市)、沭阳市(原沭阳县)、泗阳市(原泗阳县)、泗州市(原泗洪县)、宿豫区(原宿豫县)、宿城区,共有四市两区,有81
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有1441个村(居)委员。
1、近期分析规划(2004-2010年)
1)建议将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
2003年4月和8月间,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先后两次到新沂市考察,明确指出该市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地处苏鲁边界和“三纵三横”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成为“江苏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
省委领导作出的这一战略决策,为拓宽江苏发展空间、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指明了路子,同时也为新沂依托宿迁加快发展,宿迁向北傍上东陇海产业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此情况下,建议将新沂市调整划入宿迁市管辖,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是有利于实现宿迁和新沂两地之间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应该看到,宿迁的最大优势是:宿迁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等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幅射和影响作用,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宿迁最大的劣势是:地处苏北腹地,区位、交通不占优势。
新沂的最大优势是:地处东陇海线上,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新沂最大的劣势是:距离中心城市徐州市较远(新沂市区距徐州市区120公里),难以接受到中心城市徐州市的辐射和影响,且缺少可依托的发展空间、腹地。
如果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就能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届时,宿迁占据苏鲁交界处、东陇海线上的交通枢纽,可从根本上改善宿迁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必然使宿迁的发展如虎添翼;新沂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影响(新沂市区距宿迁市区不到50公里),且依托宿迁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必然使新沂的发展“釜底加薪”。
二是有利于骆马湖自然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
水域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的骆马湖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骆马湖分属两市,不利于统一规划开发利用。
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则可将骆马湖以及紧靠湖畔的马陵山,连同宿迁、新沂城区实行统一管理,整体规划开发,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是环绕骆马湖,依托马陵山,宿迁和新沂两市对接开发建设,形成有山有水、独具特色的“亚铃式”新型城市,将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
总之,省委、省政府如将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是加大对宿迁扶持力度的战略之举。
把规划变成现实,则是对宿迁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最长久的扶持(详见附件《合力共创东陇海线第三大城市——新沂划归宿迁的几点思考》)。
2)宿迁市县(区)域调整
宿城区区域调整
将原属宿豫县的耿车镇、埠子镇、洋北镇、龙河镇、罗圩乡、南蔡乡、三棵树乡;将原属泗洪县的陈集镇;将原属泗阳县的洋河镇、郑楼镇、中扬镇、仓集镇、屠园乡共13个乡镇(9镇4乡)整建制划归宿城区管辖,并将双庄镇改设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宿城区由原来的1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为9个镇、4个乡、5个街道办。
总面积由原来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893.7平方公里。
宿豫县区域调整
为解决市县同城,不利于统一规划、管理的问题,规划在扩大宿城区面积的同时,将宿豫县撤县设区。
将原属宿城区的井头乡整建制划归宿豫区管辖。
然后,将顺河镇、井头乡改设为顺河、井头两个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宿豫区由原来的23个乡镇减少为13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由原来的 1586平方公里缩减为1227平方公里。
宿豫区政府仍驻原驻地。
经过上述调整,宿迁市市区规划控制区面积将达到近1000平方公里,必将为宿迁在加快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与辐射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3)县城区域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有较快发展。
与此同时,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的城区人口、用地布局以及行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电力、邮电、环保、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变化。
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县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规划扩大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城区范围。
具体为:
沭阳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1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32.4平方公里。
将沭城、十字、扎下三镇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泗阳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2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62.18平方公里。
将城厢镇、来安乡撤销,并入众兴镇。
泗洪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104.2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191.9平方公里。
将青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将大楼乡与五里江农场合并后,改设为城北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4)沭阳、泗洪两县撤县设市
根据沭阳、泗洪两县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预测和目前两县经济发展的运行情况,至201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均可达到撤县设市标准,因而可适时申报撤销沭阳县,设立沭阳市;撤销泗洪县,设立泗州市。
5)关于撤乡设镇。
沭阳县:撤销茆圩乡,设立茆圩镇;撤销西圩乡,设立西圩镇;撤销周集乡,设立周集镇。
泗洪县:撤销天岗湖乡,设立天岗湖镇;撤销峰山乡,设立峰山镇;撤销车门乡,设立车门镇;撤销石集乡,设立石集镇;撤销城头乡,设立城头镇;撤销曹庙乡,设立曹庙镇。
泗阳县:撤销三庄乡,设立三庄镇;撤销南刘集乡,设立南刘集镇;撤销庄圩乡,设立庄圩镇。
宿城区:撤销屠园乡,设立屠园镇;撤销罗圩乡,设立罗圩镇;撤销南蔡乡,设立南蔡镇。
宿豫县:撤销曹集乡,设立曹集镇。
2、中期分析规划(2010——2020年)
1)县城区域调整
沭阳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232.4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390平方公里。
将七雄、章集、龙庙三镇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泗洪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191.9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347平方公里。
将重岗乡并入城北办事处,瑶沟乡改设为洪桥办事处,并入城区。
泗阳县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262.18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 305平方公里。
将众兴镇、八集乡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2)乡镇撤并
受行政区界的限制,因部分乡镇规模太小,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居民点建设等项目时,无法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形不成适度规模的小城镇,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撤销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乡镇,将其并入中心镇或重点镇,则有利于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按集约化要求,必须对规模偏小的乡镇进行撤并。
城镇撤并原则:
(1)城镇撤并应满足中心镇或重点镇发展空间的要求;
(2)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带动欠发达的,规模较大的城镇吸纳规模较小的,发展潜力大的兼并发展后劲不足的。
(3)合并的乡镇地域相邻,且交通便利,尽可能成建制合并,尽量不打破原来乡镇和其它周围各区的界线;
(4)老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镇应纳入城市远景规划,以适应市区发展要求;
(5)历史文化名镇应予以保留;
(6)体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镇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镇撤并方案。
乡镇撤并标准:
原则上,撤并后中心镇或重点镇规划镇区人口3-5万人,镇区建设用地按120平方米/人控制;一般镇规划镇区人口2-3万人,镇区建设用地按110平方米/人控制。
乡镇撤并方案:
沭阳县:撤销万匹乡,并入华冲镇;撤销官墩乡,并入韩山镇;撤销东小店乡,并入塘沟镇;撤销北丁集乡,并入陇集镇;撤销张圩乡,并入钱集镇。
泗洪县:撤销陈圩乡,并入半城镇;撤销四河乡,并入双沟镇。
泗阳县:撤销高渡镇,并入裴圩镇;撤销穿城镇,并入张家圩镇;撤销里仁乡,并入爱园镇。
宿城区:撤销三棵树乡,并入埠子镇。
宿豫县:撤销保安乡,并入来龙镇;撤销新庄镇,并入曹集镇。
3)农场圃区划调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宿迁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纯农业的农场圃的行政区划有必要进行调整。
将沭阳境内的青伊湖农场撤销。
原青伊湖农场中的蔷薇、垤庄、汪荡三个分场和赵集村并入青伊湖镇实行属地管理;原青伊湖农场中的李场分场并入湖东镇实行属地管理。
将泗洪县境内的五里江农场整建制并入青阳镇。
4)将泗阳县撤县设市
根据泗阳县经济发展的规划、发展的预测和经济发展动行情况,至202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均可达到撤县设市标准,因而可适时申报撤销泗阳县,设立泗阳市。
将众兴镇、八集乡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
3、远期分析规划(2020年以后)
(1)进一步调整扩大宿迁市区。
主要是向北拓展,将宿迁市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1000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
(2)进一步调整扩大沭阳、泗州、泗阳三市城区,使三个市的城区规划控制面积分别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
(3)调整扩大中心镇。
根据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调整扩大全市境内的中心镇。
中心镇规划达到标准为:辖区人口10万人左右,镇区人口5万人左右;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镇区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
宿迁市城市总体分析(2003—2020)概况
规划期限: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2010年。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近期2003-2007,远期2008-2020年,远景至2050年。
城市化水平: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至2010年,市域城市化率为35%。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至2007年,市域城市化率为35%,至2010年为39%,至2020年为50%。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一级中心城市1个:宿迁市区,人口规模50万人。
二级城镇3个:沭阳县城45万人、泗洪县城25万人、泗阳县城25万人。
三级城镇9个:为中心镇,分别是洋河、大兴、皂河、双沟、半城、华冲、马厂、王集、新袁。
规划人口分别为3-10万人。
四级城镇28个:为一般乡镇,每个乡镇人口1-3万人。
市域城镇功能分工:
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南部重要节点,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优良的园林化城市。
宿迁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中心。
以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沭阳——市域交通枢纽型城市。
充分利用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
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市域的“双中心”。
泗阳——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和资源优越,建设富有特色的工业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建设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园林城市。
泗洪——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以丰富的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为特色、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中心镇——具有服务周边区域的综合职能,具有一项或多项县域影响的特色产业或功能。
一般镇——注重提高并强化居住功能,能满足部分生产性职能的需求,包括农业生产、简单制造业、农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市域交通运输体系:
高等级公路网络——“三纵三横”。
“三纵”指京沪高速、宁宿和宿新高速。
“四横”指宿邳一级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徐宿淮盐高速以及沭阳—泗阳—泗洪一级公路。
航道网主骨架——“三纵”。
京杭大运河(二级)、徐洪河(五级)、淮沭新河(六级)。
铁路——完善新长铁路站场建设,规划建设一条从安徽宿州到淮安的东西走向的国家干线铁路。
航空——利用徐州观音机场和连云港的白塔埠机场。
中心城市规划范围:
规划区面积为2108平方公里,包括宿城区和宿豫区的全部。
规划用地面积为276平方公里,东至规划中的宿新高速,西至九支渠,南至船行干渠,北至六塘河。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60平方公里,东至环城东路,西至通湖大道,南至开发区大道,北至大运河。
中心城市性质:
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化滨湖城市。
八、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集湖光秀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
城区总体布局:
通过大运河、古黄河、环城路将城区分割成六大片区,形成开敞型,片区式空间结构形态:老城区——全市传统商贸中心,教育、科研中心。
市府新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现代生产服务中心。
宿豫新区——居住、工业兼容的综合性片区。
宿城新区——综合性生活片区。
市经济开发区——全市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教育科研和现代农业研发基地。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十三条对外公路联系通道。
航道码头规划——京杭大运河按二级航道标准建设;疏浚整治六塘河和二干渠,建设六级航道;在运河东岸顺河渠西侧新建宿迁市港站,年吞吐能力50万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指标——规划绿地1160.12公顷,人均23.20m2,其中公共绿地709.33公顷,人均14.19 m2。
绿地系统结构——一环、两带、四纵四横、六轴、十园、百苑。
一环: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环路外围的生态防护环。
两带:京杭大运河与古黄河风光带。
四纵四横:城市综合景观大道:南海路、人民大道、黄河路、江山大道、洪泽湖路、威海路—泰山路、厦门路、延安路。
六轴:城市森林景观路:环城西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引湖大道、无锡路。
十园:规划形成十座综合、专类公园。
百苑: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在中心城区内分布若干街头绿地和广场。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特色——湖光水色、楚风汉韵、酒都花乡、生态名城
景观特色分区
老城区——通过更新、改建,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注意合理保存传统风貌特色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中心区——市府新区,重视文化和品味,体现崭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形象。
宿城区与宿豫新区——体现21世纪居住文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居住社区形象。
环城南路以南地区——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的绿色、高效、科技与人文特征。
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强化人和自然的融合,建设低密度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
城市景观体系
(1)意向区域——以项里公园为代表的楚汉文化传统旅游区,以东大街为代表的老城传统
商贸区,以市级机关为代表的行政办公区。
(2)景观轴线——洪泽湖路、青海湖路、环城南路、南海路、发展大道、幸福路、江山大道。
(3)地标(5个)——分别位于市民广场、项里公园、马陵公园、宿城与宿豫行政中心区内。
(4)出入口(6个)——洪泽湖路西入口、环城西路南入口、发展大道北入口、幸福路南入口、环城北路东入口、环城东路北入口。
此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还从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环卫、防灾等多个方面作了专题研究。
三、宿迁市产业结构现状特征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缓慢
从宿迁市及江苏省 GDP 中三次产业构成可以看出(见表 2),第一产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明显偏低,且差距悬殊。
这都说明宿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需进一步优化。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宿迁市产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但上升速度缓慢,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2、产业发展缺乏集聚效应,产业整体竞争力不高
宿迁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水平高,企业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
由于宿迁市工业建设长期缺乏市场观念,盲目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使自然资源相对紧张,这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了对这种结构性污染的调整,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大[1]。
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2]。
宿迁市由于特色产业较少、支柱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竞争力在整个区域而言处于较低水平。
3 、政府职能不明确,体制机制僵化
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们有着显著的成绩,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仍未彻底扭转。
政府拥有过多的资源、要素配置权力,同时,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混杂存在,并形成了思维定式,导
致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和对发展的制约,某些方面已形成累积性矛盾,造成了经济结构的种种不协调。
特别是在事业、团体、企业单位中,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与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清等问题,导致越权管制和垄断等现象。
4、宿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宿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在宿迁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应该稳定发展农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着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
宿迁市工业在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而第二产业与宿迁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一直是最高的,近年来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缓慢。
宿迁市拥有丰富的物产、市场、人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
应积极推进宿迁经济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 推动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3.2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具有集中、专业、规模等特征,产业集群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3]。
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四、城市区域分析
骆马湖地处城市西北,是宿迁旅游、休闲中心。
古黄河流经宿迁市中心区,呈倒“L”形,连接老城区与新区。
两岸建设较为完善,北端为市政府所在地,沿岸设有多处城市公园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楚街、马陵路仿古街,南侧东岸为宿迁学院。
京杭大运河流经宿迁市东部,连接老城区与宿豫区。
两岸文化底蕴深厚,有项王故居等古迹。
由于历史原因和保护管理措施不当,沿河景观杂乱无章,环境较差,与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不相称。
另外,城市中还有清水河、民便河、十一支渠等多条河流,丰富了城市水系景观,但是,河流沿岸的绿化不连续或显单调,景观不佳。
宿迁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的空间狭小,不够城市发展,城市向北为骆马湖,向东为宿豫区,向南则到了徐宿淮高速公路,如何发展以及向哪里发展成了规划的主要问题。
五、城市区域规划方向
随着宿迁加入徐州经济圈后,宿迁的发展也沿着徐宿淮一线向西方向。
我觉得在老城区发展传统商贸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新区主要建立综合性生活片区(包括居住、轻工业兼容的综合性片区)以及全市行政、文化中心,现代生产服务中心;经济开发区建立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对于骆马湖,建立生态旅游、教育科研和现代农业研发基地。
关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首先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宿迁先后依托于古黄河、大运河而长期在马陵山岗地一带发展。
随着运河大桥、黄河大桥的建设、东西向对外交通的建设,宿迁城市的发展终于从两河之间向东西向延伸,尤其是地级宿迁市的设立,随着地级行政中心的建设,宿豫县级行政中心的建设,环城公路的建成标志着宿迁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东西向的拓展已进入高潮。
其次从对外交通的联系便捷度来看,宿迁向东、向南、向西的对外交通联系便捷度相似,向北稍弱。
2001年底,宁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宿迁市向南的快速通道已初步形成,2004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将建成。
宿迁与南京、徐州、淮安、盐城的联系将大大加强。
与此同时京沪高速公路连接线、宿邳一级公路的建设对宿迁加强向东与京沪高速公路、向西与徐州、邳州的联系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自然建设用地条件来看,宿迁市开发区向西、向南为适宜建设用地,古黄河与六塘河之间属于不宜建设用地,大运河以东属于控制建设用地。
因此从用地条件上看,城市更适宜向西、向南发展。
最后从城市发展规模来看,宿迁城市的最大规模不应突破100万人,在这一前提下,城市建设用地较大规模的跨越古黄河、大运河、六塘河在骆马湖与嶂山林场之间是不现实的。
市委、市政府的“引湖纳山”战略,规划的理解是城市的发展应侧重于环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成为城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加快湖滨特色城市的建设步伐。
因此所谓的城市“北扩战略”应该理解为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特色塑造的一种理念,并不意味城市向北大幅度的跨越建设。
因此,宿迁的发展主要是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加强与环湖地区的联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北发展。
城市向西、向南的发展时序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与用地的。